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振中:密切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的聯繫2
轉載▼
分類: 新聞宣傳工作 |
對「反映輿論」和「引導輿論」的理論思考,已經出版了不少專著。在這裡,我不想過多地涉及輿論引導的理論問題。根據實踐經驗,我把「輿論引導」的本質概括為5句話:公布事實即引導;辨明是非即引導;指出利害即引導;講清大局即引導;揭示趨勢即引導。我們通過對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新聞報道,用實事求是的輿論積極引導似是而非、以非為是的議論,把單純從個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出發思考問題而偏離實際的結論,矯正為比較全面、比較切合實際的結論。這樣就把握住了「反映輿論」和「引導輿論」的真諦。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應該經常思考四個問題:
一是中央有什麼重要的方針、政策、法規和重大舉措希望讓廣大人民群眾知道,需要及時向海內外發布?不同層次的人對這些方針、政策、法規和重大舉措的關注點是什麼?
二是實際工作部門有哪些重要情況和具體規定需要廣泛地告訴老百姓,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
三是老百姓從切身利益出發,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帶有全局性、趨向性的重要情況,希望從主流媒體獲得什麼樣的有效信息,他們對哪些重大決策還不是十分清楚?重大新聞事件和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出現後,人民群眾的關注點、興奮點是什麼?人民群眾迫切希望主流媒體發布哪些重要信息,做哪些解疑釋惑的工作?
四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哪些帶有普遍性的重要問題,需要向人民群眾說清楚,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這四個問題就像四個大的圓圈,其交叉重疊的部分,更是我們組織指揮新聞報道的重點領域。用這樣的方法組織指揮新聞報道,就有可能改變脫離人民群眾的現象,改變媒體輿論同人民群眾的口頭輿論相脫節的現象,容易做到「三符合」,即符合中央的總體部署、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符合客觀實際。這樣組織指揮新聞報道,也容易做到「三滿意」,即中央滿意、實際工作者滿意、廣大人民群眾滿意。
在組織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確立這樣一個觀念:「在很多時候,不是不能報道,關鍵是怎樣報道。」遇到重大問題、疑難問題和熱點問題,我們不應採取迴避態度,要在「公布事實」、「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講清大局」、「揭示趨勢」上下功夫。要遵循輿論引導的「可信性原則」,絕不允許按照主觀臆想「打扮事實」;要遵循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原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主流媒體的信賴程度;要遵循輿論引導的「接近性原則」,善於從人民群眾關心的內容、角度入手,把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要遵循輿論引導的「漸進性原則」,把引導作為一個過程來理解。如果我們齊心協力,沿著這個方向開拓進取,廣大人民群眾對主流媒體的依靠程度和信任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把「我們想說的」和「群眾想聽的」統一起來,盡量滿足人民群眾知情的慾望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一書中說:「由於人類自然發展的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範圍的需要,又會遊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要滿足人民群眾知情的慾望,就是要求媒體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新聞文化需求。
這裡涉及對「知情權」這一概念的理解。西方關於讓民眾通過媒體「知情」的思想,萌芽於20世紀20年代。1945年前後,美國記者肯特·庫柏使用了「知情權」這一概念,提出民眾應該通過媒體了解其政府的工作情況。此後,「知情權」一詞被解釋為一種廣泛的公民權利。從本質上講,西方的「知情權」理論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歷史與現實都證明,西方國家並不願意讓民眾真正「知情」。伊拉克戰爭中的「情報門事件」,就暴露了西方「知情權」理論的虛偽性。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知情的權利,盡量滿足人民群眾知情的慾望。早在「知情權」這一概念提出之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就對人民群眾的「知情」問題作過深刻論述。1917年11月,列寧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關於和平問題的報告的總結髮言》時說:「在我們看來,一個國家的力量在於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在我們這樣的國家,應當讓人民群眾「知道一切」。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和其他機密事項,主流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向人民群眾全面報道和闡明事實真相。
從實踐的層面來分析,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新聞屬於文化範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將會提出許多新的新聞文化需求,他們知情的慾望將會越來越強烈。新聞戰線的同志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想方設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的慾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主流媒體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和聲望。
為了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知情慾望,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在組織新聞報道時,要把注意力放在廣大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上,不能遠離生活、偏離中心,不能「敲邊鼓」,這是密切新聞報道同人民群眾聯繫的重要一環。
輿論形成的誘因是當前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思考,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回過頭來又反作用於經濟和社會的變革。
當前,群眾輿論的關注點大都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相關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在這個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許多社會輿論的萌生和擴散,都是由這一主要矛盾派生出來的。
比如,能不能在今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能否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能否使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能否建立起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比較充分的社會就業;能否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能否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有了深刻理解,才能知道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想聽什麼,才能懂得他們為什麼關注這些問題而不關注另外的問題,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全局,把我們想說的同人民群眾想聽的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新聞報道,為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新華社的編輯、記者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圍繞從全局高度、戰略高度採取的重大舉措組織報道,準確闡述中央精神,及時傳遞宏觀信息,及時發現帶有傾向性的苗頭和問題,恰如其分地總結新鮮經驗,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方面的權威作用。要緊緊圍繞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組織重點報道,讓實際工作者看了我們的報道,可以從中受到某種啟發,有利於他們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破解各種難題的信心和勇氣。要緊緊圍繞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的、億萬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報道,讓他們能夠從主流媒體上找到自己迫切需要了解的內容,進而逐步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想了解國內外大事嗎?看權威媒體的報道!」「想排解心中的疑團嗎?看權威媒體的報道!」
2、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我們要緊緊抓住「黨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不良社會現象和反面典型予以揭露,以表明我們對醜惡現象的鮮明態度。
列寧曾經指出,「一個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就是衡量這個黨是否鄭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對本階級和勞動群眾所負義務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開承認錯誤,揭露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才是一個鄭重的黨的標誌」。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鄭重的黨。從1987年開始,「輿論監督」這個詞連續4次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十三大報告指出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十四大報告指出,要「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制,使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於有效的監督之下」。十五大報告指出,要「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黨和國家正是通過這種有效的輿論監督,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地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輿論監督在本質上並不是新聞媒體的監督,而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監督。這種監督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聞單位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要大量宣傳正面典型,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苦奮鬥。無論什麼時候,黨的新聞工作者都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都要滿腔熱情地謳歌人民群眾的光輝業績。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揭露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不久前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就「受眾對媒體的信任與滿意度」問題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81%的受眾認為媒體的批評性報道太少,輿論監督力度不夠;74.8%的受眾認為媒體對本地政府監督不夠。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呼聲。我們站在黨的原則立場上,把一些假的事物、惡的事物、丑的事物具體地再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讓人們去分析、去評判,這樣會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有效的輿論監督力量。一些做了有損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的人,一些做了虧心事的人,會從我們的批評性報道中感受到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威懾力。四輪驅動越野汽車為什麼能夠越過艱難險阻?因為它不僅有「後推力」,而且有「前加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