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歷史也有春天 | 《我們的歷史》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2013年11月,蘇州「歷史嘉年華」,宋石男(左)與唐建光。宋石男正在講土豪家族史。
白夏坐在北京「雜誌客廳」的書架前,把眼睛對準他的除了攝像機,還有一些趕來圍觀的歷史發燒友。這是2014年1月9日上午10時,白夏要講述他與一個時代熱詞「特務」之間的聯結。
白夏是法國人,他在「文革」期間來北京留學,結果一次郊遊時被當做外國特務抓了起來,最後經學校出面,幾經折騰才化險為夷。那是反帝反修的年代,「特務」似乎無處不在,經常被「革命群眾」雪亮的眼睛「識破」。
20世紀是用一連串帶有鮮明革命或改革印痕的辭彙串聯起來的。「新歷史合作社」的掌門人唐建光打算將這些詞兒背後的故事,經由當事人的口述,用鏡頭留存下來。這成為「中國詞兒」系列紀錄片的緣起。
紀錄片的拍攝,只是唐建光試圖重建歷史敘述可能性諸多努力的一部分。「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他喜歡這句話,並準備發起成立一個「青年歷史會」,讓對近現代史感興趣的青年們交流碰撞,碰觸到歷史真實。更早些時候,他的朋友李遠江發起成立了「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將散布在各省區市的中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歷史采寫興趣從娃娃開始抓起。
紀錄片導演吳文光則調動起大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重返家鄉,留下與1960年前後「大饑荒」攸關的珍貴口述細節。他的這個項目名叫「民間記憶計劃」。很多史料都湮滅在時光的風塵中,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建立了「民間歷史」網刊,凱迪社區網站也有自己的「百姓家史」欄目,在官方敘事之外,重建屬於民間自身的歷史風範。
●李遠江和「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獲獎學生代表。
「土豪」家史
宋森友剛剛考上國民黨縣長培訓班,在四川犍為縣福祿區當上區長那一年,家鄉就「解放」了。他以「社會賢達」身份積极參与當地治安維護,但「土豪劣紳」的階級認定,已註定了他的結局。1951年初被軍管會押走後,等待宋森友的是槍斃的命運。加在他屍身上的標籤是「現行反革命分子」。
60多年後,宋森友的孫子宋石男,坐在「中國詞兒」攝製組面前,開始講述爺爺被「鎮反」的往事。當斯時也,「土豪」這箇舊詞如同木乃伊復活,成為2013年流行文化中炙手可熱的元素,大家在羨慕嫉妒恨和揶揄挖苦之餘,又爭相與之做朋友。在這個時候,重提那段「打土豪分田地」的歷史,難免有恍若隔世之感。
和唐建光一樣,宋石男也喜歡美國歷史學會原主席卡爾·貝克爾的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為了表達致敬,他將其作為自己出版的一本書的名字。
在拍攝「中國詞兒」之前,2011年11月,宋石男就曾在唐建光於蘇州舉辦的中國首個開放性公共歷史節「歷史嘉年華」中,講述「我的歷史」,提及土豪家史的傷痛。在那次活動中,有個來自揚州中學的女學生王穎,也站在了講台上分享自己的心得。這個關於她曾外公周登發交上厄運的故事,核心細節也是因為擁有土地。臨終時,曾外公囑咐最小的女兒「一定一定要找最窮最窮的人嫁」!
