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08個成語拼成的齊國史(戰國篇)|文史宴

這幾天大司馬有事,齊國專題的戰國篇拖延了,今天推送,希望大家喜歡。春秋篇里我發現九世之讎、齊大非偶兩個成語漏了,之後想辦法補齊,盡善盡美詞條的《韶》和《武》粗心寫反了,真是不好意思。

前文地址:

108個成語拼成的齊國史(春秋篇)|文史宴

春秋戰國之際,齊國卿族田氏取代呂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戰國時的齊國也被稱為田齊。

田氏的始祖是陳完。陳完本為陳厲公的小兒子,媯姓陳氏,入齊後改為田氏。後來陳國內亂,陳完為避禍逃奔齊國,被齊桓公接納,世襲齊國工正一職。

齊國大夫懿仲想嫁女給他,進行占卜,卜辭說,他們結成夫妻後將會鳳凰于飛,像鳳與凰一樣相偕而飛,響亮和鳴,媯姓將在姜姓之國壯大,前途不可限量。於是田完與懿仲之女結為夫妻。

經過幾代人,到田完玄孫田桓子田無宇時,以勇力事齊莊公,頗受寵信,田氏開始壯大。其子田僖子田乞更是用大斗借糧給老百姓,償還時只收小斗,收買民心,後來夥同鮑氏,消滅根基深厚的國、高二氏,插手國政。田成子田恆則忽悠鮑氏弒齊悼公,趕走鮑氏,一家獨大,自己又弒齊簡公,奪取齊國大權。

到田恆玄孫田和時,田氏升格為諸侯,田氏齊國徹底取代姜氏齊國,田和即田齊太公。

田齊桓公

田和之子齊廢公田剡做了不到十年國君,就被弟弟田午所弒,田午就是田齊桓公(跟春秋時的齊桓公區別開來)。

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保留下來的很少。因為各國史書後來被秦始皇和項羽兩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司馬遷等後人修戰國史只能以《秦紀》為藍本,而這段時間《秦紀》卻沒記多少東西。當時秦國大亂,中原看不起他們,不叫他們參加會盟,所以他們不知道中原發生了什麼。

我們耳熟能詳的課文《扁鵲見蔡桓公》的主角蔡桓公,歷史上並無此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序文中曾說:

余每覽越人(秦越人,扁鵲原名)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望齊侯之色,與《扁鵲見蔡桓公》內容相似,再結合扁鵲活躍的年代,這個蔡桓公很有可能是田齊桓公。扁鵲三番五次提醒田齊桓公有病要治,田齊桓公卻諱疾忌醫,說自己沒病,終於病入膏肓治不了了,只能等死。

扁鵲見田齊桓公

不過,這位看上去很搞笑的田齊桓公卻做了一件十分偉大的事——設立稷下學宮,招徠學者,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寬闊平坦的康庄大道旁邊修築高大華麗的房屋,加以尊崇,還鼓勵他們自由辯論。

齊國文化因此大昌,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倒有一大半發生在稷下學宮。

齊威王

田齊桓公之子就是有名的齊威王。

齊威王即位之初,沉迷酒色,國政慌亂。稷下先生淳于髡,雖然身高不滿七尺,其貌不揚,但是滑稽多智,於是伺機進諫。

《史記》載,淳于髡有一次問齊威王,有一隻大鳥落在宮裡,三年不飛也不叫,是怎麼回事啊?齊威王知道說的是自己,就回答說,這隻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不久就開始勤政強軍。雖然這段話《韓非子》裡面說是伍舉諫楚莊王的,但這裡夜深一個出處。

相國鄒忌也通過各種比喻勸齊威王不要被身邊的人蒙蔽,多多納諫,收在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里。齊威王接受建議,下令進諫批判自己的人不但無罪,而且有賞,受此鼓勵,進諫的人很多,把朝廷搞成了菜市場,門庭若市,後來齊威王虛心接受,堅決改正,進諫的就越來越少,後來諫無可諫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

淳于髡又推舉賢士給齊威王,有一次一天推舉了七個賢士,齊威王嫌有點多,就問,千里之地能有一個賢士,也會像很多普通人比肩而立一樣,顯得很多,百代人能出一個聖人,也會像很多普通人接踵而至一樣,顯得很多,賢士和聖人都是很少很難找到的,你一天推薦七個賢士,會有這麼多賢士嗎?

