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之戰,旗幟之爭!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是劉邦率先進入關中地區,並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但事實上,滅亡秦朝的功績,應當算在項羽頭上。所謂滅亡一個政權,在那個年代,主要在於殲滅其軍事力量,而不在於攻陷首都、俘虜領袖。秦朝的軍事力量,是項羽,而非劉邦,剿滅的。
不過,陳勝被幹掉的那會兒,項羽還跟著自己叔叔項梁在江東打醬油呢。
別著急,項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滅秦的過程。
旗幟之爭陳王被幹掉的消息對起義軍打擊很大。雖然陳勝能力差,但好歹是起義的旗幟。旗幟倒下了,本來就各自為戰的起義軍就更是一盤散沙了。
那麼,趕緊再樹一面旗幟起來吧。
項梁當然想做這面旗幟了。他之所以留在江東遲遲不渡江,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同時,訓練軍士,加強自己的軍隊實力。江東地方偏僻,中原地區的戰火一時半會還燒不到那裡。
不過,老天沒讓他等太久。
之前陳勝曾經派了一個叫召平的人去廣陵(現今揚州)略地。但召平還沒怎麼打呢,就聽說了陳勝被章邯大敗的消息。這哥們反應還挺快,知道自己單幹不靠譜了,於是就乾脆渡過長江,找到了項梁。
對於召平來說,他這個時候首先是要保命,為了留條性命,幹什麼事都行。而對於項梁來說,聽到陳勝大敗的消息,就知道他所等待的出兵機會已經來到,他只需要一個名份就萬事具備了。兩人一合計,各取所需,項梁給召平的身家性命提供保護,而召平呢,這時候也沒有什麼資源了,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用了一回陳勝的名義,封項梁為楚國的「上柱國」,讓他打著這個旗號出兵向西進擊秦軍。
不過,項梁首要面對的敵人不是章邯率領的秦軍,而是自己人。
說到旗幟,有政治頭腦的盆友可能會想了,既然是旗幟,如果是我樹的,豈不是我可以「挾旗幟以令諸侯」?
聰明,確實如此。
項梁不是陳勝失敗後第一個妄圖舉起大旗的人。最先樹起旗幟的兩個人叫秦嘉和寧君。他們做得比項梁更徹底,找來了一個叫景駒的人,立為新楚王。這倆人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楚王這個招牌掌握在自己手裡,以此號令天下。
但這倆人實在太simple,太naive了。
樹旗幟,是需要實力支持的;沒有實力,一陣風過來,這旗幟就會倒。
可惜秦嘉當時沒有這個覺悟,他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立了楚王就能立刻號令天下了。於是,他派了一位叫公孫慶的人出使齊國,給齊王下命令,讓齊王領兵跟他一起合力進攻秦軍。
公孫慶跑到齊國的地盤上,齊王田儋卻不待見他,說,陳勝現在還死生不明呢,你們楚國也沒有請示我,怎麼隨便就立了一個楚王?——言下之意是,你們主子實力太弱,給我做屬下還差不多,自己想樹大旗做領袖,還差得遠呢!
公孫慶有點愣,當場就給田儋頂回去了,說,之前你自己稱齊王,也沒請示我們楚國;我們這次立楚王,是我們內政,憑啥就得請示你了?況且我們楚國是這次的首義,自然應該做號令天下的人。
客觀的說,這番話說得還是有點道理的。但問題在於,公孫慶的後台不夠硬。
結果是,田儋雖然嘴上說不過他,但暗自掂量了下,覺得新楚王的勢力太弱,所以毫不顧忌地直接把公孫慶給砍了。
樹旗幟,這根基還是得深,否則來陣風就給吹倒了。對於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來說,所謂的「根基」沒有別的,就是你背後的軍事實力。
項梁就比秦嘉之流要識時務多了,專註於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帶著江東八千子弟渡江之後,項梁仗著自己是名將之後,再加上這麼個「上柱國」的榮譽稱號,一路上收編了不少人馬,並收了英布這樣的猛將。到達下邳的時候,其軍隊已經達到六七萬人的規模了,且麾下猛將如雲。
此時的項梁,非常明白的知道,他的楚軍在面對秦軍之前,要先處理「景駒」這個起義軍內部問題,統一起義軍的旗幟、並解決他的名份問題。
景駒這個楚王身份,項梁是絕對不可能承認的。對於項梁自身利益來說,他跟景駒、秦嘉等人沒有什麼私交,因此也不可能將他們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做自己的傀儡。而在政治上更加微妙的事情是,項梁的「上柱國」稱號是前楚王陳勝「封」的,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起義軍領袖都還不知道陳勝的死亡消息。
在自己的老闆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立了一個新君主,這不是赤裸裸的篡位行為么?所以,作為楚國的忠誠,項梁有義務剿滅景駒、秦嘉這伙叛黨。
出戰前,項梁對自己的士兵作了一番大義凜然的演講,說,陳王現在不知去向,死生不明,但秦嘉卻背叛楚國自己擁立一個新楚王,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們必須先幹掉這伙謀逆的人!
