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四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四
弟子品之四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五次命富樓那問疾也文亦有二一命問疾二富樓那奉辭不堪所以次命富樓那者以其聲聞弟子中說法第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者富樓那是姓從姓立名此翻為善知識彌多羅尼子即是母名此翻滿願所生故言子也所以重加母名者恐表異同名也有師解言富樓那此翻為滿即是姓也彌多羅尼子此翻為願其母名願故言滿願子也但法華經為中根受記迦旃延預中根受記富樓那至下根方得受記而今先命富樓那者或是隨近即命或是須使事便故先命也所以者何迦旃延雖巧難問佛本不命窮難疾者富樓那既有辯才善能莊嚴文辭有所言說悅可物心若遣傳旨心稱眾情故先命也如佛說大品經不命迦旃延傳教唯命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三聲聞令傳說波若大智度論具有料簡意同今釋也富樓那當是想數入道故於名相無滯說第一也問曰慧能見理想數豈得入道答曰見理得道終是慧數而想有其力慧如刀刃想如刀背刀背若厚刃有所斷想能符慧因之見理餘數亦爾各隨所強助慧入道諸弟子因助各別受第一名也富樓那乃是法身大士如法華經所明但欲發起如來半滿之教故先以四枯說法引物入道次欲發四榮說法乃示受凈名呵折令諸四眾鄙小慕大今佛命令問疾者富樓那若述昔被彈之事即重顯發四榮說法之妙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奉辭不堪就此文有四意一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不堪之事四結成不堪第一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說法乖機致被凈名呵折不堪傳聖旨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此是第二明不堪之由由於往昔樹下為新學比丘說法也林樹只是標其說法處耳或有所表類身子章可知也為諸新學比丘說法者新學只是三乘人初心始學道也諸比丘當是意在大乘入道初心富樓那不審諦觀知妄為說三藏小乘半字法也雖不明說法之語尋經可知下文雲欲行大道勿示小逕小逕即小乘人所行之道也此乖大機致被彈呵不堪之由由不知大機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此是第三正述昔被彈之事文有七意一呵說法失機二結過三凈名入三昧加諸比丘四諸比丘志開發五凈名為說法六諸比丘得不退轉七富樓那敬揖今就呵說法失機文即有四一呵不入定觀前人心二呵不觀心念三呵不觀根原四呵不觀樂欲凈名所以約此四法彈呵者今以義推即是不知用大乘四悉檀說法也一呵不知心者即是自性清凈心即是第一義悉檀故大涅槃經雲正因佛性眾生心是也二呵不知心念者即是為人悉檀為人有種種念修行不同故法華經雲念何事修何事也三呵不知根原者即是對治悉檀根利有遮現在修何事也即是對治破遮根利之用即發也四呵不知欲者即是世界悉檀若樂聞大乘即得為說大乘因果一切法皆以世間名字為說也但四悉檀明次第一義在後今乃在前者討本明義也滿願不知用四悉檀為諸比丘說法故有差機之失經言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者此是呵不觀人心也夫為人說法必須審諦若不入定則不見根緣那得漫為說法致有差機之過也所以凈名呵富樓那不前入定觀此諸新學比丘心故不見其久已發菩提心為說大乘第一義悉檀妄為說小乘第一義也問曰入定入何等定能見機根答曰入定有八種前六種入定不知根緣後二種入定即知根緣也一者凡夫邪道若得根本四禪諸定闇證之定本非照機之定設入此定亦不能得知佗根緣二者凡夫外道若斷障通無知雖得佗心知入定止可得知根緣也三者三藏教慧解脫羅漢有作四諦三十七道品中八種定此本是緣理之定入此定不能照物根緣也四者三藏教俱解脫羅漢得根本禪依根本禪修得觀練熏修諸禪定發佗心智入此定止知佗心亦不能照物根緣也五者通教慧解脫羅漢若修無生四諦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中八種定此但緣理本不論事亦不能見物根緣也