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如何將柏林奧運會淪為納粹宣傳工具?
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舉辦奧運會帶來的機遇:它提供了絕無僅有的機會,向世界展示一個重新崛起而又愛好和平、對外開放的德國形象。
1934年 1月,宣傳部成立了一個負責協調國內外廣泛的宣傳活動的「奧運宣傳委員會」。「1936年的奧運會將是一大盛事。我們將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宣傳部部長做出承諾。為了壯本屆奧運會的聲威,政府不惜工本地投入人力和物力。1933年 10月5日,希特勒首次參觀了後來被稱為「帝國體育場」的柏林西郊場地,了解當地的條件以及籌備工作的進度。他不假思索地否決了體育官員們擴建原來的德國體育館的計劃,而是提議建造一個能容納 100 000名觀眾的現代化的新體育館。這是一項「國家任務」,根據萊瓦爾德的記載希特勒曾經說過,「既然我們邀請來自全世界的人來做客,必須有偉大而美麗的東西拿得出手……幾百萬的投入算不了什麼。」整個巨大的場地將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體育設施——它擁有眾多的比賽場館、一個露天劇場、一個德國體育之家和一個閱兵場。
為了迎接各國來賓,帝國首都的人們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柏林真正變成了一座節日之城,但是還有很多事情尚待完成」,戈培爾在 7月 24日、奧運會開幕前的一個星期說。7月 30日他視察之後表示滿意:「現在柏林已經準備好了,它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在公共廣場、在建築物和私人住宅上到處飄揚著國旗,到處可見德國政府的標誌。寫著猶太人禁止入內的告示牌被移走了,座椅上的歧視性題詞被塗抹掉了。舉辦奧運會的兩周內,報亭里《先鋒報》暫告缺貨。《進攻報》告誡讀者們要最大限度地禮貌對待四方來客:「我們必須比巴黎人更迷人,比維也納人更隨和,比羅馬人更有活力,比倫敦人更國際化,比紐約人更實際。」奧林匹克城市指南將柏林描述成充滿活力的大都市,同時也沒有忘記指出威廉大街是「目標明確的國民政府所在地」:「柏林人最渴望見到的那個人就在那裡工作:阿道夫·希特勒。」
8月 1日,第 11屆奧運會開幕的那一天,柏林下起了濛濛細雨,但是絲毫沒有減弱「節日的興奮」。下午 13點,德國總理接見國際奧委會(IOC)和德國奧委會(NOK)的成員,感謝他們的工作,並且表示德國「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決定「以符合奧運會偉大思想和傳統的形式」承辦奧運會。與此形成奇特的對比,當天下午他乘坐敞篷車駛過 15公里長的路程,先在鐘樓邊檢閱陸軍、海軍和空軍儀仗隊,然後在國防部部長布倫堡的陪同下前往朗瑪克紀念堂,向在「一戰」中犧牲的士兵致哀。過後,下午 16點左右,他才走在國家奧委會(IOC)和德國奧委會(NOK)成員組成的隊伍最前列,步入德國體育館,在 80 000名觀眾瘋狂的歡呼聲中走向「元首包廂」。當一個小女孩——德國奧委會秘書長卡爾·迪姆(CarlDiem)5歲的女兒——向希特勒跑來,向他行了一個屈膝禮並獻上一束鮮花時,嚴格的儀式順序被打斷了片刻。這一幕顯然不是事先安排的,但是它讓喜歡和孩子們合影的希特勒感到很高興。
然後49個參加奧運會的國家代表團開始列隊進入會場(只有蘇聯拒絕參加奧運會,西班牙也因為內戰沒有派代表團)。舉右臂走過「元首包廂」的法國代表團引起了特別的轟動,觀眾再次把它誤解成向元首致敬的禮節了。而沒有行禮的英國代表團則遭到了冷遇,連戈培爾也感到「有些尷尬」。當所有的代表團都集中在奧林匹克體育館寬敞的圓形場地上時,希特勒宣布奧運會開幕。奧運旗幟被升起,幾千隻信鴿在已經放晴的天空中飛翔,禮炮鳴響了。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Strauss)專為柏林奧運會創造的奧運會主題曲響起了。最後一位火炬手跑進了體育館,點亮了奧林匹克聖火。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舉重冠軍魯道夫·伊斯邁爾(RudolfIsmayr)宣讀奧運誓詞,但他宣誓時沒有手握奧運五環旗,而是手握納粹卐字旗——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奧運儀式已經和納粹元素混在了一起。
整個開幕式完全是為希特勒量身打造的。
軍號聲宣告希特勒的到來,他在理查德·瓦格納的《致敬進行曲》的伴奏下走向「元首包廂」。希特勒在體育館中掀起了歡迎的熱浪,連外國運動員也不例外。我們感覺到,「上帝自天而降」,一個英國女運動員說。到了晚上,柏林人在威廉大街上熱烈地為他們的「元首」鼓掌喝彩。「(希特勒)經常出現在陽台上」,戈培爾說,「人群沸騰了。(場面)令人深受感動。女孩子們被帶到樓上來,她們在元首面前哭泣著。美好的偉大的一天。德意志民族的勝利。」
漢斯·弗蘭克也記得,希特勒在奧運期間「興趣盎然地關注著賽事」,「如果誰獲得了獎牌,他總是非常興奮」。最後德國代表團獲得了 33塊金牌、26塊銀牌和 30塊銅牌,領先於美國,名列獎牌榜之首——戈培爾稱勝利是「雄心被重新喚醒的結果」:「本屆奧運會是一次偉大的突破……我們又能為德國感到驕傲了……第一體育大國,了不起。」