業餘軍事愛好者秦嘉怎麼可能會是專業將領項梁的對手,沒幾個回合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戰死,底下的軍隊乖乖投降。而他擁立的楚王景駒,也死在了逃跑的路上。
這也是項梁統一楚國軍事力量的重要一戰。他通過這次戰鬥向天下說明,項家才是楚國獨一無二的旗幟!
項羽上位項梁沒有停止腳步,他一刻不停的繼續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這個期間,劉邦也來投奔項梁。項梁覺得劉邦還算個將才,就給他撥了一些士兵和軍官,並命令他去攻擊一些據點。
當然,項羽也沒閑著,這期間也獨立領兵作戰了。他打了一個叫襄城的地方。攻城戰么,難度總是略微大一點的,所以,項羽攻陷襄城頗費了番功夫。但項羽是個暴脾氣、狠角色,一攻下城來,居然就命令將參與守城的軍民全部活埋!
而且,這只是個開始,在之後的征戰過程中,屠城、活埋、殺降幾乎成了他的習慣。這個壞習慣也在日後為他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看見自己的軍隊日益壯大,且政權基礎也得到了廣泛支持,項梁就開始圖謀樹自己的大旗了。他決定,召集所有部將討論立楚王的事情。
一位七十歲的老頭子也聞訊而來,他叫范增,當代奇士。遇見范增之前的項梁,還只是個造反頭頭;而遇見范增之後的項梁,就是帝王的有力爭奪者了。
范增對項梁說了一番話,很有水平。這番話的主要內容是勸誡項梁不要重蹈陳勝的覆轍。他說,奪取天下要「取勢」,征服天下不是一個人或一隊兵馬的事情,而是天下人的事情。
陳勝、還有項將軍你,之所以能在初期迅速壯大,正是因為打了「為天下人滅秦」的旗號。但陳勝隨後卻自立為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最終導致他喪失了天下民心。因此,陳勝會有這樣的下場是很正常的。項將軍可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啊。
項梁畢竟是名門出身,不像陳勝那樣是不學無術的人,他聽了范增這番話後,對范增非常信服,於是立刻按照他的建議張羅尋訪楚懷王的後裔。
當然,尋訪這種事,是可以暗箱操作的。項梁手下的人,在「跨遍千山萬水」後,找來一個叫熊心的牧羊人,說是當年楚懷王的孫子。項梁很滿意,就立這個牧羊人為楚懷王,建都盱眙(現在以小龍蝦聞名全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牧羊人的身份意味著這位新上位的楚懷王必然處於傀儡的角色下。而至於這個熊心到底是不是楚國王族後裔,這一點都不重要。既然項梁已經是當時最厲害的造反軍領袖了,他說是,那就是。
好了,旗幟樹起來了,項梁成為了起義軍集團中一呼百應的人,當然,跟陳勝建立張楚政權一樣,項梁這面旗幟也即將成為章邯領導的秦軍所亟須打擊的核心對象。
章邯打農民部隊已經打出癮頭來了,一路幹掉了好幾支農民起義軍。他攻滅陳勝後,轉向攻打魏王。魏王手下的周巿打仗水平一般,面對來勢洶洶的章邯,不得不派人去向齊楚兩國求救。齊楚都響應了這個號召,齊王甚至自己披掛上陣,親自去救魏。
但齊王又怎麼樣呢?一個齊王的名頭能實質性的提升軍隊戰鬥力么?不能。
所以,即便是面對三國聯軍,章邯也毫不害怕。他命令士兵在晚上進行突襲,在魏國臨濟城大破聯軍,殺掉了周巿和齊王田儋。最有氣節的是魏王咎。
他聽說聯軍兵敗的消息後,就向他的敵人章邯投降,條件是要章邯保證不得傷害城內百姓。在得到章邯的保證之後,魏王從容自焚而死。這個魏王在位的時候沒撈到任何的好處,最後卻為了自己的百姓慷概赴死。
一個傀儡諸侯能有這樣的氣節,令人欽佩!
