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完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 一本簡書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放棄了居高俯臨的審視角度,以世俗實用方法討論健康、財富、名聲、心態、幸福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關於錯綜複雜的世俗人情話題,經過這位思想大師一貫深刻透徹的討論之後,變得清晰簡明。

《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著

寫作於1853年 原書155頁,簡寫後約7700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誕生在但澤(今波蘭)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里。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

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權本華成名,《人生的智慧》是該書中的一部分,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

叔本華

書的目錄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產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論

第二部分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第三部分 我們對他人應採取的態度

第四部分 我們對於命運和世事的發展所應保持的態度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附 叔本華的生平軼事

叔本華哲學的神奇美麗與影響

書的簡寫

引言

在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就是關於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本書教導人們如何才能幸福的生活,經過思考後我們都會認同活著比死要好,我們依戀活著,就是因為活著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並且我們希望能永遠活著。至於人生到底能不能幸福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但我們在這裡不做討論。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我認為讓人的命運產生差別的有三個方面:一是人的自身,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二是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財產和其他佔有物。三是人向其他人顯示出的樣子,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他的名聲。

人自身的差別是大自然劃分的,因此和第二、三項比起來,它會對人的幸福生存產生更加根本的影響,因為人的快樂或者痛苦實際上正是來源於人的自身,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而人擁有的財產或者他人的看法,都只能間接影響人的幸福。

就算處在同一樣的環境,不同的人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因為外界的東西只有在引起了一個人注意後才會對他產生影響,即使在相同環境中,不同人也會感受到不同的東西。

不少人羨慕他人能夠經常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其實這些人更應該羨慕他人理解事物的能力。在後一種人的描述中,他們經歷過的事情都含意深遠,令人回味無窮,而這一點正是歸功於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即便在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看來是饒有趣味的事件,如果反映在一個膚淺、庸俗的頭腦裡面,同樣的事件就只不過是平凡世界裡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我們的個性是一直不變的,在出生前就已經決定,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它會終生影響著我們。但我們卻無法保證能一直擁有財產和名聲。另一方面,人的自身的優勢會隨著時間消退,但時間並不能奪走財產和名聲。

另一方面,任何人也都有可能得到財產和名聲,相比之下,對於人的自身的能力我們就無能為力了。人的自身能力作為「神的權利」賦予人們,並終生牢固不變,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儘可能充分發揮我們既定的個性。因此,我們應該循著符合我們個性的方向,努力爭取獲得適合個性的發展,其他事情都要儘力避免。

第二章 人的自身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人的自身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自身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的一切都跟他的個性有關,無論他經歷了什麼,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無論在物質世界和還是精神體驗上,我們的個性都會對我們的感受產生影響。

在能夠帶給我們幸福的自身素質中,最有效的莫過於輕鬆、愉快的心態,因為這一美好的心態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的,一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愉快的原因,而原因就是——他就是一個愉快的人。一個人如果有愉快的心態,就能代替他很多其他能力,但其他任何卓越的能力卻不能替代愉快的心態。一個人或許年輕、英俊、富有和備受人們的尊重,但如果要判斷這個人是否幸福,我們就必須問:他是否輕鬆愉快?

由此可見,我們應把獲得愉快的心情放在我們追求的首位。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的愉快情緒,而愉快情緒又取決於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關於這點,只要互相對照一下我們在健康、強壯的日子裡和在疾病纏身的時候,外在事件所留給我們的不同的感覺印象,一切就都清楚了。

雖然健康能極大地增進我們的愉快心情,但愉快的心情卻不完全依賴於健康,因為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會有憂鬱和沮喪的心情,這是由人天生的自然結構決定的——一個人的感受能力和他的身體健康水平之間存在一定比例。身體健康的人,會具有更強的感受能力,更容易獲得超常的興奮或者強烈的憂鬱。天才的條件就是具備超越常人的感受能力,所以亞里士多德相當正確地認為:所有傑出、優越的人都是憂鬱的。

每個人天生的基本情緒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愉快的能力和感受不愉快的能力。同一件事情有出現好或不好兩種結果的可能,鬱悶型的人會因為不好的結果感到悲哀和煩躁,對好的結果也提不起高興勁兒。愉快型的人卻不會為不幸的結果悲哀和煩惱,但對事物的好結果卻會深感高興。

鬱悶型的人總是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並因此準備著防範措施,與那些愉快型的人認知的大好前景的人相比,他們更少失算與栽跟斗。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時痛苦有時無聊。痛苦和無聊是兩種對立的情緒,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生出了痛苦,而豐裕和安定就產生無聊。而一個人越能感受痛苦,就越不會感受到無聊。

