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
養心「一花四葉湯」:一花,即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一為豁達,二為瀟洒,三為寬容,四為厚道。
裘沛然,1913年出生,上海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34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
裘沛然先生今年96歲高齡,依然耳聰目明、文思敏捷、步履輕健,無龍鍾之態。許多朋友對裘沛然的健康甚為好奇,揣度其必有養生秘訣。先生總是笑而答道:「其實,我雖從事醫學70多年,對攝生之道不甚講求,更談不上什麼獨到心得……」那麼,裘沛然先生的養生奧秘究竟在哪裡呢?
養生莫貪生
裘沛然在長期臨床中,觀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絕症者,凡能坦然自若、樂觀開朗地面對病情,積極配合醫生診療的,大多心寬體泰,抗病力增強,元氣逐漸恢復,病情逆轉漸入佳境,甚至完全康復。而越是憂愁恐懼怕死的患者,則精神崩潰、氣血耗散,病情常加速惡化,偏多預後不良。中醫學認為,病人的精神狀態是本,醫生的治療措施是標,醫生的治療措施是通過病人的「神機」(抗病能力)才能發揮治療效應,如果病人精神已經崩潰,再好的治療措施也無濟於事。
對待生死的態度,也即是對待人生的態度。裘沛然常說,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長壽,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容、淡定、坦然地面對生活、品味人生、樂天知命,以審美的眼光,打量這色彩繽紛的世界,詩意地活在真實的生命感受之中,那麼健康長壽就悄然而臨。
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
度,是衡量一切事物輕重、長短、多少的統稱,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氣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個度,養生也不例外。裘沛然說,孫思邈提倡飲食應達到「飢中飽、飽中飢」為最合適,就是飲食之度;漢代華佗主張「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就是勞逸之度;《內經》載:起居有常,不竭不妄,就是房事之度;《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就是飲酒之度;另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悲歡之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理財之度;「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精神文明之度;「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做人之度。
養生先養心
裘沛然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他提出養心要遵循「1+4」原則,並創造出一張養生的精妙方劑——「一花四葉湯」,對健康長壽獨具效果,一花,即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一為豁達,二為瀟洒,三為寬容,四為厚道。
豁達 就是胸襟開闊。裘沛然說:「人生短暫,能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心態何其平和!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健康狀態,心平則氣和,氣和則形神康泰,病安從來?
瀟洒 裘沛然年輕時就「不愛風月愛風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及至老年,「浪跡書海一老翁」。讀書是其一大樂事,他精熟文史,談吐雋永,對《孟子》情有獨鍾,不少精彩的篇章至今尚能一字不差地吟誦,對古詩詞的造詣也相當深厚。
寬容 裘沛然認為,寬容待人是人生的一種美德,也是處理和改善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寬容就是以仁愛之心待人,不僅能使人心寬體泰、氣血調和,而且對於群體的結合、社會的和諧也是很有意義的。氣量狹小,難以容人,對人疑忌,會使神氣錯亂,受傷害的是自己的心與身。
厚道 裘沛然強調:「厚道對維護和培養人身元氣有重要作用。與厚道相反的是薄德,薄德之人往往流於刻薄和涼薄,世風澆薄,人心不古,從而使人精氣散漫和抵抗力減弱,就容易導致多種疾病的侵襲。」?
