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詠史詠物詩如何把握答題

問: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因此鑒賞方法也就不盡相同。所以鑒賞詩歌首先是要明特徵、分類別。但有些詩歌學生在判明類別時有一定困難,尤其是詠物詩、寫景抒情詩和詠史懷古詩。能否從宏觀角度上說說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詠物詩大多是作者藉助某一物的象徵意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類詩,由於它常用象徵等手法托物以言志,所以又叫托物言志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它將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寫中。如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幽雅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當然也有「借物抒情」型。在這類詠物詩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賀知章的詠物詩《詠柳》就是通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屠隆在《論詩文》中認為:詠物詩「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即物與「我」、形與神,達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備、「物我一境」的境界。

因此鑒賞方法就應該由物到人,由形似到神似,由實到虛,具體如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做到描其形,求形似;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做到融入理,求神似。

總之,形神兼備,不即不離。

詠物詩常用表現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徵、比喻、擬人、對比、比興、聯想和想像等。

寫景抒情詩則是作者借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即「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所以只要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內心的某種情感的,都屬於寫景抒情詩。諸如借景思鄉、借景懷人,借景送別、借景厭戰、借景說遭遇、借景言國難,還有借景訴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

根據詩中景與情的關係,寫景抒情詩一般來說分為兩種:①觸景抒情:先有「景」後有「情」。詩人因眼中所見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種感觸,於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感慨。觸「景」而生「情」,興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摯。例如杜甫的《登高》:正是秋天的寥廓凄涼觸動了詩人自身的境況「艱難苦恨」、「潦倒」。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後有「景」,詩人不能直抒胸臆,緣「情」而找「景」,借相關的「景」來抒發情懷,往往融情於景。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常借景物(意象)有樹木類(楊柳松竹)花草類(梅菊蘭蓮芳草)、風霜雨雪雲類(東風浮雲)、水(春水流水)、地點類(亭台樓閣)等。

常用手法有觸景抒情、借景抒情、各種修辭等。

詠史懷古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遊覽古迹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懷古以傷己,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即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古迹進行敘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詠史懷古詩的結構、類別一般是臨古地,憶古事,懷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嘆人事,刺時事,論史實。即根據其結構類別詠史懷古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傷己、感時、刺世、論史四類

詠史懷古詩常見的藝術手法是對比、聯想、觸景生情、用典、諷刺、襯托、擬人等。

鑒賞詠史懷古詩時,只要能緊緊扣住詩中「古」「今」對接這一本質,分清傷己、感時、刺世、論史四種類別,詠詩懷古詩鑒賞也就有法可依了。然後按照一下步驟進行賞析即可:1、「古」:弄清史實,了解古人古事;2、「今」:知人論世,領會創作意圖;3、古今對接,領悟詩人情感;4、分析寫法,體察作者詩心。

【總結異同】

相同點:

1、都是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表達詩人的胸懷志向的。都屬於間接抒情。如     

詠物詩是托物以言志,寫景抒情詩是借景以抒情,詠史懷古詩是懷古以傷今。

2、詠物詩、寫景抒情詩和詠史懷古詩中都有融情入景,雖然三者所寫之「景」各有側重,融情入景的方式略有不同。

3、都要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來解讀作者所言之志或所抒之情。

不同點:

1、詩人抒情所藉助的對象略有不同。詠物詩往往詠一種物來表達作者的情志,而寫景抒情詩則是多個物(多個意象)組合共同營造一種意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

情感。詠史懷古詩則是借古人、古事、古迹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與評價。

例如: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小松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詠物詩《石灰吟》《小松》分別以石灰、小松作為寄託作者情志之物。于謙借經歷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等多次磨難、嚴峻考驗仍從容不迫,視若等閑、不怕犧牲、堅守清白的石灰表達了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以及為人清白的崇高氣節。同樣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這埋沒於深草里的而又有不屈性格的小松正是他人格的寫照。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寫景抒情詩《山居秋暝》先以空山、新雨的意象營造了一種空靈澄凈的意境,中間兩聯再攝取明月、青松、翠竹、清泉、蓮花以及浣女、漁舟八種意象,組合成寧靜淳美而清新活潑的畫面,詩中有畫,寄寓詩人高潔的情趣。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這首山水名篇,借描寫秋天傍晚時山中的景色(一組意象群),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註:石頭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國時孫權重築用此名。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至唐廢棄。