通教菩薩亦爾六者通教俱解脫羅漢若得根本禪依根本禪修得觀練熏修觀練熏修諸事禪定發佗心智但知佗心不能見物根緣通教菩薩亦爾此即前六種入定悉不能知根機也七明別教菩薩修無量四諦三十七品中八種定若入此定非但知佗心即見物根緣也八圓教菩薩修無作四諦三十七品中八種定寂而常照一切眾生心所念及諸根緣悉知也今約後二種定若入此定即能知前人心念根欲也凈名呵滿願不先入定觀前人心者即是不入此二種定也問曰知佗心與知佗根有何等異答曰知佗心只是佗心智凡夫二乘共有知根緣即是道種智但別教菩薩具此智通教菩薩尚不得此智況復二乘及凡夫外道也問曰若爾凈名何得呵不知心念也答曰道種智知根緣必因佗心智故下次第約不知欲呵折也問曰入無量八定知根緣與入無作八定知根緣有何殊別答曰入無量八定即是從空入假定若發道種智破法障無知善於知見得無掛礙故能知物根此是緣修為顯真修非是任運普照之定也若圓教菩薩無作八定即是真修寂而常照不以二相普見一切眾生根緣也故此經下文雲常在三昧不以二相見諸佛國即是不二相照一切根緣也問曰若爾何得勸滿願令入定答曰此正將別教八定對破二乘但空之定不觀人根故言先當入定也圓教即無入出相或為破為勸方便說入也複次心心自然流入始是真入義也經言無以穢食置之寶器者此諸比丘久以發菩提心菩提之心即是法性之真心也出法性外道無別有真心寶器者譬菩提心如寶能容佛法即如器也此即大乘之器世間穢食置之寶器者以小乘法喜禪悅食帶塵沙無明之穢滿願忽不入定觀諸比丘菩提心寶器為說小乘法喜禪悅穢食即是穢食置之寶器此事不可也。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此是二明呵不入定不知心念念即念數是諸比丘過去既已曾發菩提心已經行菩提道學六波羅蜜今生雖忘猶有習因念行六度皆是心數中行應用大乘為人悉檀發其宿行何得用小乘為人悉檀說法此如身子教二弟子之失也大乘真行真實喻琉璃真寶小乘似行虛偽不實取喻水精是似寶非真寶也。
汝不能知眾生根原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此是三呵滿願不先入定觀根原也是諸比丘已於過去種大乘善名之根原者本所值佛為說大乘初因此發心即是原也滿願既不得無量八定無作八定是故不見此諸比丘根原有障為說大乘對治發起其令厭苦求滅也經言彼自無瘡勿傷之也即是譬顯此諸比丘從發大乘心來所有善根未有念著小乘法若生念著即傷其大乘善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逕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此是四呵滿願不知此諸比丘欲慕大乘應為說大乘世界悉檀成其欲樂那忽以小乘世界為說起其小欲壞大欲也料簡根欲性不同此開十力中三力也根一向是過去善欲是現在性是未來此經但明根欲不辨性者以善根未成欲樂猶有可改之義未成性也故智度論雲欲名隨緣而起性名深心為事若過去善根牢固成就今生對緣則起此是因性成欲若過去善根未牢固今生緣起欲數習此欲則成性性名深心為事故云性以不改為義欲性義既相關呵不知欲即兼得呵不知性也此文有三譬即是大乘三欲樂之心也一經雲欲行大道勿示小逕此譬顯法身實相無上大道是智度大道佛善來也所以者何此諸比丘已有欲求實相之心滿願為說半字之法即是示小逕也二經雲無以大海內於牛跡此譬欲修大乘功德萬行所以者何此諸比丘欲修大慈六度萬行大心即是大海滿願為說小乘三十七品之行即是牛跡忽令行大心修小行者即是大海內於牛跡也三經言無以日光等彼螢火此用大乘無作四諦一切種智比於小乘有作四諦一切智也所以者何此諸比丘欲求大乘一切種智滿願忽說小乘聲聞一切智若言見真是同即是比並義也但日光不可比螢火略有五義一是蟲光非實光二者火照睒爍不停三破闇少四夜自照五無所利益豈得等彼日光日光一是實光二常照停住三破闇遍四自照亦照佗五一切皆蒙日光恩被也合螢光五譬細思可知此諸比丘具此三欲必成法身三德不縱不橫之秘藏也所以然者大道即法身日光即般若大慈萬行即是解脫豈可以小乘三欲而比並焉複次滿願不知此四種心者不取今世近知為知若深討往昔值佛已來已有此心數根欲中間廢忘其雖有此四心猶未決定若聞大乘四種善心即發藉前相資至不退轉若為說小既是不定位人即隨小乘教墮於二地也。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此是第二結過文即有二一正結過彈呵二譬顯經言此比丘久發大乘心者過去已經值佛發前所明四種心也經言中忘此意者自爾已來經生歷死捨命受生為報障所障故何得以小乘四悉檀法而教導之是則乖其往昔大乘心念根欲之過罪也問曰往昔善根為失為不失也答曰雖忘不失譬如誦經雖忘復薄理即憶也故法華經雲不覺內衣里有無價寶珠又經言一句染神彌劫不朽也。