養生貴在全神 裘先生說「養生貴在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寧靜的心態。摒除邪惡和貪慾之心,不慕求浮榮,不損人利己,破除私心雜念,要有忠恕仁厚、純一無偽的精神,這樣,人體才能氣血和暢、五臟安寧、精神內守、真氣從之,達到應享年壽。(王慶琪)
(一)對「醫者意也」含義的誤解據老「醫者意也」一語,最早似出於《後漢書·郭玉傳》「醫之為言意也。」《舊唐書·許胤宗傳》也載:「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強調行醫治,貴在思考。此語原無可異議,但由於後世某些江湖術士的行為,使人產生了誤解。據清代醫家毛對山的著作中載:「古人用藥,每取形質相類,性氣相從以達病所,亦有純以意運,如駑馬速產,杵糠下噎,月季調經,扇能止汗,蛇性上竄而引葯,蟬膜外脫而退翳,所謂醫者意也,殆即此類。」早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和蘇東坡也曾對江湖庸醫視為兒戲,極盡鞭撻和揶揄:「以才人之筆燒灰飲學者,當療昏惰;推之,飲伯夷之盥水,即可救貪;食比干之飯,即可愈佞;舐樊噲之盾,亦可治怯;嗅西子之珥,亦可愈惡疾乎?」如果把「醫者意也」理解為醫生治病可以不循法度,只憑臆測臆斷隨心所欲而施為的話,理所當然地應受到東坡先生的訕笑和後世醫家的批判。
(二)還「醫者意也」一辭的本來面貌為了澄清「醫者意也」一辭的本意,裘氏作了詳盡的考訂。其實,漢代名醫郭玉說得很清楚:「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葶芒即乖。」醫學的道理至精至微,醫生在臨症施治時應慎重和細緻,切不可輕率馬虎,如果稍有不謹,就會「毫芒即乖。」許胤宗說:「醫特意耳,思慮精而得之。」意乃指精湛的思慮而言。《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於心精。」意思是說診察疾病必須謹慎細緻地觀察人體臟腑陰陽的偏勝、逆從情況,專心致意,用心思考,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斷。《續醫說·吳恩序》中的一段話更能說明問題:「醫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識,得理與意,料理於未見,曰醫。」醫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醫理難窮,則用意有加,所以只有「思慮精則得之」。
裘氏通過探本溯源,闡釋了「醫者意也」的本義,並不是意味著醫生在診病時可以隨便臆想臆斷,恰恰要求醫生在獲取大量臨床資料基礎上,認真分析現象與本質、一般與特殊,通過殫精竭慮的思考,從而對疾病作出判斷的過程。這個「意」,實質上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科學思維,是認識疾病,立方遣葯,推進中醫學術發展的一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
(三)進與病謀,退與心謀既然「醫者意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形式,那末如何應用於辨證施治呢?裘氏欣賞吳鞠通提出的「進與病謀,退與心謀」,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
所謂「進與病謀」,就是反覆進行臨床實踐,潛心體察和研究。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醫生只有投身臨床,廣泛接觸各種疾病,深入觀察疾病的演變規律,並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積累感性的知識。所謂「退與心謀」,就是要深入思考。「心之官則思」,善於用心思老者,才能達到意會和領悟。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也是「十閱春秋,然後有得」。通過「病」與「心」的反覆謀合,才在對溫病學的研究中有所建樹。這是他精鍊地總結著書過程中思維的經驗,強調既要在實踐中深入研究疾病,又要善於在獨立思考中領悟治法。
《素問·八正神明論》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可以作為「醫者意也」的良好註腳。「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這裡描述了一種只能心領神會而無法言傳的獨悟意境,它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思維活動的一種感知。這一思維方式是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獲取經驗,廣泛攝取知識,潛心思索,從借複雜的現象中,尋找出事物本質的真諦,是認識上的一次升華。當代美國科學家波拉尼將知識分為可言明的和未可言明的兩大類。前者可以相互轉達,共同分享,是客觀的、非個人化的,這種知識只是知識的表層;後者是個人化的,難以言傳的,屬於知識的深層。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正是在個人的長期努力中逐漸感悟到一些進入個人意識中的思維技能和習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9年第2期)。孫思邈曾強調醫藝難精,「既非神授,何以得其精微?」他說:「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尋思妙理,留意鑽研」,「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膏勿失,處判針葯,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效,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千金方》)。可見,「醫者意也」,並非是神秘莫測的唯心論的東西,它是經過長期深入鑽研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勤于思考,才能達到的境界,也是一個臨床醫生必須練就的一項基本功。中醫學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藝,而是一門具有高深理論體系的科學,所以僅有感性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將實踐中獲得的材料經,過理性思考,多多「加意」,才能上升為理論,並不斷充實和發展。因此,中醫學中「醫者意也」的含義是意味深長的。
裘氏曾經深有感觸地說:「醫者意也」一辭,如淺手言之,它是學習醫學的一個起碼而又必備的條件;若深手言之,乃是達到一定造詣或者有所創造發明的一個重要保證,它雖是短短的一句話,確是「不廢江湖萬古流」的。
推薦閱讀:
※男性補腎養生吃這幾樣就夠了!
※加盟我們最好的養生保健產品品牌 吉悅康匯
※中醫子午流注養生法(嶺南經方書院內部講稿)
※冬天手腳怕冷怎麼辦?
※讓女性面若桃花,呵氣如蘭的【純手工製作玫瑰花醬】:封存甜蜜和幸福的最佳養生玫瑰醬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