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中醫運氣學的幾點體會
06-29
摘 要 簡要闡述在學習中醫運氣學中的幾點體會。關鍵詞 中醫運氣學 天人合一 以象之謂 升降出入 在大學的五年學習中,我對中醫運氣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一時閱讀楊力先生的著作《中醫運氣學》,學習了運氣學的基本知識,深感中醫運氣學精奧深微、字字珠璣,實乃中醫理論的精華。後又研讀清高士宗先生的《黃帝素問直解》,並依先哲的啟示翻譯了運氣七篇的相關內容,越發感到中醫運氣學的深奧。但宥於缺乏臨床實踐和指導,所得不免有些淺顯,敬請老師指正。1、中醫運氣學的意義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運氣七篇是中醫運氣學理論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總結運氣學精華的重要篇章,它們分別是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 縱覽運氣七篇,其核心理論是「氣化」理論,「氣化」是連接「天—人—地」三者之間的樞紐。自然界事物的變化是由天地之間的相互作用、交感,而完成了生長化收藏的過程。「氣化」的差異性和積累性,決定了自然界事物的複雜多樣性。 中醫運氣學是中醫各家理論的源泉之一。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的「火熱論」,張潔古的倡言「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朱震亨的「相火論」,張景岳的《類經圖翼》等,大凡有所成就的中醫家,無一不對中醫運氣學有著精湛的研究,而經過長期臨床實踐,最終成為一代明醫。 中醫運氣學還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它不僅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還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依據。它不僅闡述了陰陽、五行、藏象、病機、辨證、治療、脈學、針灸、葯食、攝生等基本中醫知識及其相關互相作用,而且還涉及了曆法、物候、氣象、農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廣闊領域。因此,我們可以說,中醫運氣學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中醫學的範圍,它不僅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靈魂,而且是一部偉大的生活百科全書。深入研究中醫運氣學,領會其精神內涵,是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精湛技藝的、充滿情趣的、純粹的中醫的必由之路。2、「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天人合一」是中醫養生的理想境界,其要點即「謹奉天道」。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活在自然界當中,必然會受到自然界變化的影響。日月天體的周期性運行,決定了地球四季時節的更替變化,產生了風、火、暑、濕、燥、寒六氣的消長。六氣變化作用於人,與人之氣相合,會產生兩種結果:健康、生病。因此,必須整體考慮四季、時節、天候的變化,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才會得出有利的養生方法。現代研究也表明,月亮的圓缺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從而影響健康。 中醫運氣學對自然界與人的關係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說理:宇宙、自然和中醫。宏觀宇宙運動產生自然界的季節交替等變化,自然界變化又影響到人類健康。因此,宏觀整體看待養生,才是養生的正確態度。 五運六氣的產生本原是天地運行的結果,即「自然」,其中的規律,即「道」,人位於天地之間,氣交之中,應遵從「道」的支配,否則就會危害人類的生存。這也是養生中必須注意的問題,把握「道」的變化及規律,才有可能正確養生。如近幾十年的天氣變暖問題,嚴重打亂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已經危害了人類生存與發展,此時就應把握這一趨勢,趨利弊害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五常政大論中,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觀點,即「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奉,其人夭」。陰精主靜,不易耗散,主內斂,陽精主動,蓬勃向外,主外發。主靜則漸有,主動則漸無。在自然界,海龜深居海底,蟄藏不出,得至陰之精氣,而有萬年之壽命,而高原之馴鹿,賓士似箭,疾步如飛,散耗體內之元陽,生命何其短暫!這是養生方面生動的一個例子。 在中醫運氣學中的「天人合一」觀中,必須首先清楚的基本觀點是:中醫運氣學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宇宙、天地、自然而得出的規律性總結,是在長期經驗積累基礎上對外界變化方向的預測性方法。 因此,「謹奉天道」對正確養生就具備了指導性的意義。 進一步挖掘中醫運氣學在養生領域對人體影響的意義所在,做到奉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養生的最高境界。3、陰陽「以象之謂」的啟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陰陽是相關事物在其相關方面和屬性的比較概括,而賦予該方面、該屬性一個名稱,即陰或陽。因此陰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更好的理解、說明這一概念,中醫運用了取類比象的方法,即「以象之謂」。 「以象之謂」是中醫說理的主要方法,其核心即是陰陽應象理論,即五運的變化引起自然界變化的相似五行屬性及特點。中醫診療疾病往往在陰陽應象理論的指導下而進行,無法領會陰陽應象理論的核心內涵,就無法正確進行辨證思維,也就無法對疾病正確施治。 例如「氣」這一概念,何謂氣?大學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的解釋是: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是存在於人體內的至精至微的物質,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等。但是,關鍵問題還沒有解決,「氣」的本質是什麼?中醫基礎理論只是說了氣的作用、來源,但終歸沒說明什麼是「氣「。因此,必須用陰陽應象理論,把「氣」來物化,根據不同的應用,物化成不同的作用特點,如「衛氣」、「營氣」、「元氣」、「宗氣」等。 許多中醫名詞與「氣」有著相同的尷尬,這也就是學習陰陽應象理論的必要性。「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陰陽應象理論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往往在無形間就會用到該理論。 在內經素問中的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是陰陽應象理論的最完整的闡述,而運氣七篇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作為初學者來說,應該仔細體會這些文章,咀嚼出其奧妙,對學好中醫會大有裨益。 正因為陰陽的無限可分性,從而決定了陰陽的屬性是「模糊的」、「混沌的」。 陰陽的運動形式是「氣化」,同時也是事物產生的原始動力,其代表形式是:以左右為陰陽之道路,左升而右降;以水火為陰陽之徵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而成為陰陽徵兆之開端;以金木為陰陽生成之終始,木性生髮為陰陽生機之萌始,金性沉降為陰陽衰弱之兆元。 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是沿「水—火—木—金—土」五行路線,由始到終。比較而言,水與火更能代表陰陽的屬性,水火交融而產生氣化,氣化而孕育生命。「泰」則天地陰陽相接,而呈欣欣之勢,「否」則天地相離,閉塞不通,而漸成危亡之局。4、「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恆動」思想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升降出入是維持生物生存的最基本運動形式,也是自然界的最基本運動狀態。升降出入為事物相關性質的互相轉化提供了必要手段,也是中藥藥性理論的基礎。 中藥藥性有酸、苦、甘、辛、咸、淡,有「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的說法,辛甘發散,則能升能出;酸苦涌泄,則能降能入。