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禮樂」就抓住了中華文化的真諦

【講壇實錄之五】

中國人談「樂」總與人心相連

下面講「樂」。中華文化講「禮」,通常包含禮和樂,這兩個東西不可分。要改變一個人,包括兩個方面:身和心。外在的言談舉止,都能合於規範,這不難做到,難的是他的這顆心。人心看不見、摸不著,怎麼去改變?湖北薊門的郭店楚簡說:「凡學者,求其心為難。」可是古人很智慧,他們發現人聽到音樂,心情馬上跟著變化。我們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心情隨之激昂;聽到哀樂,心情隨之沉痛。所以說,「樂之動心也,濬深鬱陶」。

《禮記》里有一篇《樂記》,是中國最早講音樂理論的專著,水平很高,就是跟古希臘相比,一點也不差。孔子以《六經》為教,所以有《詩》教、《書》教、禮教、樂教、《易》教和《春秋》教之說,樂教居其一。古希臘哲人說的音樂,主要是從物理角度,說音樂是一種能在空氣里流動的波。我們中國人則是把音樂跟人心聯繫在一起,是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緊緊相連的。情動於中,就會形於聲。如果用七聲音階,加上旋律、調門、樂器等來表達心情,效果就會更加鮮明、生動,富於審美情趣,《樂記》說,「聲成文,謂之音」,這個音相當於今天講的音樂。

古人認為,音的品質有好的、有壞,有的很頹廢,當年上海淪陷了,有的地方還在唱「桃花江、美人窩」,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也有的音很瘋狂,西方的搖滾、「重金屬」都屬於此類,演奏者的耳朵都要塞起來,那個節奏、音響,超過了人心能接受的程度,對健康有害。我們在春秋戰國時候,也有很多類似的音樂,而且一直在與健康音樂爭奪聽眾,甚至到了今天還是如此。

「樂」能實現道德教化

「音」裡面的高層次叫「樂」,樂的思想是純正的、節奏是舒緩的、風格是高雅的,人聽完以後,就會被它所化。樂的最大特色就是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說「德音之謂樂」,經常聽這種音樂,內心一定和諧。

一個地方的音樂跟一個地方的民風有很大關係,你看看西北的秦腔,激越高亢,民風很強;我是蘇南人,從小聽的都是像《唐伯虎點秋香》之類的才子佳人戲,民風柔弱,連一個將軍都沒出。音樂對於人的性格、鄉風民俗的形成有很大關係。

媒體上說,當今很多惡性案件都屬於「激情犯罪」,人心平時不和諧,所以動不動就想殺人。所以要經常聽好的音樂,古人很重視用音樂陶冶心性,好的歌曲總是能振奮人心,激勵人向上。

我的家鄉無錫,出了一位民間音樂家阿炳,他是一位窮困潦倒的小道士,他創作《二泉映月》,已經成為世界名曲。道家講陰陽,所以這個曲子分為陰陽二部,即高聲部、低聲部。樂曲開頭非常木訥、生澀,表現得是一個盲人內心的孤獨與彷徨。但是,他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渴望光明,所以樂曲演出到激昂的時候,聲震江河,我有時候聽得淚流滿面。我們人生都會有挫折,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我們面對的困難比他還大?我們有什麼理由退縮?如今的《二泉映月》被樂隊演奏演繹得太華麗,沒有把曲子的思想很好表現出來。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把它擺在電腦首頁上,有時候看書特別累了,或者心情不好,就聽這個。我小時候是聽這個曲子長大的,那個時候年輕不懂,後來把聽懂了,感嘆這是中國的《命運交響曲》,才知道音樂能夠給人以強大的力量。

古人強調音跟樂的區別,《禮記·樂記》說:「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你連聲都不懂,我跟你談什麼音,你連音都不懂,我跟你談什麼樂?懂得樂,懂得禮樂,才是真正懂得了中國文化。

抓住「禮樂」就抓住了中華文化的真諦

我們到處在講道德,那麼這樣才是有德之人?《樂記》裡面講:「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樂為心聲,所以是「中出」。禮是人為制訂的規範,所以是「外作」。禮樂交作,則內外兼修。古文里,德就是得,得禮樂之真諦,就是有德之人。郭店楚簡里也說,「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把禮樂的文化意義抓住,就是抓住了中華文化的真諦。如果我們能時刻銘,以禮自律,以樂自化,就有君子風範。

