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講座九——意象和意境
我們喜歡古典詩詞的朋友都會經常說起或者聽人說起這兩個詞,一個叫「意象」,一個叫「意境」。它們究竟是指著什麼?它們對古典詩詞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因為,對於欣賞和創作古典詩詞來說,這兩個字看起來平平常常,也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是我們真的懂它嗎?真的會運用它嗎?不懂得它就根本無法入得門徑,不理解它,就會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盲目的狀態。這兩個字,關係到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根本所在。先說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細究,這個「意象」二字還真的不好解釋,我查了一下漢典,竟然有七八種解釋,籠統點說,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從詩學的角度講,就是詩人內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構成的藝術具象。再白點的話說,意象是指實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陳列,而是被詩人用來進行藝術構思的一個元素。因此,意象其實是含有詩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我們寫的詩,我們看到的詩,其實都是由一個個意象組成的。「意象」這個詞,是古典詩學及古典美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們必須要把它的意義搞懂,吃透。
從繪畫的角度來理解一下,我們畫了座山,我們又畫了條河,我們再畫了河上一條小船,同時,我們還可能會再畫上岸柳,畫上藍天和白雲。這每一樣景物都可以稱之為「意象」,把這不同的意象經過藝術處理組合起來,我們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畫面.---山腳下流淌著河流,河上行駛著一條船,河岸上柳枝輕擺,透過柳梢,我們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雲。這樣完整的畫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組合而成的,而這畫面則形成了一個境象(境),這個境象又使我們產生了一種美好的遐想或感觸(意),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們叫它什麼?我們就叫它「意境」。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對意象進行藝術處理後才能構成意境。例如,山、水、樹、船、雲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規律,你把船給畫到樹上去了,合適不?亂來的,強湊的不叫藝術,當然也就沒什麼「意境」可言了。所以,我們又可以給出了「意境」這個詞的概念解釋。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兩個方面。意---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境---是客觀的自然和社會活動。意境,就是這二者的渾然相契。意象是比較實在的具象,而意境則是一種虛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這麼說總覺得有點費勁,呵呵,我們現在通過幾個作品來說明一下吧。我們來看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凈沙·秋思》(元·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看看這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發現了吧,這幾句完全是用名詞構成的。一句三個名詞,三句九個名詞,一個動詞都沒有用,完全是一個名詞的組合,也就是一種純景色的排布。這「枯藤」啊,「老樹」啊,「瘦馬」啊等等就是一個個「意象」了。「意象」的合理而藝術的組合,自然就構成了一種「意境」。「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鴉」的「昏」字又點出了時間背景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這分明是一幅閑適清居圖,給人感到幽雅閑致,深秋僻野的景緻。「古道西風瘦馬」,則寫出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圖之僻靜又增加一份荒涼之感。意境到這已經開始出來了。再舉個例子是〈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我們看這裡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在以前的鍊字講座時引用過它。現在還來看這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幾個意象的排列組合,了了數筆就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大,氣象雄。這聯寫景,其實是寫了兩個畫面,一是「大漠孤煙直」,一是「長河落日圓」,用的兩個形容詞「直」和「圓」之精到老辣,看是平俗,實在是無可替代,這自不必說。我們現在注意到的是他這場景的安排,沙漠浩瀚廣大所以一縷孤煙則分外醒目,這孤煙之孤直,更襯託了大漠之浩瀚無垠。「長河落日」,也構成了無可替代的風景線。這樣的句子都是很典型地使用意象的範例。意象如何有效的組合,就取決於你自己的構思了。但是有一點不能不提醒,那就是要合理。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追求奇妙和神韻。我們前面用做畫來說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們學習寫作及欣賞古典詩詞,不是繪畫,我們是需要用文字來表達的。那麼,我們就需要把這意象所構成的境象用精確的文字來固化下來,而作品欣賞,則是把這文字再通過想像還原回去。