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書籍 | 《中國哲學簡史》

領讀 | 飛鴻

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各位書友好,現在我們來進入先秦儒家學派最後一個重要代表——荀子。

荀子的思想與孟子正好針鋒相對。孟子主張「人性善」,人有「四端之心」,只要沿著人的本性去發展,人就會自然發展出「善」。荀子卻認為「人性惡」,他認為人的善是需要人為去培養出來的。人生來有「惡端」,但卻又有「智性」,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讓人成為善人,甚至可以成為堯舜。

荀子對天人關係也與孟子不同。在孟子看來,人是要與天合一的,有某種神秘主義的傾向,但在荀子看來,天、地、人是有各自的作用,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人固然不能離開天的規律,但是更主要的是人自己創造文化,這是人自己的職責,而不是天的職責。於是荀子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如果要想與天地合一,就是要盡責做好自己,否則只是空想。

對於道德的理論,荀子的論證有點像墨家,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在孔子和孟子那裡,道德是人性天然具有的,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對自我的第一反應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本能進行反思是一切道德的起源。這是一種自然的人性的方式。

但在荀子看來,道德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一種功利性的需要。因為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組織,而人性是惡的,社會組織起來就需要有準則來規範,進而需要有「禮」。這種規則或「禮」是約束人的慾望和競爭的方式。

在農耕文明結構下,人口圍繞著土地聚居,資源有限,必須要發展某種方式來協調過度競爭的模式。「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有的節制,而後就形成道德。

在荀子的另一種解釋下,人之所以產生道德,是因為與禽獸的區別,這同樣是一種與禽獸辨別的「需要」,而不是人性的自然產生。

從荀子對道德產生的根源進行的論述可以看到,荀子非常重視「禮」的教化功能,甚至直接以此來引導人除惡向善。然而對「禮制」的極端重視,卻很容易導致另一個極端,就是倒向法家。所以荀子的兩個學生韓非和李斯最後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對於「禮」的很多意義有了更新的解釋,特別是對儒家最終是的葬禮和祭禮,儒家重新詮釋後去除了很多宗教的成分,成為了馮先生描述的一種具有詩意的儀式。其實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內涵並不是針對死者本身,而是向生者表明人生和死亡的意義,進行一種人生的教育。

所以荀子說祭祀其實在君子心目中是一種「人道」,在百姓中才以為是「鬼事」。其實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在《魯邦大旱》中,孔子曰:「嗚呼!賜也,我告汝:命者,君子以為文,庶民以為神。」儒家在這裡是拒絕鬼神信仰的,而是要把祭祀這樣的事情「人本化」。

在馮友蘭先生的十八章這裡,會提到以荀子為代表的這一派儒家學者可能與漢代的古文經學派有關,而孟子代表的儒家學者可能與當時的今文學派有關。前者有一種類似「唯物論」的傾向,把天和人分開來看,否認「天人感應」這種學說,後者則帶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從「天人合一」發展到「天人感應」。

荀子的思想就認為後者這種傾向的思想近似迷信,而祭祀、禮儀教化等事務是人文的,而不是宗教的。為了更加完善這種「教化」,荀子還重視音樂的教養,認為音樂可以調和衝突的情緒和慾望,即用音樂來達到《中庸》中的「和」。

荀子還發展了「正名」的理論,並且與後期的墨家一樣,著重從邏輯上去論證。荀子對「名」的重視是因為其可以「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與名家不同的是,荀子強調「辨同異」,而名家強調「合同異」。

荀子重視「制名」,反對「亂名」,認為亂名的人是「大奸」,破壞社會秩序,應該被懲罰。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曾經討論過的,「名家」擅長改變政治的「修辭」,從而能夠干預政治的能力。

荀子對名家和墨家的批評同樣運用了邏輯上的「名實」關係來反駁,但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荀子認為這些謬論的興盛,是因為沒有聖王的權威統一思想。荀子雖然是儒家,但是在思想上確實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戰國後期法家的基礎,甚至也是思想上統一中國的基礎。

歡迎有興趣一起共讀的書友,加入共讀微信群,分享和交流。即刻加以下慈懷共讀助手微信號:cihuai201206,共讀助手將會你加入慈懷共讀群。

回復「置頂」,小慈告訴你如何一鍵找到「慈懷讀書」。

長按二維碼,關注慈懷讀書(ID:cihuairead)

↓點擊閱讀原文,來慈懷書店看看吧^_^


推薦閱讀:

傑弗里·艾薩克 | 政治的獅皮:馬克思論共和主義(上)
汪榮祖:當胡適遇到蔣介石 自由主義與威權體制難相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60年
為什麼革命產生的集體主義政體最終必然走向極權式政治?
官本主義引論

TAG:現實 | 儒家 | 現實主義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