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天該怎樣讀胡適

今天該怎樣讀胡適2012-07-22 05:08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陳輝(本文轉自新民網)「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這是毛子水先生為胡適撰寫的墓志銘中的內容,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胡適堪稱巨擘,他的理性、客觀、冷靜、寬容等,至今為人們所稱道。然而,胡適也是一位承受了太多誤會與扭曲的人。在大陸,他曾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唯心論」的總代表,被認為是蔣政府的御用文人和走狗;而在台灣,蔣介石在日記中卻寫下「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 自由 民主 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慾,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令人悲嘆……」胡適是一個不識相且不為時所用的人,也許恰恰如此,方顯現其思想的價值。然而,該怎樣解讀胡適,至今各方爭訟不休。《光焰不息: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即將問世,這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透視了胡適先生的精神世界,《北京晨報》特邀請本書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中文部主任周質平先生予以深入解讀。台灣當年看不到胡適全集我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以後去了美國。我離開時,是上世紀70年代,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在台灣時,很多作家、作品是讀不到的,比如魯迅、茅盾、巴金、丁玲等,胡適的許多東西也看不到。大學二年級時,我開始對胡適感興趣,因為東吳大學學風很保守,我學中文系,依然被要求寫文言文、點讀古籍,翻看先生「五四」前後的文字,契合了我對當時學制、學風的不滿,感覺他幫我說了不少話,所以很用心地讀了一些他的作品。台灣比較獨特,在近代學術發展過程中,沒有經過「五四」,當時較大陸文化、思想滯後了50年,直到今天,台灣仍有很多地方顯得比較保守。東吳大學在學制上,還是某種程度上的師徒制,而胡適先生當年對此的評判,讓我很有同感。談胡適無法離開魯迅胡適與魯迅,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雙峰並峙,談魯必談胡,談胡必談魯,兩者角度不同,魯迅比較感性,主要透過文學的渠道批評傳統,而胡適比較理性,主要從思想史的角度來反思,在我看來,胡適的批評更直接。遺憾的是,人們把他們有意識地對立了起來,一個代表正面,一個代表負面。表面看,魯迅非常光彩,是「三家五最」,而胡適比較蕭條,1950年,周揚稱胡適為「最狡猾、最不可調和的敵人」,由此開啟了對胡適只有批判,沒有研究的格局。用今天的眼光看,魯迅思想可以被誤用,而胡適思想很難被誤用,因為他強調懷疑、不相信、實踐檢驗真理,這當然不討喜歡,但也是他更高明的地方。林語堂曾有一個客觀評價,他認為1930年後,魯迅先生從領導群眾走向了被群眾領導,有些身不由己,對此,魯迅在給周揚的信中,也表示過很後悔。胡適不是蔣介石的走狗隨著蔣介石日記的公開,許多誤會不攻自破,事實證明,蔣介石也無法利用胡適,胡適並不是他的御用文人。胡適先生去世當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說,「反攻大陸」最大的絆腳石終於被搬掉了,言語頗為不恭,毫無懷念、尊崇之意。蔣的日記中,多次對胡適進行挖苦和嘲諷,比如:「今天在中央研究院聽胡適就職典禮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說是求全之毀,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後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於人世為慮也。」再比如:「胡適今日之所為,亦幾乎等於此矣,殊所不料也。總之,政客既要做官,又要討錢,而特別要以 獨立學者 身份標榜其清廉不苟之態度。甚嘆士風墮落,人心卑污……今日更感蔡先生之不可得矣。」類似的謾罵,比比皆是。不幸生在激進的時代胡適受輕視,與他所處的時代相關,在當時,偏激、激進更有工具價值。上世紀的中國災難深重,救亡壓力太大,啟蒙屢屢被中斷。特別是甲午戰爭以後,整個民族都想走捷徑,思想越激進,就越容易被認同。