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七絕《紅梅》賞析
直和根撥送春來
——蘇軾七絕《紅梅》賞析
文/笨笨信天翁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1037~1101)的詩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命意新穎,發人深省。尤以其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膾炙人口。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藉由客觀外在物象來表達主觀的內在情意,發人之所未發,寫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
《蘇軾詩集》(莊嚴出版社第一~第四冊)中有關梅花的詩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創作於「烏台詩案」之後。關於詠梅,蘇軾明確主張寫梅應寫「格」:「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紅梅三首》),他發掘和升華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風斗雪的品格——「梅格」,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對梅花的描寫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於「梅」的形象之中,讓「梅」成為自己人生際遇和人格的代言物,並寓哲理於詠梅詩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蘊。《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簡稱《紅梅》)便是其中之一。
[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令尹,
直和根撥送春來。
從題目可知,蘇軾這首詩以梅花作為思念關景仁的象徵物,藉梅花表達憶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則,抒真誠之情懷。
關景仁,字彥長,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進士出身,多才多藝,音律、曆數、草隸、圖畫無所不精,尤長於詩。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說三年)為豐縣令,曾對縣城進行過較大規模修建。又嘗為錢塘令。關景仁曾以梅樹為禮物相贈,蘇軾將梅株栽於堂屋外面向陽的地方,寫下《紅梅》二首以表感謝。
第一聯: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
[注釋]
芳信:開花的音訊和春天將要到來的消息。芳:①香;香氣。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風賦》:「回穴沖陵,蕭條眾芳。」信:①誠實;信用;相信。②使者;信息;書信。這裡雖然指後者,但應該理解為二者兼有。
負:有三種含義:①以背載物。引申為擔負。②背棄;違背。③虧欠;拖欠。這裡可以解釋為三重含義兼有,但旨在表達「負疚」,即心中感覺不安與抱歉。
垂垂:漸漸。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詩:「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黃庭堅《和師厚秋半》詩:「杜陵白髮垂垂老。」
[賞析]
第一聯,讚頌梅花與寫景。
唐人詠梅,多以寫閨怨、傳友情、託身世為主,亦有模擬物象,含有美的意蘊的佳作。至宋以後,寫梅花意象之美,贊梅花標格之貞的吟詠日益盛行。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的陸遊,稱讚梅花「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在《卜運算元·詠梅》中讚頌梅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蘇軾亦然。
蘇軾一生講究風節操守,堅持愛民為民原則。他向來嫉惡如仇,對邪惡「如蠅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從眾,卑論趨時」(《登州謝上表》)。蘇軾認為王安石推行新法於民不便,上書反對,故而不容於朝廷,自求外放。後又因「烏台詩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司馬光再度為相,守舊派紛紛上台,蘇軾也被委以重任。然而,當他看到舊黨拚命壓制王安石新黨人物、盡廢新法,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就站出來猛烈抨擊,向皇帝進諫。由於蘇軾既難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先後受到兩個黨派的排擠,因而再度自求外調,再次遠謫杭州。蘇軾為了保持本心潔凈,付出了極大的政治代價。在紛擾的世俗社會中,蘇軾幾經仕途坎坷與人生曲折之後,難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蘊含了更多的人生體悟。正因為如此,他晚年謫居惠州,其詩作中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愈加顯露。