精神遲鈍的人會較少感受到痛苦,但是也會導致內在的空虛,這成為無聊的根源。正是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後以痛苦告終。

能使我們從痛苦或無聊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的就是豐富的精神。人的精神越豐富,那麼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一個人不痛苦的時候就會感到無聊,而在痛苦時就會忘記無聊的煩惱。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會追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閑暇。如果他具備深邃遠大的思想,他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所以,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與人交往。

相比之下,一旦沒有了物質短缺的痛苦,無聊和空虛就會找上門來,讓他會不惜代價地尋找消遣和人群,甚至願意接受由此帶來的煩惱。他這樣做的目的不為別的,只是為了逃避他自己。因為在獨處的時候,每個人都只能返求於自身,這個人的自身的空虛就會暴露無遺。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產

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財產是否滿意不是由他所擁有的決定的,而是由他所想要的東西決定的。因此,窮人不會因為得不到巨大的財富而焦慮不安,但富人在計劃失算落空的時候,卻不會考慮到自己已經擁有相當可觀的財物,並以此安慰自己。

對於像人類這樣一個貧乏又充滿需求的物種,人們最為尊重和崇拜的就是金錢了,甚至權力本身也只是獲取財富的工具。人們熱愛金錢甚於一切,並經常為此受到責備,但是人們熱愛金錢卻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其他物品只能滿足人的一個需要,例如食物能滿足飢餓的人,藥物能滿足病人,皮毛能滿足冬季等等,唯獨金錢才具備了所有的好處,因為金錢不只是滿足某一具體需要,而是滿足普遍的多種需要。

我們應把已經獲得的金錢視為抵禦災禍的工具,不是擁有財富就可以尋歡作樂。如果一個人憑藉自己的天賦賺到滿意的錢財,那他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天賦是恆久不變的本金,而賺取的金錢只是本金的利息,所以他會輕鬆地把掙到的錢花掉。但是天賦難免會枯竭,他們無法繼續掙得錢財,最終只能陷於貧困。我們應該妥善處理已經獲得的本金,獲取更多利息。

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就擁有足夠的財富,能夠獨立自足,不用操勞就能維持舒適的生活,那這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優越條件,因為他就能擺脫糾纏人生的匱乏和操勞,他盡可以為自己的才能而生活了。

但如果他不珍惜自己的優越條件,沒有發揮他的才能來為社會做出貢獻,那麼他就只是一個可恥的無所事事者。這種人也不會感到幸福,因為不貧窮只會把他引到人生的另一個痛苦:極端無聊。許多有錢人到最後淪為貧困,就是由於有錢就揮霍殆盡,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從壓迫他們的無聊那裡謀求片刻喘息。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我們有時會過分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但如果思考下就知,他人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並不重要。因此很難說清楚為什麼每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似乎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時,他的心裡就高興,虛榮心也就受到了某種安慰。

這種人也許儘管正遭遇著不幸,或者就算自身的財富與健康都十分匱乏,但他人的讚許仍會給他帶來安慰。而如果他們想獲得別人好評的心理受到了挫折,或者當他們受到別人輕視怠慢時,肯定會難過,很多時候還會感受到深刻的創痛。

虛榮心有時會能夠替代道德,促使人做出良好的行為,但是對於人自身的幸福而言,這種虛榮心會有擾亂和不良的作用。從增進幸福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抑制虛榮心這一人性弱點,盡量減低我們對別人意見的敏感程度,否則人們就只能成為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的奴隸。

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看法的注重和擔憂,一般都超出了合理程度,我們要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首先考慮的幾乎都是別人的看法,這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煩惱。在意他人看法,我們才會有容易受傷的自尊心和虛榮、自負、炫耀等,一旦我們不再在意別人的看法,那些奢侈和排場也會消失。這裡有一個例子,能夠顯示出這種根植於人性深處的愚蠢。

下面這一段文字摘自《泰晤士報》上一篇關於對托馬斯韋斯執行死刑的報道。

托馬斯韋斯是一個手工製作學徒,他報復謀殺了自己的師傅,「在執行死刑的那天早上,監獄牧師很早就來到犯人的身邊準備為他服務。韋斯舉止安靜,對於牧師的勸告沒有丁點兒的興趣,相反他心裡唯一惦記著的事情,就是在那些目睹他結束生命的群眾面前,能夠壯起膽子,表現出勇氣。

