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落日》: 一本探求歷史真相的大書
《天朝落日》: 一本探求歷史真相的大書
該文刊發於2006年第11期《中國新書》雜誌
「大幕垂落,歷史驚變成絕唱;晚霞散盡,王朝興替化輓歌」。主宰中國歷史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已是煌煌史書了,曾經顯赫的帝國,到頭來無不陷入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凄涼境地。時間或長或短,其間可能出現短期的逆轉和曲折,但王朝都沒有跳出那周而復始的循環史觀。這或許就是帝國的宿命,也是中國社會最神秘反常而又可悲的特點。無論如何改朝換代,治亂興亡,中國的歷史,都以萬變不離其宗的超然與孤寂,演繹著一個「停滯社會」的全部符咒。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困惑和思索。所以,德國歷史學家赫爾德在十八世紀末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可視為歐洲人對中國社會的經典認識:幾千年來,中國始終停滯不前。他們那些關於道德和法令的教誨總是反反覆復,變著腔調在同一個話題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頌揚一種孩童式的義務。他們的天文學、音樂、詩歌、兵法、繪畫和建築與千萬年前一樣,不過是他們永恆法令和千古不變的幼稚滑稽的政體的孩子。中國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塗著陳腐的香料,描畫著象形文字,包裹著絲綢,它體內的血液循環早已停止,猶如冬眠的鱉類,它對一切外來事物都採取敵視、窺測、阻抗的態度,它對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無興趣,更不喜歡,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終日沉浸在自我封閉的漫長黑暗之中。
果真如此嗎?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中華帝國這艘生命之船在航行中的安危存亡完全繫於帝王一人之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天子對社會財富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對臣民擁有無上的控制權。因此,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體系,幾千年來金字塔式的奴役專制獨裁統治固若金湯,成千上百次的農民起義,無數次的內憂外患,都不能動搖它堅如磐石般的基礎。作為天下百姓,歷來都把天子聖明作為治世的標準。天子聖明,則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則百姓之禍。但縱觀歷史,聖明的天子屈指可數,昏庸的帝王又比比皆是。百姓的苦樂可想而知了。蒙昧、暴力造成了奴役、獨裁的專制社會,而人類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天性又促使他們為實現自由、幸福進行前仆後繼、艱苦卓絕的抗爭。這種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對立,猶如水與火,不可調和。正因為如此,造成了中華民族是人類社會最為災難深重的民族和人類史上命運最為悲慘的一群人。
或許有人會問,歷史上不是出現過如貞觀、開元、文景、康乾等等幾個盛世嗎?不能一葉障目,以偏概全。歷史的確如此,不能否認,但那實在都是大亂離之後的人心思治,是一定時期呈現出的相對安定的短暫的歷史假像。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在歷史光鮮的表面,其耀眼的只是在王朝興替之間,那太多的英雄傳奇的故事,讀來無不蕩氣迴腸。但隨著統治日久,統治階級內部嗜欲漸盛,驕侈之心代替了求治之心,不再治世惟危,很少「慎終如始」了。王朝的危機呈現出來了。所以歷史上屢有中興之主而造中興之勢。然而翻遍二十四史,數一數所謂的不多的幾個中興時期,其氣象也不盡人意,甚而至於加速了王朝的覆滅。以致其後的統治者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就像一座樑柱被蝕空的大廈,縱有華麗的外表,也經不起哪怕是輕輕的一陣風或一場雨的吹打了。所以後來讀史者無不慨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是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每一次改朝換代,幾乎都伴隨著血與火的慘烈戰爭,都伴隨著家破國亡、妻離子散的末世悲歌。社會長期陷入大動蕩之中,民生凋敝,流離失所,災害肆虐,人口銳減,經濟和社會生活呈現大幅度的倒退。德國歷史學家威廉.戚美爾曼博士在《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導言中就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一方面是統治者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被逼走上絕路的人民的傷痕纍纍的心靈?」在二十四史里,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光是記載的人吃人的情況,如「歲大飢,人相食」或「易子而食」等文字,就不下一百多處。萬曆末年,山東諸城舉人陳其猷進京會試,他把路上所見繪成《饑民圖》,伏闕上疏,其序略云:「見道旁刮人肉食者如屠豬狗,不少避人,人視之亦不為怪。」何可慘也!
