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大捷的背後(25)
二十五、誇大與縮小
其實,1943年6月15日,也就是鄂西會戰剛剛結束,身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就向重慶總統府呈上了關於作戰情形的一封密電。其中承認:「……是役敵傷亡約3萬,死屍累累可數,傷斃騾馬3千餘頭……我傷亡自濱湖作戰至鄂西會戰約4萬餘人……」,當然,日軍傷亡3萬是誇大其詞,但陳誠的密電中也透露了國軍傷亡的總數在4萬餘人。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出於內外宣傳的需要,事後國民政府軍令部對外公布的戰報大大縮小了國軍傷亡的數字。
也許是過於渲染了日軍進攻失敗、過於誇大了日軍傷亡數字,蔣介石的所謂「大捷」不僅沒有得到盟國的回應,連在美國尋求援助的宋子文都不相信,更有甚者,在國民政府總統府機要檔案《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呈外籍記者對鄂西會戰映像報告》中透露:戰後中宣部在接待前線記者時,長官部雖表態能從三斗坪調2名俘虜與記者見面,但最後一名俘虜都沒有拿出,由此可見謊言不攻自破。
其實在抗戰中,在正面戰場上與日作戰的國軍部隊中,上至戰區級別的將領,下至中下級軍官,虛報戰績誇大戰功的情況普遍存在。比如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據第九戰區官方向國民政府上報的戰果和對外宣傳時所說的「殲敵4萬餘,死傷枕藉,並俘敵269名,獲戰利品甚多」。其官方戰報更是準確地報告中方傷亡17426人,日軍傷亡48327人。
如果按照這個戰報統計,雙方交換比反轉為1:2.8,這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一看就當然是虛報的,連蔣介石也看得出來。所以,在會戰後召開的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在訓話時就這樣說過:「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虜敵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守?」
老天,一場大戰下來,連10個俘虜也沒有,對比官方公布的戰果中的269名俘虜,勝利整整被誇大了27倍多。而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戰鬥詳報中終於老實的說出了自己的損失,總共損失官兵6萬9000多人,日軍方面傷亡48000多人。而日軍公布的自身傷亡為戰死1670人,負傷5184人,失蹤14人,總計損失6868人。這個數字自然也是被縮小了的,但綜合考慮,日軍傷亡也就在此數字2-3倍間,雙方交換比也在3:1到6:1左右。
台灣國防研究院編寫的《抗日戰史》第20章第188頁對鄂西會戰的描述雖然依然大的格局沒變,堅稱是一場勝利,但在日軍的實際傷亡人數上卻有了質的改變:「我第六戰區,自戰爭開始,即依照預定計劃,作有部署之撤退,待到達石牌要塞,資邱南北線上,轉移攻勢。日軍倉皇撤退,遺棄軍資械無數,人馬傷亡五千眾,是則敵人擊毀我軍戰力並未達成而反被消耗。」這裡所說的日軍「人馬傷亡五千眾」,據台灣國防研究院承認,是依據日軍資料而來,但並未公布國軍戰報和傷亡情況。
不過到了1988年,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卻突然改口,承認當時國軍第6戰區所屬部隊在鄂西會戰中戰死23550人,負傷18295人,失蹤7270人;俘虜日軍88人,日軍死傷3500餘人。其承認的陣亡數加上失蹤數正好等於日軍戰報中點檢的國軍遺體數目。如此算來,鄂西會戰雙方交換比不僅不是當時公布的反轉為1:2.8,而是驚人的8:1,也不僅符合當時中日兩軍戰鬥力的對比,也才能知道國軍虛報戰績的水份有多大,更加證實所謂的大捷完全是子虛烏有。
推薦閱讀:
※警察國家——華爾街革命背後的美國本質
※反覆無常的「金特會」背後,到底透露出什麼玄機?
※堅強的背後是什麼
※日本豐田在華新設工廠,背後有什麼隱情?
※糊塗背後 心如明鏡
TAG: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