但問題在於,正如范增所說的那樣,天下大勢已經變化了,秦朝是氣數已盡的節奏了。章邯再能打,也無法挽救秦王朝的沒落。
沒多久,項梁帶著他的八千精銳趕到戰場,他一出場,便給了章邯一個下馬威,隨後一路追擊,把章邯這個秦末頭號名將打得落花流水。他麾下的項羽、劉邦也一路高奏凱歌,數敗秦軍,還陣斬三川守李由——當然,項羽也一直未改他屠城坑殺的老毛病。
正當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項梁卻掉鏈子了。他開始驕傲輕敵了。
他底下一位叫宋義的人發現了這個不好的苗頭,就出來規勸他,說,現在楚軍內部,將軍驕傲、士兵懶惰,而敵方秦軍的兵力卻一天天增多,這樣下去我們的贏面就越來越小了。
這個問題還是指得很明白的,但項梁就是聽不進去,還覺得這個宋義有動搖軍心的嫌疑,就找了個理由把他支開,讓他出使齊國。宋義心懷不滿,在出使的路上沿途一路散布悲觀言論。
剛好,他去齊國的路上碰到了齊國的使者高陵君要去找項梁,宋義就直接對那哥們說,項梁這次肯定會吃敗仗的,你呀,就盡量在路上走慢點兒,安全第一啊!
高陵君還真的聽了這個建議,保下了一條命。
秦廷這個時候還是想做最後一搏的,因此秦二世命人集結了幾乎所有的秦國軍隊援助章邯,要跟楚軍決一死戰。最終在定陶這個地方,秦軍和楚軍大戰一場,大敗楚軍,項梁也戰死於此戰中。
楚軍再度失去首領。
幸好,這時候的楚軍將領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沒有各自化整為零、作鳥獸散,而是非常有章法的應對這一變故。包括項羽、劉邦在內的楚軍各路主力立刻集結回防,並將楚懷王從盱眙帶到了彭城,幾路軍隊成犄角之勢,做好了防禦準備。
幸運的是,章邯認為喪失了項梁領導的楚軍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了,就揮師北上,去進攻趙國了。
這時候的趙國,也因為內部政治鬥爭換了一任趙王。之前的武臣因為自己的姐姐得罪了底下的武將李良,招致後者造反而被殺死。後來在張耳陳餘的努力下,他們重新掌控了趙國局勢,並扶持趙國王族後裔趙歇做了新任趙王。
章邯進攻趙國,一路都很順利,很快就將趙王和張耳兩人圍困在了巨鹿城內。而陳餘呢,由於此時正在外邊收攏殘兵,很幸運的沒有一同被圍。他帶著剛剛聚攏的趙軍駐紮在巨鹿城外,跟章邯軍對峙。但無論是張耳還是陳餘,都對擊敗章邯毫無信心。趙國數次派出使者向楚國請援。
楚廷還是非常想救援趙國的,但問題在於項梁已死,暫時沒有哪個人再具有統帥全軍的號召力了。
恰好,之前來楚國做使者的高陵君還沒走。他就向楚懷王推薦了宋義,說宋義有能力,之前曾經準確預測過項梁的失敗,不如用他。
楚懷王就把宋義召來討論計劃,也是試探。牧羊人出身的楚王實在是沒什麼見識,聽了宋義一番侃侃而談之後,就對他五體投地、心悅誠服了。楚懷王將這個宋義封為了上將軍,命項羽、范增居其下,共同率領楚國軍隊救趙。楚軍是諸侯軍的風向標,楚軍一出,其他國家的軍隊也自然靠攏過來。為此,宋義還得了個雅號,叫「卿子冠軍」。
一個靠抱怨上位的人居然混成了聯合國軍的領袖,荒唐。
話說回來,宋義能上位也不完全是他一個人努力的結果。其實,他能做到「卿子冠軍」這個位子上,也是楚廷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
之所以推宋義,主要是因為楚軍的其他將領想壓制項羽。楚懷王本人是項梁立的,現在項梁死了,而項羽是個暴脾氣,動不動就屠城,讓這樣的人繼承實質上的起義軍領袖地位,讓楚軍其他將領、大臣非常的擔憂。