蘇軾欣賞並追求獨立自尊的處世方式,將自己的情思寄寓在詠梅之中。他心懷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隨春態」,「自恐冰溶不入時」,「尚余孤瘦雪霜枝」。(《紅梅三首》)讚頌梅花生命力頑強,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儘管「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卻依然「灼爍」「草棘間」,凜然歲寒,迎接春天的來臨。(《梅花二首》)
本文賞析的這首七絕《紅梅》,首句「年年芳信負紅梅」中的「芳信」一詞值得玩味。「芳」與其它詞搭配比較多見,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與「信」搭配則不多見,這就使人不能不聯想到「花信」一詞。「花信」即「花信風」。梅花為二十四番花信風之首,濃冬時節,萬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懼嚴寒,凌寒而開,「眾芳搖落獨喧妍,」(宋·林逋)「一樹獨先天下春」(元·楊維幀),年年如期帶來開花音訊和春天的消息。
蘇軾在這首詩里,藉由梅花綻放於早春,為大地帶來生機的特質,將「春汛」的意象賦予紅梅。這句中的「負紅梅」,有的解釋為:梅花擔負傳遞花開的音訊和春天來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負」作為「擔負」。如果僅此而已,用「賦」字豈不更好?筆者以為,從這首詩的深層寓意來看,「負」應該有多重含義,還有「虧欠、負疚」的意思。這句是說:年年寒冬季節,紅梅迎雪吐艷,凌寒飄香,給人們帶來花開和春天的好消息,無暇前來賞梅,心中感覺不安和抱歉。
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蘇軾有一首古今叫絕的詞作《西江月》(見附錄3),它是一首以梅寫人,因人詠梅的名篇。《冷齋夜話》(宋·惠洪)中指出「其寓意為朝雲作也」;《野客叢書》(宋·王楙)也稱「東坡在惠州,有梅詞《西江月》……蓋悼朝雲而作。」王氏朝雲,乃蘇軾侍妾。蘇軾貶惠州時其妻已故,他不讓朝雲隨行,然而,朝雲卻義無反顧,萬里投荒,來到嶺南,抵惠不足兩年,香消玉殞,年僅34歲。年已花甲的詩人悲愁千種,先後為朝雲寫下多首悼亡詩詞,撰寫《朝雲墓志銘》為其樹碑立傳,又於是年冬天寫了詠梅詞《西江月》。詞中的「曉雲」即「朝雲」,詠惠梅為其表,悼朝雲是其實。
由此筆者認為,蘇軾這首七絕的「負」字,不僅飽含著詩人對紅梅的無限深情和愛意,而且暗含著詩人無盡的傷情與苦衷。紅梅花開有意,詩人絕非無情,個中原委與辛酸惟有詩人盡知。這個「負」字的妙用,一是為讀者留下了更多的聯想空間,二是為其它三句做了鋪墊。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開」,描寫紅梅含苞待放的樣子。有人把這句解釋成紅梅「垂柳般的枝葉伸上河面」,「垂垂」被當作低垂,顯然十分錯誤。二十四番花信風,小寒一候為梅花,此時紅萼梅猶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開」,即漸漸的又要開放了。這裡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應。
第二聯:珍重多情關令尹,直和根撥送春來。
[注釋]
關令尹:即關景仁。尹: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關景仁曾任縣令,故稱作「令尹」。
直和:簡直是。直:徑直;直接。《漢書.陸賈傳》:「平(陳平)常燕居深念。賈往,不請,直入坐。」引申為一經,一直。如:直到如今。這裡作「簡直」。
和:跟;與。岳飛《滿江紅》詞:「八千里路雲和月。」
根撥: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撥」,在這裡作量詞,一般用於人的分組,分伙。如:一撥人。
[賞析]
第二聯,表達憶友之情,是這首詩的精華和關鍵,末句的解讀尤為關鍵。
「珍重多情關令尹」,表明蘇軾十分珍視、珍惜與關景仁的友情。史料對他們之間的交往記錄很少,但是,從關景仁以梅花為禮物贈送蘇軾這件事,不難判斷出兩人交往之密深。由於關深諳蘇軾的特立人格和高潔情操,深知蘇軾喜梅愛梅詠梅,以梅自況,以梅喻人,皆緣於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綻放花朵,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嚴寒、堅韌剛毅、奮勇當先的高潔品質。梅花的品格與氣節,恰如蘇軾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樹作為禮物贈送蘇軾。可見關景仁是蘇軾為數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蘇軾當然珍惜、看重這位朋友,稱其為「多情關令尹」。古人以信物表達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贈,而關景仁贈送的卻是梅樹,足見其情之真摯深厚,凝重濃郁,這種「多情」非一般兒女情長之「多情」可比。
末句「直和根撥送春來」,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可以說是這首詩的「詩眼」,是這首詩中最精鍊、最關鍵的詩句。
這句詩的讀法是「直和根撥(兒)送春來」,意思是說:徑直從根底送來春天。「撥」在這裡作量詞,「根撥」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詩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撥」,顯然別具匠心。漢語中,「撥」具有撥動、彈撥、劃撥等多種動態含義,作為量詞則表示數量之「眾多」,詩人用「根撥」這個詞,意在表明信物梅樹所體現的情誼之「多」之「深」,表達詩人「心底」的由衷高興,對友人的感激、感謝。
筆者認為,「直和根撥送春來」具有雙重寓意:
一是讚頌梅花報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凍,花木凋零時節,梅花凌寒飄香,傲雪報春,故人們又稱「報春花」,視其為吉祥物和吉慶的象徵。「根撥送春」隱含冬去春來的自然規律。梅花鐵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唐·黃櫱禪師)。雖然冰封大地,漫天飛雪,寒氣徹骨,但梅花笑傲嚴寒,破蕊怒放,展現出一片生機,讓人們看到了「春在枝頭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詩)。
二是借「根撥」表達詩人內心的喜悅和謝意。蘇軾眾多的詠梅詩作,借梅花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說明他對梅花情有獨鍾,自然對關景仁贈送梅樹十分珍重,禮物可謂送到心坎里,感謝當然發自肺腑;看到垂垂欲開的紅梅,心裡充滿喜悅,花開可謂開在心坎上。
從表現手法來看,末句「直和根撥送春來」既是對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開」的回應,又是對首句中「負紅梅」和第三句中「多情關令尹」的作答,從而使這首詩前後呼應,渾然一體,韻味悠長。
附錄1:
花信:「花信風」的簡稱,猶言花期。信風:指可信的定期而來的風。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有麥信。」花信風:陳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范大成《元夕後連陰》詩:「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涼州》百面雷!」楊慎《詠梅九言》:「錯恨高樓三弄叫雲笛,無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風:從小寒算起至穀雨共八個節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花侯,三候為一個節氣,計二十四侯,每侯應一種花信。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所謂花信風,就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叫做這一候中的花信風。
二十四番花信風
節氣 |
一候 |
二候 |
三候 |
小寒 |
梅花 |
山茶 |
水仙 |
大寒 |
瑞香 |
蘭花 |
山礬 |
立春 |
迎春 |
櫻桃 |
望春 |
雨水 |
菜花 |
杏花 |
李花 |
驚蟄 |
桃花 |
棠梨 |
薔薇 |
春分 |
海棠 |
梨花 |
木蘭 |
清明 |
桐花 |
麥花 |
柳花 |
穀雨 |
牡丹 |
酴糜 |
楝花 |
在焦竑《焦氏筆乘》卷三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後。到了穀雨前後,就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四處飄香,春滿大地。楝花排在最後,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附錄2:
烏台詩案: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權臣迫害,以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蘇軾坐牢103天,史稱「烏台詩案」。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今湖北黃岡)管制。初到此地,蘇軾心情很苦悶。稍後,家眷來依,朋友來訪,其心緒慢慢好轉,為了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藉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附錄3:
西江月·梅
蘇 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附錄4:
網路中的一個以訛傳訛的錯誤
(文/笨笨信天翁)
春節期間,卑人偶生雅興,企圖製作一張題上詩句的梅花圖片,作為春節賀卡贈送一位朋友。於是上網搜索查詢,相中了一張紅梅盛開的照片和蘇軾的《紅梅二首》之一為素材,做了一張賀卡並發過去。後來,誰知心血來潮,竟生出想一篇賞析這首詩的文章的念頭,於是,便細細地琢磨蘇翁的詩句,其中有點百思不得其解,心生疑竇,就再做資料核實。結果,發現一個以訛傳訛的錯誤。
網上輾轉誤傳的蘇軾詩作《紅梅》是:
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尹令,直和根撥送春來。
經過卑人核實,蘇軾的原作是:
【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令尹,直和根撥送春來。
(其二)
為君栽向南堂下,記取他年著子時。
酸釅不堪調眾口,使君風味好攢眉。
網上將「珍重多情關令尹」句中的「關令尹」錯誤地寫成了「關尹令」,雖然僅是兩個字前後的顛倒,其含義和解釋就大相徑庭了。
---------------------------------------
後記:這篇文章寫於春節期間,一直不敢拿出來示眾。因為自己雖然喜歡古代詩詞,但僅僅是一種業餘愛好而已。今天,在一位朋友的鼓勵下,斗膽貼了出來,真誠希望得到網友們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蘇軾的詩和詩中的菜
※跟蘇軾學怎樣拉史書
※被蘇軾稱為王佐之才的人,為何被漢文帝當作棄子!
※蘇軾 洞庭中山二賦
※蘇軾與佛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