王穎的作品《土地,土地》,獲得了2013年「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的一等獎;而「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則獲得了新歷史合作社主辦的「歷史嘉年華2013之年度歷史記錄者」獎項。那些參加比賽的學生,成為了領獎者。
在人教版的《中國近代現代史》中,歷史是由那些標誌性的大事件所構成的,從抗日、國共內戰到新中國建政。土改的豐富細節,也被一些蓋棺論定的描述所一筆帶過。鼓勵學生「人人寫家史」,就是希冀通過自己身邊最親近人的歷史回溯,來解構宏大敘事的歷史模本的刻板印象,重建另一種豐滿的人事現場。
●沈博愛的《蹉跎坡舊事》獲「年度公民寫史」獎項。韓福東攝
穿越時空的記憶
「歷史嘉年華2013」在蘇州舉辦時,新歷史合作社剛剛拍攝完「中國詞兒」第一部作品。那是關於「政審」的故事,紀錄片的兩個主角分別是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和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政審」一詞的解釋只有四個字:政治審查。它指的主要是由組織審查個人政治態度,也泛化到個人的家庭出身、歷史表現,以及社會關係各個方面。現在只有在參軍等少數領域,才存在「政審」情況。但在這個詞兒於革命的1930年代進入中國後,卻長期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尤其是上世紀50至70年代這30年間,幾乎無孔不入左右著所有人的事業與命運。
張鳴就因在「文革」期間非議過「文革」,1974年被人告發,而受到批判。政審不合格,連中學畢業證都停發,直接發送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連隊養豬。此時,正在上海閘北區古田中學當英語教師的葛劍雄,已經對自己所在學校的師生進行了近十年的「政審」工作。這兩位後來都躋身歷史研究領域的學者,分享了他們的「政審」經歷。
在「歷史嘉年華2013」的現場,還有來自香港的熊景明在「我的歷史」講述環節,因現場嘉賓的鼓動,即興跳了一段「忠字舞」。「文革」期間,年輕的熊景明在雲南與其他革命群眾一樣「早請示晚彙報」,「忠字舞」是她熟悉的表達領袖崇拜的嚴肅文娛形式。既往歲月的荒誕不經,在那一刻經由一次現代著裝的效忠舞蹈,而有了時空穿越的體驗。
熊景明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創辦了「民間歷史檔案庫」,並邀請旅美作家林達負責「民間歷史」網刊的工作。「留下你見證的歷史情節,也是在尋回人生的獨特意義。每個人生活的細微末節,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對故人的珍貴記憶,記下來,他們就活在歷史記錄中。」在「民間歷史」網刊的首頁,他們這樣說。這裡接受的是讀者來信來稿和推薦作品,其內容包括新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諸多層面。
凱迪社區網站,也有一個「百姓家史」欄目,倡導「民間力量打撈民族記憶」,做得風生水起。因是BBS形態,所以有更多網友參與互動,網站編輯也會有針對性地發起諸如「六零年代私史」之類的徵文活動。最近比較火的一個帖子是「毛時代的小偷很厲害」,對流行的「毛時代時社會風氣好,人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記憶和看法。
籲請更多人的歷史參與
2013年12月27日上午,10名歷史發燒友目睹了作家野夫講述自己「北漂」經歷的紀錄片拍攝。新歷史合作社在眾多報名網友中,隨機抽取10人作為現場觀眾。
野夫自武漢來京時,正值年關———臘月二十九,朋友買了一口鍋送給他,讓他帶去北京。野夫說,我帶上鍋就抬不起頭了,你要執意讓我帶鍋,我就把鍋砸了,我不信我在北京混不出一口鍋。自此開始「北漂」生涯。現在「北漂」這個詞已經用得不多,形容在北京艱難處境的另一個替代詞兒是「蟻族」。
以百年來曾流行於中國大地的詞語為載體,以微紀錄片的形式記錄風雲巨變的歷史,見證悲欣交集的變遷,保存一個個具體人的生活和命運記憶。這是新歷史合作社100集「中國詞兒」計劃拍攝的初衷。有別於既往的紀錄片操作,他們啟用了「眾籌」模式,以向公眾公開募款的方式,拉歷史發燒友入伙,參與包括圍觀紀錄片拍攝在內的一系列線下活動。屆時這些紀錄片將免費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完成一次公眾參與的歷史公益行動。至本文發稿時,已有66人在眾籌網為「中國詞兒」捐款共計26900元,僅是眾籌目標的十分之一。不過,唐建光和他的團隊還有兩個月的時間等待網友參與。
「其實,線下募款更容易。」唐建光很清楚這一點,他雙管齊下。選擇眾籌,一方面或許是出於營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籲請更多人的歷史參與。在對參與眾籌的網友回報中,更多是一些精神性的鼓勵,其中也包括優先參與新歷史合作社線下活動的資格。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非專業歷史研究者投入到歷史寫作中去。新歷史合作社專門有一個「年度公民寫史」獎項,用於鼓勵民間的歷史書寫。這個獎項2013年的獲得者是一個叫沈博愛的老人。他的《蹉跎坡舊事》講述了一個大時代中農人的個人故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農民的那個時代,卻很少有人出來講述農人故事,他罕見地填補了這個空缺。
高居廟堂的歷史學家,不再遙不可及。散落在江湖遠處的公民個體,開出了另一枝有關家國天下的野生歷史。
南都首席記者韓福東
推薦 18推薦閱讀:
※國家中心城市究竟是什麼?國家中心城市與國之命脈的關係是什麼?
※小說《遇見番外篇》之人類智慧閃耀時(下)
※歷史上五大草莽英雄 (組圖)
※借兵關外的歷史教訓
※今天說件正經大事,敬請各位知友廣為傳播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