所以說,中國古代的所謂治世、盛世,絕不可以理解為政治的清平和社會經濟的昌盛,它只能意味著皇權在某一時期內的較為穩固和國庫的較為充裕。幾乎沒有哪一朝哪一代的人民有過真正安居樂業、穩定祥和的日子。統治者「屠毒天下之肝腦、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滿足一姓一家之私慾,靡不間代。所以,元代詞人張養浩在路經潼關,看到廢棄的宮闕,不由悲憤填胸,發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長嘆,引發多少人的思考!這是對中國百姓生活狀況的最好概括:無論那些坐江山的怎樣更來換去,百姓永遠也擺脫不了苦難命運的桎梏。
帝王將相們追求的修明政治,太平盛世,說到底,不過是一姓一家以及依傍著這一姓一家而寄生的大大小小的權勢者們的家業興盛而已。而非天下的蒼生。幾千年以來,皇帝是等級社會的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一無例外地都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把黎民百姓當作牛馬畜生來役使。從漢、魏、六朝所設的州郡行政長官俱稱「牧」,就可想見其然。所以後來便稱治民之官為牧民之官。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養牛人也」。《淮南子.精神訓》則更直截了當:「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至有後來具有民本思想的先賢哲人,才不得不喊出了:「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己之天下也」的吼聲。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強大的王朝怎麼會在一夜間忽喇喇如大廈傾屺?究竟是誰把善良的人們逼上了絕境?從而甘冒殺頭滅族的危險揭竿而起?歷史的真相,它的本原究竟是什麼?《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就是一部難得的全面探求歷史真相的大書,它以其詳實的歷史事件為里,以激揚的富於質感的文字為表,描繪了亂世之中人與事、生與死的悲壯與沉淪。它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二十個王朝覆亡的秘密,它最大可能的還原了歷史事件的本質,它反思了歷代皇權的變異之路,剖析了王朝覆亡的嬗變歷程,釐清了眾多的歷史疑問。從這一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開山之作。是一部對歷史的興亡衰變融入了當代學者最新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浸透著眾多學者的眾多智慧的上乘之作。但它又不是枯燥的板著面孔的學術著作,也有別於誤人子弟的戲說歪批,它是一本有趣而又有益的正史,是一部新穎的不可錯過也不可不讀的歷史讀本。
試舉幾例:
王莽欲代漢自立,便假借天命,徵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萬人齊集京師,上書皇太后要求重賞王莽。一夜之間,「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天書就應運而生。王莽代漢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漢皇朝的腐敗無能所造成的整個社會對改朝換代的期盼。除了劉崇、翟義的叛亂外,王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王莽大奸似忠,善於收買人心,也使他幾乎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王莽做大司馬時,大封漢宗室及漢初以來的功臣子孫,又大封王莽親信數百人為各級貴族,得到了劉派王派兩種上層豪強的擁護;又在勞動人民中製造影響,其子王獲殺死奴隸,王莽令其自盡償命。郡國發生旱災,王莽獻錢百萬,獻地百頃分配給貧民。因此,王莽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擁護。王莽之所以能夠代漢自主,除了王莽利用西漢本身的社會矛盾之外,另一點就是西漢時期,讖緯大盛,一切歸於天命,當時的王莽也算是名至實歸。王莽篡位之時,漢家吏官與貴戚十萬人餘人,敢於抗爭的不過劉崇、翟義二人,「由是觀之,衰世群臣誠少賢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爾。」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而又短命的朝代。隋朝的重要在於它結束了魏晉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也為大唐帝國的輝煌盛世奠定了基礎。而隋朝又如此的短命,有人將隋與秦相比較,認為這兩個朝代有諸多相似之處。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歷史貢獻,是繼往開來的朝代又是具有深刻歷史教訓的朝代。那麼,歷史真的存在周期律嗎?
中國人在歷史的暗礁上,一次次地沉沒,卻難以反省!「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是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崇禎皇帝為了對農民軍展開更大規模的鎮壓,向臣下籌措白銀百萬兩充作軍費,而卻捨不得動用國庫,其吝嗇如此。上行下效,他岳父周奎(封嘉定伯)硬是軟磨硬抗勉強交了兩萬兩銀子;到了李自成進了北京,對他嚴加拷打,結果他不僅交出52萬兩銀子,還交了許多的珍寶……而大明王朝的國庫盡歸農民軍所有,真是莫大的諷刺。但崇禎皇帝至死不悟,與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縊前。在他的衣襟上寫著:「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真是可悲可嘆!