而他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韋斯步行向絞刑架走過去的時候,他高聲發話以便讓旁邊的人聽見:『啊!正如多德博士所說的,我很快就要知道那一個偉大的秘密了!』當時,他被綁著臂膀,但他不用別人的攙扶就邁上了絞刑架的梯子,他向朝觀望者鞠躬,聚集在下面的人群對此舉立即報以雷鳴般的讚許聲」一個人在面對永遠的死亡時,想的卻是給一群烏合之眾留下好印象,可見在意他人看法這一行為所具有的強烈動機。

很顯然,想要促進我們的幸福,既要抑制過於在意別人想法的衝動。別人的看法對於我們的影響並不直接存在,只有當別人的看法對一些事物產生了影響,我們自身因此受到影響的時候,別人的看法才值得我們考慮。除此之外,在別人的頭腦意識裡面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們並不重要。

大多數人頭腦裡面都是些膚淺的思想和渺小的念頭,當一個人不必懼怕別人,或者當他相信自己說的話不會傳到被議論的對象的耳朵時,他就會不時地以輕蔑的方式議論別人,這些言論我們無需關注。

其實名譽本身的價值也只是間接而非直接的,我們並不會僅僅因為別人的幾句評價就受到實質性的損失,它們所能影響的只是人們頭腦中的想法。當我們摒棄了在意他人看法這愚蠢的做法時,我們就會感到內心的安寧和幸福。

在意他人看法讓人類產生了三種不必要的情緒:好勝、虛榮、驕傲。虛榮和驕傲的差別在於:驕傲是對自己擁有突出能力的確信,是內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但虛榮則是試圖在別人那裡喚起別人對自己的確信,從而間接獲得自我敬重。因此,虛榮使人健談,而驕傲卻讓人沉默。一個人應該永遠記住自己的優點,保持自己的驕傲,即便驕傲一般會受到人們的抨擊和詆毀,但這正體現了那些抨擊的人並沒有值得他們驕傲的東西。

人所展現的表象可以分成三部分:地位、名譽和名聲。地位是指世俗賦予的頭銜或勳章,地位並不能準確評價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地位的作用就是得到別人虛假的表面尊敬。

名譽則複雜些,名譽是他人對我們的價值的看法,從我們主觀上講,名譽是我們對於他人看法的顧忌。一個人只要不是徹底墮落,那麼他就會有名譽感和羞恥感,這是因為他明白個人是難以完成任何事情的,個人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而為了有資格享受集體給予的好處,他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並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有用的人,這就會讓渴望和珍惜別人對他的良好看法。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名譽,可分為公民名譽、公職名譽、性別名譽。公民榮譽(註:書里未給出公民榮譽的定義,但可理解為對個人素質的評價),我們需要無條件的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因此我們不可以運用不公正的手段謀取自己的利益,一旦我們違反了這一規則並因此受到了懲罰,那麼我們的公民名譽就離我們而去了。

公民榮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是由他的內在品質決定的,與他人的看法毫無關係,即便一個人受到了污衊和謾罵,他的榮譽依然存在,並且他應該付出行動來保護和顯示自己的榮譽。但如果一個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了個人利益,這說明他內在品質是不佳的,那麼他的公民榮譽就受損了。

公職名譽則意味著獲得了別人對他完成工作的認可。性別名譽包括女性名譽和男性名譽,由於女性需要從男性那裡獲得她們所需要的一切,所以她們需要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男性,她們要求彼此不能和男人發生非婚姻關係的性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強迫男性結婚,進而獲得她們想要的一切。而一旦她們違反了這一原則,她們就失去了女性榮譽。

男性榮譽是由女性榮譽衍生的,要求男性必須對其妻子破壞婚姻的行為感到憤慨,並至少要通過與她分離來懲罰她。如果他睜著眼睛容忍妻子的所為,他就將被整個男性社會打上恥辱的印記。

還有一種特殊的榮譽是騎士榮譽,它已經是一種古老的存在,甚至只在一些地區存在,它要求人們當榮譽受到侵犯時,應當迅速採取行動,通過決鬥來恢復自己的榮譽。僅僅因為別人對自己的幾句評價就要用生命去證明自己,這無疑是十分愚蠢的。

名聲是更高級的名譽,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名譽,但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名聲。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成就非凡的業績,或創作傳世的作品,這是獲得名聲的兩條途徑。要建功立業,就必須具備一顆偉大的心,但創作巨著則需要擁有一個非凡的頭腦。

雖然名聲常常與當時人們的思想水平有關,偉大的成就有時不能立刻為人們認知,但是它根本上依舊是個人內在的體現,具有價值的不是名聲,而是他藉以獲得名聲的東西;給人幸福的不是名聲,而是他藉以獲得名聲的東西。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說過:「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因為所有的快樂都是虛幻的,而痛苦是真實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我們整個身體健康無恙,但只有一小處地方受傷,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那處疼痛處,而不會意識到我們整體身體的健康。同樣,儘管各樣事情都按照我們的想法進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違反了我們的意願,儘管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們也會總是惦記著這一件事情,而不會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經如我們所願發生了的事情。