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此是二譬顯結過也經言小乘智慧微淺者觀生滅四諦見偏真名一切智此力不能斷塵沙無明又不能知物根圓照法界故名微如兔度河不能窮實相底即是淺經言猶如盲人不能分別者二乘但有肉眼天眼慧眼無法眼不見根緣無佛眼不見性無菩薩根對三諦塵不能發識分別言如盲也又如生盲者二乘雖有肉眼不如法華經明六根清凈肉眼一時見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色也是則雖有肉眼猶如盲也二乘雖有天眼作意見千界乃至大千諸佛菩薩有真天眼常在三昧不以二相見諸佛國小乘無此天眼故如盲也諸佛菩薩有真慧眼入不二法門若菩薩慧眼小見佛性而不了了二乘慧眼都不見佛性但見於空亦是盲也諸佛慧眼如法華經十六王子嘆佛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凈是真慧眼二乘無此慧眼故言盲人也又二乘永無法眼佛眼當知二乘全無大乘五眼故說如盲若無大乘五眼則不能分別一切眾生緣三諦之理根有利鈍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第三凈名入定加諸比丘加之者借宿命智令諸比丘即皆憶己曾於五百佛所發菩提心修行六度迴向菩提也。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
此第四諸比丘還得本心文即有二一明諸比丘得本心二明諸比丘致敬一諸比丘各得本心者凈名以三昧力加諸比丘令悟昔所修還得四種本心也二諸比丘敬禮者滿願差機說法回惶無益今蒙凈名三昧冥加即知宿命善根開發荷恩事重感愧頂禮也問曰出家人何得禮白衣答曰入道恩重碎身莫報諸比丘欲行菩薩道豈存聲聞戒律之形儀也。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
此是第五凈名即為說法也當是用大乘四悉檀赴其四心而為說法也。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此是第六諸比丘得不退轉也圓教明似解不退即是入鐵輪十信若真解不退是銅輪初住往昔發心只應是五品弟子不定位耳或是別教通教不退未可定判也。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此是第七滿願自愧責也聲聞無道種智法眼不見根緣致有差機之失豈得稱說法第一而忽謬有所說於物無益甚可愧懼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不堪滿願自惟往昔說法既有差機之失致被呵折今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六次命大迦旃延問疾也文亦有二一佛命問疾二大迦旃延奉辭不堪所以次命大迦旃延者以其諸聲聞弟子中論義第一也摩訶言大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善解契經即是其性從姓立名名迦旃延迦旃延此翻不定有翻為剛剩有翻雲文飾未知的以何翻為正大迦旃延當是從更樂數入道所以然者若心推撿研核即道理顯現豁然悟解即是理也是以須陀耶沙彌八歲論義而得受戒又如十仙梵志皆因論義發心入道故大涅槃經雲樂論義者生五凈居即於彼天般涅槃也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昆勒論此論申三藏教有無門亦應是從此門入道故作斯論也若人入昆勒門論義無窮盡此論正傳南天竺國不度此土大迦旃延為欲顯發如來半滿之教故示聲聞論義第一也諸有樂論義者先以四枯論義引之入道次欲顯大乘四榮論義故示受凈名呵折令諸四眾鄙小慕大也今佛命令問疾者大迦旃延若述昔被彈即重顯大乘四榮論義之教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迦旃延奉辭不堪文有四意一正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不堪之事四結成不堪一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解釋五義被彈無答故不堪傳如來旨