詠史懷古詩《石頭城》一開始也寫空城四周的景色,這座山川形勝的六代帝王之都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亘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也依舊拍打著城根,然而山川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在一群景物中作者重點選取一個主意象「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只有那當年照見過秦淮河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徹夜笙歌生活的「舊時月」依舊多情地從城垛(女牆)後面升起,照著這久已殘破的古城。全詞用一組景和一個主意象表達了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昔日繁華卻已化為烏有的意思,營造出一種蒼莽悲涼、凄涼傷感的意境氛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國運衰微、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同時借六朝的覆滅諷喻現實,寓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國運衰微的感慨,希望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

2、所表達的情感側重不同。詠物詩多為言志,「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寫景抒情詩多為抒情,「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而詠史懷古詩則為傷己、感時、刺世、論史。

3、詠物詩所託之物的比喻義、象徵義可以是固定義,也可以是個性化的臨時義,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例如李商隱在《詠柳》中借秋柳抒發的是壯志未酬的感慨,而曾鞏在《詠柳》中借春柳諷刺了得勢猖狂的小人。松竹梅雖則各異,但它們凌霜傲雪得風格卻毫無二致,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詠不同「物」時,所表達的主題有時卻又是一樣的;而寫景抒情詩所寫的意象其內涵往往是固定的,如松、竹、梅——堅毅;菊——隱逸;牡丹——高貴;蓮、蟬——高潔;紅豆——愛情;紅葉——傳情;楊柳、芳草——惜別;鴻雁、鴻鵠——大志;哀鴻——流離;杜鵑——悲苦;月光、月輝——思念家鄉,盼望團圓。等等。詠史懷古詩中的景則常常用來做古今對比或歲月滄桑的見證,多使用擬人手法,如李白《越中覽古》中的「只今惟有鷓鴣飛」的越王宮殿,《烏衣巷》(劉禹錫)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的「燕子」,《蘇台覽古》(李白)「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中的「西江月」,《石頭城》(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的「舊時月」,《汴河曲》(李益)「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中長堤上那成排楊柳的柳絮「楊花」。還有烏衣巷、吳鉤、淮水、華清宮、台城、柳、鷓鴣等。

4、詠物詩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物與我須有相似點。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景與作者無須有相似點,而是寓情於景。詠史懷古詩則需要由古入今時,古今之間有對接點,觸發點在古,落腳點在今。

5、詠物詩所託之物常用的是梅、蘭、竹、菊、松、荷、蟬、落花、風等具有象徵義的景或物,而在寫景抒情詩中山、水、田園等自然景物皆可入詩,詠史懷古詩中所寫意象則多是古人、古迹或見證古今的一個永恆的意象(自然物),如《石頭城》中的月、《烏衣巷》中的燕子等。運用古今對比,以自然界不變的事物,聯想人事變遷,感時傷今。具體如:

A.前代的都城:咸陽、長安、金陵、姑蘇、洛陽、汴京

B.發生過重大事件的地點: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汴河

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廟: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

D.常見人物:屈原、賈誼、王昭君、曹植、諸葛亮、隋煬帝、項羽、唐明皇、

楊貴妃、李煜等。 

E.常見意象:烏衣巷、吳鉤、淮水、《後庭花》、六朝、華清宮、台城、柳、明月、鷓鴣、煙柳霧堤、山川草木

6、詠物詩的鑒賞方法是從物人一體的角度把握物象的特點,從挖掘物象的內在精神品格去抓「物」與「志」的契合點,由物及人、由實到虛、由形入神,來體會作者所言之志、所抒之情;寫景抒情詩抓住所寫群體景物共同營造出的意境來體會作者情感。而詠史懷古詩則需緊緊扣住詩中「古」「今」對接這一本質,分清傷己、感時、刺世、論史四種類別,然後按照一下步驟進行賞析即可:(1)抓住特徵——明類型;(2)知史論詩——懂背景;(3)知人論詩——懂作者;(4)知事論詩——懂對接;(5)知法論詩——懂技巧

7、詠物詩常用表現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徵、比喻、擬人、對比、比興、聯想和想像等。而寫景抒情詩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觸景抒情、各種修辭等。詠史懷古詩常見的藝術手法是對比、聯想、觸景生情、用典、諷刺、襯托、擬人等。