我們說走出「半人時代」的途徑是禮樂,很多人一時半會聽不明白。《論語·憲問》》里有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孔子有位叫子路的弟子問「成人」,成人是指成就了的人,相當於我們說的「完人」。子路問怎樣的人才算是完人?孔子回答說:「有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臧武仲是著名的智者;公綽則以廉潔聞名,沒有私慾;卞莊子是盡人皆知的勇者;冉求是孔門十哲之一,兼通六藝。在當時,具有其中一人之優,即足以成名。孔子說,如果一身兼備這四個人的優點,還不能稱為成人,如果還能「文之以禮樂」,懂禮和樂,才可以稱得上是成人。錢先生解釋說:「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則須於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禮樂一項。惟有禮樂人生,始是經過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禮樂,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內。若使人類日常生活沒有了禮樂,縱使各人都具備才藝、智慧與品德,仍不理想。未經禮樂陶冶的個人,不得為成人。無禮樂的社會,將是一個不安的社會。無禮樂的天下,將是一個不安的天下。」他說,孔子理想中的完人,在技能、智慧、德行之上,還要加上禮樂一項。他在這裡提出了「禮樂人生」的理念。我出的第一本演講集題目叫《禮樂人生》,就是從這裡來的。禮樂人生,是經過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人生當中的最高境界。我們在生活里看到,有的人特別真誠、厚道,技術也不錯,但總覺得身上少了什麼。現在我們明白了,缺一份身心的高雅。

錢先生辦新亞書院,把禮樂作為辦學的最高境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我們全國有2000所高等院校,據我非常粗略的了解,目前居然沒有一所高校是把「禮樂」作為辦學的理念的。我們口口聲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可是總找不到抓手。其實最好的抓手就是禮樂。北京丰台區第六小學的校長說,她的學校每天都放背景音樂,學生一進學校就能聽到和諧的音樂,心情非常愉悅。她確信,在這所學校學習過五六年的孩子,出去之後的氣象肯定不一樣。我很欽佩這位校長,她不是教書匠,而是教育家。音樂的妙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知。新加坡有一座監獄,以前每到放風,就是囚犯打架鬥毆的好時候。後來,警方在喇叭裡面放特別悠揚的音樂,結果打架的次數很快減少了。台灣東海大學有位女教師開了門音樂課,開頭幾堂課,男孩子都像有多動症,坐不住。不料幾堂課之後,學生就安靜下來了。音樂能治療心理疾病,這是柏拉圖他們也說過的。西方人非常重視孩子的古典音樂修養,把基礎打牢了,對人生影響很大。如今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都唱些與他們年齡不符的不三不四的歌子,將來怎麼能正經得起來?

中華文化核心是禮 國民要有人格與「國性」

《禮記·樂記》里說,治理國家,要有禮、樂、政、刑四樣東西:「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政刑,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的作用是引導民眾之志,使之努力成為君子,甚至成聖、成賢。樂的作用是和諧民眾的心聲。 政得作用是統一民眾的行為,加強文化認同。刑罰的作用是防止極少數人作姦犯科,這一條放在最後,是底線。「禮樂政刑,其極一也」,它朝向一個目標,就是「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郭店楚簡裡面有一段話跟它非常相像:「作禮樂,制刑法,教此民爾,使之有向也」。 說到這裡,諸位就可以明白了,為什麼梁啟超說中國是重禮治。

改革開放之初,大學生都喜歡聽流行音樂,不喜歡聽高雅音樂。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李德倫先生非常感慨,於是,他帶著中央交響樂團到北京的每所大學裡面演出,一件一件地介紹樂器,然後開始演奏交響樂,下面一片鴉雀無聲。我旁邊的同學說,他的靈魂好像被洗了一遍。我到後台講給李先生聽,他馬上引《孝經》里的話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建議在公共場所播放德音雅樂,天長日久,定見成效。推行樂教,成本最低、見效最快,古人的智慧真是高超。

在座的各位肯定有喜歡中國傳統禮儀的,一定也有喜歡西方禮儀的。這裡有一個問題,中國人都學習西方禮儀行不行?不行!因為禮儀是民族的重要標誌,任何一個民族,但凡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產生屬於自己民族的禮儀。我剛才講了很多,我們五千年文明當中,禮樂文化在世界各國中最為成熟。

有人會說,我們學習西方禮儀,也能學得規規矩矩,非常高雅啊。是的,但是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就是你喪失了「國性」。嚴復先生曾經說過,國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與「國性」,他說「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我前兩年曾經在《光明日報》上寫過一篇文章,談我讀嚴先生這段話的感受。國民教育說來說去,第一是培養人格。當年梁啟超在清華做題為《君子》的講演,他開頭就說,「歐美教育的主旨是培養有人格的國民」,你進大學通過四年的學習,首先是做人要合格,做人要像個人。嚴復先生在講話里提到,有人說我們用西方文化同樣可以培養人格。嚴先生說,當然可以培養人格,但是失去了國性,你是外國文化熏陶培養出來的人,你不是中國人。所以嚴先生一定強調要有國性。沒有了人格,你就不是人,你是禽獸;你都沒有了國性,就不是中國人,就不是我們國家所期待的人。我非常贊成嚴復先生的觀點。作為國民,一定要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積極地區踐行它、傳播它,這是我們的本分。

最後我用一句話總結一下今天的講座:禮樂教化的主旨,是要我們內外兼修,成為完人,成為中華文化培養出來的完人。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梅花與中華文化(二)
雲想衣裳花想容,白龍不是那具身體已經很多年,楊玉環也是!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還是糟粕
中華治國大道(一)
裘沛然先生談中華文化與養生之道

TAG:文化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