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張業亮: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走向
2016年7月21日,特朗普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
備受世人矚目的2016年美國大選終於落下帷幕。與投票日前各大民調機構、主流媒體、競選專家和政客的種種預測相反,現年70歲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在選舉的最後關頭「驚人逆襲」,以290比232張選舉人票的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柯林頓,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從政或從軍經歷的人當選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當選時年齡最大的總統。不僅如此,共和黨在這次國會和州政府選舉中,憑藉特朗普勝選的「衣擺效應」,不僅保住了在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而且創紀錄地打破了所佔據的州長席位以及州議會和議員數量,使共和黨從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第一次同時在國會、州長、州議會佔據多數。特朗普的當選和共和黨同時掌控白宮和國會,改變了美國政治的格局,使奧巴馬的政治遺產面臨被拋棄的命運;同時,特朗普當選將扭轉過去八年美國公共政策制定的自由主義取向,對今後四年的美國社會和政治勢必產生重大影響。
「沉默的多數」與建制派和精英的一次對決
2016年美國大選是共和黨取得全面勝利的一次選舉。在參議院選舉中,形勢本來對共和黨不利,在改選的34名參議員中需要改選的共和党參議員達到了24名,但共和黨贏得了多數戰場州的選舉,保住了在參議院的控制權。在眾議院的選舉中,民主黨的任務比較艱巨,需要贏得30個席位才能奪回主導權,最終共和黨保持了眾議院的控制權。本次選舉共有1/3州長職位改選。選舉前,在全國50個州長中,共和黨把持32個,民主黨佔18個。選舉後,共和黨與民主黨所佔之比達到33比15(截至本刊發稿時)的歷史性多數。在州議會選舉中,共和黨也大獲全勝。選舉一開始,共和黨就贏得了民主黨控制的肯塔基州眾議院,這是自1921年以來共和黨首次掌控該眾議院。隨著該州眾議院落入共和黨手中,美國南部地區11個州的州長、州議會全部為共和黨掌控,成為共和黨的一統天下。
這次總統選舉是美國兩個所謂的最不受歡迎的候選人之間的一場對決。兩黨總統候選人一個醜聞纏身,另一個口無遮攔,特別是在選舉的最後數月,嚴肅的政治競選演變成了一場美國歷史上罕見的荒誕鬧劇。儘管希拉里身披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和前參議員的光環,受到主流媒體的一致叫好,連續三次贏得總統候選人辯論,身邊名流雲集,支持希拉里的競選廣告鋪天蓋地,競選開銷高達25億美元(而特朗普只有1.53億美元),最終還是不敵商人特朗普。為什麼多數美國人選擇了看上去似乎不靠譜的特朗普?
美國《洛杉磯時報》文章將特朗普獲勝歸結為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大多數選民對從華爾街到K街以至到賓夕法尼亞大街的現行體制產生了廣泛厭惡;二是多數白人選民感到他們生長於斯的國家正受到他們不能完全理解的社會和經濟變化的威脅,而這些變化正通過非法移民、同性婚姻、提名和任命自由派大法官和工廠倒閉等具體事件表現出來;三是對希拉里的極度厭惡。
從大的政治環境來看,美國中產階層,特別是白人工人階層收入停滯和在全球化中「失落」所導致的強烈的反體制、反精英、反全球化情緒是特朗普勝選的最主要原因。這次大選是在選民強烈的反體制情緒和對國家前進的方向極大不滿的政治環境下舉行的,是以白人中產階層為主的「沉默的多數」與華盛頓建制派和精英之間的一場對決。中產階層佔美國社會的絕大部分,但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工資停滯、就業流失、人數萎縮成為美國中產階層的基本寫照。儘管過去一年來,隨著美國經濟復甦勢頭增強,吸納就業增多,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況有所好轉,但與他們的父輩一代相比還是相差甚遠,他們擔心如果這樣持續下去,中產階層總體衰落的現象不會出現改觀,其後代的生活可能還不如他們。他們將之歸咎於全球化帶來的惡果和華盛頓權力精英的政策使然。但是,在同樣屬於精英和建制派的主流媒體和民調機構對他們的投票意向作調查時,這些「沉默的多數」大多又三緘其口,「不是因為窘迫」,而是「疲於對他們政治傾向的爭辯」,最後在大選投票日卻用選票來表達了他們的憤怒和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大選前民調所反映出來的支持率全都指向希拉里、而在真正的選舉中特朗普卻意外勝出的原因。
