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治:上應天文中合節氣的道教地理觀

[摘要]東漢張道陵在蜀境創建五斗米道過程中,設立二十四治作為道教教區。「二十四治」隨後發展出了完整的地理觀念,其上應天文星象,中合曆法節氣。後來,二十四治脫離政治意義,逐漸演化成宮觀廟宇。

文/牧之

東漢張道陵在蜀境創建五斗米道過程中,設立了二十四治作為道教活動的據點或教區。

天師府(資料圖)

言,「太上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應天二十四無,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統領三天正法,化民受戶,以五斗米為信」。

此後,這一制度為張魯所繼承和發展:張魯據漢中,「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天師道的二十四治逐漸成為教政合一的組織制度。隨著天師道由西蜀向其他地方的遷徙,二十四治的組織形態與活動方式,也傳播到中國的南北各地。

「二十四治」理論得到了寇謙之和陸修靜的整改。到唐代,「治」逐漸演變成了後世道教的宮觀組織,而「二十四治」的天文地理知識,則成為了道教獨特的宗教地理觀。

「治」者,性命魂神之所屬也

張天師立二十四治,「下則鎮於民心,上乃參於星宿」。鎮於民心,即《玄都律》中說「治者,性命魂神之所屬也」;參於星宿,即以二十八宿分應各治。從以「治」為「性命魂神之所屬」的思想,不難看出「治」乃是被作為拯救的手段而設立的。

下則鎮於民心,上乃參於星宿(資料圖)

《五嶽名山圖》曰:「治隨天而立,歷運設教,劫劫有受命為天師者,各各申明,濟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大神也。」可見「治」乃具有通達上天的功能。

孫亦平教授在《靈化二十四考釋—從宗教地理學的角度》一文中說:「東漢末年,天師道官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通過「置二十四治」,以神靈保佑為旗號來『化領戶民』,以道民命籍制度來取代朝廷的戶籍制度,用道教的為善去惡之道德律命作為教民行為規範的準則,用徵收信米的方式來取代官府的稅收,尤其是通過倡導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教民的溫飽問題,發展水陸交通、興辦實業、擴大貿易、平抑物價、興修水利、開鑿鹽井,逐步使『二十四治』成為政教合一的教區組織,從而為早期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倡導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教民的溫飽問題(資料圖)

由此可知,「二十四治」作為五斗米道在巴蜀所建立的有系統的教團組織,除了「拯救」和「通天」的功能外,又是聯絡和管理信眾、發展教團力量的有效組織。

杜光庭的「靈化二十四治」

道教的知識體系與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天文曆數息息相關,「二十四治」也不例外。

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經典《無上秘要》、《三洞珠囊》和《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都記錄了將「二十四治」與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五行等一一對應的模型框架。

將「二十四治」與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五行等一一對應(資料圖)

到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編撰的道教神學地理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提出了「靈化二十四治」。這繼承了早期的「二十四治」學說,但也在此基礎上多有發展。

據《無上秘要》所說,張道陵立二十四治開始是應二十四節氣為模型設立二十四治,後來為了使教區劃分與二十八星宿一一對應,又增加了四個治。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中則說,二十八治中有四個治各對應天上的兩宿,即鶴鳴治上應室、壁宿,昌利治應觜、參宿,雲台治應角、亢宿,公慕治應心、尾宿,其餘的二十治則分別各對應天上的一宿。

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大神也(資料圖)

杜光庭的「靈化二十四」是以二十四化上應二十八宿,但對應法又與《正一盟威篆》不同。「靈化二十四」中的鶴鳴化上應氐、房、心三宿,湧泉化上應室、壁二宿,雲台化上應觜、參二宿。這樣,鶴鳴化、湧泉化、雲台化這三個化就上應了天上的七個宿,餘下的二十一化自然就是一化應一宿了。

壎十四治應天二十四氣,配一年二十四節。以二十四節氣配二十四治,在《正一盟威籙》中已有明記,可在《無上秘要》和《三洞珠囊》中均未出現。

杜光庭「靈化二十四」各化所配節氣,與《正一盟威籙》竟迥然不同。《正一盟威籙》開始是以立春配陽賓士,按治、節順序配搭,最後北鄺治為大寒。

濟世度人,以至太平(資料圖)

「靈化二十四」開始是以寒露配陽平化,依次配搭下去,最末北鄺化為秋分。這種從寒露開始的二十四節與二十四化的配搭法,是「靈化二十四」的又一特點。

「靈化二十四」所配五行,也與《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頗有不同。杜光庭將二十四化與五行相配為六金、四木、六水、三火、五土時,其中除了「五土」與《三洞珠囊》的說法相同外,其餘的都與道教文獻中已有的記載不相同。

除此以外,在歷史上存留下來的資料中,唯見杜光庭「靈化二十四」記有六十甲子生人所屬各治。

如他記述說:「陽平化,五行金,節寒露,上上應角宿,甲子、甲寅、甲戌生人所屬」,意為出生於甲子、甲寅、甲戌的人,其性命魂神屬陽平化。上應角宿,下屬陽平化。

有助於從天人感應角度來增強人們對道教神靈的敬畏感(資料圖)

以此類推,每個人根據自己出生的干支年歲,其本命就上屬於某個星宿,下屬於某個「治」(化)。這種上應星宿、下屬治化的說法,有助於從天人感應角度來增強人們對道教神靈的敬畏感以及從皈依中獲取的神聖感。

由「治」到「宮」、「觀」的過程

原始道教的社會主張和道德規範,在各「治」的區域內通過特有的方式得到了實行。

張道陵在蜀中,「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誅伐邪偽,與天下萬神分符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靜廬」,或曰「靖室」,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是一類道士的修道場所,它在道教信仰者的修道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

與天下萬神分符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資料圖)

張魯投降曹操之後,天師道徒四處流散,其宗教組織與活動方式也隨著道徒的遷徙而傳到各地。南北朝時期,北方仍用蜀土盟法、板署治職,救令文日:「今補某乙鶴鳴、雲台治,權時篆署氣職領化民戶,質時治官文書。須世太平,遣還本治。」

到北魏寇謙之,著《老君音誦誡經》,「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才宣布「從今以後,諸州郡男女有佩職籙者,盡各詣師改宅治氣。按今新科,但還宿官,稱治為職號······其蜀土宅治之號,勿復承用」。這是對天師治的一大改革。

在南方,陸修靜在改革南方道教時曾作《陸先生道門科略》,對「治」進行了歷史考察和現實改革,建立並完善道館制度。這不僅使南方道教組織逐漸走向規範化,而且也為道教的宗教活動提供了比較穩定的場所。

《虎溪三笑圖》即以陸修靜為道教代表(資料圖)

同時,在南方逐步出現道館、道觀。到了唐代,隨著道教的大發展和宮觀的廣泛興起,治多改為宮觀。二十四治的名稱,逐漸成為歷史的遺迹,但仍舊在天師道傳法、署職上仍保持其一定影響。

每一個「治」實際上就是一個分支性的教權行使區,它是原始道教活動從隱秘的山林洞室,走向民間社會乃至產生巨大政治影響力這一過程的重要中間環節。

推薦閱讀:

今日「大雪」「進補」時節已到 大雪節氣吃什麼好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生態客·節氣物種日曆】穀雨(4月20日~5月4日)牡丹
日產陽光清洗節氣門 後匹配不了
月中節氣誰人知.金碗銀勺暗金識

TAG:地理 | 道教 | 節氣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