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堂】為什麼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的脾氣秉性,往往從小時候就能看出來。要想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決定性的因素是教育,確切地說,是家庭教育。
《道德經》有言:「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好的家教與門風,需要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言行來主導孩子,這樣的行為勝過千言萬語。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一個孩子,從來不會無緣無故成功,旁人或許無法得知,但是其家庭在孩子習慣、性格、人品上的默默努力,別人是看不到的。一個孩子也不會無緣無故就變得沒出息,找來找去,肯定能從他的家庭、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說到底,一個孩子未來的路能走多遠,家教與門風有著重要的作用。
言傳身教也是拼爹
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很多人拼爹只是為了「錢途」著想,拼的是家庭財力,拼的是權勢地位,所以,「拼爹」聽上去並不是個好詞。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教育也是拼爹拼媽,不過它拼的不是財勢地位,而是爹媽的言傳身教。 古往今來,權貴的子弟多有沉淪之輩,百姓的後代也有騰飛之時,金錢帶來的富裕家境或許能夠在物質上有更多便利,但終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弄得不好,起反作用的也比比皆是。
好的家教與門風,會引導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無論坎坷還是曲折,方向是正確的。而錯誤的導向則會將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歸路。 《增廣賢文》里有句諺語: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筍是因為掉下一層層皮才成為竹子,魚正因為有了奔波經歷才有了成龍的機會。 而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道德傳家才能永續
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流傳至今,道德傳家才是家族延續的命脈,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有一個鮮活的例子。河南鞏縣的康氏家族自16世紀明朝嘉靖年間始,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開始,截止到18代康庭蘭,中國土改運動開始為止,一共傳承12代,堪稱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家族企業,俗稱「康百萬家族」。
康家教育子孫的家訓是: 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 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 願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 前人之愚,斷非後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餘。 此家訓意在告誡康氏子孫,在經商結交過程中勿求凡事有利於己,要努力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於人,以保持商業關係的持續穩定;日常交際中要懂得謙恭退讓,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要學會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家族子孫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哪怕讓別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讓其處處提防自己的巧詐,立身行事。「巧詐」固然可以欺人一時,謀一時之利益,但不會長久;「拙誠」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吃虧,卻可以取信於人,涵養操守,立穩人生與事業的根基。 短短70餘字中,蘊藏的卻是康百萬家族留余忌盡、忠厚傳家的大智慧。 400多年來,在家訓的熏陶下,康家歷代子孫大多向上向善、勤奮好學,從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續昌盛。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
推薦閱讀:
※國學經典名句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國學經典100條
※國學知識精華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上)·卷一百一十三
※國學是什麼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