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失蹤的記憶(亞洲周刊 2009-4-18)

救亡早已完成 啟蒙姍姍來遲文章原標題:失蹤的記憶許知遠【該文章閱讀量:259次】【字型大小:大中小】五四以來救亡與啟蒙成為中國主線索,救亡現已完成,但啟蒙遲遲沒有實現。一九九八年,我在北大一次演講會上見到了唐德剛,一個七十多歲的身材不高、頑皮老人,在台上手舞足蹈,普通話中帶著濃重的安徽口音,經常說「兄弟」。尤其難忘的是,他好幾次提到「胡適對我說」。走出報告廳,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顫動。正是初夏的下午,道路兩旁的楊樹枝葉茂盛,烈日下的馬路上是斑駁的樹影,陽光與陰影交錯,彷佛是歷史的明與暗。胡適?是那個二十七歲就名揚天下的胡適嗎?他和他同處一室,握手、交談、吃飯、罵娘嗎?那一年是北京大學的百年校慶,偌大的校園被裝飾成一個遊樂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被不斷的提及。我們這些學生,也早已習慣將胡適、陳獨秀、魯迅、蔡元培這些名字掛在嘴邊。老北大已經變成一個神話,新文化運動是神話的序幕,而五四運動則是高潮部分。至於這神話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這些神話中的人物是何種模樣、又有著怎樣的內心,甚至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間內在的關係是什麼,則沒人清楚,只是模糊的混作一團。那些名字、那些理念、那些運動,既獲得了不朽,也迅速腐朽——它只是存在於歷史中,與現實的我們難有關聯。在那一瞬間,唐德剛似乎建立起這種聯繫,那個胡適餘溫仍在。整個大學時代,我經常向別人說起新文化運動、五四精神,這種談論像是一種對此刻環境的否定——你看,那是個自由寬容年代,也是個學生能夠表現自己力量、改變國家命運的年代。但我從未真正閱讀他們,抒情化的理解這段歷史,誇張他們精神的純粹性,似乎是對現實生活下意識的報復——這思想日漸沉悶與狹隘、知識分子日趨邊緣化的年代。一年前,我無意中閱讀到陳獨秀的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它寫作於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正是袁世凱復辟的高潮前夕。那也是中國社會價值混亂的時刻。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共和制帶來的希望,早已讓位於一種巨大的失落。宋教仁被刺、國會解散,袁世凱的個人野心讓歷史倒流。外來壓力又無時不在加強,伴隨著歐洲捲入一戰,日本加速了對中國的侵蝕,一種愛國情緒在中國社會興起。正是此刻,陳獨秀提出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個人不應盲目捲入愛國的熱忱中,讓國家需要吞噬個人,而應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國家是否以保護其中的國民為目的,只有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國家,才是值得愛與奮力支持的。讀到這篇文章時,正是「愛國」再度成為時髦之時,新一代青年在MSN上加滿紅心的簽名,大聲辱罵著家樂福超市……個人消失了,只是彙集成一個集體,愛國的內涵也消失了,只變成了一種口號式的情緒。接著,我又開始閱讀胡適、魯迅、蔡元培,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九十年前寫就的文章,似乎正是為此刻中國而作。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國民性的弊端、對傳統的態度、個人的解放、教育的目的……這些命題都曾被如此廣泛的討論過。倘若將華盛頓、傑斐遜、亞當斯、富蘭克林視作美國的建國之父們,那他們則是中國現代思想的奠基一代。倘若將在因德雷福斯團聚在一起、突顯力量的法國知識分子視作現代知識分子的緣起,那麼他們在一九一九年的表現,則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崛起的標誌。但你若不理解中國在那個時期發生的政治、經濟變化,你也難以理解他們。正是中央極權的崩潰、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才為知識分子創造出思想的自由,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正因近代出版業的繁榮,才使報紙、雜誌成為公共舞台的中央,既為知識分子提供表演的舞台,也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正是學堂的大批出現,培養了數量眾多的學生,才使得學生運動成為可能。倘若將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新青年》的創刊視作文化拯救一代興起的標誌,那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街頭行動,則標誌這個階段的終結。四年的蜜月時光後,那一小群才華橫溢的人物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圍的同舟共濟的氣氛,讓位於分裂。通過文化來改造中國的設想,看起來太緩慢了,一些人想要採取更直接的行動,所以需要更嚴密的組織;僅僅對著一小群知識分子說話的魅力不夠了,一些人想要尋找更廣闊的聽眾。中國面臨的問題太多了,挑戰在急迫了,這些啟蒙者們不能像是他們十八世紀的歐洲先輩那樣,在沙龍內、在書籍里、在談話中,從容優雅的討論他們的觀念,讓這一切更清晰、更深入。他們被催促著要行動。在五月四日的激情和權力最巔峰的時刻,這場思想上的運動也耗盡了它的生命力,政治權力準備接收它創造的空間了。救亡與啟蒙,貫穿中國二十世紀的主線索。救亡現已完成,中國不再是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但是啟蒙,卻遲遲沒有實現,個人不再受家庭與傳統的壓迫,卻又變成了新的政治、技術和商業操縱的個體。不過那短暫的榮光,經常被黑暗吞沒和扭曲,卻從未消失過,並經常意外的照亮了後來的青年人的心。唐德剛在十一年前的只言片語,或許留在很多青年人的心中。來源:亞洲周刊來源日期:2009-4-18 本站發布時間:2009-4-18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7031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都用謊言「餵養」孩子————————▲790《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3
南都周刊:中國最大粉絲團運作內幕(圖組)
「打破沉默的人」當選《時代周刊》2017年度人物
博客幫助網民當選《時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
第83期【畫友周刊—本期人物】吳冠南

TAG:記憶 | 亞洲 | 許知遠 | 失蹤 | 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