從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看,2016年大選還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種不同政治哲學及其所決定的不同政策議程之間的一次較量。奧巴馬上台以後,美國正面臨一場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國際地位急劇衰落,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在國內外政策上推行了一整套自由主義的政策議程。在經濟領域上,通過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對汽車和金融業的救援、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等措施大大強化了聯邦政府的作用;在社會領域也採取了一系列自由主義理念的措施。如在醫改領域,奧巴馬利用民主黨對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在遭到共和黨人強烈反對的情況下,通過醫改法。醫改法的實施,雖然使沒有醫保的人數減少,但也提高了保費,在醫保問題上人們的選擇減少,特別是醫保法的強制保險條款尤為被保守派深惡痛絕。在移民法改革上,奧巴馬在遭到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的阻撓下,繞過國會發布移民行政命令,使大量非法移民可以暫留在美國,此舉導致越過美墨邊境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大大增多,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在文化價值觀上,自由派精英所大力倡導的文化多元主義使同性婚姻在美國社會合法化,加劇了美國社會在同性婚姻、墮胎、槍支管控、大麻合法化等問題上的分裂。此外,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形成的權力真空導致「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興起,國際反恐形勢嚴峻,「獨狼式」恐怖襲擊事件頻頻發生。所有這些都使得那些對自身經濟狀況憂慮、對恐怖主義擔心、對貧富差距鴻溝日趨加深感到憤怒的美國人,那些工資停滯和失業的美國人、那些從奧巴馬自由主義議程中並沒有獲得多少好處的美國人感到迷茫和無助。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本次大選中,醫保、經濟、恐怖主義和非法移民等問題受到了選民的高度關注。選民認為,如果希拉里當選,她只會走奧巴馬的老路,將是「奧巴馬任期」的延續;而特朗普所倡導的政策主張,諸如反對自由貿易、遣返非法移民、廢除醫改法、禁止穆斯林進入和在美墨邊界築牆等,迎合了選民的訴求。
除了希拉里的競選主張缺乏新意外,美國人對政治王朝的天生反感使他們對以希拉里為代表的精英和華盛頓建制派充滿不信任。在他們眼裡,希拉里是「政治權力和財富結合的象徵」,郵件門事件持續發酵更增加了他們對希拉里的不信任。儘管許多白人選民不喜歡特朗普,但他們更不喜歡希拉里。根據選舉後的出口民調,在對特朗普和希拉里持負面看法的人中,特朗普得到的選票高出希拉里一倍。在這部分人看來,投特朗普的票似乎是拒絕希拉里所代表的建制派及其價值觀的一個宣示,而不是支持特朗普。連一貫支持民主黨的非洲裔美國人、拉美裔美國人的投票率也沒有預期的那麼高。從這點來看,特朗普是被厭惡現行政治體制、對希拉里極不信任和厭惡的人推上總統寶座的。
此外,從美國選舉史來看,自上世紀80年代里根和老布希執政之後,兩大黨中沒有一個政黨能連續勝選三次,希拉里的敗選,也說明她也沒有能夠突破美國政治的 「魔咒」。
大選將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
特朗普當選將對美國社會和政治產生重大影響。
從對社會的影響來看,本次大選反映了美國社會在非法移民、種族族裔、貧富差距、文化價值觀問題上陷入了巨大分裂。大選的結果不僅沒有彌合美國社會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反而將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儘管特朗普當選後,聲稱要使國家團結起來,希拉里和奧巴馬也號召選民要團結,但在不少大城市還是出現了美國選舉史上鮮見的抗議浪潮,這表明美國社會圍繞本次大選產生的分裂在短時間內仍難以彌合。
