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種傳統習俗迎接「立春」

來源: 中國網

2月4日是中國農曆新年的首個節氣——立春。由於它是春天的開始,中國民間將立春作為節日,稱為立春節,以多種傳統習俗迎接春天的到來。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立春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開始。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數九後的第六個「九」開始,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立」有開始之意,立春即為春季伊始,表示天氣回暖,萬物更新。

趙之珩說,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相關專家表示,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託著人們的希望,所以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掛風車、踏青等。

趙之珩介紹說,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還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飲食習俗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2月3日或4日。立有開始之意,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台灣地區將立春定為農民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立春說: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指四季開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氣候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度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立春時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

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zh岥)負冰。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立春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古時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東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清代立春儀式已成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清嘉錄》: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迎春活動以鼓樂儀仗隊引導所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且要求正裝,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將芒神、春牛迎回城。第二天地方長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生病。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民間藝人立春時製作許多小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有的地方在牆上貼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女孩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晉東南的女孩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平安吉祥。運城地區娘家要接回新嫁女,稱為「迎春」。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元《飲膳正要》「春盤面」 由麵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卷 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麵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

立春時台灣的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獲到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節分。這天要把沙丁魚的頭插在棟樹枝上立在門口,驅除不祥。據說每逢節分時鬼要從陰曹地府出來,給人帶來災禍,這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風俗。人們首先把炒熟的黃豆供上神龕,到晚上打開門和窗戶,一邊兒喊「鬼出去,福進來」,一邊撒豆子驅鬼。為了不讓福逃走,撒豆子要馬上關門關窗,然後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齡多一個數的豆子,然後把它吃掉,這一年就會福星高照。

民間「鞭春」「打春」的習俗

有關專家介紹說,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立春日,通常村裡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為的是求當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還會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穀,當春牛被打爛時,五穀便流了出來。拾起穀粒放回自家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推薦閱讀:

正月剃了個頭, 然後舅舅掛了
大寒節氣有哪些氣候特徵?
春節「倒貼福」這一習俗,原來跟朱元璋有關
中國傳統民間習俗-走會
剛果禮儀習俗

TAG:中國 | 習俗 | 傳統 | 立春 | 傳統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