淳于髡回答,物以類聚,因為我就是賢士,所以我比一般人容易找到賢士得多,我還會找到更多來推薦給你,又豈止七個而已。

齊威王有所懈怠時,淳于髡也會加以警醒。齊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國攻齊,淳于髡赴趙求援成功,齊威王大喜,為淳于髡舉辦宴會,問他能喝多少。

淳于髡表示在越輕鬆的場合能喝越多,如果跟很多男女一起嗨,能喝得杯盤狼藉,然後就會借酒淫樂,所以說酒喝到極點就會從盡興變成淫亂,同樣的樂極生悲,歡樂到極點反而會帶來悲傷,什麼東西過了都要走向反面。齊威王醒悟,不再作長夜之飲,這在享樂風氣極重的齊國是很難得的。

戰國初年,魏國繼承晉國最豐厚的遺產,又率先變法,組建的精銳部隊武卒強橫無比,又先後有名將吳起、龐涓統帥,西克秦,南敗楚,東破齊,四面出擊,打遍天下無敵手,天下形成秦、齊、楚聯合抗魏的局面。

齊威王一直想擊敗魏國,但苦於齊國將帥難以與龐涓匹敵,直到他遇見孫臏。

孫臏是兵聖孫武后裔,與龐涓本是兵法一道的同學,龐涓自問不及孫臏,當了魏國的將軍後就把孫臏忽悠來魏國,然後陷害他犯罪,砍掉他兩隻腳,在臉上刺字,扔到刑徒裡面,準備讓他自己爛掉。

孫臏受刑

後來齊國使者來魏,孫臏抓住機會,秘密會見齊使,齊使看他談吐不凡,覺得是個人才,於是偷偷把他帶回齊國,成了齊將田忌的門客。

一次,田忌跟齊宣王賽馬,有贏有輸,孫臏看他們上中下等馬差別不大,於是讓說能讓田忌穩贏,讓他下重注,賽馬時,讓他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先輸一局,之後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連贏兩局,這就是田忌賽馬。

齊威王很鬱悶,田忌說明緣故後,趁機推薦孫臏,孫臏與齊威王談笑風生,齊威王被孫臏的兵法修為折服,果斷用他為軍師。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攻找,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求援,齊威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聯合宋、衛兩國,一起救趙。

此時龐涓統帥下的魏武卒極強,齊軍與之正面交鋒並無多少勝算,即使孫臏帶他們戰勝,損失也必然慘重。於是孫臏建議趁魏軍主力攻趙,魏國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攻敵之必救,圍魏救趙,趁龐涓倉促回援時,找機會將其擊敗。

田忌依計而行。前353年,龐涓雖然攻克邯鄲,但為免大梁有失,果然拋棄輜重,輕裝而回,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中了齊軍埋伏,魏軍大敗,龐涓也被齊軍擒獲。同時,楚宣王趁勢北侵,奪取魏國睢水一帶,秦孝公也派商鞅奪取魏國舊都安邑。

不過魏國國力實在太過強大,如此局面下仍未傷筋動骨。次年,魏惠王指派韓國軍隊擊敗齊宋衛聯軍,齊國不得不請楚將景捨出面調停。魏國為了專力對秦,趁機與齊、楚、趙議和,將邯鄲歸還趙國,齊國也釋放龐涓,不久魏國就收復安邑,逼迫秦國求和。

魏國雖然緩過了這次危機,但魏惠王被商鞅忽悠,居然僭位稱王(此前魏國國君是侯),跟周天子平齊。如此妄自尊大,使魏國再次成為眾矢之的,齊威王親自造訪秦國,聯秦抗魏,魏國最忠實的小弟韓國也跟魏國漸行漸遠。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試圖折服韓國,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這次決心狠狠的打擊三晉一回,於是運用了大量的計謀,首先向韓國承諾來救,卻不出兵,坐等韓魏苦戰,消耗兩方實力,等韓國實在扛不住了,才派田忌、孫臏帶兵去救。

孫臏使用圍魏救趙的故技,直搗大梁,龐涓只好回救。但中途伏擊的辦法之前已經用過一次,龐涓必定會加以提防,再次單純的伏擊效果不大,而且魏武卒戰鬥力強悍,哪怕被翻盤也不是不可能。

孫臏認為用兵必須因勢利導,根據形勢使用合適的辦法,於是使用「增兵減灶」之計,行軍途中每天減少營地的灶台。龐涓細心,每次到達齊軍之前的營地,都會點算灶台數,發現齊軍灶台越來越少,於是根據一貫以來齊軍戰力不強的印象,判斷齊軍在一路逃亡。

為了儘快擊破「士氣渙散」的齊軍,龐涓決定捨棄笨重的步兵,帶領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哪怕走到馬陵道這種險要之處也沒有防備,結果齊軍果然設伏於馬陵道,伏兵齊發,龐涓走投無路,自刎而死。齊軍乘勝進攻魏軍步兵,魏軍猝不及防,太子申被俘,十萬武卒全軍覆沒,魏國元氣大傷。

龐涓死於此樹下

此時秦國經過商鞅第二輪變法,能夠更徹底的榨乾民力,更加猙獰,趁魏國新敗,大舉進攻魏之西河,魏軍連戰連敗,丟失西河大片領地,齊、趙也不斷攻魏。

魏國難以應付,只好用惠施之計,「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於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率韓國及一幫小國到徐州尊齊威王也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王號,是為徐州相王。次年,魏惠王又與齊威王會獵,著意奉承,但齊威王並不把魏國放在眼裡,公然打臉,傷害了魏惠王脆弱的心靈。

