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位老師的語文教育觀

有時候,有些事其實就是我們想當然!由於眼界、心態、水平等因素,常常的得出的是錯誤的結論,從而影響我們的進一步判斷和發展!原文地址:一位老師的語文教育觀作者:我們的語文有哪些現當代名著進入了高中語文教材?《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百年孤獨》,這些擁有旺盛的現實生命力的作品,我們的孩子是否能在高中階段便能接觸到?而文學性在時下的語文書中,究竟佔據了多大的比重?語文課本里,是否需要文學性? 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進了杭州高級中學,與語文教師鍾鋒華做了一席談話。 現狀:博爾赫斯、伍爾夫都進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必修課教材,是蘇教版——— 江蘇教育出版社。不過,我們在使用人教版的選修課程。」鍾老師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單元里的《變形記》、《等待戈多》、《百年孤獨》這些20世紀世界名著,目前並不在選修課本中,只留下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風靡全球的現代文學大師就沒有出現在杭高課堂上。 翻開人教版選修語文課本《外國小說欣賞》,記者發現了馬爾克斯的《禮拜二午睡時刻》、博爾赫斯的《沙之書》、卡夫卡的《騎桶者》、卡爾維諾的《牲畜林》,還有俄羅斯作家蒲寧的《安東諾夫卡蘋果》和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的《在橋邊》等等。 在蘇教版的必修教材里,則要少得多。鍾老師透露,在高一必修課本里,現當代著名外國作家,僅有一篇伯爾的短篇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節選。「這些多數是短篇小說,雖然名氣不如《百年孤獨》等巨著那麼大,但是同樣保留了大師們文學風格的精髓,而且因為篇幅小,作為語文課文體現得更完整,的確更適合做語文教材。」鍾鋒華認為,如果是長篇小說節選,因為沒有上下文,往往會讓缺乏相關歷史與社會背景知識的中學生,看得不知所云。反應:中學生了解名著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在2006年以後,我們曾經用過幾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學生們讀到過《變形記》、《等待戈多》、《百年孤獨》這些名著的節選。」鍾鋒華說。 2008年,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曾經來杭高講學。讓鍾鋒華印象深刻的是,他非常強調中學的審美教育,認為如果不講究審美,人就會走向「粗鄙化」,個人審美水平不提升,國家的文明層次也上不去。「他力主挑選那些人文性比較強的經典、名篇,進入中學課本。」 而那幾年的教材改革,果然按照曹文軒提出的路子,大大增強了文學性。 不過,當時杭高的學生們對這些新課文的集中反應是「看不懂」,因為「太深奧」。「比如像《牆上的斑點》,完全就沒有情節,全部是圍繞著一個斑點,用一個又一個場景來串起來的。」鍾老師說,中學生喜歡情節性強的小說,很不習慣這樣的課文。 在這樣的情況下,語文教師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鍾鋒華告訴記者,這些名著的預習、複習,以及課堂講解和答疑解惑,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教這樣的課文,比教傳統的課文要累一些,不過我覺得很值得。畢竟,這些學生在這樣的年紀,就能對這些蘊含了現代人類思想精髓的巨著,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雖說是屬於高考範圍,但是近幾年高考,卻很少考到這一塊。」鍾老師回憶道,「高考文學作品閱讀題,2008年考的是《烏米》,2009年是《魔盒》,都是傳統小說。2010年和今年都是考散文,只有去年考了米哈依爾·扎多爾諾夫的《第九節車廂》,5年里也就考到過一次。」評價:過於偏重散文,工具性還不夠 現當代文學名著進入教材,文學性和審美教育大受重視。這樣的中學語文教育,是否可以說是比較完善了?「還遠談不上完善。」鍾鋒華說得並不客氣。他慢慢地闡述自己的切身體驗———「現在,我們的教材看上去文學性已經很強了,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其中散文佔了絕大多數,比重高達八成左右。而在10年前,散文大約佔三分之二。」 在鍾老師看來,短小精悍的散文雖然適合做課文,但散文並不能代表文學。「我覺得,詩歌的文學性是最純粹的,而且詩的篇幅也不長。但不知為何,我們課本里詩歌的比重太小,而且多是舒婷、艾青、聞一多這些前輩詩人的,還沒有西川這類當代詩人的影子。」大量地教散文,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文學認識的片面性。「而且,對於語文課來說,文學性也不是全部。」鍾鋒華解釋道,因為中國沒有語言課,中小學語文課還肩負著培養學生準確、熟練地運用中文能力的使命。「這樣,語文課既有文學性,又有工具性。」「過去語文教育的弊端,是舊思維所致,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都有所欠缺。」鍾鋒華說,這些年人文性上來了,但工具性培養依然較弱。「到大學裡,乃至工作以後,學生們將要接觸大量的學術性文章,需要理性與邏輯性,並且用文字精確傳達。」 而當下的教育,容易形成學生這樣的傾向——— 會感受,讀得懂;卻不太會表達,寫不出、寫不好自己的感受。鍾老師認為,這依然是不健全的語文教育。「因此,高中教材改革,還必須繼續堅持下去。」這樣的觀點,你同意嗎 語文教材,可能是打開文學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也可能是塑造品性的最初跳板。對那些熟悉的語文課本,你是愛之深還是責之切? 記者對杭州高級中學高一10班的47位同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請他們選5篇自己最喜歡的語文課文,並且自當編審,選3篇課外文進入語文教材。 畢淑敏的《我的五樣》,文章也開始於老師出的題目——— 寫下「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作者的答案是水、陽光、空氣、鮮花和筆。老師要求最終只能留一樣,作者不斷拷問自己後的答案是筆。選擇這篇的主要理由,是「能引發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 歐·亨利的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以13票位列第二,曹文軒的「攝影散文」《前方》以12票成為第三。魯迅的《祝福》和老舍回憶故鄉的《想北平》也較受歡迎。 但魯迅的《祝福》在當下的孩子眼中,卻是「可怕的」。「我小時候看過《祥林嫂》戲劇,卻從不敢看第二遍,祥林嫂的枯槁憔悴和喪子時的驚慌失措,給我留下恐怖片的印象。」男生倪思成說。 如果你是語文課本編審,你會選哪3篇課外讀過的文章放進課本? 學生們的答案從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旁白片段,到余華的小說《活著》,從作家老愚最近發表在《新周刊》回憶求學歷程的專欄文章《青春打滾的季節》,到龍應台感人至深的《目送》…… 而陳澤洲選擇了劉繼榮《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篇文章是說即使是小人物,也能有偉大的情懷,心甘情願襯托他人的優秀,不去爭奪,很和諧。」 90後高中生喜愛的作家,有韓寒這樣文筆尖銳、針砭時弊的有個性的年輕作家,也有青春文學作家夏茗悠和郭敬明。 但他們對偶像的文章是否適合收錄進教科書,卻有理性的認識。 另外,被問到語文課文最重要的品質,「閱讀快感」、「貼近生活」、「深度」、「影響力」、「文學性」、「啟迪」都被提及。 其中這樣一個回答,來自倪思成:「現在的生活更複雜,學校不應成為遠離喧囂的靜地。學會生活,學會看待社會,就不該忌諱很多社會陰暗面的客觀事實,要全方面地品鑒。」(據《錢江晚報》)
推薦閱讀:

粽子的選擇 轉載
說八字風水六爻手面相(轉載)
[轉載]人類的起源:三皇五帝與中西創世神話比較
[轉載]徐渭 雪竹 1035萬元
【轉載】太極能治病嗎

TAG:教育 | 語文 | 轉載 | 語文教育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