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此是第二述被呵之由由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廣演其義致被凈名彈呵也就此文即有二一者佛略說法要二者迦旃延後廣說一佛略說者經言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也所言略說者此有四句一名略義廣名教少說法解義多也二名廣義略名教多說法解義少也三名廣義廣名教多說法解義亦多也四名略義略名教少說法解義亦少也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者當是名略義亦略也如總相說苦諦不多解釋即是名略義略若別相分別苦有四行說種種譬喻解釋即是名廣義亦廣也複次若但總說五行而不多解釋即是名略義略若具說十六行別相種種分別解釋即是名廣義亦廣也佛為諸比丘或當總相略說苦諦不別解釋或是略十六行但總相為諸比丘說五行不為別相廣分別故言略說也問曰迦旃延廣解佛五義何得約五行解佛略說法也答曰約理名五義約智緣理名五行約定名五門禪轉側相關義無乖異也而言法要者只五行撮眾行之旨歸入道之最勝故云法要也所以者何十六行攝一切行今但取此四行者苦四行即是總緣四念處能生燸法即是似道至上忍世第一法隨用一行即入苦忍即是真道此之真道斷集即證滅但說五行入道事足故云法要也複次此五行即是三法即是印定一切聲聞經所以然者苦合無常空合無我寂滅即三法印一切三藏教故言法要也複次此五行即是三解脫門空無我即是空解脫門寂滅涅槃即無相解脫門無常苦即無作解脫門此三解脫門攝一切佛法故云法要也二明迦旃延廣說者經言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等五義也所言於後敷演其義佛為諸比丘總相說苦諦或總相說五行令取正意修道而不為別相廣分別者恐著語心亂失正道意也迦旃延即事交見諸比丘心迷不解故於佛說法後為敷演其義敷之言開演之言廣重為諸比丘分別開廣說五義也今明廣說有二種一橫明廣說二豎明廣說一橫明廣說者歷三界一一別明苦五義也二豎明廣說者約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一一分別說五行也若常徒數師雖能細分別說五義只是橫廣委悉此了不得入道今一家置橫用豎可得用入道也但大迦旃延見有無入道故佛在世時造昆勒論論所明義若說四念處即知有四倒說三毒即知有三聖行說有即知無今為諸比丘廣說五義必依其論約有無門廣說其義也但佛在世說法無違諍諸弟子入道法門雖異得道是一有所造論而莫不各述其觀門不說佗法故大涅槃經明五百比丘各說身因即其事也迦旃延造昆勒論若不善通三藏教四門分別無滯者其論焉得傳南天竺也毗曇約有門明五義成實論約空門明五義昆勒論約有空門明五義如為闡那說離有無經若明五義即是非空非有門明五義也四門明義經前玄義具辨細推前義作四種五義不同宛然可見具出事繁廢釋經文也尋佛在世時說法雖異而聞者各隨機得道無有斗諍相破壞之罪也迦旃延既從有無門入道因此造昆勒論當是約昆勒論為諸比丘敷演有無縱容廣說五義也問曰何等是昆勒論所明無有縱容五義之相答曰如數人有門明五義成論空門明五義一往有空入道碩反今昆勒論意當是縱容有無兩種五義因之入道迦旃延用此為諸比丘廣說五義青目注中論雲少有少無入道者鈍根人也此恐是縱容不決判屬鈍根昆勒論既不度義推大意應爾未可定執故不委分別也或當迦旃延此縱容廣說五義不能決判令諸比丘入道致為凈名所彈即是不堪之由也問佛既說諸比丘未解迦旃延重述廣說此有何咎若佛用三藏教不逗機者此過由佛非迦旃延之失也答曰佛意難測說法出沒多端初宜三藏引接入道必由摩訶衍通教是以如來權用三藏教五義迦旃延不深得此意廣說三藏教五義既不能令諸比丘進道致為被呵之由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此是第三正述不堪之事文即有三一呵能說法非二呵所說法非三明諸比丘心得解脫一呵能說心非經言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者小乘人若入真諦無心無說若從真出俗則有心有說是則以生滅心說實相法既是生滅豈得是稱實相真理而說實相也複次四義即是生滅若作此心分別說五義即非說一實相也複次出觀心起即是生入觀心忘即是滅實相非生滅何得生滅心說實相法也複次迦旃延因有無入道還約有無說五義生即是有滅即是無所說五門之理既是生滅有無能說之心智亦是生滅有無故云生滅說實相法也複次聲聞經四門明五義皆析法入理即是生滅之觀故中論云為鈍根聲聞弟子說因緣生滅是則四門雖異皆是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即是拙度也非如摩訶衍說巧度之四門說法也所以然者一往說通教八地以上二諦雙照即真而說此恐有教無人也若別教初地顯本道觀雙流即寂而說此亦恐是有教無人唯有圓教初心以上即寂而說如阿修羅琴此非生滅心說實相法也又迦旃延非但說法心非亦不知根有利鈍此諸比丘雖是小乘根性而必因通教巧度得道不藉三藏拙度成聖故大士呵其生滅心動無定不見佗機謬說迂迴之五義也。