再領略這是什麼樣的意象,通過這種意象的藝術構成,來領略其中的意境。我們寫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現出一種意境,這是我們寫詩的目的所在。有沒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與淺,是判斷我們的作品質量的重要標準。所以,我們下面來對意境的構成要素以及如何運用,做一簡單的介紹,以利於我們在創作時有所借鑒。詩詞作品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觸景生情。這種意境產生的方式很常見。先見到景物,因景物而觸及心思,進而思緒縈懷。借著外物的描寫,再把自己內心的情志表達出來,以達到意與境的融合。我們這裡還用以前用過的一個例子,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前面幾句寫的什麼,寫一個少婦本來悠閑自在的情景,又是化裝啊,又是上翠樓,這很平常啊。但是,當她登樓而望「忽見陌頭楊柳色」,忽然就觸景生情了,想起了去年送丈夫去趕考時的情景。大好春光里只有自己一人孤單的欣賞,真後悔當初逼著丈夫去考什麼秀才舉人的功名啊---悔教夫婿覓封侯。本來無事,因景而觸引起的情思,進而就構成了這種意境上的情致。這樣的寫法,觸景生情,也叫「意境隨生」。我們寫作時,一般也常採取這樣的寫法,先寫景色如何如何,然後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或者感嘆,或者欣喜,或者展開想像,或者追憶什麼這一類的思想活動。這種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們採用。2,借景生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詩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觀上的情感,當他觸遇到外物之時,就把這情感貫注到這外物之中。讓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當與修辭上的那中擬人化。比如杜牧寫的一首七絕《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看這後兩句,作者把情感貫注到了蠟燭之上了。那麼,蠟燭就成了情感的代言人。蠟燭流淌的紅淚,替主人哭呢?還有李商隱的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春蠶」和「蠟炬」無意也是在替主人吐絲,替主人流淚也。借景物而生情,讓景物替自己去說去做去喜怒哀樂,也是一種含蓄的寫作手法。3,即景見意。這樣的寫法,是只寫景色不寫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寫出來讓別人猜去吧,呵。把要表達的意境藏匿起來,用景色說話,用景色啟發讀者,讓讀者自己去覺悟這種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裡字面上寫什麼心緒活動了嗎?字面上純是寫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這景色描寫的有如鏡頭遠近的推拉和切換,遠(萬里)(窗)、大小、各樣的景物,有聲的,飛的,靜的,靜而欲動的,都一一給呈現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圍。這樣多姿多彩和諧生動的畫面描寫,會給人什麼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國的山河真好,活著真好。這種情感的抒發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鋪陳景色,用景物說話。再看一個以前也舉過的例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這四句里寫的也都是景哦,這裡作者沒有寫自己。但是作者通過這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孤傲不羈的性格和清高傲世的一種態度。用一種野曠,用一種孤冷之境,其實涵藏的是自己的情致。這就是用景代意,用景言意。4,意境互生。也就是意中含景,景中有意,和諧互生,相契相諧。也就是所說的那種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寫作的高境界, 不是因誰生誰,也不是刻意的隱晦什麼而表現什麼,其實就是一種意和景的天然混合。這種意境,境界比較自然通達。我們來看一下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們注意一下這裡的幾個意象,「羌笛何須怨楊柳」,玉門關外有楊柳嗎?沒有,那是春風都度不到的地方,那這句什麼意思呢?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怨楊柳」,其實是指著羌笛所吹的曲調是《折楊柳》,這應該是一支憂傷的曲子。「羌笛」是樂器,「楊柳」是曲子,「春風」又是「楊柳」引申出來的意象。「羌笛何須怨楊柳」不寫人而有人,寫景物也同時寫了情。「春風不度玉門關」也是寫景即喻情。再看這詩里意象的排列,黃河-白雲-孤城-山-羌笛-楊柳-春風-玉門關。
其實,意境的生成,方式方法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需要一種「精心」。先注意意象選取的合理性。這種合理,要合的是詩理。詩里的境是造出來的設計出來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煉,提煉選取後才稱之為意象。不一定要一定去寫實,也不適合寫的過於細緻。意象的選用是為了形成意境。這種合理性要求其實很嚴,包括不要重複意象,寫了雲,你就盡量不要再去寫什麼煙和霧了。寫了夕陽就不要再來個落日了。意象的構造,也關係到我們前面說過的鍊字,比如我們前面舉例的《天凈沙·秋思》,枯、老、昏、古、西、瘦等這類修飾的詞兒,會渲染或定性我們所選取的意象,也會形成一種意脈而使詩之脈絡具有內在的筋骨。熟練掌握詩詞寫作的基礎知識,掌握住選取鍛造意象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對意境的提煉。意境有了,深了高了,那麼所寫的詩作也自然精彩了。
推薦閱讀:
※蔣寅:原始與會通:「意境」概念的古與今
※雲淡風輕[唯美意境攝影]
※宗白華的意境理論及啟示
※八句描寫冬天的詩詞,欣賞八種美的意境!
※古代詩歌意象含義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