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藏的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第三(波蘭)交響曲

Symphony No.3 in D Major,Op.29"Polish"

柴可夫斯基第三(波蘭)交響曲,D大調,作品第29號

▲ (馬澤爾/紐約愛樂)

D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29,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於1875年6月5日至8月1日。當時他正在友人西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於霧索瓦(Usovo)的家中。樂曲亦是題獻給他。首演於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及後又於1876年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公演,由納帕拉尼克(en:Eduard Nápravník)指揮。國外首演則遲至1879年2月8日於美國公演。至於在1899年於英國倫敦的公演,則是首次採用「波蘭」這個標題。

本曲又名「波蘭」,原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的節奏所寫成。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響曲中,《第3號交響曲》是唯一以大調所寫成,同時亦是唯一以五個樂章所組成。在第1和第3樂章中間,加入了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的樂章。

「波蘭」(Polish)是柴可夫斯基六首交響曲中,屬於「冷門作品」。同時,它也是前期三首交響曲的最後一部,其「第一」、「第二」交響曲接近國民主義;本曲則現作曲者摸索於新的境界中,亟欲掙脫此一要素的意圖。然而,它卻仍未能確立明確的型態,而五樂章的構成亦極為特殊,若以走向絕對音樂的轉換期作品而論,較過渡時期的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亦略有不及之處。更有人指責說,此五樂章缺乏前後呼應的統一性,說其為交響曲,卻更接近於組曲。

第一樂章,導入式的快板(Introduzione e Allegro),樂章的開始部分是「葬禮進行曲」,節奏和旋律非常緩慢而低沉。隨著管樂和弦樂的推進,進入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帶出主旋律。

第二樂章,德意志風格,單純中庸的快板(Alla tedesca:Allegro moderator e semplice)。實際上,這個樂章是由美妙的三段式組成的華爾茲。

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 elegiaco)。這是整首交響曲的核心樂章。抒發對廣袤田野的感情,一幅田園式(a pastoral idyll)的詩情畫由管樂的「呈述」漸漸打開。

第四樂章,詼諧曲(Scherzo:allegro vivo),通過破碎的旋律和持續的(法國)圓號之間的衝突和調和以形成美妙的中段樂章。

第五樂章,終曲,熱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樂章的開場部分,一段波蘭舞曲的強烈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但接下來的的一點遺憾,就是「少了點」激情。

庫宜(Cesar Antonovich Cui, 1835-1918)於一月二十九日在《彼得堡通訊》上發表的評論,亦指出終曲樂章最劣,第四樂章缺乏音樂內容。對其他三樂章則讚美有加,同時表示:"全曲極富趣味性,充分表現出作曲者的才華,對聽眾對於柴可夫斯基的期許更高。"

▲ (葉甫蓋尼·斯維特蘭諾夫/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本曲自初演以來,一直不受好評,但就以當時交響曲尚未蓬勃發展的一八七五年代的俄國來說,還是有它的價值存在。該作品最後獻給了弗拉基米爾·司拉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

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予給予人以無限的想像力,特別是第三樂章描寫田園部分,他不說出來,你永遠不會知道,只能靠想像。這大概是古典魅力之一吧。

推薦閱讀:

波蘭美女十三釵,風情萬種俱爭艷
黃幫主帶你留學波蘭之——華沙大學
【波蘭移民系列談之一】波蘭移民優勢深度解析
平獨鎮露大波波(四)——花里胡哨的試驗坦克

TAG:交響樂 | 柴可夫斯基 | 交響曲 | 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