帝國的垮掉不是一天二天就可以摧毀的,任何一個王朝由盛至衰,由衰至亡也都不是朝夕間事,都是有跡可循的。自有其過程,儘管是緩慢的痛苦的,猶如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他總希望自己不會死掉,因而抗爭,但也僅僅是延緩其衰亡而已。也有過度耗盡自己多餘的精力,從而使自己過早的虛虧。即如所謂的清平盛世,也同樣潛伏著危機,只不過被表面的繁華所掩蓋,社會承平愈久,其衰危之心愈益懈怠,統治階層更不願甚至不敢去面對了,仍然我行我素。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黃金帝國,不僅有非常強烈的外向衝動,如對鄰國乃至更遠方的揚威征伐,同時也有十分強烈的內向擴張慾望--如不計貲財大建宮室陵寢。而後者往往成為引發帝國大衰退的原因之一。帝國的強大,往往統治者過於自信,容易形成病態的人格,從而產生幻覺性的判斷失誤。正如以上所敘,《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針對不同王朝的滅亡作出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其實,越是接近歷史真實的東西,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深層思考。歷史是一門嚴謹的學問,但嚴謹並不等於高深莫測,通俗也不等於庸俗。除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應該有符合當前人們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的傳達正確歷史知識的通俗作品。《天朝落日》,由於它是由眾多史學專家撰寫的,面向普通大眾的讀本,不但為通俗歷史讀物的創作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也將使普通讀者能夠從歷史的閱讀中讀出更新的東西,從而有所得,有所體悟。
《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之所以在同類書籍中出類拔萃,我以為有以下幾個要件:
本書集眾多學者的智慧於一體,這些年輕的學者思想活躍,「對歷史上許多存在闕疑的問題,都有最接近史學研究前沿的解答。在史料上,引用廣博,既有基本史書,又有今人著作,並能考證紮實,分析透徹,在可信而又充足的史料辨析中讓讀者去體驗歷史的真實;書中的許多分析角度和觀點,是對史學界長期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總結,也糾正了許多對歷史的曲解和誤解。既有道德思想的梳理,也有對個性人物成敗的歷史解讀;既有對亂世的刻畫,又有對歷史大趣勢發展的描述。」
在體例格式方面,本書試圖去努力貼近當前最流行的文化時尚。遍布全書的彩色插圖,使全書大氣厚重,濃濃的書卷氣息撲面而來;卷首推薦的導語提綱挈領,瞭然於目;而閱讀目錄,則更是別出心裁,抓住王朝覆亡的核心,全部用最凝練的四字作出高度的概括……這一切,無不體現出編者和作者的匠心所在。也因之使《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書,成為今年圖書市場上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這也是它暢銷的外在原因之一。
《天朝落日》視角新穎,在歷史寫作方法上是一種突破,甚至是一種體例的創新。既有對歷史事件的細緻解讀,也有對社會規律的宏觀分析;故事性強,可讀性強,它完全站在客觀的、歷史的觀點,對於過去的歷史事件給予獨特的令人信服的敘述和評述,絕非炒剩飯,蹈前人窠臼。比如,對於晉武帝選擇繼承人的決定問題、北魏大臣崔浩的被殺問題、東晉門閥制度的認識問題、南唐李後主亡國的原因以及南宋高官大吏們的政治操守等等問題,都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和獨到的論述,讓人不得不信服,激起強烈的閱讀興趣。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反省歷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轍,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找到更好的社會發展方向,這是每一個治史者、治國濟民者和關心國計民生的華夏子孫共同的期盼。這種以史寄實的觀點,美國歷史學家愛默生在《歷史》一書中很早就有所表述:「無論什麼人,如果他認為遠古馳名人物做的一切比他今天所做的事更有意義,我不相信他能正確理解歷史。」 因此,要深刻地了解現實,面向未來,就應當自覺地學習歷史,追溯歷史。能對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方能知人論世,觀古今興衰之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中國一樣有著如此豐贍的文化和高度發達的文明。是惟一擁有最為連續、不間斷歷史的國家。即使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個多世紀里,中華民族陷入亡國滅種的重重劫難之中,中華文明也沒有因此沉淪,相反,卻表現出不屈的姿態和頑強的精神。整部中國歷史,無不充盈著這種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氣節。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書籍中汲取智慧,形成個人不同凡響的歷史見識,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長期的史籍閱讀和史學訓練,而好的讀本更能激發人們的讀史熱情,《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書,教給你的正是這些關於黑暗和黎明的歷史哲學的思考。
推薦閱讀:
※哪個瞬間讓你感到莫名的恐懼?知道真相後又啼笑皆非?
※揭秘恒生HOMS系統配資真相
※氣功真相(八):《醫學入門》揭示練功禁忌
※男人不主動的真相
※婆媳為啥撕破臉,三點告訴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