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聖誕來由:眾佛菩薩分身應化人間的真實故事

阿彌陀佛聖誕來由:眾佛菩薩分身應化人間的真實故事

阿彌陀佛聖誕,是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是農曆四月初八日(南傳佛教定為五月的月圓日)。釋迦牟尼佛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出生應化的,他的生滅日期,有歷史可查證;可是,阿彌陀佛不是生在我們這個世界,而是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離我們這世界太遠太遠了;同時他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是那麼久遠,我們怎麼能知道他的聖誕呢?這必須從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段公案說起:

  中國宋朝,杭州永明寺有一位延壽禪師,後來成為凈土宗第六代祖師。(本來他是修禪的,後來又修凈土,所以是禪凈雙修,雖然是凈土宗祖師,也尊稱他為禪師。他是一位很有道行的高僧,當時朝野都很敬重他,尤其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特別禮敬。在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民間眾多善信設齋供僧,有上千的出家人要去應供,叫做齋僧。在這一天,國王突然發心想設齋供僧,就問禪師:「在我們國中,除了您以外,現在還有誰是特別有修行的高僧?」吳越王也想齋僧,不過他想:只供養一般出家人,並沒有多大的功德,需要選擇一下,找一些特別有修持的來供養。

  禪師回答他說:「我們國家的高僧太多了,只是你不認識罷了!有些出家人,你看他好像瘋瘋癲癲的,其實來頭可大呢,例如長耳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定光佛再來,你如果供養他,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長耳和尚是一位不修邊幅、穿得骯骯髒髒,講話也是顛三倒四的,常常在街頭溜躂,遊手好閒,遊戲人間的出家人。他的兩個耳朵生得特別長,大家都習慣叫他長耳和尚,時間一久,反而把他本來的名字給忘了。平日大家總瞧不起他、討厭他,認為他不像一般出家人那麼慈悲、莊重。國王一向敬重禪師,知道他的推薦一定不會錯,就趕快吩咐廚房辦素筵,並派了許多官員到處去找,恭請長耳和尚回到宮中,並且吩咐以上座的禮遇來接待他。長耳和尚身不由己,莫明其妙的被國王以上賓款待,問明原因後,知道是延壽禪師多嘴告訴吳越王真相的,便說:「彌陀饒舌!」說完就座後就圓寂了。吳越王當然感到非常遺憾,感嘆自己沒有褔份供養定光佛,可是從長耳和尚口中知道延壽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算還可以彌補這一份缺憾了。即刻親自趕到永明寺去,誰知到了永明寺,延壽禪師也已經坐化了。俗語說:天機不可泄漏,他們兩人的身份一旦暴露,也正是化緣已滿的時節,世緣已盡,被人識知後就得離開世間了。

  從這段公案,我們知道永明延壽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後人就把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訂為阿彌陀佛的誕辰紀念日。

  他的著名的「念佛四料簡」偈云: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在延壽禪師看來,有禪無凈土,易墮空境,被妄境所牽引,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相反,念阿彌陀佛,感阿彌陀佛加被,「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由此看來,似乎延壽禪師認為念佛優於禪定。

  從以上故事,我們也可以獲得證明,阿彌陀佛並不只是應化在十萬億以外的佛土,他經常在我們的身邊,不但永明延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中國還有另一則公案,同樣說明也是阿彌陀佛再來呢!

  浙江台州天台山,有一座國清寺,是一處非常大的叢林。國清寺中住了一位豐干禪師,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只常常看到他獨自一人騎著老虎,在國清寺中進進出出的。俗語說,物以類聚,同樣程度的高手,都是集合在一起的。當時國清寺中還住有寒山、拾得兩位出家人。有一天豐干禪師邀請寒山和拾得跟他一起去朝五台山。

  寒山問:「去五台山幹什麼?」

  豐干禪師回答說:「去禮拜文殊菩薩呀!跟我一起去的,就是我的同行;如果不跟我一起去,就跟我不相干。我自己去好了。」

  寒山和拾得不肯跟他去,他只得獨自一人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了。從天台山下來,途中經過杭州,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說來話長:

  中國人一向是學而優則仕,把書讀好,考取了功名,就有官做。當時有一位姓閭名邱胤的讀書人,雖然考取了功名,卻一直沒有接到上任做官的公文,就閑住在家裡等待。可是坐吃山空,正在為經濟發愁時,他接到了省府的通知,要派他到台州去當知府。這個閭邱胤接到通知後,正高高興興準備去上任時,真是無巧不成書。平常在家沒事,一旦要他去做官,卻忽然間得了種怪病,頭痛不止,痛得整個頭都快要裂開了,請了好幾位醫生來看,也吃了好多帖葯,都沒有見效,只剩下一口氣喘息著。豐干禪師知道後,親自到他家去,要為他醫病,可是看門的人不讓他進去。

