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風濕、類風濕李錚的博客
風濕類風濕——獨活寄生湯
現在大家都很關注健康,風濕類風濕這個病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頸肩腰腿痛,老寒腿,風濕熱,腰膝關節腫痛,非常常見的疾病。那麼今天我就從講病歷故事說起吧。
我從醫這麼多年,風濕類風濕患者接觸非常多。癥狀相信大家也都了解:腰疼,腿疼,有的膝關節疼,有的還遊走性疼痛。現在我們老百姓,有很多自我調理的辦法,比如泡藥酒啊,比如吃大、小活絡丹等等。可是效果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僅舉一個病例:
有一次,有個病人40多歲,女的,來找我,說腰腿疼痛20年了,早晨疼的厲害,關節尚沒有變形,另外,每天起夜很多次,怕冷明顯,已經絕經了,瘦弱,診察舌淡苔薄,脈細弱。並且吃過很多種藥物,一直沒有改善。
經詢問,以前治療的時候,只要一提到腰腿痛,醫生就開六味地黃丸,或者金匱腎氣丸,加活血通絡止疼的藥物。
其實這個病人確實是風寒痹症,還有腎虛,但是我們現在有個誤區,見腎虛就是六味地黃丸和金匱腎氣丸。其實大家看看這兩個葯的組成,就知道。六味地黃丸,是治療腎陰虛的,症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而金匱腎氣丸,雖名為補陽,而且說明書里說陰虛有火禁用,可是金匱腎氣丸只是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加了兩味超小劑量的附子肉桂,「微溫少火」。體現的是古代醫家對陰陽互根互用的認識。他們認為人體陰液充足,才能陽氣旺盛,就像說,我們過日子,錢夠多,一個人才可以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活力四射。這確實有一定道理,可是如果一個人意志消沉(風寒痹阻),要賺足夠的錢,不一定那麼容易(滋養肝腎之陰),反而給些鼓勵和加油打氣(溫陽振奮陽氣),讓人立刻振奮起來,對他或許是更好的辦法。說明白點,金匱腎氣丸雖然溫腎陽,但力量是比較弱的,必須堅持服用比較久才能體現效果。而對於內在陰寒很盛的病人而言,這顯然是不夠的。
所以,根據這個病人的情況,我開了一個小方子。吃過5副以後,疼痛就有了緩解,手腳有了暖意,不那麼怕冷了,我守方繼進,再吃了10副鞏固療效,她怕冷的感覺基本改善了,寒濕痹症,首先要求得陽氣來複,她身子一暖,疼痛感就基本緩解了,夜裡起夜也少了,基本在一次左右。這個時候我給她一些食療方,配合一些中成藥調整鞏固就可以了。
這和哪個千古名方有淵源呢?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年間,有個醫家非常有名,活了100多歲,有的說128,有的說146,還有說160多的,這位醫家就是與老百姓在一起的名醫,孫思邈。他寫了一部傳世之作。
《千金方》曾有記載,(屏幕)
治療
痹證日久,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予獨活寄生湯。這個方子還有兩個別名。獨活湯(《聖濟總錄》)、萬金湯(《朱氏集驗方》)。
組成
獨活3兩,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蔘,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各2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溫身勿冷。
另外千金方提示:服湯,取蒴藋葉(接骨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火燎,厚安席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卧之佳。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
見症: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肢冷,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方子分析:
君葯: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