給德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體育上的成功,還有完美的組織工作和總體計劃——就像之前的加米施—帕騰基興冬奧會——外國來賓們從中看到了德國政權美好的一面。
回首往事時譯員保羅·施密特認為「16天的奧運會神化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在與外國人的多次會談中他一再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或者乾脆說懷著極大的欽佩關注著希特勒。弗蘭索瓦·龐塞特也觀察到類似的情況:「他的吸引力超越了國界。國王、王子、著名人士來到這座首都,也許,與其說他們為了親歷奧運盛況,毋寧說他們想一睹這個能決定未來並將歐洲大陸的命運掌握在手中的男人的風采。」
希特勒手下的要員們爭相盛情款待國際知名人士。剛被任命為駐倫敦大使的里賓特洛甫於 8月 11日邀請 600多賓客來達勒姆別墅赴晚宴。3天之後戈林在新成立的空軍部的場地里舉辦了盛大的遊園會。奧運會閉幕的前一天,作為壓軸好戲,戈培爾在哈弗爾河的孔雀島上舉辦了有 2700多名賓客參加的「義大利之夜」:「很棒的煙花!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夢幻般的燈光,社交舞,一幅優美的畫面……我們舉辦過的最美的慶祝活動。」
1936年奧運會又是一次媒體盛會。
超過1800名記者前來報道。全世界41個廣播電台派遣了記者,體育館中有專供他們使用的播音室。125名攝影師為國內外的通訊社提供照片。首次對大型體育賽事進行了電視轉播,「保羅·尼普科夫」電視台負責播出,160 000名觀眾在柏林、波茨坦和萊比錫的「集體電視室」觀看了比賽,雖然電視轉播的質量依舊不如人意。
萊妮·里芬斯塔爾的奧運紀錄片給後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她在 1935年8月接受了拍攝任務。希特勒的明星導演又想嘗試一系列創新。例如為了從空中俯拍體育館,她利用了配備手持攝影機的系留氣球。為了從近距離和不尋常的視角拍攝運動員,她讓人在運動場上專門挖了坑道。里芬斯塔爾的畫面不僅提供了欣賞經過鍛煉的以男性為主的完美的人類軀體的美學視角,而且也是向以古希臘傳人自居的「新」德國的致敬。希特勒從各個側面被表現得像個真正的體育愛好者,他為德國運動員歡呼加油,他為他們的成功歡欣鼓舞。他違反體育道德的反應曾經激起一些人的反感,這些在電影中自然也被隱去了。分為兩部的電影——《民族的節日》和《美的節日》——直到 1938年 4月 20日希特勒 49歲生日之際才在烏髮電影宮首映,如同之前的黨代會電影一樣,它對於國家社會主義者來說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因為它把「第三帝國」的現實藏匿於精心策劃的和平運動會的美麗外表之下。「這部電影的衝擊力、深度和美感令人陶醉……萊妮·里芬斯塔爾的傑作」,戈培爾激動地寫道。
奧運會無疑為納粹政府帶來了宣傳上的巨大成功,進一步提升了希特勒的聲望。
大多數外國記者和遊客被友好的氣氛和順暢的賽事組織迷住了。「國家社會主義者展示出了美好的門面」,威廉·夏伊勒總結說。奧運會結束之後政府立刻又恢復了常態,也就是說公開迫害猶太人。之前國社黨和衝鋒隊的極端分子已經放出話來:「等奧運會結束之後,我們將把猶太人揍得稀巴爛!」維克多·克倫佩雷爾比他的同時代人更能看穿奧運會的「欺騙性質」,鑒於國社黨黨代會即將召開,他預言將有一次「大爆發」,他們將「首先在猶太人身上發泄」積蓄已久的侵略慾望。確實,在 1936年 9月的黨代會上納粹領導人爭相發表反猶言論。希特勒在開幕和閉幕講話中再次強調猶太布爾什維克的「世界風險」。「一個國際的猶太革命中心從莫斯科通過電台和數以千計的金錢和宣傳渠道試圖將整個歐洲大陸革命化」。20年代早期粗野的慕尼黑啤酒館煽動者的形象再次在這個「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總理」身上顯現。「『榮譽』黨代會在神經發作和編造迫害猶太人的瘋狂謊言方面已經超出了所有的想像」,克倫佩雷爾抑鬱地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一直認為,德國內部必然將出現羞恥和恐懼的聲音,必然將有來自國外的抗議……但是什麼都沒有!」相反只有:「對第三帝國及其文化的欽佩,對其軍隊和威脅的戰慄恐懼。」
《希特勒傳:躍升年代》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傳記作家福爾克爾·烏爾里希數十年心血之作,本世紀最權威、最真實、最值得注目的希特勒傳記。福爾克爾·烏爾里希在這本全新的《希特勒傳:躍升年代》中,探討的不只是這位獨裁者身為反猶太主義者的一面,同時也包含了他作為男性的那一面。
推薦閱讀:
※這可能是我見過顏值最高的紋理網站
※700天整理了70個經典運營工具,建議收藏
※域滲透提權分析工具 BloodHound 1.3 中的ACL攻擊路徑介紹
※做谷歌SEO,我強烈推薦這兩款免費的工具
※乾貨|5大績效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