在治療肺系疾病時,往往應用桔梗與杏仁,就是應用了升降理論,桔梗一升,載提肺氣,《本草備要》中對桔梗的功效是「為諸葯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杏仁一降,肅沉肺氣,《本草備要》對杏仁的功效是「瀉肺解肌,除風散寒,降氣行痰」。兩者的共同作用而達到了舒宣肺氣的目的。而在麻黃湯中,麻黃的發汗解表是出的功能,甘草則發揮了「入」的功效,即「和」。 「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升降出入的本質就是事物的運動形式,周易有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只有「恆動」,才會變化,才能產生結果。 要建立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正確、靈活運用升降出入理論治療疾病,是成為「中」醫的基本素質。5、君相二火之辨析 君相二火理論是在六微旨大論中提出的,而在歷代醫家中君相二火所代表的臟腑爭議頗多。 元.朱震亨《格致餘論》曰「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他認為在臟腑中肝腎代表著君相二火。《難經•第四難》中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說明肝腎居於下焦。兩者都傾向於君相二火即肝腎之火。 我傾向於君火即心火、相火即腎火。心者主火,「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君火即為心火。相者,輔君之事,腎中之火即相火。腎為水臟,先天之本,萬物之根源,然只此一水,無火相助,何能氣化而蕃育?只有一絲腎中之相火,引水火交融於萌源,以此而助君火而生化。6、至真要大論的治法總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用兵之法,正戰奇合,乃國之不易之事,妄自兵戰,則災害及至,毀國滅種,殊為慎審焉。用藥之妙,尤於用兵,醫者須熟知天地之道,懂人情之理,通藥物之性情,方可用藥如用兵,立勢引權,攻守如一,左右開闔,動如脫兔,守如處女,消冥靡之因於無形,立浩然正氣於一身,雖有疾病,又有何如? 至真之要,乃正化勝復、標本寒熱、調治逆從、五味陰陽、制方奇偶之要也。至真要大論的主要貢獻在於說明了五運六氣司天在泉、勝負淫治的情況下的用藥治則,對指導臨床有一定意義。總結於此,以飧讀者。(1)、諸氣在泉的治則: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寫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寫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2)、諸氣司天的治則: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治,以酸寫治。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寫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寫之。 (3)、諸氣在泉邪氣反勝治則: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為利。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4)、諸氣司天邪勝治則: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5)、六氣之勝治則:厥陰所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寫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寫之。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寫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寫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寫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苦酸,以咸寫之。(6)、六氣之復治則: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復,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寫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寫之,燥之泄之。少陽之復,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 少陰同法。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甘補之。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7)、五氣之常治則: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以咸,其補以苦。(8)、六氣之客治則:厥陰之客,以辛補治,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寫之,以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寫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寫治,以苦堅之,以辛潤治,開發湊理,至津液通氣也。7、中醫運氣學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關係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兩大理論支柱,也是中醫師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指導思想,具有普遍的意義。深入研究運氣學,就會發現中醫運氣學在宏觀上指導著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我們可以說:中醫運氣學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中醫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是中醫理論的支柱,對指導中醫臨床有著高屋建瓴的意義。領會中醫運氣學的中醫內涵,對學習中醫、學好中醫有根本的意義。8、結語 中醫是祖國傳統醫學,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之一,數千年來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對民族繁衍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只有領悟中醫的核心思想,經過臨床的不斷豐富、感悟,才會成為一個好的醫生,才是成為一代明醫必備素質。經過對內經的不斷誦讀,深感內經理論精彩絕倫而奧妙,難窺其機。 「大醫精誠,道法自然」,只有用心感悟天、地、自然,明白其中所包含的「道」的精髓,才能靈活運用中醫思維。珍愛生命,為天下蒼生除厄解困,救生民於須臾,為我輩有志青年共勉之!參考文獻:1、楊力.中醫運氣學[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高士宗.黃帝素問直解[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0.3、梁海明.老子譯註[M] .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4、陸玉林.道德經精粹解讀[M] .北京:中華書局,2001.5、吳敦序等.中醫基礎理論[Z] .江蘇: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汪昂.本草備要[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朱震亨.格致餘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李中梓.醫宗必讀[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南京中醫學院.難經校釋[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0、孫曉玲.孫子兵法譯註[M] .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李大明等.兵書戰策現代版[C] .四川:巴蜀書社,1998.12、周文王.易經[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韻菱轉運錦囊之——如何運用十二時辰去提升個人運氣
※九月之後運氣好到爆, 心想事成, 賺錢賺大發的幾大生肖!
※這三個生肖女微胖才有福氣,才有運氣,有你嗎?
※卧室好風水 睡出好運氣
※女人身上長這四顆痣,福氣痣,給家庭帶福氣,要麼給老公帶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