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撞上中秋節,成就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

今年的國慶、中秋兩節日期相隔僅三天,法定假期也因此而連在了一起。其實歷史上的節日「撞車」事件也屢見不鮮,唐朝至德二載(757),這年的白露節氣正好是八月十四,恰與中秋節連在了一起,而正是這個巧合,成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年代,古本杜集將此詩編在秦州詩內,所以自宋以降,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該詩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所作。例如南宋學者黃鶴便說:「詩云『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當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東京及齊、汝、鄭、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

今人所著《唐詩鑒賞辭典》也延續了這一說法:「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既然杜甫《月夜憶舍弟》的創作年代和創作地點向來都無異議,那麼筆者憑什麼就敢斷言,該詩不可能作於乾元二年(759),而一定作於至德二載(757)呢?

其中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解開此詩創作年代的關鍵。可證該詩作於月圓之夜,農曆七月十五或八月十五前後,且與白露節氣相近的某一天。而我們查閱萬年曆就會發現,乾元二年(759)的白露節氣是八月初八,夜空只有半個月亮,怎麼可能談得上「月是故鄉明」呢?

有鑒於此,筆者將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白露節氣的農曆日期附錄於下:

至德元載(756)——白露——八月初四

至德二載(757)——白露——八月十四

乾元元年(758)——白露——七月廿五

乾元二年(759)——白露——八月初八

上元元年(760)——白露——七月十八

上元二年(761)——白露——七月廿九

寶應元年(762)——白露——八月初十

顯而易見,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只可能作於至德二載(757)八月十四日夜,才符合「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意。當時杜甫在鳳翔肅宗身邊任左拾遺之職,與家人失聯已一年之久,不知生死,故有「無家問死生」之句。半個月後的閏八月初一,杜甫才獲得肅宗的批准,讓他回家探親。

白露節氣得名於一種天氣現象。《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入秋後氣溫轉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遇冷,就會在地表植物上凝結成小水珠,清晨經陽光照射,形成晶瑩剔透的白色露珠,故名「白露」。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公轉太陽的周期制定的,而農曆是根據月球公轉地球的周期制定的。這是兩套各自獨立的系統,所以白露節氣無法與農曆日期一一對應,這就為我們考證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的創作年代提供了絕佳的便利條件。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推薦閱讀:

閑話穀雨
『知食小科普』二十四節氣立秋,晝防暑夜防寒
五律六首·春節氣感懷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穀雨:雨水自會生百穀,春雨向來貴如油
你要知道關於中國節氣的20件小事

TAG:中秋節 | 人口 | 成就 | 唐詩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