起因是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自己有十顆寶珠,可以向前後光照十二乘兵車的範圍,齊威王就列舉了自己的幾個臣子如何得力,其中有一位管治安的種首,讓齊國道不拾遺,說這些人能讓我光照千里,豈止照十二乘兵車而已。

魏惠王感到很受傷,而且在對秦、楚的戰鬥中,齊國幫忙併不積極,魏國的西河全部被秦惠文王奪走,於是魏國打算以自己為主體,另找盟友。

這是秦國也自己稱王了,於是魏惠王聽公孫衍(犀首)之計,於齊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25年),又組織了一次五國相王,與趙、韓、燕、中山互相承認王號,事實上結成同盟。

這樣一來,之前承認齊國王號就不再是尊崇而是侮辱了,因為這幾個國家都比齊國弱,其中甚至有北狄鮮虞建立的國家中山國,這樣就把齊威王降到了跟他們一樣的檔次。

於是齊威王大怒,於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派名將匡章擊敗秦軍後,接受了秦相張儀的建議,與秦、楚聯盟對付魏國,楚國率先攻魏。

大縱橫家張儀

然而縱橫家張儀此舉只不過是為了逼迫魏國投入秦國懷抱,魏國扛不住齊楚,也果然跳坑,但秦國這麼做等於是玩弄了齊、楚兩國,兩國不能容忍,

不過此時齊威王去世,齊國需要調整,不能輕動,只能與楚國聯合施壓,迫使魏國又脫離秦國懷抱,參與楚國領頭的楚、燕、韓、趙、魏五國伐秦,關中羌人建立的義渠國也趁機攻秦。

可惜這次楚、燕兩國都在打醬油,三晉聯軍連續兩次被秦將樗里疾大敗,表現為魏韓聯盟的中原勢力從此衰落,成為齊秦楚三大國戰略上的棋子,東齊西秦南楚北趙將要成為天下大局的決定性力量。

齊宣王

齊威王之子齊宣王,是把齊國帶向鼎盛的一代英主,他在史籍上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其實文治武功猶在其父之上。

文治方面,齊宣王崇學獎士,將稷下學宮推向鼎盛,羅致到儒家的孟軻、道家的田駢、接子、環淵,雜家的淳于髡、法家的慎到、陰陽家的鄒衍等七十六位知名學者,都封為上大夫,給予俸祿,專職探討學術,不用做具體的吏事,前來遊學的其他士人更是成百上千。

稷下學宮

齊國文化昌明,在七雄之中獨佔鰲頭,對天下士民的吸引力極強。

齊宣王也有驕傲的時候。《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宣王召見隱士顏斶(chù)的時候,大喇喇的讓他近前來,顏斶也不甘示弱,坐著不動,讓齊宣王近前來。於是兩人展開了是王者更尊貴還是士更尊貴的辯論。

顏斶列舉古代聖王敬賢禮士的事迹,說君主自稱孤家、寡人、不穀(不結果,即無後),是至賤的稱謂;堯、舜、周成王重用賢士舜、禹、周公旦,被世人稱頌為明主,這麼看起來,還是士更尊貴些。

齊宣王后悔先前的無禮之舉,準備用顏斶為官,顏斶卻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寧願隱居做高士,沒肉吃,大不了餓了再吃飯,就會感覺跟肉一樣好吃,晚食當肉;沒車坐,就緩緩走路,當成坐車,安步當車。史官評價顏斶「歸反樸,則終身不辱」,後來演變為返璞歸真。

可見齊宣王還是知過能改,在士人面前頗能屈己的。這方面更經典的是他跟孟子的一系列對話,都記錄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在齊威王時曾經來過齊國,但不太滿意,沒有久待,因宋國的宋康王想行王政,孟子相當期待,就去了宋國。

他給宋國宗室戴不勝提建議:楚國人想讓兒子跟齊人學齊語,但一個齊人教他,其他楚人在旁喧鬧,一傅眾咻,他是怎麼也學不會齊語的,但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待幾年,那想讓他發音不是齊語都難。所以不要以為宋王身邊有一個賢士薛居州就夠了,不夠眾小人破壞的。

後來宋康王果然改行虐政,窮兵黷武,四面出擊,最終被齊、楚、魏聯合滅國。而早就預料到宋國結局的孟子,經過輾轉之後,聽說齊宣王即位,又來到齊國,這次齊宣王讓孟子看到了希望,所以待了很長時間。

有一次齊宣王看見有人牽著牛,準備殺了取血塗新鑄的鐘,進行祭祀,齊宣王見這頭牛害怕得發抖,不忍心,說換頭羊去祭祀吧。孟子說百姓會認為你用個頭小的羊換個頭大的牛去祭祀,是吝嗇,但我知道這是因為你看見了這頭牛很恐懼,卻沒有看見羊很恐懼,所以用羊換牛,是有仁心的表現。