因此,他們就想趁這個機會壓一壓項羽,繼而就陰差陽錯的把宋義這哥們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當然,宋義、項羽帶領的這路軍隊,只是楚軍的一部分。楚廷的主要目標還是秦朝的咸陽。楚懷王在此之前曾經下過一道詔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就是說,誰先拿下關中,就將其封在關中做王。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秦朝之所以能奪取天下,跟擁有關中這塊寶地是分不開關係的。所以,關中是王者之地。
這麼好的地方,大家當然也不想留給項羽了,他們琢磨著不如讓一個看上去比較好控制、羽翼尚不豐滿的人去做這個關中王。這幫老謀深算的狐狸們挑來挑去,發現再也沒有比劉邦更合適的人了。
於是,楚軍兵分兩路,一邊是宋義和項羽,出兵趙國,面對的是章邯帶著的秦國主力軍隊;而另一邊則是劉邦,出兵向西,直搗關中。
劉邦也是好運氣,天上掉餡餅兒了,居然讓他撿到這麼份大肥差。
而宋義呢,了解自己的任務是拖住項羽,讓他喪失王天下的資本。於是,他帶著軍隊跑到安陽後,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動也不動。
項羽是個直腸子,也沒考慮那麼多政治上的事情,只是覺得這麼拖下去,等他們跑到趙國,趙國的小夥伴們都已經死絕了。他就跑去跟宋義說,現在是進軍的最好機會,趙軍和楚軍裡應外合必能擊破秦軍。
宋義卻否定了他,說,要等。秦軍攻趙國,無非勝和負兩個結果。如果秦軍勝了,他們也疲憊了,我們再出兵,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秦軍敗了,我們就可以直接擂鼓向西,攻克秦廷。所以我們要等。
說完大道理,宋義還不甘心,他還特別對項羽說,衝鋒陷陣,我是不如你的,但運籌帷幄,你比我差遠了——言下之意是,你小子就是個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
講完之後,下了道軍令,不服從指揮的人,斬立決!——分明是針對項羽!
項羽秉性本來就爆裂如火,哪受到了這般羞辱,當下就下了決心要親手把宋義這個二貨送上西天。碰巧宋義給自己兒子送行——他給自己兒子安排了個齊國相國的美差——大擺宴席。但與此同時呢,外面的天氣已經非常寒冷了,底下的士兵們卻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
士兵們的窘迫處境和宋義等人的窮奢極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項羽抓住了這個機會,煽動了底層軍士對宋義的不滿,在軍中搞了政變,找了個機會親手殺掉了宋義。
當然,政變還是要粉飾的。他殺宋義,也是矯楚王的詔。他編了個故事,說宋義和齊國密謀謀反楚國,楚王密令我殺了他。項羽在軍中是有名的黑心、強悍,而且戰績不錯,加上是項梁的繼承人,有很高的威望,所以所有將領都不敢提出任何異議,還共推他做了代理上將軍。
穩定了軍心之後,項羽派使者將這一消息通報楚懷王和他的大臣們。聽到這一消息,楚廷當然非常的不高興,但畢竟項羽手裡有軍隊,同時這件事處理得也算是在理,反覆權衡下,他們不得不追認了項羽上將軍的職位。
剿滅秦軍
章邯對趙國一點也不手下留情。張耳和趙王困在巨鹿城裡幾乎快不行了。張耳數次派人去找陳餘發兵來救,但陳餘自己覺得力量太小,不想以卵擊石,一直堅守營壘。其他諸侯派兵來救援趙國的,看到陳餘畏葸不前,覺得自己也沒必要為趙國的安危出頭,就也一直做壁上觀。
張耳就派人去罵他,說我們在城裡快死了,你手裡幾萬人馬,卻準備眼睜睜看著我們死在秦軍手裡,這是人乾的事情么?
張耳這麼生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和陳餘是刎頸之交——要一起赴死的朋友。現在眼看自己就要成為刀下鬼了,當初的山盟海誓去哪裡了?