8、其實從三類詩歌的題目也能明特徵、分類別。詠物詩的特點既然在於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因此詠物詩往往以所詠之物為題,如駱賓王《詠蟬》、王冕《墨梅》、于謙《石灰吟》、王安石《梅花》、鄭燮《竹石》、李賀《馬詩》、賀知章《詠柳》、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等;詠史懷古詩標題中有古迹、古人名(即直接以歷史人物、歷史地點入題),如《石頭城》、《馬嵬》、《蘇武廟》、劉禹錫《烏衣巷》、韋莊《台城》、李商隱《隋宮》、杜牧《過華清宮》、《赤壁》、杜甫《蜀相》等;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詠」,如《詠荊軻》;或在古迹、古人後加「懷古」、「詠懷」,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詠懷古迹》、《越中覽古》、《蘇台覽古》等等;由於古典詩歌中寫景抒情詩最多,它又可分為許多類別,如送別詩、惜春詩、邊塞詩等等,各自的題目也各有各的突出特點,很難有共性的特點,但都基本暗示了寫作的內容,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楓橋夜泊》、梅堯臣《魯山山行》、王禹偁《村行》、王維《山居秋暝》等。

問:我也想請教你們一個具體的問題。詠物詩、寫景抒情詩和詠史懷古詩中都有融情入景,那麼在具體運用上它們有什麼區別,能否舉例說明嗎?

中國詩歌在古典詩歌方面,突出特點是「境界」,說得簡單點,其實就是詩的具象性,即「畫」的特性突出。具體表現出來,寫景抒情是其最主要方法。就連哲理的表達、讀書的感受都是用景物呈現出來的。身處山水景物當中,自然而然用山水景物來體會認識並傳達。鍾嶸《詩品序》總結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因此詠物詩、寫景抒情詩和詠史懷古詩中都會運用融情入景的藝術手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借景抒情又可分為以景襯情、觸景生情、融情入景等等,如何區別呢?

首先,我們看詠史懷古詩。因為懷古詩多是作者登臨古迹,睹物思人,見景生情,多是觀後感。源頭上,本來就是觸景生情。表達上,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如畫的藝術特點。這兩者都合力促成懷古詩寫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例: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面對六朝故都的石頭城,當時心裡有怎樣的波濤起伏,有怎樣的

感慨系之,從詩中,找不出直接的言說、議論。那作者沒有感慨沒有想法,只是記錄遊覽流水帳嗎?顯然不是。這時,我們就可以深深體會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畫出來的詩意。

眼前景象:市中心通向烏衣巷的朱雀橋,掩飾不住寂寞,橋邊角落裡叢生著自由自在的野草,而且那野草生生不息獨得其樂地開著小花。冷冷清清的烏衣巷,一片青牆黑瓦,淹沒在夕陽殘照里。這時,黑綢子一般的燕子一閃隨即又消失在這一片房脊屋瓦間。這一片瓦舍已經只是「尋常百姓家」了。

想像昔日:東晉時,烏衣巷是豪門士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兩大家族都住在這裡。鼎盛時代,這裡衣冠士女、車水馬龍。那時候,朱雀橋上有謝安建的裝飾有兩隻銅雀的重樓。朱雀橋上也人來人往,繁華熱鬧。那時候,大概在烏衣巷的高門大戶華麗廳堂上飛來飛去的燕子也與尋常百姓家的十分不同吧。

「朱雀橋」「烏衣巷」「王謝堂前」等詞語暗示勾勒著一個豪華熱鬧的昔日,而「野草花」「夕陽斜」「尋常百姓家」都呈現出如今的荒僻冷落的景象。詩人不直接議論,只選取一部分景物,讓讀者看。於是,通過詩人用景物組成的一幅畫,也讓讀者觸景生情。這便是懷古詩的寫景抒情。

詠史懷古詩使用最多的還是觸景生情。尤其是臨古地,弔古跡的作品,因為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弔,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而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當然詠史懷古詩中也有借景抒情。

例: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①。望西都②,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③,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嘆世(元·陳草庵)

江山如畫,茅檐低凹,妻蠶女織兒耕稼。務桑麻,捕魚蝦,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④。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註:①山河表裡,指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外有黃河,內有華山,互為表裡。②西都,指長安。③秦漢經行處,指秦漢兩代黃帝苦心經營的地方。④「三國鼎分牛繼馬」,這一句的意思是魏、蜀、吳三國為奪取天下大動干戈,到頭來是司馬氏漁人得利;有誰料到,司馬氏的江山又給姓牛的暗中奪去。