大選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尤為深刻,它再次暴露了美國式選舉民主的缺陷,同時改變了現實美國政治的圖景。首先,本次大選改變了美國的政治格局。在本次選舉中,共和黨在奪取了白宮的同時,保持了對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美國政治格局由2014年中期選舉後的一黨控制白宮、另一黨控制國會的「分裂政府」變為一黨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的「一致政府」。共和黨同時掌控白宮和國會,這有利於特朗普的政策議程順利實施。即便如此,由於特朗普在施政理念和一些政策主張上與傳統共和黨建制派不同,加上國會共和黨內極端保守派和主流派在一些重大立法問題上存在政策分歧,預料特朗普上台後,與國會共和黨在一些具體的政策議題上必然會產生分歧,也可能導致政策制定出現僵局。
其次,從兩黨和選舉政治來看,特朗普勝選反映了兩黨選民結構的社會和地理構成的變化。在社會構成方面,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白人工人階層和工會會員一向是民主黨選民團體的核心組成部分。2008年和2012年大選,奧巴馬在羅斯福「新政聯盟」之外又增加了拉美裔、年輕人和婦女選民團體。但在本次大選中,白人工人階層和工會會員的大多數都投了特朗普的票,從而使兩黨的選民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兩黨選民的地理構成方面,兩黨的傳統分野是東北部和東西海岸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南部是共和黨的天下,中西部是總統選舉中兩黨爭奪的搖擺州。2008年和2012年大選,不少中西部州投奧巴馬的票,使奧巴馬勝選和獲得連任。但在本次選舉中,中西部諸州,特別是「鐵鏽地帶」都倒戈投了特朗普的票。特朗普贏得中西部諸州,而希拉里則在東西海岸獲得勝利,民主黨在保持大本營的同時,失去了中西部搖擺州,兩黨選民團體的地理分野發生變化。此外,兩黨地理分野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南部地區在這次選舉後成為共和黨的「一統天下」。自2008年以來到本次大選前,民主黨只佔全國州議會兩院99個中的30個,並且這30個州議會中只有一個(肯塔基州眾議院)在南部,而肯塔基州眾議院也在本次選舉中「陷落」。共和黨佔據州長和州議會的多數將對美國2020年選區劃分產生重大影響,這對民主黨將十分不利。
2016年11月11日晚,眾多民眾聚集在紐約曼哈頓華盛頓廣場公園抗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最後,特朗普當選還將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和案件裁決產生重大影響。特朗普就任後,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就是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填補今年1月去世的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留下的空缺。斯卡利亞去世後,奧巴馬提名華盛頓特區上訴法院法官梅里克·加蘭德接替,遭到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的阻撓,致使這一席位一直空缺。目前,在最高法院八名大法官中,自由派和保守派法官各佔一半,因此,按照奧巴馬和民主黨的設想,如果由自由派法官填補斯卡利亞留下的空缺,就能改變最高法院在半個世紀以來保守派一直占多數的狀況,改變最高法院的保守主義方向。但特朗普的勝選將使奧巴馬和民主黨的這一希望落空。特朗普在競選時就聲稱,當選後他將提名像斯卡利亞那樣的保守派法官。不僅如此,通過提名保守派大法官,特朗普還可以對最高法院的相關裁決產生影響,甚至改變相關裁決。在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起著政策制定的作用,特別是在涉及道德衝突的立法上。近幾年來,最高法院對包括移民法、肯定性行動、同性婚姻和醫改法等重大案件的裁決使其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凸顯。此外,目前在最高法院的四名自由派大法官中,魯絲·金斯伯格和斯蒂芬·布里厄分別為83歲和78歲,溫和派大法官肯尼迪也屆耄耋之年。他們與另一自由派法官和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涉及社會問題的案件中形成了所謂的「自由派多數」,在最高法院對同性婚姻、墮胎權和肯定性行動的裁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從長遠來看,如果特朗普在任期間如有可能獲得新的任命大法官的機會的話,還將使最高法院在今後數十年保持保守的方向。
對外現實,對內保守
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內政外交政策的走向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也最大。特朗普在競選中沒有系統闡述其內政外交政策主張,但從其競選言論、過渡班子人員組成以及內閣成員提名中大多是保守派來看,可大致分析出其內政外交政策趨向。