但陳餘卻看似非常冷靜的回答張耳的使者,他之所以不出兵,是為了能保住有生力量,以後能為他報仇。兩個人抱一起死,有什麼好處呢?——頗有點「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境界。
呵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不好評判。但這對曾經的生死之交現在已然有點反目成仇的傾向了。
幸好,項羽及時的處理掉了宋義,率兵急赴巨鹿救援趙國。項羽還是很懂得兵法的,一上來先斷了圍城秦軍的糧道,隨後,全軍渡河,上岸之後,破釜沉舟,隨軍只帶三日口糧,告訴士兵們,這是必死之戰,沒有後路可退。
這樣的措施下,楚軍士氣爆棚。首先遭遇這樣一支虎狼之師的是當年秦朝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雙方交手了九次,楚軍勝了九次,秦軍一瀉千里,主將王離也被俘虜。
其他諸侯軍呢,原本要麼是抱著來看楚軍笑話、看他們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心態,要麼是抱著讓楚軍先上、等秦軍實力消耗殆盡之後自己再上撿便宜的心態。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楚軍將士是如此驍勇,戰局居然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戰事結束後,他們不僅對自己的投機行為頗感「慚愧」,而且也對項羽的楚軍由衷地感到畏懼。破秦之後,在項羽召見這些軍隊將領的時候,這幫人統統都是膝行向前,不敢仰視項羽,並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
項羽,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從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一躍至楚軍上將軍,二躍至諸侯上將軍。
章邯畢竟還是名將,在王離被項羽剿滅了之後,他迅速穩定了軍心,重新集結了秦軍,開始固守。項羽拿他還一時沒有太好的辦法,於是秦楚之間出現了暫時的兩軍對峙的局勢。不過,剛剛經歷了一場大勝的楚軍在士氣上顯然更勝一籌,章邯不得不經常調整秦軍的防禦策略,向後撤退了數次。
秦二世聽說了,很不高興,派人去罵章邯——這恐怕是秦二世最擅長的事情了。章邯很惶恐,派自己的長史去咸陽解釋,但卻被趙高攔在門外。這樣的結果讓章邯更加害怕了。
陳餘這時候又出現了——他現在比較閑,巨鹿之圍解了之後,他跟張耳徹底鬧翻了,而他手裡的軍權也以一種非常滑稽的方式完全交給了張耳,陳餘本人是徹底下野了。作為普通群眾的陳餘給章邯寫了封信,在信中將其與白起相比較,說秦朝斬殺功臣是慣例,你現在手握兵權卻要為了一個即將亡國的朝廷賣命,而自己最後又會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何苦呢?
這話說到了章邯的心坎里。他開始認真考慮投降的問題了,派出了密使暗地裡聯絡項羽。
項羽心裡清楚得緊。他也很希望招降章邯,像章邯這樣有實力、有兵力的將領能作為隊友出現而非作為對手出現,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且,當時一個更加急迫的現實情況是,項羽的楚軍已經沒有軍糧了。
但另一方面,如果要談判納降,項羽也必須要確保自己對章邯的絕對優勢,讓他打心底里臣服於自己。所以,他假裝不知道章邯有意投降的事情,跟秦軍又幹了兩架,徹底打消了章邯的僥倖心態,這才接見章邯派來的密使。
在殷墟,章邯正式向項羽投降。儀式完成之後,章邯流淚不止,向項羽哭血陳述趙高對他犯下的種種罪行。一位戰場上威風八面、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卻被一個奸臣逼得無可奈何而投降敵軍,這樣的政權還不滅亡,簡直就沒有天理了!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剝奪了他帶兵的權力。而他的軍隊呢,則被派給楚軍做先頭部隊,當肉盾使。
至此,秦國的真正軍事力量已經喪失殆盡。秦朝滅亡真正只是時間問題了。
另一個結果是,由於項羽牢牢牽制了秦軍主力,劉邦率領的西路軍,佔到了很大的便宜,率先入關了。
↓↓↓
推薦閱讀:
※更加鮮亮的光輝旗幟
※中央黨校副校長:黨報須思想旗幟鮮明、敢批歪理邪說
※這個跟中國天天較勁的國家 出現了嚴重合法性危機|英聯邦|澳大利亞|旗幟
※關於日本旗幟那點事,「太陽旗」和「旭日旗」,搞清楚沒
※軍壇旗幟:刀口大俠美言網專刊
TAG:旗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