兩首曲子都是借景抒情,但所寫景所抒情又有不同:張作寫景氣勢不凡,既充滿動感而又飽含感情,中間部分寫出無數宮殿樓閣都變為廢墟這一典型事例,結尾兩句在前邊寫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點明了主題,高度概括出千百年來人民苦難的根源,以及對王朝興廢本質的揭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人民寄寓了高度的同情;陳作寫景也十分出色,寄情於漁樵,流連于山水,寫出對寧靜恬淡的隱居生活的讚美,情趣高雅,是此作動人之處。結尾兩句在前邊寫景的基礎上表達了對於天下興亡、朝代更替冷峻的嘲弄,抒發了興亡由它、逍遙在我的思想。

但詠史懷古詩中寫景更多的是用來做古今對比或歲月滄桑的見證,運用古今對比,以自然界不變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鳥、樹木、流水、明月),聯想人事變遷,感時傷今。且在一組景物中常有一個核心意象。而且這些懷古詩的核心意象通常都有一個特點:作為「永恆物」出現,它是物是人非的現實存在。常見意象有:古人、古迹或見證古今的一個永恆的意象(自然物),所寫意象多使用擬人手法。如劉禹錫的《烏衣巷》選取了燕子,使人耳目一新。儘管燕子不會活幾百年,「但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像,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唐詩鑒賞辭典·烏衣巷鑒賞》范之麟)。再如劉禹錫《石頭城》「舊時月」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漸移到女牆這一邊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劉禹錫借月來點明「空城」的原因,月是歷史的見證。《蘇台覽古》《石頭城》也都選擇了「月」,以「見證人」的自然物來對比映襯人事的變幻滄桑。當然,這個核心意象還須新鮮、突出。總用「月」「柳」表達,多了會失去新鮮感。因此,意象的選取除了要永恆外,還要貼切、新鮮。

但從使用頻率上,「月」這個意象在詠詩懷古詩中確實經常出現,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例:晚唐韋莊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台城是故都石頭城中歷代朝廷的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因此,憑弔台城也就是憑弔六朝舊事。詩人先給出一幅江南煙雨圖:春雨細密,如煙如霧,江南草長,碧綠如茵。第二句,如煙的春雨中,一切蒙著一抹如夢的空幻感,鳥的啼叫,在這寂靜冷清的境界里,又用聲音增加那份寂寥空幻的氛圍。六朝豪華競逐,卻一個個如過眼雲煙如夢一般短暫空幻。這兩句,一景物一聲音,用眼前不絕滅的景物,對比映襯六朝那一度奢華無度熱鬧非凡又一個個競相滅亡的朝代。

寫景抒情至此,詩意也顯示了,但總覺得不夠明確、鮮明。隨即,詩落腳在三四句,引出本詩的核心意象——「依舊煙籠十里堤」的楊柳。在台城遺迹中看到一排生機盎然的楊柳,仍一年一度不休不歇的堆煙在那長長的江堤上。「當年十里長堤,楊柳堆煙,曾經是台城繁華景象的點綴;如今,台城已經是『萬戶千門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卻是『依舊煙籠十里堤』。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台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台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運用擬人手法,以這一個鮮明突出的意象的「無情」凸現六朝朝代頻繁的興亡更替,傳達著人世的滄桑,作者身處末世的感時傷懷。全詩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唐詩鑒賞辭典·台城鑒賞》劉學鍇)

其次,我們看詠物詩是如何寫景抒情的。如果說詠史懷古詩中是借古人、古事、古迹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與評價。由古入今時,古今之間有對接點即可,觸發點在古,落腳點在今。所寫意象則多是古人、古迹或見證古今的一個永恆的意象(自然物)。在群組景物中有一個核心意象。觸景生情運用較多。而詠物詩往往是借詠一種物來表達作者的情志,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但此物一定是「一個」。且此物與詩人形象之間一定有契合點,物與人形神一致,此物寄託著作者的情志。且此物一般是梅、蘭、竹、菊、松、荷、蟬等具有象徵義的景物。

最後,看寫景抒情詩。它是通過多個物(多個意象)組合共同營造一種意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山、水、田園等自然景物皆可入詩,其中所選的意象內涵往往是固定的,如松、竹、梅象徵堅毅;菊象徵隱逸。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景與作者無須有相似點,而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景物經常出現,我們就以「月」這個景物為例,比較它在詠物詩、寫景抒情詩和詠史懷古詩中的不同。