齊宣王很高興,說孟子的話讓自己深有同感,於我心有戚戚焉。不料雄辯的孟子話鋒一轉,問:如果有人說,他的視力能夠看到秋天鳥獸身世新長的細毛,明察秋毫,卻看不見一車木柴,你信嗎?齊宣王心說我又不是苕,當然不信。

孟子於是開始收網,說視力那麼好卻看不見一車木柴,是因為不肯使用視力,大王你能夠施恩及於禽獸,卻不施恩給百姓,是不肯使用恩惠,這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你不肯去做。

如果說讓我揣著泰山跳過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我說辦不到,是真辦不到,如果讓我給老人折一根樹枝,我說辦不到,不是真辦不到,是不肯辦。所以大王你施恩及於禽獸的仁心,之所以還沒有成為足以統治天下的王者,不是辦不到,是不肯辦。

只要能夠做到熱愛自己的親人,並且將愛推及沒有親戚關係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能天下歸心。大王捨棄這條王道不行,反而大興甲兵,勞逸百姓,結怨諸侯,這樣才快意嗎?

齊宣王連忙申辯這麼做不是為了快意,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

孟子說你的願望不過是兼并天下,但以現在的苛政,想達到這個願望,那是爬到樹上抓魚,緣木求魚,肯定是辦不到的。齊國之地,不過是天下的九分之一,想要用蠻力征服其餘九分之八,那是不自量力,不如行仁政,讓各國之民都來投齊,這樣就無敵於天下了。

亞聖孟子

孟子給齊宣王設套不止一次。有一次,他問齊宣王,如果你的臣子去楚國交遊,托朋友照顧妻兒,回來卻發現妻兒挨餓受凍,那這樣的朋友該怎麼對待?齊宣王自然而然的說:絕交。孟子又問,那司法官員管不了下屬,應該怎麼處理?齊宣王自然而然的說:撤職。

孟子又問,身為一國之君,把國家治理得很糟糕,該怎麼處理?齊宣王心知上套,無言以對,只好說別的來解嘲,顧左右而言他。

不過齊國縱然政治苛暴,在戰國時代各國紛紛變法集權的背景下還算好的,在孟子看來還在可以挽救的行列,所以才願意費工夫教育齊宣王,沒看見孟子從沒考慮過去秦國嗎。

一次,齊宣王問孟子外交之道,並說自己在外交上的毛病是喜歡逞強鬥狠。孟子說鬥狠只是平民百姓的小勇,是匹夫之勇,只能當街頭霸王,如果你能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樣,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那樣的大勇,那麼天下人都希望你好勇呢。

孟子在齊,有一些弟子,其中公孫丑經常跟孟子討論問題。

有一次談到孟子如果做了卿相,輔佐齊王行王霸之道,會不會因為恐懼疑惑而動心,孟子說因為有勇,所以不會動心,列舉了幾種勇的表現後,最贊同孔子所說的大勇:如果自省之後確實理直氣壯,那麼即使對面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雖千萬人吾往矣。

公孫丑問孟子的長處,孟子說自己的長處是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辭,能培養自己一股至大至剛、由義與道彙集而成的浩然之氣。但在培養浩然之氣的路上也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像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把苗拔高,揠苗助長,這樣苗反而會枯死。

討論到孔子的偉大時,孟子轉述有若的話說:聖人對於百姓,就像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禽,泰山對於土堆,河海對於小溪一樣,雖然是同類,但遠遠超出了他的同類,大大高出了他的群體,出類拔萃。有史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

孟子還誇獎孔子的高足子路,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很高興,聞過則喜。又誇獎大舜,善於吸收別人的優點來行善,等於是帶著別人一起行善,是與人為善。

而孟子也並不是只會談論道理,對於具體的軍事、外交也多有見解,下面就要說到齊宣王的武功方面了。

齊威王末年的五國伐秦結束後,中原魏韓衰落已成定局,周邊四極中趙國尚未成長起來,天下成為秦齊楚三大國的博弈場。

齊宣王四年(公元前316年),秦國搶先楚國一步,攻滅偏僻的巴、蜀兩國,拓地千里,開始建設大後方。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王噲受人蠱惑,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引發燕國大亂,齊國開疆拓土不甘落於秦國之後,準備攻滅燕國。

上古聖王之禪讓

出人意料的是,孟子認為燕國綱紀全無,秩序大亂,應予討伐。但是同時他主張,討伐的齊軍必須是仁義之師,能得燕國百姓之心,才有資格吞併燕國。

其時燕國大亂,百姓渴望秩序,於是用竹筐盛乾飯,用壺裝酒漿來迎接齊軍,簞食壺漿,所以齊國名將匡章僅用五十天就攻滅了燕國。不過燕國百姓本來是想齊軍幫他們擺脫大亂之下猶如處於水火之中的煎熬境地,不料齊軍燒殺搶掠,讓他們的水深火熱加劇,於是燕國百姓處處起義。

而齊滅燕給天下的震撼也比秦滅巴蜀大得多,畢竟燕國是周天子封給召公的親戚之國,而且戰國時已發展為強國,不是荒僻的巴蜀可比。各國打算一致對付齊國,齊國面對外交困局和燕民反抗,只好把燕國吐了出來,交給燕昭王治理。而齊宣王也表示愧對孟子。

孟子對齊宣王不聽自己的諫言很不滿,認為就算是容易生長的植物,拿出來曬一天,然後放在陰冷處凍十天,一曝十寒,也是活不了的。齊宣王就算偶爾聽自己話,但很快就被別的讒佞之言包圍,不能專心精進,這樣下去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於是決定離開齊國。

充虞攔在路上問他,我聽你轉述孔子的話說君子不怨天尤人,現在卻為什麼不太高興呢?

