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文化哲學研究範式和形態轉換了研究的理解前提、主要旨趣和基本內容,以自覺的理論形態,集中體現了時代的訴求以及新時代的文化經驗和文化背景。通過文化哲學,我們將能夠揭示現代哲學諸形態之基本根源和背景問題。馬克思認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這是我們經常談及的一句名言。正因為經常談及且司空見慣,人們對它的含義並沒有細緻的分析。其實,這句話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生成和發展的性質;其二是說哲學是把握了終極價值的時代形式。文化關係被還原為自然關係遮蔽了文化的本質意義在不同的時代,人類用於整合生活、理解世界的結構框架和基本價值(相當於K.曼海姆所謂「價值強調重點」)具有不同的形式,甚至可以說,這種轉換即構成時代變化的基本標誌。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語境下,馬克思看到了在勞動基礎上所產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交往關係。這實際上提出了人類通過勞動構成社會兩重關係——自然關係和文化關係。這兩重關係是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是統一的人類關係。人對自然的行為結成的自然關係和人與人的行為結成的文化關係,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解釋的,它們構成了人類行為的整體,其中任何一種關係都不能孤立出來單獨進行研究。但是,由於馬克思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處的時代語境所限,對文化關係和自然關係之關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囿於「決定作用—反作用—最終是被決定的」這一套路。他們過多關注生產勞動的自然的關係和性質,對其文化關係特別是上層建築領域的狹義文化關注不夠,而從文化哲學的維度考察這種文化關係就更顯得薄弱。於是,學者們以本體論主義的方式在整個社會歷史領域尋找最終的、決定一切的「始基」,然後把主要的關注點放在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還原關係上。本質上,如薩林斯所說,這種還原是把文化關係還原為一種自然關係:「把歷史唯物主義最終歸結到工作,把工作最終歸結到其物質規定作用,這就剝奪了唯物主義學說的文化屬性。」客觀地講,這不能說是馬克思思想及後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缺陷。因為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文化對社會歷史的構造作用以及文化系統對物質力量社會存在形式的整合作用尚不明顯。換言之,當時人們用於整合生活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構架和基本價值是經濟學的、「生產」的。在當時的時代,馬克思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儘管提出了「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問題,但他們也不可能超越歷史所允許的時間和空間。現實歷史的變化促使文化問題突顯進入20世紀,文化問題突顯出來。「文化」、「符號」、「生活世界」、「現代性」、「後現代」、「文化衝突」、「理性」等,成為人們構造社會歷史乃至人類世界的基本範疇。這種轉換應主要歸因於現實歷史和認識歷史的變化。其一,就現實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來說,全球化引起的文化衝突和融合是一種深刻的歷史背景。全球化是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形式。全球化首先是經濟全球化,它是資本主義市場擴張的結果。但是全球化遠不止於此,它的內容是廣泛而深刻的。如果說,經濟全球化是「鑲嵌」在一個更大背景(文化)上的一個部分的話,我們應當用一個廣義的全球化概念來標識這種背景,而文化全球化就是一個合適的概念。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由意識形態對抗轉為不同文明的對抗和衝突。這無疑是對全球化時代社會基本樣態的一個清醒的判斷。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同質化」與「異質化」、「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矛盾(阿爾君·阿帕杜萊)。在全球化初期,「同質化」和「普遍性」意味著西方價值對世界其他民族地區的殖民化;「異質化」和「特殊性」則意味著世界文化的原子化、相對化。上述兩種矛盾是一種根本的對立、一種消極的對立。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這種消極的對立邏輯將會被一種積極的建設性邏輯所替代。在這種積極的邏輯里,「同質化」和「普遍性」會轉化為一種新的普遍性,即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互動中形成的一些共同的價值核心以及以此為核心形成的超文化類型——世界文化。這種超文化類型是一種包含特殊的普遍,類似於黑格爾「具體的共相」。可見,全球化將逐漸生成一種全新的文化經驗、思想境界和價值依託,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其二,就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文化系統來說,文化本體問題在經驗中的凸顯是一種深刻的認識史背景。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在人類理解世界的過程中,文化經歷了由原始的、渾然一體的整體,到分化為不同的文化領域的過程。在這一分化中,文化各領域逐漸產生了一種獨立化的傾向,並在各領域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溝通的障礙。文化的各個領域變成了孤立的「單子」(萊布尼茨),其圍繞的不同的核心價值甚至產生了對立衝突如真、善、美、神聖性等。這種對立衝突把對世界的完整理解變得支離破碎,消解了世界的完整性,同時也消解了維繫這種完整性的終極意義。這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悲劇。正是在這種分化中,逐漸產生了一種綜合趨勢,文化總體日益凸顯。文化本身由各種文化現象的機械堆砌,生成為具有有機內涵的新的世界觀和意義實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代替宗教而作為整合生活的基本力量。這一意義實體及其對生活的整合作用,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迫切的經驗感受。上述兩重背景使得文化成為整合現代生活的基本結構和理解世界的核心概念。有如薩林斯所說,現代生活的任何事物只有「嵌入」到文化的背景中,才可能得到理解。換言之,文化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過濾器」,甚至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在這種意義上,K.曼海姆指出,在文化總體性的經驗之中,今後「我們所有的科學……都已成為文化的科學,而我們所有的哲學則都已變成文化的哲學」。這就是說,雖然最為根本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前提沒有變化,但是,在時代的變化中,文化逐漸成為整合社會生活的基本框架,正是由於這種作用,文化也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價值,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本質性的特徵。所以,法蘭克福學派等現代西方思想家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文化轉向,實則正是基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性本質特徵而作出的。文化哲學是現代哲學諸形態的「元哲學」文化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時代的新範式和新形態。文化哲學既反映著時代的根本變化,同時,又以理論自覺的形式對時代做出深刻的反思。一方面,這樣一種時代背景和生活結構的轉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框架」,它決定著現代哲學研究的基本預設和理論旨趣,決定著現代哲學的理論視野、提出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一「問題框架」下,文化哲學已成為當代哲學諸形態所蘊含的「潛流」和「底蘊」,而各種哲學形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具有文化哲學的性質,或者說,都在以不同的角度反映著時代的根本變化。這就是K.曼海姆所言「所有的哲學則都已變成文化的哲學」的真實含義。另一方面,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文化哲學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性質。時代變化了,整合生活的基本力量發生了轉換,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應當固步自封,相應地會發生範式和形態的轉換。文化哲學就產生於這樣的背景下,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時代的一種新的研究範式和新的哲學形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文化哲學研究範式和形態轉換了研究的理解前提、主要旨趣和基本內容,以自覺的理論形態,集中體現了時代的訴求以及新時代的文化經驗和文化背景。通過文化哲學,我們將能夠揭示現代哲學諸形態之基本根源和背景問題。它與現代哲學諸形態並不矛盾,可以並立而存。它只是更為集中地思考這種背景性的「生活世界」問題。在這種意義上,文化哲學是現代哲學諸形態的「元哲學」(meta-philosophy)。如果用海德格爾式的話語來表達,文化哲學對現代哲學的諸多形態便具有「源始哲學」的意義。(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責任編輯:梁瑞
推薦閱讀:

《三教文化古今談》5
聞一多為什麼和沈從文關係不好?
[i·寧德] 看到這10張圖我的內心是崩潰的,這到底是蕉城哪裡啊啊啊啊!!!
妻子也有出租的:探秘泰國的「租妻」文化
四毛錢能做什麼有趣或者有意義的事情?

TAG:文化 | 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