以語文改革為例,當時人們將國家落後的責任推到文字身上,瞿秋白、傅斯年、錢玄同都激烈主張漢字拉丁化,魯迅先生去世前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今天看,這些主張未免偏激,但在當時卻很能迎合大眾的心理。大家都激進,就會產生誤讀,魯迅先生也無法倖免。今天看,其實不能只從階級鬥爭的角度來看魯迅的創作,這就把他的創作講小了、講窄了,魯迅對下層民眾有同情的一面,但也有嘲諷、輕視的一面,他最大的價值在於對國民性的揭示,這是他最深刻的部分,但這一部分實用性不那麼強,沒法轉化成服務工具,反而被長期忽略。最早洞悉絕對平等的危險激進的心態,導致了對片面平等的追捧。比如陳獨秀就主張,平等比自由更重要。胡適是最早洞悉其中危險的人,他認為,失去自由的平等,沒有任何意義,必然走向可怕的獨裁。然而,暢言絕對平等是比較吸引人的,因為在它背後有一個理想社會的烏托邦,這對當時中國人很有誘惑力,比如世界語運動、無治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都曾搞得轟轟烈烈。因為那時人們所處的現實條件太差,需要有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東西來支撐其精神,這就造成了普遍的幻覺,希望通過革命來改變一切。胡適則強調,所謂一夜之間就能解決問題的力量,很可能是最獨裁、最血腥的力量,應從一點一滴改良,追求一尺一寸的進步。中國人的溫和改良之路在現代史上,胡適具有典範意義,代表了溫和的改良主義。回過頭來看,現代中國的進步,往往是改良主義。鄧小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和胡適的「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試金石」,在主旨上非常接近。從激進的烏托邦走向現實的改良主義,胡適較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可後來的幾十年,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走出主義的夢魘時,才真正理解了胡適當初的警告。胡適研究才剛剛開始胡適研究今天已成顯學,相關成果非常多,但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大陸目前依然沒有出版胡適的全部作品,許多材料大家還沒研究過。比如胡適的英文寫作,在他的一生創作中非常重要,他1938年到美國當大使,直到1946年才回國,1948年至1958年,他漂泊海外,前後加起來將近20年,可關注這方面材料的學者還不太多。英語寫作中的胡適與漢語寫作中的胡適有一定區別,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胡適用漢語寫作時往往是毫不留情地批評,認為百事不如人,唯有好好學習,但在英文寫作時,卻有很多回護、辯解的內容,帶有一定的民族主義情緒。胡適是民族主義者,擔任駐美大使期間,在爭取民族利益方面,胡適做出過很大貢獻。胡適思想不落伍改革開放後,胡適作品大量出版,但序言中往往會稱他「思想上落伍,學術上進步」,這幾乎成了共識。其實,這個說法不公允,用今天的眼光看,胡適學術上的貢獻有些已經落伍,但他思想上有些東西依然有價值。如果說魯迅是興奮劑的話,胡適就是清涼散,他的理性、溫和、漸進,能讓人們的頭腦冷靜下來。胡適最大的貢獻,在於清晰地勾畫出了國家與政府的分野,從東漢的太學生,到北宋的太學生救國運動,再到明末復社、清代的公車上書,乃至「五四運動」,愛國主義有著自身的傳統與邊界,這些梳理,在今天依然有價值。很多人認為胡適在學術上貢獻不大,其實不然,他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是無數領域的開山鼻祖,後人在他的基礎上有了更好的成績,但不能因此抹殺他開宗立派的貢獻。珍重胡適留下的一個民族走向未來要靠傳統,今天大陸復興傳統的聲音也很響亮,但傳統並不是回到古代,在中國現代化之路上,我們同樣有自己的傳統,比如從梁啟超到嚴復,再到胡適,這個自由主義的傳統就值得我們珍重,與其追尋虛無縹緲的古代傳統,不如挖掘、整理與弘揚最貼近的傳統。事實上,我們對胡適的了解還不到位,很多人認為胡適淺,但要看到,他是深入淺出之淺,而非淺薄之淺,淺是胡適的力量所在,因為他打通了學者與普通百姓之間的區隔。相比之下,陳寅恪、錢穆等大師都打不通這個區隔,所以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很小,只能滯留在小圈子中。珍重並發揚胡適留下的傳統,這是當下重要的工作。陳輝/文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胡適與魯迅,相距到底有多遠?
胡適與張愛玲的隱秘情愫
夏曉虹:胡適與梁啟超的白話文學因緣
胡適夫人江冬秀傳奇
陳林 : 胡適「脂批」的錯上加錯

TAG:胡適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