首先,在詠物詩中,如果借月這一景物來表達作者的情志,那麼「月」這個景物就會唯一,可以托物言志,也可以借物抒情。作者在描摹「月」的特點時,關鍵在於抓住那些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發生碰撞、共鳴的特點,所以這時景物與志或情之間往往會存在相似。或形似,或神似,或形神兼備。也就是說,在詠物詩中,「月」是主體,我們只需把「月」這個景物品讀清楚,就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詠月》唐朝李建樞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唐朝李建樞這首"詠月"的小詩.詩人通過昨夜月圓與今夜月圓的變化,懷疑今夜月圓是否依舊如昨美麗,一年十二度的圓缺,能有多少青春年少?月尚且如此,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屬於青春年少的光陰又能有多少呢?詩人通過對自然交替的變化,領悟到光陰的無情,歲月短暫的道理,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我們體會出的月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一定存在相似點。

另外,詠物詩中,如果景物不唯一,那就要看哪種景物為主,哪種景物為次。要想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藉助主要景物的特點。

例:山園小梅北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作者通過寫梅花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弗趨榮利」、「趣向博遠」精神品格。此時我們就不能把重點放在「月」的品讀上,「月」只起到陪襯的作用,通過「月」的陪襯,傳神地寫出了梅花的神態。

其次,在寫景抒情詩中,一般不會只有「月」這個景物,月與其他景物也沒有主次之分,無須再找月與作者情感的相似點,此時,往往需要「月」和其他景物共同來營造意境,來表達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說,在寫景抒情詩中,「月」不再是主體,它只是景物中的一部分,與其他景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需要對「月」與其他景物的共同品評,才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例:《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中,落榜的詩人在一個秋深夜靜時分行至蘇州,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烏鴉發出粗嗄嘶啞的叫聲,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霜結千草,霜華漫天。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零落凄絕。此時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月和其他意象一起觸發了羈旅客子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感到凄涼難耐。

在這首寫景抒情詩中,我們會發現此時體會作者的情感,已經不能僅憑對月的品讀,月只是秋夜江邊之景的一部分,正是由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共同營造一種情蘊濃郁的意境,表達出羈旅客子的孤獨、思鄉的愁緒。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詩人卧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詩人的思鄉的愁緒,羈旅的孤獨正是在景物的組合疊加中傳達出來的。

再次,在詠史懷古詩中,一般不會只有「月」這個景物,還會有「古人、古事、古地、古史」,往往「月」為次,「古人、古事、古地、古史」為主,也無須再找月與作者情感的相似點,此時,「月」只對「古人、古事、古地、古史」起陪襯作用,與其他景物一起為其營造意境氛圍,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說,在詠史懷古詩中,「月」不會是主體,它主要是為「古人、古事、古地、古史」服務,為其渲染氣氛,或幫助實現古今對接。

例:《詠懷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中,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在這首詠史懷古詩中,我們會發現作者的身世之感及愛國之情主要是從王昭君與自己坎坷遭遇的相似,在這種古今對接中表達出來的。體會作者的情感主要是對古人王昭君的品讀中實現。但月在此,也功不可沒。王昭君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最後死葬沙漠,不得歸漢,即使月夜魂歸,也是徒然。月下幽魂,孤苦獨幽,詩人用「月」渲染了一幅極度悲涼的情境,令人讀到此句便感傷萬千,更能表達作者對她的深切同情,同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另外一首詩《石頭城》來體會一下。這首詩主要通過對六朝時代的國都石頭城的描寫,用群山、潮水、月光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一種蒼莽悲涼、凄涼傷感的意境氛圍,體現出石頭城的昔日繁華卻已化為烏有,從而表現出詩人對故國蕭條、國運衰微、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寓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國運衰微的感慨,希望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在這裡群山、潮水、月光這些意象都是在為寫出石頭城的昔盛今衰做渲染。同時,「月」在這裡更好地實現了「石頭城」昔盛今衰的古今對接,「今月曾經照古人」,只有那當年照見過秦淮河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徹夜笙歌生活的「舊時月」依舊多情地從城垛後面升起,照著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依舊,昔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

推薦閱讀:

腦白質病診治:邊答題,邊學習
2012古代詩歌答題規範化指導及專題訓練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和技巧的整理匯總
關於答題外掛越發猖獗的一些思考,和告訴你答題助手是如何讓你瓜分百萬的
入行論28課課後答題--20170714

TAG: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