孟子說時代不同了,此一時彼一時,情況也不同,每五百年必有聖君興起,從周武王到現在過了七百年該是聖君賢臣出來的時候了,但上天卻不想讓天下太平,所以我才鬱悶。但是要讓天下太平,當今天下除了我還能有誰?捨我其誰,我何必鬱悶?

齊國已經是當時大國中最開明、最仁慈的了,孟子哪怕在齊國也沒能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自然知道在別的國家更加不可能,所以其鬱悶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儒家之外,陰陽家的鄒衍也在齊國探討上天和人間的聯繫,因其學說的理論是從小事物中找出道理,推廣到天地宇宙,所以被時人視為閎大不經。

大陰陽家鄒衍

在諸侯一致聲討齊國期間,秦國突然襲擊三晉,大獲全勝,迫使韓、魏與秦結盟。秦國既搶先楚國一步滅蜀,又趁諸侯注意力集中於齊國時收服韓魏,同時得罪齊楚兩國,於是楚國大詩人屈原促成齊楚聯盟反秦,齊、楚與秦、韓、魏兩大集團遂展開大戰。

起初齊楚通力合作,大佔上風,齊楚聯軍打穿魏國,甚至攻陷黃河以北的曲沃,楚軍堵住函谷關,齊軍掃蕩魏國境內,迫使秦軍處於守勢。

秦惠文王遂派張儀欺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餌,引誘楚懷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中計,與齊絕交,秦國不但不割商於之地,反而趁機攻楚,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秦將樗里疾、魏章大敗楚軍于丹陽,殺楚將屈丐,斬甲士八萬,奪楚漢中地六百里。

楚雖與齊絕交,但齊宣王頭腦冷靜,沒有造次,齊軍繼續包圍魏國煮棗,等待楚國醒悟。雖然楚懷王很快悔悟了,但秦國已經趁機打了一個時間差,秦韓魏聯軍突襲齊軍,濮上之戰,戰無不勝的齊將匡章被樗里疾擊敗,齊軍撤回。

此時楚懷王以傾國之力攻秦,不但盡復失地,而且攻破武關,殺到秦都咸陽附近的藍田,秦軍回救不及,只好請求韓、魏攻楚。韓、魏乘楚國空虛,奪得楚國南陽一帶大片土地,楚軍也只能鎩羽而歸,還被秦軍尾追擊敗。

白起之前的秦國戰神樗里疾

至此,齊國兩次擴張雖然打得有聲有色,但都受到了一定挫折。不過齊宣王不驕不餒,勵精圖治,終有一場輝煌的勝利為他正名。

秦齊楚傾國之戰後,齊楚聯盟繼續維持,矛頭轉向江東地區的越國,不過這次楚國搶先一步滅越,齊楚之間缺少緩衝,盟約岌岌可危。

而秦國方面,新即位的秦武王魯莽好勇,因為想看周天子的王城,而韓國重鎮宜陽橫在路上,於是對盟友韓國大打出手,經苦戰後奪取宜陽,但韓、魏對秦國的做派深感寒心。

於是齊國新主政的孟嘗君改變策略,拉攏韓、魏,秦國方面秦武王舉鼎而死,秦昭襄王即位,但是用事的宣太后(羋月)是楚人,秦楚也趁勢結盟,天下形成齊韓魏VS秦楚的局面。

齊韓魏第一次攻楚,因秦國救楚而退回,可見聯盟雙方實力相近。不過不久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熊橫跟秦國大夫打架,把秦國大夫殺了,擅自跑回國了,秦楚為此斷交。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國抓住機會,率韓、魏攻楚。齊將匡章統帥聯軍與楚軍在泚水相持六個月,找到渡河的捷徑,派精兵渡河突襲楚軍,大破楚軍於垂沙,殺楚將唐昧,韓、魏乘機奪取楚國大片土地。

楚國這一次慘敗,引發王室疏屬庄蹻叛亂,郢都被攻陷,幾乎陷入四分五裂,秦國也來趁火打劫,甚至中等小強宋國都奪取了楚國淮上之地。楚懷王只好委曲求全,派太子熊橫到齊國當人質,自己去秦國談和,結果被秦國扣押,客死他鄉。

