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失敗的根本原因
陳勝失敗的根本原因
笨笨哥哥
2012年4月21日
(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戰國二百多年的紛爭局面,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之後,他又採取了一系列厚今薄古的措施,推動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進步的作用。但是,秦始皇為加強帝國的統治,實行苛政,嚴刑峻法,極其殘暴,尤其加重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殘酷的刑罰,逼得廣大農民走投無路。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爆發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隨後各地紛紛響應,使這次起義迅速發展成燎原大火。雖然,陳勝、吳廣在起義後不久先後身死,但各地紛起響應的起義部隊終於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中國正史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的家譜和如何鞏固江山社稷的資治通鑒。即使有奴隸和農民起義的記載,也是作為「流寇」、「叛逆」而大加貶抑和否定的。司馬遷不愧為中國史書之祖。他專門寫了一篇《陳涉世家》,詳細記載了這次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從中反映了農民階級的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在他的史記體系中,《世家》是記載王侯及其世代相傳的史實。陳涉不屬王侯,司馬遷破格把陳勝列入《世家》,足見對其地位的肯定和對農民起義正義性的高度褒揚。在封建社會的史書記載中這是絕無僅有的,實在難能可貴。為此,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司馬遷敢於為陳勝立傳,並破格將其事迹列入《世家》,表明他對陳勝歷史地位及起義作用的重視和肯定,也表現了他卓越的史家見識。
陳勝從起義到稱王,僅僅六個月就失敗了。毛澤東讀《陳涉世家》,總結陳勝最終失敗的教訓有「二誤」:「一是功成忘本;其次是他所認任的,既不是有才能的人,又不是正直的人。」(《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22頁)。我認為,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我還認為,陳勝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剛剛取得勝利就背叛了自己的初始宗旨:「苟富貴,無相忘。」所以,「二誤」之中最主要的是「功成忘本」,「用人不當」是他「功成忘本」的必然趨勢,「功成忘本」是他最終失敗必然結果。
(二)
陳勝出身僱農,胸懷大志,有政治遠見。他在當僱農時有三句代表他政治意志的豪言壯語:
第一句是:「苟富貴,無相忘。」他年青時和別人一起被僱用耕田,一次在田埂上休息時感慨地對大家說:「假如誰將來富貴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記。」「富」是物質財富,「貴」是政治地位。所以,這是一種富貴同享的原始共產主義理想。其實這種理想在中國連綿不斷。據《史記》中《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揭示,我國的原始社會具有最原始的財富共享和政治民主制度,在原始部落里,實行的是選賢任能的「禪讓」制度,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安定的社會秩序。可見,中國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出現,比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的產生,早了兩千多年。而且這種思想對後來影響也很深。從春秋戰國到整個封建社會,許多想登上帝王座位的人往往就借用「禪讓」的招牌,名正言順地登上帝王的寶座。當然這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讓」了。帝王將相們利用掌握的政權,日趨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廣大人民,從而不斷拉大貧富貴賤的差距,形成兩極分化。陳勝的「苟富貴,無相忘」,代表了社會最底層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是對封建專制剝削制度的否定。從本質上說,這與後來唐朝陶淵明的《桃花園記》、康有偉的《大同書》、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理想社會是同宗同源的。
第二句是:「嗟乎,燕雀安知鴻之志哉!」當時,和他一起受僱傭的夥伴們聽他說了「苟富貴,無相忘」的話,都笑著回答:「你是被雇給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貴呢?」陳勝當即嘆息著說:「唉!燕雀怎麼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這裡,「燕雀」是指見識短淺、飛不起來的小鳥,「鴻鵠」則是指一種志向遠大、飛得很高的大鳥。陳勝的意思是,讓燕雀這樣的小鳥去理解鴻鵠這樣大鳥的遠大志向,無疑是對牛彈琴。那麼,陳涉的鴻鵠之志究竟是什麼呢?是「苟富貴,無相忘」嗎?用實踐檢驗陳勝的鴻鵠之志,他得志後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稱王稱帝,迅即把燕雀給忘記了,根本沒有把燕雀的利益放在心上。歷史上,即使鴻鵠給了燕雀們些許好處,還得燕雀們對鴻鵠感激涕零。