因此,為了獲得幸福,我們首先注重的應該是避開災禍,而不是尋求快感,因為所有的快感愉悅都是虛幻的,即便獲得了也對我們的幸福毫無幫助。如果能夠達到一種沒有痛苦、也沒有無聊的狀態,那就確實得到了塵世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

人應該首先向自身尋求幸福,只有當一個人獨處時,他才是自由的。社會交往是人們逃避自身的體現,由於一個人只能和自己達到最完美的和諧,所以任何交際都難免有妥協和讓步,它使人變得更加平庸,泯滅了他們優秀的天性。相反,內在豐富的人只需向自己的內在尋求所需要的一切,便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關於如何處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我們應當認識到,未雨綢繆的計劃是毫無用處的,因為時間會改變我們的想法,計劃也常常因為各種阻礙而無法實現。將來和過去都不是看上去的那麼重要,只有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我們應該有意識的享受現在、珍惜現在,要知道,每一天都是不會重來的。

與他人相處時,我們不應該拒絕和譴責任何人。因為每個人的天性都是早已決定的,我們只能接受和利用它,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無法改變的本性表現出不滿,這意味著只有那個人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人後,我們才肯承認這個人的生存權利,這無疑是對這個人發出了生死挑戰。

人與人之間的任何細微差別,都會在談話中顯示出來,兩個性格投合的人,能很快地由於心靈的吸引相互靠近。正因為此,優秀的人往往會難以找到心靈相通的人,因為平庸的人佔了太大的比例。

每個人都是從自身出發看待別人,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思想智力去理解他人。因此,平庸的人難以認識到他人的優秀之處,而優秀的人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也會降低自己的水平,失去了自己的優勢。所以優秀的人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獨特天賦,就應當避免無謂的社交。而平庸的人卻可以藉助社交提高自己,因為他在別人身上所看到的各種毛病,實質上是自己弱點的投射。

在人生的歷程中,運氣起了很關鍵的作用,人的各種努力在運氣的作用下常常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很難預測運氣的好壞或事物的走向,我們只能根據眼前的情況做出行動,而每項行動,常常是由我們的天性決定的。平庸的人往往會被事物暫時的表象迷惑,而優秀的人能夠認識到事物永恆變化的本質,從而不會因為突然的變故產生強烈的感情,影響自己的決定。

我們不應該為某一件事過分高興或過分悲傷,如果一個人在面對各種不幸時仍能保持鎮定,那就意味著他明白人生可能會遭遇很多苦難,這樣他就會降低自己對未來的預期,也不會在災難來臨時感到不可承受。因此,如果想要坦然的接受生活中的各種不幸,最好相信這一真理:「發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必然的發生。」這樣,我們就能夠接受任何離奇古怪的偶然變故了。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在討論幸福的最後,我們有必要考察一下人生的各個階段,看看我們在人生的歷程中發生的變化。

在童年期,我們更多是對這個世界產生認知,一切都是新鮮的、令人愉悅的。而對事物的各種認識,也會從此刻留在我們的印象里,為我們膚淺的世界觀打下基礎。但也正是由於童年對世界產生的美好認識,讓我們誤以為世界是一個給人幸福的地方,從而在以後的生活中產生了各種渴望,也會在希望落空時感到無比的痛苦。

青年時期困擾我們的只是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總會對其感到不滿,難以感受到快樂和幸福。而到了後半生,我們就會感到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我們此時已經認識到,歡樂是虛幻的,而不幸才是真實存在的,為了躲避不幸,各種焦慮和擔憂困擾著我們。

人的精力和活力也會隨著時間改變,年輕的時候會對各種事情產生興趣,我們思考著如何顯示自己的價值。而到了老年,我們已經對各種事物有了深刻認識,新奇感消失了,而更加註重思考的意義,全面的看待人生和世界。

但這不意味著青年期就是幸福的,老年期就是悲慘的。相反,青年期會受到慾望的煎熬,很難感受到快樂,而到了老年,人的認知力佔據了主導地位,認知是冷靜的、沒有痛苦的,所以我們到了老年反而會感到安寧平和的幸福。


文章來源:公眾號一本簡書


推薦閱讀:

徐帆式婚戀智慧:將愛情和事業完美結合
不留痕迹套話?
做個智慧的女人
沒有智慧也不會有真正的福德

TAG:人生 | 智慧 | 簡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