至此,齊宣王的武功達到巔峰,齊國把楚國踢出局,中原成為齊、秦兩強的角力場,而齊宣王也在輝煌的勝利中溘然長逝。

齊宣王時政治昌明,齊國宰相田稷子將屬下賄賂的黃金百鎰贈送給母親,其母大怒,說不義之財我不要,不孝之子不是我的兒子。田稷子十分慚愧,將賄賂退還屬下。

不過,再是英主,在齊國這個富庶安逸的環境下,也都是喜歡享樂的。齊宣王就很喜歡鬥雞,讓紀渻子幫他養鬥雞,每過一段時間就問養好了沒有,紀渻子每次都說這雞還會怒氣外露,還不行,直到養的雞沉著至極,完全不被其他雞干擾,呆若木雞,才將鬥雞獻給齊宣王。

齊宣王還很喜歡聽吹竽,而且喜歡聽幾百人一起吹,像吹得不好的南郭先生之流也能湊在裡面,濫竽充數。等齊湣王即位,喜歡聽人一個個獨奏,南郭先生害怕原形畢露,就只好跑掉了。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

齊湣王

齊湣王是使齊國從極盛走向衰亡的君主。他即位初期,孟嘗君繼續為相,所以齊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可視為齊宣王時代的延續。

此時齊國大破楚軍,聲威無兩,秦國因為也在趁火打劫攻打楚國,所以主動跟齊國修好,邀請孟嘗君到秦國做宰相。

但這段時間長期打醬油的趙國趁中原亂戰,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趙軍戰鬥力大增。趙國的短期目標是攻滅齊趙邊境的中山國,齊國肯定不會答應,所以趙國試圖聯秦制齊,破壞秦齊關係。

秦國也不是真心想跟齊國交好,於是打算囚禁孟嘗君。孟嘗君找秦昭王的寵妃說情,寵姬要孟嘗君早先獻給秦昭王的那件狐白裘,孟嘗君只好派一個能扮成狗的門客,去宮中盜了狐白裘給她,在寵姬說情後獲釋。

孟嘗君知道秦昭王不久會改變主意派追兵,於是連夜趕路,到函谷關時正值半夜。函谷關的規矩是雞叫才開關,情況緊急,孟嘗君另一個門客善學雞叫,使所有的雞跟著一起叫,促使函谷關開關,急忙逃走,不久果然有追兵趕到,卻已追之不及。孟嘗君就這樣靠雞鳴狗盜逃回了齊國。

雞鳴狗盜之雄

戰國後期,各國貴族有意沽名釣譽,招徠士人,一方面提高自己聲望,一方面也確實需要人才為自己出謀劃策。孟嘗君作為戰國四君子的第一個,這方面十分突出,在跟士人相處方面非常能屈己從人。

《戰國策》載,曾經有個門客跟孟嘗君的小妾私通,被人告發後,孟嘗君不但沒殺他,反而認為看見美女就喜歡是人之常情,把這個人推薦給還沒富貴時就跟自己交厚的布衣之交衛國國君。據說後來衛國想約天下之兵攻齊,被這個人勸阻了,不過衛國在戰國時已經弱得不行,估計不會這麼威猛。

孟嘗君的門客分上、中、下三種,待遇各不相同。有一個下客馮諼(xuān)經常彈著長劍抱怨待遇不好,彈劍而歌,孟嘗君就不斷的給他提待遇,滿足他的要求,後來處於逆境時果然得到其極大的助力。

孟嘗君險些遭秦國的毒手,逃回來以後怒發如狂,決定帶領韓、魏攻秦報仇。這時楚國元氣大傷,暫且退出角逐,秦國與一心修理齊國的趙國結盟,加上夾在齊韓魏之間的小強宋國,形成秦趙宋VS齊韓魏的局面。

本來兩邊實力大體相當,但秦國以外交會盟為名綁票楚懷王的行為讓各國齒冷,等齊韓魏攻來的時候,趙國忙著攻滅中山國,宋國忙著消滅泗上的滕、薛等小諸侯,都不來救秦,致使秦國獨斗三國大軍,苦戰三年,終於在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被齊將匡章攻破函谷關,也是戰國時代唯一的一次。

秦國咸陽危急,而孟嘗君也擔心滅秦肥了韓魏,所以雙方談和,秦國歸還韓、魏黃河以南的土地。齊將匡章二十年內滅燕、破楚、克秦,威名赫赫,不愧是齊國第一名將。

最被低估的戰國名將匡章

齊軍回師後又收拾了有異動的燕國,消滅十萬燕軍,風頭極勁。而趙國也趁亂消滅了中山國,收服林胡、樓煩,拓地千里,國力大增。東齊西秦南楚北趙的四極格局正式形成。

但這樣一來,孟嘗君連敗秦、楚,聲望大漲,大遭齊湣王疑忌。齊湣王七年(公元前294年),孟嘗君被罷相,回到封地薛邑。

此前馮諼為孟嘗君去薛邑收租,問收完租要買什麼回來,孟嘗君說你看著缺的買。於是馮諼把薛邑居民的借據、欠條都燒了,說是孟嘗君的意思,你們欠的錢不用還了,回來報告孟嘗君說你不缺錢只缺義,我幫你買了義回來。

