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粗養好,還是精養好?
《爸爸去哪兒》火了之後,全民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討論養孩子這件事兒。套句流行語,這真是極好的啊,因為孩子是咱未來的希望啊!早就應該如此關注了。節目中爸爸們的育兒方式有粗獷型和細膩型之分,石頭和kimi就代表了兩種不同爸爸類型教育出來的男孩。其實無論男孩女孩,究竟是精養好?還是粗養好?這成為很多爸媽最近熱烈討論的話題,孩子到底是要按書養還是按豬養?媽媽們眾說紛紜。
有的媽媽說「就一個孩子,各方面都不能馬虎,無論是奶粉輔食每一餐,還是早教幼兒園私立名校,吃的用的學的,必須講究,當然要按書養!要按精英的標準養孩子,不能有絲毫偏差!」,也有媽媽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自己發揮,按豬養也沒什麼不好。我們小時候不也是放養的嗎?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照樣長得挺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會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主觀能動性起了巨大的作用!放養的話,給了孩子空間去做他自己!」
養要"精", 育要"粗"
作為從事兒童營養的工作者,我認為,要從養和育兩個方面區別看待。「養」是營養,還是要精,這關係到孩子一生身體健康的基礎;而「育」是培育,重點是孩子性格、能力、世界觀方面的培養,應該粗放一些,給孩子們一個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空間。
營養要"精"
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營養需求給予合理餵養 別把1歲當3歲養,也別把6歲當1歲養 一個小寶寶從誕生,一直長大到6歲, 6年時間看似短暫,但孩子的生理功能,對營養需要的數量和特點、攝食、咀嚼、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心理發展都一直在變化,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營養需要的特點。簡單一句話,我們不能把6歲孩子還當1歲寶寶養,當然也別把1歲寶寶當成3歲的孩子養。需要滿足寶寶在不同年齡的不同的營養需求。2008年初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0~6歲兒童膳食指南(2007)》,就針對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兒童,分別建議了0~6月齡、6~12月齡、1~3歲和4-6歲的膳食指南。每個階段的膳食指南都強調了不同的重點關注內容。
精細照顧,1歲後仍然可以繼續飲用配方奶粉 牛奶? or 配方奶粉? 有人質疑發問,為什麼許多國家或組織建議1歲以後的兒童可以直接引用鮮牛奶?在1-3歲幼兒的餵養指南中,建議「首選適當的幼兒配方奶粉,或者給予強化了鐵、維生素A等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幼兒配方食品」,因從生理角度看,1歲以後的孩子可以較好地耐受普通液態牛奶。對於飲食很好的孩子,可以飲用普通鮮奶,補充鈣和蛋白質等營養素。但對於那些飲食習慣不好,不能很好飲食的兒童,牛奶中鐵和維生素A等營養素相對不足,因此強化了多種微量營養素的以牛乳為基礎的配方食品更加適合。
食物選擇、膳食烹制及安排、飲食習慣培養,處處要「精養」 精養——膳食指南對不同階段兒童強調的營養重點不同 滿1周歲的孩子,能量和營養素需要量已經接近媽媽需要量的一半;但是也不能因為其飲食量不少而且還可以坐上餐桌,就把他/她當作小大人「粗喂」,因為1歲兒童的咀嚼和胃腸消化能力仍然很弱,這個時候仍然需要精細的飲食照顧。一個3歲的寶寶,咀嚼能力已經較強,消化力也有很大改善,可以接受更多形式的飲食,但是這時候寶寶的自我意識大大加強,在飲食習慣培養方面又會遇到很大挑戰。膳食指南對不同階段兒童強調的重點關注內容,可以說體現了「精養」的理念。 在食物選擇、膳食烹制和飲食習慣、膳食安排方面,也體現著「精養」。 1.兒童膳食應該「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除了食物種類的平衡,每種食物都應選擇質地和加工精細的食物。 2.嬰幼兒膳食的烹調,應將食物切碎煮爛,易於幼兒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別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硬果類食物,應先磨碎,製成泥糊漿等狀態進食;宜採用蒸、煮、燉、煨等方式烹調,不宜用油炸、烤、烙等方式。口味清淡為好,少用或不用調味品。 3.孩子的飲食安排上要逐漸做到定時、適量,有規律地進餐,不隨意改變進餐時間和進餐量;培養孩子集中精力進食,暫停其他活動;鼓勵讓嬰幼兒和較大幼兒與全家人一同進餐,家長在飲食習慣上應有良好表率。
教育要「粗」 「粗育」讓父母做陪伴的朋友,而不是控制者 看似粗放式的教育,實則賦予了孩子抵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讓孩子的潛力得到無限發揮。「粗育」考驗的是父母的教育智慧,真正的「粗育」並不是完全的放手不管,而是在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的基礎上,給孩子自己學習和嘗試的機會,不打擾、不干擾。這要爸爸媽媽適時淡出孩子的世界,擺脫內心忍不住的控制慾望,即便看到孩子面臨挫折也要有勇氣只做陪伴者,不做那個控制局面的人。
「粗育」給孩子自己學習和嘗試的機會 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承擔責任、體驗成功、嘗試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做站在一旁加油吶喊鼓勵孩子的父母。讓家庭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別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帶、穿衣服、吃飯、洗澡洗頭這些小事,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悅的獲得正來源於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體驗。
「粗育」給孩子發揮潛能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 親子關係最終是以分離為目的的,要記住,成功的教育是最終的放手,讓孩子有直面世界的勇氣和能力。捨得放手,是對孩子權利的尊重,也是給孩子一個發掘他潛能的自由空間和展示機會。
「粗育」、「精養」不矛盾 其實,很多做得好的「粗育」的爸爸並不粗心,對孩子日常看似漫不經心,關鍵時刻出現幫一把;「精養」的孩子也不該是溫室的花,充足的室外「撒野」可供給良好的維生素D營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拒絕溺愛,預防超重和肥胖需要「餓其體膚」。「粗育」、「精養」相輔相成,帶給孩子們強壯的身體、健康的人生、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生活。
結語 「粗育精養」正成為當下10後寶貝的父母們推崇的最正確的育兒觀,他們認同:要給孩子理智的愛,見證孩子的進步,陪伴孩子的成長,體驗多彩的生活,感知生命的美好,做孩子健康路上的「營養」奠基人,未來人生的啟蒙導師!
推薦閱讀:
※「我跟你爸離婚後你跟誰?」論一個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加菜 | 你所謂的愛,正在將你的孩子推向不歸路
※血型決定性格命運?哪種血型的孩子易成功
※媽媽,不要讓你的孩子"輸不起"!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