  「你們可要弄清楚呀,我是來替你們的主人看病,來救他的命的呀!」

  守門的一聽,急忙開門請他進去。進到屋後,禪師向他們要了一杯水,對著水念起了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念了好一陣子才停下來,請了一些咒水,在閭邱胤的額頭上擦擦,說來奇怪,病立刻就痊癒了。閭知府起死回生,恩同再造,就請問他法號及住處。

  「我名叫豐干,住在台州天台山國清寺。」

  「那太好了,我就是要到台州去的,上任後我一定會去拜望您。再請問您,寺中像大師如此有功夫的人還有多少?」閭知府又問。

  豐干禪師說:「我算什麼功夫,比我高的還多著呢,那兒有文殊菩薩化身的寒山、還有普賢菩薩化身的拾得,他們兩位都比我高得多啦!」

  閭知府一聽,高興極了。上任三天,把重要的公務交代清楚後,就立刻往國清寺去燒香,感謝佛菩薩庇佑,更要拜訪二位大菩薩和豐干禪師。

  到了國清寺後,向知客僧說:「我想拜望寒山、拾得兩位大士,麻煩你替我通報一聲。」

  「你說的是那兩個瘋癲和尚嗎?大人先請坐,我找人去把他們即刻叫來。」知客僧回答說。

  「不行,不行,我自己去拜望他們。」

  知客僧把閭知府帶到廚房,大聲喊:「寒山、拾得,知府大人來找你們,你們快出來呀!」

原來他們兩人是大寮即廚房的伙頭(燒火的),正在那裡嘻嘻哈哈、自自在在地談笑風生,閭知府一見,高興極了,就地禮拜。兩人一見,急忙攜手往山上跑去,一直跑到一個山洞前才轉過身來說:「豐干饒舌!你不去事奉彌陀,來拜我倆做什麼?」說完,一陣風就往山洞中跑進去不見了。從他們的話中,我們也知道了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閭邱胤急忙轉回寺中去找豐干,可是他也不見了。身份一暴露,從此豐干、寒山、拾得都消失不見了。

  講到化身佛的事迹,坐在山門口天王殿的那位彌勒菩薩,也曾化身布袋和尚,整天拿著一個布袋、一串念珠,一般人也是叫他瘋和尚。臨命終時他說了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首偈是說:你們知道嗎?彌勒本來就是真的彌勒,時時百千億化身應世。實際上,所有的佛、大菩薩,為了化度眾生,常常會化身應世顯跡的。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二應身。彌勒菩薩是這樣,阿彌陀佛也一樣,就好像剛才所介紹的豐干禪師、延壽禪師,時時刻刻化身示現到世間來給我們看;可是我們凡夫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他就是佛罷了!佛跟我們特別有緣,常常化身千百億,我們只要誠誠懇懇的念佛,阿彌陀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你要是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將來也一定會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

  《佛說阿彌陀經》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由此我們引出《佛說阿彌陀經》的「三段要文」如下: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福德」?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言:「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福德。所以《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二、怎樣「執持名號」,才可以「一心不亂」?《觀無量壽經》下下品言:「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開示別人念佛時說,念佛念得好,臨終時佛會來迎接的。為此,印光大師曾經呵斥道: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汝做此念(意指「念佛沒念好,此即有二心!即妄想分別及散亂心。」),西方去不得矣!玄奘大師譯本《阿彌陀經》言:「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這裡玄奘大師做此譯,強調了他力的重要!念佛是「我」的事情,佛及聲聞菩薩眾「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那是佛的事情,是佛大願心和大慈悲力的呵護使然。

  三、怎樣保證「心不顛倒」?。善導大師全集360頁中說道:「《彌陀經》云: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凈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所以即使一念、念一聲佛,即念一聲「阿彌陀佛」即可得往生、不退成佛!起顛倒想。一念稱佛之際,身心歸敬,已種善根,況佛之威德慈悲不可稱量。

  所以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推薦閱讀:

婚姻其實就這麼真實
外媒稱中國城市迎客離譜 真實才是最好待客之道-搜狐新聞
全世界最真實的10張UFO照片
揭露史上真實的岳飛—民族英雄!
新家入住一年總結14條血淚教訓,條條戳心,都是我家真實體驗!

TAG:故事 | 真實 | 菩薩 | 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