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此是二明呵迦旃延所說法非也凈名所以呵者迦旃延三藏教為諸比丘廣說五義既是拙度之教諸比丘心不開悟今凈名為說摩訶衍通教明五義即是體法入空巧度之五義也體法入空非但正通入真諦但空亦通入中道不可得空也經言諸法畢竟不滅是無常義若三藏教明粗細生滅無常此只是無常非無常義若了諸法平等非生滅妄情橫見生滅即撿此生自佗四句不可得即無滅也是則諸法畢竟不生不滅即是無常義也經言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者若如三藏教所明粗細五受陰此只是苦非苦義也摩訶衍明若通達本無粗細之苦妄見有苦此苦即空不見苦相名無所起即是苦義也經言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者若如三藏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此只是空非其義也摩訶衍明真如實相若體此妄計諸法本來常空妄計有人法諸法究竟無所有者即不須分別破析既不得有之可析何得有空之可存即是畢竟無所有是真空義也經言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者如三藏教明人無我此只是無我非無我義摩訶衍明實相真空本來無有我與無我眾生妄計有我破我明無我既不得我亦不得無我我與無我皆不可得不可得者即是無性即是真空無我義也經言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者若三藏教所明以有還無即是滅諦涅槃此只是寂滅非寂滅義摩訶衍明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即大涅槃不可復滅即真寂滅義也而眾生妄見流動二乘對治滅之菩薩體達法本不然即是真諦寂滅之理本來無有煩惱生死熾燃今則無因滅果滅之滅諦涅槃若見生滅真空不二之理即是真寂滅義也若三藏教明五法名義皆異今摩訶衍所明五法假名雖殊名字即空其義一也此是通途釋摩訶衍通教五義相亦得即是圓教五義也若作正破迦旃延昆勒門五義者如前約有無縱容明五義今凈名破雲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何得有無縱容是無常義也破下四義類之可知也問曰上說迦旃延為顯四榮示受凈名呵析今明摩訶衍五義前四義乃結成四枯此豈是顯於四榮說法之教也答曰若破入中道結真諦成四枯中道任運自成四榮也如涅槃經明二鳥俱游無常常不得相離今說真無常義即不得離常義也故此經明於我無我而不二即真無我義若大涅槃經明我與無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真我義即是無我法中說真我也凈名結真明四枯者意為顯四榮也此經是方等生蘇之教意為顯四榮出沒未的顯豈得頓同法華涅槃也。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此是三明諸比丘悟道此諸比丘根性必因生滅觀門調心後入無生觀即得入道是以佛初為略說生滅五義調心凈名呵迦旃延廢生滅拙度五義用無生巧度五義為諸比丘說比丘即得入道也經雲彼諸比丘心得解脫者即是因聞通教體法入空得羅漢果也大品經嘆諸羅漢德雲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者即是脫三界思惟煩惱心得自在具八解脫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大段結成不堪也迦旃延自惟往昔為諸比丘廣說五義為凈名所彈嘿然無答今豈敢傳如來旨故辭不堪。