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管職場的新動向
在中國的市場上,經理人的來源相當複雜,亞洲、歐洲、北美、海歸、本土……10多年時間,人們的評判標準早已經從地域的劃分到了另外一個層面,「現在選擇高管的唯一依據是其是否有能力、有資歷去做高管職位。」馬修·萊特說。 「誰能為公司帶來價值,就由誰來做。」程原的感受更為深刻。 中國公司不擅長用獵頭 羅盛日前與中國一家獵頭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希望藉助後者的力量,在中國本地客戶上獲得更多的機會。 而對於本地公司而言,藉助獵頭的力量獲取中層甚至高層管理者則顯得並不那麼遊刃有餘。 在程原的印象里,本地的民營企業藉助跨國獵頭公司,多數原因在於他們面臨著接班的困境,希望獵頭找到合適的職業經理人,完成交接班,同時將現代管理理念貫徹到家族企業中。 但這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對於經理人而言,大的成熟的企業才是他們的首選,因為這些企業其機制更為成熟,更容易導入新的管理理念。 「民企藉助獵頭找高管,方向是對的,但成功率目前並不高。」程原坦言。 與此同時,一些民營企業希望通過獵頭找到合適的人選,完成一些「不可告人」的任務——即高層換血、重組管理團隊等等,而若民企願意坦率地告知獵頭此類想法,並且為職業經理人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獵頭也不會拒絕幫助他們完成目標。 對於那些動輒宣布要在全球範圍內公開招聘高管的國有企業而言,他們卻是最少使用獵頭的。 公開見諸媒體的一些報道顯示,國有企業最終多以在內部進行選拔結束公開招聘。 「他們基本上很少使用獵頭。」程原分析,國有企業更希望增加人才使用的有效性,因此他們常常會通過公開招聘,將機會公開化,讓那些平日里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內部員工「浮出水面」。
管理學教育「補缺」 在馬修看來,公司信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為客戶推薦的人選本身的質量上面。「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找到客戶要求的人選,我們是不會去做這個項目的。」 連接一個項目的兩端,候選人與客戶都被精確地評估:有著良好的從業經歷、能夠激勵團隊、有著很高職業道德準則的候選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本身有著良好的聲譽、知名度,有長遠的發展規劃的公司。 面對紛繁複雜的管理者流動的現狀,馬修·萊特卻有著他獨到的視角,「事實上,高管流動性比下面的中層管理人員要低很多。」而程原以薪酬吸引力的差異進一步證實了馬修的看法,「越往高層,薪酬越不是最主要的離職考量因素。」 「對於那些C-Level的經理人而言,薪酬水平並不是單一的考量因素。」馬修·萊特說。工作的平台如何、新的機會是怎樣的、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夠發揮多大的影響,上述因素似乎對於經理人來說吸引力更大。 在麥肯錫的一份被廣泛引用的報告中,這家知名的諮詢公司指出,中國合適的職業經理人只有5000名,而未來的需求是75000名。 對於中國的經理人而言,可以看到的是,薪酬的漲幅正在加大。「市場的供求關係就是如此,可以理解。」程原認為,這種待價而沽的狀態正是真切反映了中國高管人才的現實狀況。 「不過,獵頭對於彌補這個缺口作用有限。」程原坦言,獵頭的功用在於將現有的人才有限地進行組合,「機會是給了管理學教育」。
推薦閱讀:
※【轉載】中國一共有多少神仙?.
※中國最美私家花園
※中國境內各種各樣的毒蛇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之八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最後絕唱 第C2版:華語新作 20160505期 《中國電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