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前奏(1):秦孝公唯才是舉,商鞅變法初立首功!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授以尊官,封之大邑。」

秦孝公上台後,為秦受到天下各國的鄙視感到憤慨,他要讓秦強大,要讓秦在天下佔據一個顯要的地位,由是不惜代價招賢,由是發出了這道招賢令。聽聞了招賢令,自認為符合條件的游士們風塵僕僕紛紛趕來,其中有一人叫公孫鞅。

公孫鞅是衛人,他年紀輕輕,可抱負大,想要在這亂世中做出一番大事業。與抱負相適應的是,他有才,且是奇才。故鄉的水土養育了他,他本想報效母國,可衛國太小太弱,難以施展身手,不得已前往魏國。在魏國,雖說混得還可以,受到魏相公叔痤的刮目相看,並得到這位恩公臨終時的極力推薦,然而魏惠王不把他當回事。

無奈之際,他聽到了秦的招賢令

離開中原,進入文明程度較低的秦國,公孫鞅通過門路見到了秦孝公。他不了解秦孝公,不知這個君主喜好什麼道?他沒採用游士通常所做的那樣:開門見山,全盤托出自己的政治方案。而是不顧機會難得,不顧引路人的指責,工於心計地作了巧妙的試探 :

第一次相見,他談的是堯、舜的帝道,談得對方昏昏睡去。

第二次相見,他推出了湯、武的王道,對方還是索然無味。

第三次相見,他才說出了時尚的霸道,說得秦孝公正中下懷。

擴大農業生產以富國,加強軍事力量以勸戰,頒布法令以明賞罰,公孫鞅談得頭頭是道,談得秦孝公相見恨晚,談得秦孝公把國政交給了他。

站在黃土高原,俯視天下,得志的公孫鞅拿出了一個改革方案。秦孝公看得滿意,大筆一揮予以批准。

做事講究個信字,為使改革取信於民,公孫鞅立了一根大木在南門,旁邊貼出告示:有能移此木至北門者,賞以重金。木移走了,賞金果然發下,民眾相信這回改革是有令必出,不得隨便對待。

新法頒布了,為使改革暢行無阻,公孫鞅不容任何人非議新法。太子駟仗著特殊的地位不服,公孫鞅讓秦孝公制裁了他的兩個老師,一個割去鼻,一個臉上刺了字,以警效尤。

改革雷霆萬鈞,相信者跟著走,懷疑者被拖著走,反對者被威懾著走,舉國上下,順著一條道兒走。

這場改革是空前的,是春秋戰國中規模最大的,程度最深的,從上到下觸及到方方面面,把一個秦國徹底變了個樣。

經過改革的秦國,一舉成為天下第一強國。

經過改革的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這場改革,公孫鞅有主持之功,秦孝公有支持之功。

改革後的秦國,向外推進,步步順當。大軍伐魏,先取了六百多里的商於之地,再拿下了戰略重地河西五城。

商於被封給了公孫鞅,人稱商鞅。

商鞅志得意滿,以為有不世之功。眼前一片歌功頌德聲,把他捧得樂陶陶,醉乎乎。獨有門客趙良一人,發出了警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結怨甚多,後果不堪設想!」

聽到逆耳之言,商鞅難以再樂,然已成騎虎之勢,沒了退路。他崇法,崇刑,漠視德化,漠視人心,雖強行整齊了秩序,向人們提供了利,卻結下一大批政敵,也釀成了無數的弊端,在巨大成功的背後,隱藏了莫大的禍患。

待到秦孝公一死,整個局面就翻了個,太子駟當了君主(秦惠文公),馬上向商鞅開了刀。

商鞅逃,逃到旅店,因自己曾規定無憑證不得住店,而被拒絕;逃到魏國,因當年征伐,而遭通緝;無路可逃,回到秦國,被五牛分屍。

六國諸侯獲悉商鞅死訊,彈冠相慶。可秦惠文公分了商鞅的屍,卻繼續用著他的法。


推薦閱讀:

打下江山,卻連累873人死亡,漸漸被遺忘的忠君愛國人物
為什麼商鞅會選擇在秦國變法,在秦國變法之前,商鞅又去過哪幾國?
十六、當你做了牛角尖……
秦亡漢興:帝國的崩塌與重構
一諾千金:商鞅

TAG:變法 | 商鞅 | 秦孝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