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賞析】黃賓虹國畫作品欣賞(十二)
黃賓虹國畫作品欣賞(十二)
樹下撫琴圖
從落款和畫風分析,此畫應屬黃賓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筆法雖較為稚拙,用墨也較為單純,然其畫法已不採用先勾後染的常規成法,先用淋漓盡致的筆墨任意揮寫,然後因勢利導,予以生髮收拾。時而視墨塊形狀勾勒而成山脈岡巒,時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雲霧煙嵐,時而據構圖需要用剛勁的線條和濃淡相宜的墨色點綴樹木茅舍、流泉飛瀑,時而在墨色將干未乾時敷以石青石綠,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變幻莫測。此圖重巒疊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飛瀑流泉之間,一老人在叢樹下撫琴,似聞其音梟,響徹山谷,煥發出古拙渾厚、靈冥華滋的審美特質。同時,也可看出黃賓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畫風的轉變軌跡。
山水 立軸
松山忘歸 鏡心 設色絹本 1949年作
仙霞嶺上
黃賓虹對於山川有著深刻的理解,他運用自己手中的筆創造了一個滿紙氤氳,春光和煦,而韻味無窮的世界。他畫湖邊雜樹、樓屋蹬道,詩意盎然。畫中樹木、樓宇、高山、坡岸均以或干或濕的中鋒之筆勾出輪廓,再用各不相同的墨點皴擦。墨點、色點,錯錯雜雜,斑斑駁駁,涉筆老辣,自然玄妙。由於點法有致,表現力非常強烈,豐富而不雷同。黃賓虹衰年變法,功夫在墨法上,他繪畫獨有的風格也表現在墨法上,對墨法的靈活掌握使他創作出了這幅看似大幅,實是小品的《仙霞嶺上》。
山水 冊頁(八開) 設色紙本 (363萬元,2005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一)溪橋詩思。賓虹。(二)李檀園重設色法,得於董巨為多,茲擬其意。賓虹。(三)海虞劍門為一峰老人畫稿藍本,余不泥其跡寫之。賓虹。(四)浙之古婺有八詠樓,臨雙溪水上,用梅沙彌筆意寫之。賓虹。(五)九華峰頂,余憶冬日游此而山氣欲濕,若披春雨。賓虹。(六)湖舍歸舟。齊山秋浦間余曾築屋於此。賓虹。(七)黃山谼中疏鬆清瀨,明汪太函別業舊址。賓虹。(八)石山黝黑若鐵色,桂游自昭平、平樂以上皆然,至陽朔則目不暇給,非筆墨所能盡繪也。賓虹紀游。
雁盪山下築樂室
勾漏山圖 設色紙本 立軸 約作於40年代後期
勾漏山,位於廣西北流東南方,因山下有一溶洞,勾曲穿漏,故名勾漏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傳東晉時的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的抱朴子葛洪在此洞內煉丹成仙,故而聲名遠播,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二洞天,山亦因之得名勾漏山。黃賓虹曾兩次到廣西:一為1928年夏,應廣西教育廳邀請,黃賓虹與老友陳柱尊赴桂林講學,同游桂林、陽朔等地;一為1935年夏,再次應邀赴廣西南寧講學,與陳柱尊等人同游北流勾漏山。陳柱尊是廣西北流人,遊覽勾漏山,應出自他的邀約,黃賓虹因而為其作《暗螺山圖》、《北流蘿村陳柱尊山屋圖》。數年間多次遊歷,黃賓虹畫了大量寫生,使他的繪畫基本跳出古人粉本,而以真山真水為範本,參以過去多年「鉤古畫法」的經驗,逐漸由「白賓虹」向「黑賓虹」轉變,成為其藝術生涯的重大轉機,1948年他致友人的信中亦稱「近悟於古迹與游山寫稿融會一片,自立面目,漸覺成就可期」。
此幅《勾漏山圖》作於北平,正處於黃賓虹完成藝術轉變的高峰期,取常見的「一河兩岸」式構圖:近景是起伏平緩的丘陵,上生高樹,蓊蓊鬱郁,蔥蘢的林木間,房舍參差,內有高士,坐觀林趣。林木後,江水靜靜流淌,江岸之上,青山疊疊,而錯落的淡墨遠山,則將畫面推向高遠。此時,黃賓虹的筆法,已由緊結變為蒼茫,講求「一波三折」,而略帶銳利,並將赭石、汁綠、硃砂、石綠等顏色,點染到水墨線條之中,實現「丹青隱墨,墨隱丹青」的效果,色墨沉凝斑駁,滿紙氤氳淋漓,已是法自心生,令人渾忘其所從出,畫面的蒼茫朦朧之境,正是黃賓虹畢生追求的「渾厚華滋」的美學意象。畫中大面積是黑,而房舍、高士、小徑等,周圍卻極明亮,畫家憑一點一線之白,以虛破實,將人物與房子空靈地突出,虛非虛,實非實,虛實轉化而通體皆靈,令畫境更幽深杳冥。
雁宕瀑布 1943年後作 安徽歙縣博物館藏
雁盪三折瀑
湖鄉小景 單片 設色紙本 1950年作
黃賓虹曾從陳崇光等學花鳥。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所畫作品,筆墨淋漓、渾厚華滋;喜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山 水 立軸 1950年作
(未完 待續)
推薦閱讀:
※李今銘國畫作品欣賞(20)
※郭學忠國畫
※【3D-插畫-工筆畫素材篇】傅畦芷工筆國畫欣賞
※論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表現,國畫大師筆下唯美典雅的中國絕色美女!
※陳云:關於中國畫的基本理念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