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七次命阿那律文亦有二一佛命問疾二阿那律奉辭不堪所以次命阿那律者以其聲聞弟子中天眼第一也阿那律剎利種白飯兒或雲阿泥盧豆或雲阿?樓馱當恐如楚夏言音之不同也此土翻為如意或雲無貧此人過去一食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常在天上人中受如意果報故名如意爾來常富無所乏短名無貧也即是佛之從弟釋摩男是其親兄其人出家初學道時多睡眠為人所呵因是忿愧精進不寢遂致失明白佛說如上事佛語言眠是眼食世人七日不食則命根斷絕七日不寐眼命斷難可治也當修天眼用見世事那律因是苦行修禪得四大清凈造色半頭天眼從頭上半皆得見色觀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勒果三藏如來得全頭天眼一頭皆發凈色徹見無礙那律雖不及佛於聲聞中最為第一即是作意數以入道具如上說為欲顯發如來半滿教門先以四枯天眼引諸四眾入道次欲顯發四榮天眼示受大士呵折今佛次命問疾者阿那律若述往昔被彈之事即重顯四榮天眼之教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明阿那律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正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述被彈之事四結成不堪就第一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有梵王問天眼即答所得天眼致大士彈呵莫知所酬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凈與萬梵俱放凈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文即有二一明梵王來稽問天眼二明阿那律答一明梵王與萬梵俱來稽首請問天眼者但梵王是娑婆世界主統御三千大千世界報生天眼無如梵王及其眷屬聞那律於聲聞弟子中天眼第一欲知所見優劣故來請問也二阿那律答吾見能仁大千世界如觀掌中阿摩勒果但聲聞弟子所得天眼無有能見大千世界唯阿那律能見大千世界故大智論雲大羅漢所得天眼唯見小千世界大辟支佛見百佛世界諸佛如來見一切佛土今那律所明天眼獨見三千大千世界者以其偏修作意數得半頭天眼照用廣達於諸聲聞天眼最第一也一往而論與梵王所見似同既無過彼之用故不能生其敬仰之心此豈能發梵王道心致被大士所彈即是不堪之由也問曰若爾定有何異答曰梵王所得是果報天眼那律所得是修得天眼果報天眼是其住處則見三千若至余方則不能見修得天眼隨所至方皆見三千大千若阿那律所得天眼乃是修根本觀練熏修五種四禪八色清凈因此發真天眼通此之天眼屬於禪智禪智常隨行人所以隨所至處皆見三千如觀掌中阿摩勒果也諸羅漢雖不能見大千隨其所見國土皆如影隨形不同梵王此為異也複次梵王雖見大千是總相見見不分明阿那律半頭天眼亦見大千是別相見見則分明也乃至諸羅漢因凈禪得天眼者皆別相見所見雖狹而分明委細勝於梵王複次梵王天眼是通非明羅漢天眼是通是明有如是等之異也問曰若梵王是報生天眼見大千與法華經明肉眼見大千有何殊別答曰大智度論明肉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者以報生天眼在肉眼中天眼開闢肉眼見色故見大千也如大品經明菩薩肉眼見百由旬乃至大千世界過此則用天眼以肉眼與風相違故不說見佗方佛土若依法華經明肉眼見大千世界一切法是則三藏教明二乘所得天眼慧眼所見事理尚不及法華經明肉眼所見何況梵王所得天眼而可並乎故大涅槃經雲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二乘之人雖有慧眼名為肉眼以其慧眼見真所斷惑但與圓教菩薩肉眼齊也大乘圓教雖有肉眼而名佛眼以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藏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就文即有五一核難二阿那律受屈嘿然三梵王請問四凈名答五梵王及眷屬發菩提心就第一核難文為兩一者雙核二雙難初雙核經雲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為不作相耶凈名何故作此雙核正明聲聞教中所明羅漢功德有二種一者有為功德二者無為功德有為功德即是十智三三昧三明六神通也無為功德即是三界見思斷處無生無滅也天眼若屬有為功德即是作相見若屬無為即是無作相見羅漢既有此二種功德今定作何功德生天眼而見大千世界也。