道理要這樣講給孩子聽,他才能心服口服!
文/左興馳老師
從古至今,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直都是手持著兩把武器的。
其中的一把武器叫打。
棍棒之下出孝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不給你鬆鬆皮你就不知道誰是你老子。
這種棍棒教育在中國流傳了千年之久。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罰的危害逐漸的被人們所了解,一言不合就棍棒相加的教育方式也逐漸的減少了。
這對於教育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實打實的好事,因為這說明無論是父母還是教育者,都開始越來越理智的看待教育這件事情了。
除了打之外,我們還有另一個文雅的教育方式:
說。
言傳身教,有身教,也要有言傳,再打不得罵不得的情況下,媽媽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了。
但是大部分的媽媽,給孩子講道理的效率都並不高。
講十句,孩子能聽到一句,就已經是燒了高香,更不用說有些孩子,只要媽媽一張嘴,他就捂耳朵,剛想和孩子坐下來談談,孩子就馬上回房間,咣當的把門一關,管你要說的是人生大道理還是醒世真言,他都一概不聽。
所以現在媽媽們面臨的現狀是:
我們空有一張能說透世間真理的好嘴,孩子卻沒有一個肯仔細傾聽的耳朵。
這些想要和孩子講道理的媽媽,要麼是講了同沒講一樣,要麼是壓根連講的機會都沒有。
更有甚者,不講還好,只要一講道理,馬上就吵起來,吵著吵著腦袋一熱就開始拳腳相加,滿腦子只剩下「我要教訓教訓這個兔崽子」,自己想要講這個道理的初衷,早就忘到天邊去了。
孩子不聽我們講的道理,是有原因的。
總結起來一句話:此道理非彼道理。
我們所傳達出來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裡,有的時候是行不通的。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和我們,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裡。
所以才會出現那麼多的「不理解」。
有的孩子因為一次期中考試沒有考好就要跳樓自殺,我們不理解。
有的孩子因為談戀愛誤了學習,讓原本穩穩的重點大學變成了二本,我們不理解。
有的孩子被同學勒索,每天就算不吃飯也要把錢給別人,我們不理解。
我們之所以不理解,是因為我們是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問題,我們講出的道理,也是用成人的口吻講道理。
這些道理和孩子的生活之間,缺少一個接駁點。
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和孩子講道理呢?
該講。
但是要搞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為什麼要講?
曾經有一位男同學來和我訴苦,說自己的媽媽是個「話癆」。
而且是特別正式的那種話癆。
隔三差五,就要拉著自己的孩子做一番「思想工作」,只要他一坐在客廳,不管是在看電視還是在吃東西,他的媽媽絕對會搬一把椅子坐在他旁邊,掏出自己的一個筆記本,開始給他「講道理」。
這個孩子說:
我媽她根本就不是在談話,她就是想讓我聽話,在給我洗腦,每次她一給我講,我就和她「嗆火」,只要嗆幾下,她馬上就原形畢露,朝著我嚷嚷,說:你怎麼能不聽我的話呢!
這個孩子還說:
我每次聽她講東西都感覺自己在被當成一個弱智羞辱,好像我聽了那些道理就能從此改過自新,對她言聽計從一樣。
我們要捫心自問一下,為什麼要給孩子講道理?
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想要「以理服人」。
可是在開始講道理之前,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這個道理他是不是已經懂了?
該怎麼講他才能聽得進去?
現在講時機合適么?
到底是講還是不講?
好多孩子都特別討厭和自己的媽媽談話,只要媽媽一張嘴,孩子馬上就用一句「行了行了,我都知道了」給堵回去。
孩子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你講的東西,他們已經聽過太多遍了,已經聽到耳朵生繭,他們認為我現在做不到你的要求是另有原因,但是道理已經聽吐了,不想再聽一遍浪費時間。
第二是因為他總是感覺自己的父母動機不純。
他們所聽到的所有道理都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好好學習。他們感覺自己在父母那裡只能感受到焦慮和督促,完全學不到半點東西。
這樣的道理,講還不如不講。
講得太多,會讓那些原本發人深省的道理變得越來越廉價。
在古籍《墨子》中記載了一則這樣的寓言。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
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子禽向老師請教道:「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道:「蝦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
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話不在說了多少次,而在於在什麼時候說,說的是否有力度!