其實,鴻鵠既然真的要「苟富貴,無相忘」,就應該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轉變到「鴻鵠應知燕雀之志」上來,知道燕雀之志就是了解民情民意,了解民情民意才能代表百姓,代表百姓才能順應歷史,順應歷史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7月,秦政府徵調居住在里巷左邊的九百貧民去防守漁陽。陳勝、吳廣都編入這次徵發的行列之中,當了屯長。到了大澤鄉遇連日大雨,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法津規定,過了期限是該殺頭的。陳勝、吳廣商量說:「如今逃走也是死,起義干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他們占卜吉凶,作出決定,策劃謀略。讓人買回腹中塞入「陳勝王」的帛書,夜裡點起篝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叫喊「大楚興,陳勝王。」接著,讓吳廣故意激怒並殺死了押送隊伍的縣尉。隨即召集大家,陳勝宣言:「各位在這裡遇上大雨,誤了期限,誤期按規定要殺頭。即使不被殺頭,但將來戍邊死去的肯定也有十之六七。再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後世。難道王侯將相都是另外祖傳的種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按照陳勝當時的意思是,王侯將相都是靠自己打拚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於起義。這充分地表現了陳勝對自己和最廣大底層人民不公平命運的不滿和反抗,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甘忍受黑暗統治而「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概。這句話更偉大的意義還在於,他喊出了千百年來廣大最底層人民心中的真實願望:「王侯將相本無種,英雄不必問出處。」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對人性開放和人類自由的追求,是對人人生而平等和不分高低貴賤理想社會的追求,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脊樑的吶喊,是值得肯定的。
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得到的回應是,都異口同聲地高喊:「我們心甘情願地聽憑差遣。」於是,他們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舉行起義,以順應民眾的願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為標誌,號稱大楚。又築起高台來宣誓,用將尉的頭作祭品。陳勝任命自己做將軍,吳廣做都尉。首先攻克了大澤鄉,接著又攻克蘄縣及其以東的地方,一連攻克了銍、酇、苦柘、譙幾個地方。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不斷補充兵員擴大隊伍。等行進到陳縣的時候,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幾萬人。攻克陳縣後,陳勝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於是,陳勝就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與此同時,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窮人,都逮捕、宣判和殺死當地官吏來響應陳涉。僅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各地攻城佔地的將領,更是數不勝數。
(三)
陳勝失敗的原因,雖然有各起義軍為爭權奪利造成的不和而自相殘殺,以及使得秦王朝少府章邯乘機各個擊破,但更根本原因則是陳勝首先自己背棄了自己確立的「苟富貴,無相忘」的理想。在司馬遷的記述中,從陳勝起義之後到被殺害,幾乎再沒有引用他的原話了。我理解,這是因為陳勝稱王后,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與前面的偉大政治抱負形成冰炭兩重天的精神境界,他不可能再說出那種具有先進意識的豪言壯語了。他日趨背離宗旨,貪圖享受,脫離群眾,信用姦邪,迅速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這裡全部抄錄司馬遷一段十分重要的記述:「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譯成白話為:陳勝稱王總共六個月的時間。當了王之後,以陳縣為國都。從前曾經與他一起給人家耕田的僱農聽說他做了王,來到陳縣,敲著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守宮門的長官要把他捆綁起來。經他反覆解說,才放開他,但仍然不肯為他通報。等陳王出門時,他攔路呼喊陳涉。陳王聽到了,就召見了他,與他同乘一輛車子回宮。走進宮殿,看見殿堂房屋帷幕帳簾之後,客人說:「夥頤!陳涉大王的宮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傳「夥涉為王」的俗語,就是從陳涉開始的。這客人在宮中出出進進越來越隨便,常常跟人講陳涉從前的一些舊事。有人就對陳王說:「您的客人愚昧無知,專門胡說八道,有損於您的威嚴。」陳王就把來客殺死了。從此之後,陳王的故舊知交都紛紛自動離去,沒有再親近陳王的人了。陳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過,專門督察群臣的過失。將領們攻佔了地方回到陳縣來,命令稍不服從,就抓起來治罪,以苛刻地尋求群臣的過失作為對陳王的忠心。凡是他倆不喜歡的人,一旦有錯,不交給負責司法的官吏去審理,就擅自予以懲治。陳王卻很信任他們。將領們因為這些緣故就不再親近依附他了。這就是陳王所以失敗的原因。這也是司馬遷得出的唯一結論。