獨活,還有一個活,叫羌活,在《神農本草經》的時候,二者沒有區別,在唐朝以後,才有了區分。二者功用差不多,都可以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療風寒濕痹證。但是羌活藥性升浮,偏於走上,善於治療上半身的風寒濕邪,所以如果痹症在手臂,和頸背部,可以換用羌活。而獨活性善走下,善祛下半身的風寒濕邪,所以我會用來治療下半身的痹症,如果一身盡痛,二者可以同時應用,協同作戰。
這個病,雖然需要祛風除濕,但關鍵點不在君葯上,而是在臣葯的配合上。下面我們重點看一看,臣葯部分。
臣葯:分兩部分:
1,祛風除濕部分:秦艽——散風濕,舒筋活絡。「風葯中之潤劑,散葯中之補劑。」
防風——祛風除濕
肉桂——溫里驅寒,通利血脈
細辛——辛溫發散,祛寒止痛
祛風除濕部分的藥物,以秦艽為首,帶領一隊人馬配合君葯獨活,驅散風寒濕邪。而這一組臣葯本身就是一個藥物協同作戰的體現。
其中左將軍秦艽,性味苦辛微寒,善於散風濕,舒筋活絡,治療風濕痹症。但秦艽雖然是風葯(治療風邪的要葯),卻苦而不燥,性較平和,因此被讚譽為「風葯中之潤劑,散葯中之補劑。」因此,風濕痹症無論時間久暫,偏寒偏熱,都可以配伍應用。這就像前幾天的電視劇《雪豹》里的周志國,能打陣地戰,也能打特種作戰,能打仗能管兵,所以秦艽不當左將軍,誰還配當?但是,畢竟秦艽是微寒之品,所以最適宜的還是風濕熱的痹症,所以如果單用的話,對於發熱,關節紅腫疼痛的更為適合。另外,秦艽質潤不燥,且有降泄之功,能退熱除蒸,所以我在平日給一些有骨蒸潮熱的病人治病時也常用來加減,效果非常好。
防風和肉桂,細辛,這三味葯,如同秦艽手下三個偏將,一個防風用來散風濕之邪,一個細辛溫散寒濕之邪,一個肉桂溫經通脈。配合秦艽這個不溫不燥的左將軍,分別面對自己所擅長的邪氣,4個人,一條心,共同衝擊風寒濕造成的痹症疼痛。
大家說,這個組合怎麼樣,好不好。
接下來,我在說臣葯里另一個重要部分——後勤保障軍團。一場戰爭,尤其是面對2、30年累積下來的沉痾痼疾,其作戰難度和強度,是治療一般急症所不能比擬的。這就如同一場戰爭,大家只看到前面戰士的衝鋒,驚心動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實,越是大戰,攻堅戰,比拼的實質是後勤,是財力物力。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人對後勤重要性的經典詮釋。海灣戰爭僅打了42天,就消耗了611億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5億美元。僅美軍三天地面戰就消耗油料7千噸,彈藥1萬噸,水1千多噸,各種物資材料1千噸。現代戰爭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打鋼鐵」、「打裝備」、「打後勤」。
呵呵,我講了這些,又把中醫除了辨證論治的另一大特點給講了出來——整體觀念。中醫非常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整體性。我作為一名中醫,認為自然界和社會的很多層面分析,與人體臟腑氣血以及疾病轉歸是有相似之處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相統一的。一場疾病的變化、治療、轉歸,其實就是人體正邪之間的較量。作為一名醫生,我一方面用祛風散寒除濕的藥物,來幫助人體對抗外邪,而另一方面,必須要調補氣血,才能夠讓人體有非常充足的,對抗病邪的正氣。
我們回到這首方子。這是一個以桑寄生為右將軍的後勤保障軍團。
桑寄生,姓桑名寄生,性苦平,入肝腎經,既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而利關節,還善能補肝腎強筋骨。因此對於這種慢性的風寒濕痹證,日久,且兼有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者,最為適宜。我經常用它來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同時伴有腰膝酸軟,甚至氣血不足的病症,效果非常好。並且桑寄生這味葯,除了補肝腎之外,還可以安胎,配合中藥續斷、阿膠等等,可以治療肝腎不足,妊娠傷胎,胎漏等等,當然這需要醫生來開處方,病人不要個人妄用。另外,桑寄生還可以降壓,利尿,安神。對於高血壓,冠心病,辯證屬於肝腎不足,陰虛陽亢的,(比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干),可以單用30克,熬水代茶飲,或者配入復方中使用。另外,過去有醫家認為,桑寄生能「光肌膚」,所以在治療中老年皮膚粗糙,干癢(皮膚乾燥症),有一定效果。
既能祛風濕,又能強筋骨,還能安胎、降壓、安神。多好的一味良藥。我親封它為右將軍,哪個不服,報上名來。
