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像的救世功用

佛像的救世功用

  寺院里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神像,不禁令佛教徒,也使一般的遊客產生下種神聖的感覺。佛教徒眾更是虔誠地頂禮膜拜,以示崇敬之意。

  但是,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會把塑畫雕刻的神像當作菩薩或佛本身,絕不會等同於低級的信仰祟拜,世界上沒有比正信的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正信的佛教徒面對聖像,是通過對聖像的膜拜而將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願。一旦悟透了的佛教徒,會深深地感受到充塞法界遍滿虛空的佛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泥塑木雕的偶像作為媒介的存在。所以,唐朝禪宗的丹霞祖師曾把木雕的佛像取來燒火烤手。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起色」。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暫時聚合而成,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聖像也是如此,當不得什麼神秘神聖。

  因此,佛教主張「破相」。要求打破那種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觀念」。「偶像」也在破除的「相」之列。

  那麼,佛教寺院里何以還要那麼多的神像,何以不盡數破除呢?

  這一方面涉及到佛教的哲理,另一方面涉及到佛教以方便法門救度眾生的作用。

  佛教的哲理認為凡因緣而聚合成的主體是沒有不變的,所以本體是「空的」,具體的物是偶然的,因而是「假的」。比如一尊佛像,其本體是「空」的,塑之則有,毀之則無,不能恆常,這就是「空觀」。這一尊佛像的形狀可隨意變化,稱呼也可隨之改變,故形狀、名號是「假」的,這就是「假觀」。佛教在指出了人們認識事物時應具的「空觀」、「假觀」後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那就是體會事物的作用和價值。比如面對一尊「空、,「假」的佛像,我們可以領略到讓人興起見賢思齊、生起仰慕效法之思的目的和價值。這是從哲理上理解佛教寺院里列布神像的原因。

  更重要的也是更實際的,是佛教以方便法門救度眾生的作用。

  世間眾生不可能都深刻地理解佛理的深廣圓融,不可能

  都體會到天地中處處充塞著佛性的妙境,不可能都一步跨越迷障的淵藪,各人的根器不同,機緣不等,因此,佛為了救度眾生,不能單憑高深偉大的佛法來啟智眾生,不得不依靠淺近的、世俗的道理和方法,採取民間認同的形式來作引導的橋樑。神靈設置的意義,在於偶像所象徵的意義,偶像所喻示的教化功能以及通過偶像精神所表達的懲惡揚善的社會價值,而不是偶像本身。

  佛教神祗系統的設立,是與佛的精神一致的,也許這一套神靈譜系並不代表釋尊的初衷,但是卻深深地體現了釋尊悲憫救世的偉大情懷。

  佛教把人世間比作起火之屋以喻人生苦狀。《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佛教勸喻人世就是要出離火宅,超越虛浮無定的生,追求永恆的幸福。這種目標的實現需要不斷地修持,跳出六道輪迴,達致彼岸。整個佛國的神仙隊伍,上至佛陀,下至菩薩、羅漢,以及為佛護法護寺的神抵們,都是為了實現佛的理想,實現救度眾生的宏願而建立起來的。這應該是佛國神靈設置的起點,這一宏旨深刻地體現了佛教的立場,慈悲救世、神靈偶像的功能體現在偶像的背後,神靈不過是佛陀救世的工具和代言人。

  出離火宅,脫離苦海,跳出輪迴,實際上就是個體的生命通過克服慾望,積累善業,完成生命人格的提升,這一最高的境界和品格,就是成佛。

  在這一從人到佛的過程中,佛教為我們擬定了一系列可資比照的楷模和階梯,派定了護持我們修證的護衛隊,安排了引導我們前進的領路人,指定了為眾生解答迷障的老師。這

  些拱衛佛法,引導眾生完成修證的諸等師長、朋友,都以佛國神靈的面目出現,這是最易獲得擁戴和接受的大眾化、世俗化形式,同時,神靈的威嚴和莊重也更有利於教化功能的實施。

  人生是苦難的,這不僅表現在人生遭受外界的磨難,也表現在人受自身慾望的折磨和摧殘,這些魔障導致人的痛苦和墮落。「慾望」的消解是一個令人類惶惑和不安的主題,人要積善業就必須擺脫惡的慾望的誘惑,在佛界神祗中,有專門安排來助人消除慾望的魔障、給人以清明高遠境界的專職幹部。

  當代宗教學家貝格爾說:「宗教是人建立神聖世界的活動」,人將自己對世界秩序的願望,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通過非世間的形式建立起來,反過來約束人世間的行為,為人的追求創造一個可以超越世間法的環境。

  馬克思說:「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領。」佛教神靈世界的圖景,佛國神祗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可以在還遠未成為社會和世界的主人的眾生的心靈呼喚中,在永不停息的人生追求中,找到答案。

推薦閱讀:

明 吳彬 楞嚴廿五圓通佛像冊
來楚生佛像印
漲知識丨看千年的藏傳佛像有多少種面相
不是佛教徒,但是想在家擺個佛像保平安,是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佛,如來,少林寺高僧該放哪一個?

TAG: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