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此是二凈名雙結難也經雲假使作相即與外道五通等者明凈禪所發天眼皆是生滅作相雖與根本禪發天眼力用有殊並約有為明見一往無別故與外道五通等也經雲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者此約無為功德結難也無為功德止是證數緣盡此中不說有所緣見大千也若無為有能見大千者可異外道無為既不得有見此則不論有天眼見於大千也若還取有為見說見大千者此則孱同梵王不異外道既無異見天眼之殊豈能發起梵王敬仰之誠生彼善根也阿那律天眼有失正意在何以三藏明析法入空但見偏真不見中道故有入觀出觀之殊入觀即同無為無見出觀即同有為有見二乘天眼有此之過故被難致屈也。
世尊我時嘿然。
此是第二明阿那律嘿然受屈也所以嘿然受屈者著此二難進退莫知所通也。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此是第三明梵王請問文自有三一梵王得未曾有二禮致敬三正請問經言彼諸梵聞其語得未曾有者阿那律答天眼見於大千此一往未覺異梵王所見故不能生其敬仰也今聞大士有此核難那律天眼既壞梵王所得自知非真必更有真天眼故生未曾有之心也經言即為作禮即是二明梵王及諸眷屬敬心內發申其敬懷亦是致請之儀也經雲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即是三明梵王請問孰有真天眼那律仍外道梵王亦然此皆非真天眼者必應更有得真天眼之人故言世孰也。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此是第四明大士答亦有二前答有得真天眼之人二辨真天眼之相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即是初答也得真天眼者以修中道實相發真天眼無二邊之偽故言真天眼也問曰若無二邊之偽即是真慧眼何得說為真天眼也答曰即中見色即是真天眼也經言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此是二辨真天眼之相也所言常在三昧者常在王三昧乃至首楞嚴等諸三昧亦是常在大涅槃常寂定深禪定窟也即是一切眾生皆滅盡定相不起此定也經言見諸佛國者寂而常見也如明鏡不動凈水無波萬像皆自然現也經言不以二相者非作相不同梵王外道聲聞有為作相天眼通也非不作相非二乘所得無為偏真之無作相冥然無所見也複次不以二相者中道真天眼非真俗二諦之二相慈此二相而能遍照四種佛國三種眾生死此生彼依正兩報並現王三昧中即是真天眼也問曰此二真天眼四教所明何教所攝答曰若非偏非圓偏圓雙見即是圓教之天眼也問曰若佛因中道所得天眼名真天眼者更以何名佛眼耶答曰今取見中道發天眼見十方國土十方法界粗細之色為天眼若佛眼即論圓見三諦法界也隨義分別無相謬濫何止天眼五眼宛然不相混也如金剛波若所明如來有肉眼乃至有佛眼是義應具分別之廢論餘事深得此意天眼何妨四眼。
於是嚴凈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見。
此是第五明梵王發菩提心文即有二一正明梵王與眷屬皆發菩提心二明致敬而去一明梵王及諸梵發心者前雖聞那律所說不辨實相之理又無遍見諸佛國土之事故不能令諸梵深信發菩提心也得大士所明天眼真事廣過其天眼之外稱會諸梵大乘根緣故皆發菩提心也圓教所明若相似發心即是入鐵輪十信之位若真發心即是入銅輪初住也二報恩致敬不現如文。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成不堪那律自惟往昔為梵王說天眼被大士彈呵莫知所酬豈堪奉如來旨往問疾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四)
卍續藏 第18冊No.0338 維摩經文疏
推薦閱讀:
※善意的咒詛 康來昌牧師 經文:詩篇109篇
※憑信而立 經文:林後1:12
※再思「五餅二魚」 經文:太十四:13
※只見耶穌 經文:太17:1
※佛典中關於秘藏密教的相關經文略輯!
TAG: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