公元前209年12月,陳勝兵敗退到了汝陰。在回到下城父時,他的車夫庄賈殺了他投降秦軍。陳勝死後安葬在碭縣,謚號叫隱王。陳勝從前的侍臣呂臣將軍組織了一支青巾裹頭的「蒼頭軍」,從新陽起兵攻打陳縣,攻克後,殺死了庄賈,又以陳縣為楚都,重新飄起了「張楚」的旗幟,後與英布聯合抗秦,又先後投奔項梁、劉邦。漢朝建立後,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司馬遷對陳勝起義的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將相終於滅掉了秦王朝,這是由於陳涉首先起義反秦的結果。
(四)
毫無疑問,陳勝提出「苟富貴,無相忘」的諾言時,絕對不是討好雇友籠絡人心的謊言,而是發自內心共富共貴的真情實話。但到後來自己首先違背自己確立的理想,則是因為隨著地位的改變而思想發生根本變化的緣故。
為補記《史記》作出貢獻的西漢史學家諸少孫,在此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地形險阻,是便於用來固守的;武器裝備和法制規章,是便於統治國家的。但這些還不是最可靠的。治理國家應當以仁義道德作為根本。
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說道:秦國當初憑藉很小的地方,發展為有萬輛兵車的強國,進而控制了其它八州。秦始皇統一了中國,自以為關中是堅固的千里金城,可以作為子子孫孫萬世當皇帝的基業了。然而陳涉是一個用破瓮作窗戶,用草繩拴門軸,為他人耕田,被徵發戍守邊境的窮苦人家子弟。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明,也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興起在鄉野之間,帶領著疲乏散亂的戍卒,統率著幾百個人,轉身攻打秦國,砍下木棍做武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天下的人就像風雲那樣迅速彙集起來,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崤山函谷關以東的英雄豪傑一齊起來,就把秦王朝推翻了。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宋、衛、中山的國君尊貴;鋤耙戟柄,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徵發戍守邊地的民眾,並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深謀遠慮,行軍與指揮作戰的本領,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功業完全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諸少孫、賈誼都主張用仁政替代秦王朝的苛政。陳勝的失敗,也恰恰正是從仁政迅速走向苛政的結果。我們試想,假如陳勝取得了勝利,奪取了政權,又會這麼樣呢?無非是改朝換代,人民依然處於封建帝王剝削壓迫的統治之下,不可能實踐和實現「苟富貴,無相忘」的理想的。歷史證明,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都是在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歷史周期率中運行。
(五)
從陳勝提出「苟富貴,無相忘」的諾言,到自己背離自己的諾言而遭致失敗的歷史教訓,使我想起了1945年黃炎培在延安同毛澤東的一段著名對話:
黃炎培講: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他說:「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聽了黃炎培的這番見解後,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認為:「這話是對的。只有大政方針決之於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於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關於這段對話的評論有無數多,但大都背棄了這個重要結論:「這條新路,就是民主。」2012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談及反腐敗問題時說:「我曾經引過在建國前毛澤東主席和黃炎培先生說過的一段話解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問題,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這應當是對這段對話最準確的解讀。問題是:一、什麼是共產黨人的民主?我理解,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只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才能跳出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歷史周期率。二、怎麼民主?綜合毛澤東和黃炎培的談話:一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二是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三是只有大政方針決之於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我們必須朝著這三個方面努力。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用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除了民主,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更好更有效的新路來跳出歷史的周期率。
推薦閱讀:
※婚姻失敗是誰的錯
※解決全球民族問題的出路在哪裡:文化多元主義失敗了嗎?
※[議論文]失敗何嘗不美麗
※我嫁給了世上最成功的男人,卻成為了最失敗的自己
※祖墳被扒王氣被泄致使其最終失敗?揭秘李自成這個傳說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