給孩子講道理也是一樣,並不是把一個道理翻來覆去的說的越多,孩子就能記得越深刻,恰恰相反,如果我們在孩子確實有所疑惑的時候傳授給他這個道理,那麼這一句話勢必會伴隨他的一生,在他今後的道路中令他受益匪淺。
而且有一些情況,是不太適合和孩子講道理的。
道理,其實是在平時講最好。
因為對孩子來說,聽別人講道理是一種學習,而不是一種補救。
但是很多情況下,只有問題已經出現的時候,我們才會去和孩子講道理,這個時候的收效其實已經大打折扣了。
水淹眉毛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先出水面換口氣,而不是不停的責怪他為什麼要下水。
在孩子正在耍性子的時候,講道理也是沒有用的。
可能所有的媽媽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在街上看到一個喜歡的東西,不給買就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這個時候你和他講道理,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因為他在耍性子,要等他的這個性子耍過去了,冷靜下來之後,再講這個道理,他才能聽得進去。
如果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給他講道理,他只會認為你那是為了不滿足他找的借口,他是充耳不聞的。
道理最好等他主動詢問的時候再去談。
對於這些人生大道理,我們倒是而已學一下孔子的原則——「來學而不往教」。
你來問我,我就傾囊相授,因為你既然詢問,那說明已經遇到了切實的問題,這個時候道理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如果像追著孩子屁股後面喂飯一樣,拚命的餵給他一些人生大道理,只會讓他感覺碗里裝的不是什麼好東西。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媽媽們有一個好眼力,能看出來孩子現在到底在被什麼困擾著,用經濟學的一句名言來講:有需求才有市場。
只有他自身有了疑惑,才會肯聽你的道理。
而且,道理,有的時候不是靠講出來的,而是要領著他去做出來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和孟子的母親學習。
孟子十分聰明,上學以後什麼東西都一學就會,慢慢就覺得學堂的課實在沒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連三天沒有上學,早上出門說去上學,下午還準時回家,孟母以為他是放學了。
三天不去學堂老師不放心,派人到家裡探問,看孟子是不是病了,這下子孟母才知道兒子逃學了。下午孟子又回來了,母親問他到哪去了?
孟子回答說上學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織布機上的經線齊著機杼給剪斷了。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為他們維持家計的唯一來源就是母親織的布。
孟母讓他將斷了的線頭全部接上,幾百根經線全剪斷了,哪裡還接得上。
孟母於是將道理講出來說:讀書與織布一樣不能截斷,截斷了就接續不上了。即使能接續上,但織出的布滿是疙瘩,還有人要買嗎?你貪玩逃學,荒廢時光,怎麼能學到安邦定國的本領呢?
我們讀這個典故的時候會發現,貪玩逃學沒有辦法學到真本領這個道理,並不是靠孟母的嘴裡講出來的,而是通過「斷織」這件事表現出來的。
如果沒有自身體驗,講道理能得到的成效就微乎其微。
把具體的事和道理相結合,才能讓孩子真正的理解道理的重要性。
曾經有一句電影台詞火遍了朋友圈: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啊,看過了那麼多心靈雞湯,買了那麼多本教育寶典,打了無數的雞血,也依舊處理不好教育問題。
聽過無數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並不出在道理上,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道理和行動之間,差著千山萬水。
世人皆是如此,孩子自然不能例外。
就算是已經明事理,也不一定能正言行。
對孩子來說,自己的體驗,永遠都比別人的話語來的有用,與其苦口婆心的教導,不如讓他自己感受。
所以,作為父母,
要先幫他做事情,
再和他講道理。
幫他做事是雪中送炭,給他講道理只是錦上添花。
學習也是這樣。
在陽明的線上培優課程中,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和父母做了百般抵抗,任憑你怎麼講道理,都不想進行課程,但是在自己體驗了一節課之後,
因為孩子能體會得到,這裡的老師們不是在給他講一些虛無縹緲的道理,而是在切實的幫他解決問題。
沒有哪個孩子會對學習中的雪中送炭毫不動心。
所以,無論說多少道理,都還不如讓他坐在那裡感受一堂實打實的課來的實在。
對於我們來說,道理很重要,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最能令他們心動的,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學習是這樣,成長也是如此。
首先幫他解決問題,講道理要找好時機。
言傳身教之中,講道理只是言傳,我們口中所講的道理,首先考驗的其實就是我們自身,只有先端正自己,才能去以理服人,畢竟「言傳」只是一種點撥,「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潛移默化的啊。
推薦閱讀:
※能把惡作劇做成這樣也真是蠻拼的,看完真是大開眼界!
※如果你有孩子,別經常讓他這樣睡,以後發育會落後同齡人一大截
※霸道總裁各種橋段,其實 40年前就已經有人這樣創做了
※原創:教會是基督徒的母親——這樣的教導合乎聖經嗎?
※身邊朋友想學舞,這樣告訴他們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