它手下的偏將有好幾個,一個是牛偏將,一個是杜偏將,這二人配合寄生一起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其中牛偏將,大名牛膝,是兄弟倆,一個住在四川,叫川牛膝,長於活血祛瘀,通利關節。二弟住在河南,叫懷牛膝,功善補肝腎、強筋骨。如果病人口唇紫暗,舌有瘀斑,我會點將川牛膝,再加入相關的活血化瘀藥物,效果很好;如果病人沒有明顯的瘀血內停表現,我會選擇懷牛膝,因為它在補肝腎方面比較見長。
另一個杜將軍,名為杜仲,這個葯,是我臨床上治療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的一味好葯,而且它和寄生一樣針對肝腎不足的胎動不安有療效。另外,杜仲還能降壓,而且炒杜仲降壓作用更明顯,而且,據我的經驗而言,炒杜仲熬水喝,比泡杜仲的藥酒,降壓效果好。所以大家以後要明白,如果想防治高血壓,水煮杜仲,比藥酒好。另外如果我們想補腎,最好用鹽水炒一下,補腎效果好。這都是我臨床用藥的一些細節,大家僅供參考。
另外,在後勤保障大軍上,還有一個八兄弟組成的補氣養血兵團。八珍湯系列(四君子湯+四物湯)——專門補益氣血,四君子(党參茯苓甘草,去了白朮的守而不走)補氣,四物湯(乾地黃,當歸,芍藥,川芎)補血。
使:甘草——調和諸葯。
這裡面,四物湯用的是熟地黃,我在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地黃的幾個常用類型:
生地黃,甘苦寒,入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清熱力強,對熱邪傷津動血等症,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溫病學派的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增液承氣湯,都用的這個意思。
熟地黃:甘溫,屬於純補之品,入肝腎偏重滋陰養血,因此陰虧血少的時候多用。
乾地黃:屬甘苦寒,清熱比生地要差些,但涼血滋陰效果好,所以常用於血熱傷陰之證。
當年孫思邈先生沒有用更為滋膩的熟地黃,或者清熱涼血的生地黃,而選用這個比較騎牆的乾地黃,我想,也是考慮到,大隊的祛風除濕之品,過於辛燥,加上它,可以有效防止辛燥進一步傷及氣血。
另外臨床上,如果病人有脾虛泄瀉的情況,去乾地黃就可以了。
我們臨床應用的時候,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
比如我開始提到的這個女病人,怕冷非常明顯,容易感冒,我在這個基礎上,去掉秦艽這個寒涼而清濕熱的藥物,加上生黃芪和炮附子兩味葯,補氣,溫陽。並由於沒有明顯血虛表現,去掉了當歸和芍藥,只留乾地黃一味,微不氣血,制衡祛風除濕葯的辛燥。
臨床上,我們還常見,有的病人,疼痛非常劇烈,這屬於寒邪較重的痛痹,這個時候,我會加入制川烏、制草烏、或者烏梢蛇等藥物,加強散寒和搜風通絡之力。如果濕邪比較重(頭蒙蒙,喜嘔吐,肢體容易浮腫,舌淡苔白膩)我會去掉乾地黃,當歸,白芍,加入防己、薏苡仁、蒼朮等葯來除濕。效果就很好了。
其實這個方子告訴我們,中醫並不神秘,我們都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立法處方的。比如風寒濕痹證,我們會選用祛風除濕的藥物,因為腎主骨,肝藏血,精血同源,所以肝腎同源,所以會著眼於補肝腎,強筋骨,壯腰膝。氣血不足,會加入補養氣血的藥物,而補養氣血的藥物也要和祛風除濕的藥物配合好,不能互相掣肘,要求是滋而不膩,燥而不傷。
一個好方子,總是能充分體現疾病中正邪相爭之下,臟腑氣血和形體官竅的關係。這就像是一幅好的書畫,或者濃墨重彩闊斧開山,或者細細描畫極盡工巧,無論如何,整體和局部總是配合無間,恰到好處,協調統一於一個主題下。這樣的方子,看著它們,有時候又像在聽一出好戲,或老生,或花旦,或青衣,繞樑三日不絕,而三月不食肉味。
我給一個食療方:
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雞血藤15克。紗布包一下,熬粥。
功效:祛風除濕,強筋壯骨,活血養血。
主治:腰膝酸痛,體倦乏力。肝腎虧虛,氣血不足。
推薦閱讀:
※類風濕,是否因為風和濕?(深度好文)
※「七」大類食物,類風濕吃不得
※關節炎、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分得清才能治的好~!
※引起關節酸痛的原因是什麼?這6個疾病要提防引起關節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強直性脊柱炎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