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如何養胃才更健康

受訪專家:武桂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劉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文/張銳劉宇張園園一首詩讓粥火了近千年相傳食粥的祖先是鼎鼎大名的詩人陸遊,因為他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食粥詩傳世。詩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說食粥養生健體,還延年益壽,甚至能做神仙。常食粥確實有益健康。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大米含有澱粉、脂肪、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營養豐富。很多中國人愛喝稀飯,「稀飯養胃」也是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粥好,可不能像下面這個朋友這個吃法。有位患了淺表性胃炎的朋友,聽說稀飯養胃,半年多來每天堅持早晚喝稀飯養生,卻因為經常感覺燒心去做胃鏡檢查,才發現患上了嚴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整個食管已經糜爛。專家解釋說,以前生活條件差,吃不飽,吃不好,患萎縮性胃炎的人比較多,導致胃酸分泌不足。這個時候,吃稀飯能促進胃酸分泌,有助於食物消化,還能提升血糖,所以才有了「喝稀飯養胃」一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後,吃得好,也吃得更飽了,刺激胃大量分泌胃酸,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大幅增加。這部分病人並不適宜喝稀飯養胃,稀飯是酸性的,繼續喝稀飯,反會火上澆油。對於胃酸分泌過多的現代都市人而言,應多吃饅頭、包子、麵條等麵食,麵食屬鹼性,可以讓胃的酸礆達到平衡,有助於減少胃病的發生幾率。那麼,到底如何養胃才更健康呢?【喝粥篇】粥好不能頓頓吃適當喝粥確實對身體有益,但不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屬於流食,在營養上與同體積的米飯比要差。而且粥不頂餓,吃完很快又會覺得餓了,如果只喝粥,營養攝入不足還會導致營養不良。喝粥也要注意營養均衡,適當添加些山藥、玉米、蓮子等比較營養又養胃的東西。糖尿病人一次一碗老年人適宜吃些比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適當喝粥對胃腸是有保健作用的。但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到飢餓,同時吃粥消化快,吸收快,在短期內容易導致血糖迅速升高,或者波動過大。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適當少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胃不好煮粥放點面礆不少人習慣胃不好的時候喝點粥。事實上,這不完全正確。因為平時吃飯慢慢咀嚼的過程,可以刺激口腔唾液腺的分泌,幫助消化;而粥在進入胃裡後,會起到稀釋胃酸的作用,不利於消化,所以消化不良等胃腸功能紊亂者不宜喝粥,而應選擇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飲食,如麵條等柔軟麵食,細嚼慢咽,促進消化。煮粥時還應放適量面礆,調和酸性,這樣更利於養胃。【保健篇】捏背部正中捏脊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症。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絡中督脈所在,脊柱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理臟腑的作用。飯後輕摩腹飯後休息片刻後再散步,然後或卧或坐,用手輕輕按揉腹部,先將雙手搓熱,分別以左、右手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強胃腸機能,對治療胃腸病有一定效果。捏小腿內側小腿肚內側循行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連,故而捏按此處可治療胃之疾患。當然這隻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嚴重胃病者,應去醫院診治。【穴位篇】中脘穴緩不適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卧,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後將手離開,重複10次,能緩解胃部不適。天樞穴解腹脹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3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兩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噁心、胃脹、腹瀉、腹痛等。足三里調脾胃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可起到調理脾胃,促進胃酸分泌,增強抗病能力、補中益氣的作用。【養胃篇】酒前吃「下酒菜」空腹喝酒,既容易醉,又容易傷胃。「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是古代留下來的酒場諺語,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幫助了,喝酒時吃菜的重要性。在喝酒前,盡量先吃點菜,然後再喝酒,可減少胃受的傷害。下酒菜里放些醋酒水入腸,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人體容易出現蛋白質缺乏。因此,下酒菜里應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例如吃兩個雞蛋,喝點牛奶、豆漿等,因為這些高蛋白食物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結合,發生反應,減少對酒精的吸收。此外,醋能與酒里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能夠起到解酒的作用。吃撐了別急著松腰帶就算吃撐了,也不宜松腰帶。飯後放鬆腰帶,會使腹腔內壓下降,這樣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會減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同時,醉酒也不要催吐,因為吐酒容易引起胰腺炎和反流性食管炎。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遊
推薦閱讀:

女人為什麼要哄?這個老公給出了最佳答案
健康指南:春天犯困應該吃什麼?
8種普通食物 既廉價又健康
金毛突然不吃食物,光喝水,已經三天了,怎麼回事呢?
大健康「霧裡看花」 佛慈製藥增發「險象環生」(13.8.16)

TAG:健康 | 專家 | 養胃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