在對外政策上,特朗普是高呼「美國第一」的對外政策口號入主白宮的。與奧巴馬秉持自由國際主義的外交理念不同,特朗普在對外政策上被認為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強調在對外關係上「總是把美國的利益放在首位」。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是「使美國再次強大」, 呼籲增強美國軍事實力,尋求更有力的美國領導地位,這顯露出特朗普在美國全球地位相對衰退的情況下,欲維持美國在世界上主導地位的決心。同時,特朗普又把維護美國國家利益作為重點,主張美國減少對外干涉,要求盟國分擔防務負擔和加強自主防衛,顯示出其對外政策中的孤立主義一面。據此,特朗普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以推進美國國家利益為重點,通過收縮力量、擴大防務開支並要求盟國分擔防務開支、加強自主防衛來增進美國的安全,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具體來說,在對俄關係上,謀求改善自烏克蘭危機來持續走低的美俄關係,建立「強勁而持久」的關係,在反恐和敘利亞問題上與俄羅斯開展合作。在對歐洲和東亞盟國的關係上,要求歐洲盟國擴大防務開支,加強自主防衛,要求日本承擔駐日美軍費用。在伊朗核問題上,特朗普上台後勢必會就伊朗核協議重新開展談判。在防務開支上,努力廢除在防務開支上的自動減縮措施,擴大防務預算,擴充兵員,對海軍艦艇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壯大海軍艦隊,升級新的導彈系統,以提升美國的軍事實力。在貿易政策上,將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並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重新開展談判,把中國列入貨幣操縱國,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起訴中國,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雙重關稅。
在國內政策上,特朗普將實行以推翻奧巴馬政治遺產為主的龐大的保守主義政策議程,把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和醫療保健改革作為國內政策的優先議題。在經濟政策上,特朗普將迎合石油開採、油氣管線、煤炭、銀行、製藥、建築、工業設備等產業和軍工企業的要求,改變奧巴馬政府在金融危機後加強政府干預的做法,放鬆聯邦政府對經濟的規制,同時推行以削減公司稅、取消房產稅等為主的稅制改革,以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在醫療保健政策上,尋求廢除奧巴馬醫改法,代之以健康儲蓄賬戶、在全美50個州推行允許人們跨州購買保險等;在移民問題上,將把取消奧巴馬移民行政命令、遣返非法移民作為重點,首先是遣返200萬~300萬有「犯罪記錄」的非法移民;在社會政策上,反對槍支管制和婦女墮胎;在社會福利政策上,將保持現有的社會保障體制。在能源和氣候變化政策上,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廢除奧巴馬政府的清潔電廠計劃,降低環保署在能源和環境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向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採企業開放聯邦土地。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的對外政策言論引發了美國盟國的擔憂,其上台後的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必將對國際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儘管白宮和國會參眾兩院都掌握在共和黨手中,但在政治極化已成為美國政治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環境下,特朗普的內政外交政策必將引發持續的爭議。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在當選後,一些政策主張較競選時有所後退,從中也表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兌現其競選承諾尚存疑問。特朗普治下美國的走向我們還將繼續觀察。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ID:sinozhuge
推薦閱讀:
※最2017的美國照片 | 大西洋月刊
※雖然長期美債利率升破3%,但後市上揚幅度有限,美國實際利率才是
※「美國窮人」到底有多窮?
※美國科技股下跌拖累港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