孟嘗君當時等著用錢,非常不悅,這時落難,薛邑百姓扶老攜幼,走出百里來迎他,孟嘗君才感受到馮諼的遠見。馮諼卻認為狡兔三窟,現在只是有一個落腳之地而已,還要再鑿兩窟,才能夠放心的高枕而卧。

於是孟嘗君給馮諼錢和人馬,讓他去各國活動。馮諼利用孟嘗君的聲威,勸魏昭王用孟嘗君為相,又把這個消息透個齊國,齊湣王怕孟嘗君與齊國為敵,也表示自己之前做錯了,請孟嘗君復出,孟嘗君聲價再漲,狡兔三窟完美達成。孟嘗君經過權衡,對驕傲自大的齊湣王沒有信心,還是去了魏國。

齊湣王這下不爽魏國了,而且他本來計劃滅燕,被燕國間諜蘇秦忽悠了,決定消滅富得流油的宋國,這樣的話會跟韓魏失去緩衝,反目成仇,於是有意放棄韓魏。

被太史公誤讀的燕國間諜蘇秦

而秦國恨之前趙、宋不履行盟約,趁趙武靈王死於內亂,與趙、宋破盟,與齊結盟,約定秦攻韓魏,齊攻宋,各自掠地。

但是齊軍效率不及秦軍。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斬首二十四萬,把兩國生生打殘,還奪取了韓國的宛、魏國的鄧兩個冶鐵中心。齊國卻因為趙國阻撓而暫停攻宋,說起來還是宋國太肥了,齊國要吃獨食,別說趙國,連秦國都不答應,蘇秦的忽悠就厲害在這裡。

韓魏一殘,害怕齊、秦的攻勢,楚國又指望不上,就投向趙國,趙魏組成聯軍攻宋。秦國攻趙,警告他們撤軍,然後進一步拉攏齊國,約定秦稱西帝,齊稱東帝,一起滅趙。

這下蘇秦坐不住了,如果齊秦滅趙,齊國會對燕國形成包圍,所以蘇秦忽悠齊湣王撤銷帝號,讓秦國一家稱帝,觸怒天下人,然後與趙、魏等國合縱攻秦,同時趁各國合縱攻秦,渾水摸魚滅宋。

齊湣王一心滅宋,果然組織了五國攻秦,逼迫秦國退還各國部分土地,齊軍卻趁機猛攻宋國,奪取淮北,但還是慢了一步,沒有徹底消滅宋國,各國就回過味來,趙國攻齊報復,魏、楚也來攻宋,要從齊國這裡分一杯羹。

但齊湣王被蘇秦忽悠得在滅宋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哪怕一邊抵禦趙軍,一邊也要滅宋,於是又結好秦國,默許其吞併魏國一半土地,換取秦國同意自己滅宋,最終稱心如意的滅掉了宋國,齊國勢力達到頂峰。

但宋國是在太肥了,而齊湣王之前為了滅宋,首鼠兩端的外交政策又把秦國和三晉都得罪了,加上還有世仇燕國,於是孟嘗君抓住機會,促成五國伐齊,要為自己出一口惡氣。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除了楚國,秦、韓、趙、魏、燕五國聯軍在燕將樂毅的統帥下大舉攻齊。

樂毅的粉絲諸葛亮

這時齊湣王自大成狂的性格促成了齊軍的慘敗。在齊湣王早年裝著禮賢下士的時候,這種性格已經有所體現了。

他向名家尹文抱怨自己愛士,齊國卻找不到士。尹文問有忠孝信順四行的,你願意用嗎?齊湣王說願意。尹文又問,如果這個人在大庭廣眾下被人欺負了卻不敢還手,你還願意用嗎?齊湣王不願意了。尹文說他不敢還手跟他有忠孝信順的美德毫不矛盾,你自己評定士的標準是悖論。

到晚年齊湣王更加自大成狂。五國聯軍傾巢而來,齊將觸子準備持重防守,齊湣王自我感覺良好,不能接受,強令他出擊,並威脅說不出擊就挖你祖墳。觸子大怒,有意讓齊軍失敗,在戰鬥正酣時鳴金收兵,導致齊軍大敗。

齊將達子收集殘部,向齊湣王求賞賜以振作軍心,齊湣王大怒,說打了敗仗還想要賞賜,搞笑吧?結果齊軍士氣低落,再次大敗,達子戰死,齊軍主力被消滅。《呂氏春秋》評價齊湣王此舉是貪小失大。

此後燕軍長驅直入,殺入臨淄。齊湣王先後逃往衛、魯、鄒等國,都因為裝逼過頭被人趕出來,最後逃到齊國南都莒,向楚國求救。楚國本來無心救齊,打算過來趁火打劫,齊湣王又在楚將淖齒面前裝逼,最後被淖齒做掉,連筋都抽了出來,可見其做派多麼令人厭惡。

齊湣王的剛愎自用還使大批學問之士離開稷下學宮,其性格弱點導致齊國的文治武功都急劇衰退,遜於其父齊宣王遠甚。

孟嘗君憑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一怒而諸侯懼,因私怨先後整倒了秦、齊二國,沒人敢惹。其領地薛邑趁齊國勢衰,更是形同獨立,直到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薛邑才被齊、魏聯合攻滅,孟嘗君後裔也盡滅於此役,就此絕嗣。

齊襄王

齊湣王死後,齊人趕走楚軍。此時燕軍奪取齊國七十餘城,並攻下中都臨淄、北都高唐、西都平陸,齊國只剩下以南都莒、東都即墨為中心的五分之二的國土。齊人立逃亡莒城的齊湣王之子田法章為王,繼續抵抗,是為齊襄王。

齊國宗室疏屬田單主持即墨防務,深得軍民之心。樂毅攻莒、即墨不克,又欲收服齊人之心,遂對兩城圍而不攻,田單趁機派人取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有據齊自立之心,此時燕國英主燕昭王已經去世,即位的燕惠王與樂毅早有矛盾,就派了庸將騎劫來取代樂毅。

田單又讓一個小兵冒充神師下凡,增強守軍的凝聚力。同時又散布齊軍害怕燕人割掉俘虜鼻子、挖齊人祖墳的消息,騎劫聽信了,果然如田單所願,割掉齊軍俘虜的鼻子,挖了城外齊人的祖墳,大大的激怒了齊軍。

田單又隱藏精兵,讓老弱守城示弱,假意向燕軍約降,進一步麻痹燕軍,夜間卻準備千頭公牛,角插利刃,身上披上鬼怪一般的衣服,點燃了尾巴,讓它們出城衝擊燕軍,齊軍隨後掃蕩,這就是有名的火牛陣。

火牛陣——齊文化博物館

燕軍大敗,齊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收復七十餘城,司馬遷誇田單用兵是出奇制勝。但齊國精兵強將多死於五國伐齊之役,加上齊襄王猜忌田單,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在國際外交上表現出孤立主義的傾向。

此後秦趙同盟,秦攻楚,趙攻齊,齊國失去濟西之地,秦相魏冉為了擴大在原宋國陶邑的封地,也攻陷齊國兩城。

齊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66年),趙國的明主趙惠文王病死,夫人趙威后攝政,趙國要穩定國內,齊趙關係有所緩和。

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趙威后問,齊國的收成無恙嗎?老百姓無恙嗎?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你不問齊王是不是無恙,先問這些賤民是什麼意思?趙威后說齊國收成好百姓就沒問題,百姓沒問題,齊王就自然安然無恙啊,哪有不問根本(收成和百姓)先去問末梢(齊王)的,那不是捨本逐末嗎?

但齊國在外交上依然奉行孤立主義,而且秦昭王採納范雎遠交近攻之計後,也有意交好遠方的齊國,以攻滅三晉為首要目標,所以齊國在決定各國國運的大戰中多採取打醬油的態度,不予救應。

齊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在鄢郢之戰中殲滅數十萬楚軍,奪取楚國郢都及附近大片精華地帶,楚國中衰。

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軍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擊敗趙軍,坑殺降卒四十萬,趙國轉衰。

齊王建二十三年(公元前242年),秦王嬴政乘信陵君病死,重啟兼并之路,秦將蒙驁攻魏,取魏河內之地,完全掌控南段太行山的兩側,斷天下之脊,此後齊楚趙不能互相救應,秦國統一已成定局。

斷天下之脊——秦統一的關鍵步驟

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國已消滅其他五國,派蒙恬、王賁攻齊,齊軍一敗塗地,齊王建歸降,被秦國流放餓死,齊國滅亡。

齊襄王以來,稷下學宮有所復興,齊國學術文化昌盛依舊,齊國也一直保持著寬鬆的社會環境,其他五國滅亡時,貴族多首選齊國避難。不過這一切的一切,都隨著秦國滅齊而結束了,秦國的世界觀是只要能打,不需要如齊國一樣文化昌明,也不需要如楚國一樣崇敬鬼神。

但齊學中的黃老學、公羊學分別影響了漢朝不同時段的政治,其經濟上的輕重平準之法更是常被後來帝國時代的政治家所用,影響可謂深遠而不朽。

曾經有韓國的女歌唱家路過齊國,缺糧了就在雍門賣唱換食物,走了以後,連續三天,雍門的門樑上彷彿還有其餘音,餘音繞梁。


推薦閱讀:

來新夏:漫話古籍的保護與研究|文史知識
劉淑麗:情真而調逸、思深而言婉的花間詞|文史知識
文史隨筆 想像和拼湊——傑出人物才懂創造
【文史隨筆】李自成的戀鄉情結
白羊座的上位史——從僱農到群星之巔|文史宴

TAG:成語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