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品因果錄
四十二品因果錄
第一品 軒轅皇帝拜廣成子
昔日前朝軒轅皇帝,性善好道,參拜七十二師,師師能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有一日,再出一張榜文,掛在午門上,若有人能知天下有真明師,引我去拜他,賞賜千金,官封萬戶侯,掛在午門朝外,命一位朝臣守榜。
時有一小神仙,年登十三歲,名曰廣成子,德望深高,道理貫通。家中只有一位叔父,名曰:【養馬軍】。有一日清閑無事,信步行到朝門而來,看見出有一張榜文,掛在此處,養馬軍遂將榜文從頭至尾念了一遍,說道原來是聖上拜師之事,就將榜文拆落,此時朝臣看見,引他去見皇帝。朝臣奏曰:【臣監守榜文,此人前來拆榜,諒必知情,未知聖意如何?】
軒轅皇帝問曰:【你知天下真有明師么?】
養馬軍奏曰:【小民有一侄兒,名曰廣成子,道德深高,人人都稱他是天下大明師。】
軒轅皇帝問曰:【你侄兒有多少年紀?】
養馬軍奏曰:【我侄兒現今年登十三歲。】
皇帝曰:【朕拜為師者共有七十二師,師師都是五十以上六十以下,只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廣成子十三歲,有何道德深高?朕明日拜他為師,若能傳三日得成大道,即封你高官爵位,如若傳授三日不能成道,將你斬首不赦!】
養馬軍聞言心中大驚,奏曰:【待草民先轉去與我侄兒說明,我主明日去拜他為師,好排著香案迎接聖駕。】皇帝就許他回去。
養馬軍迴轉家中,對廣成子言曰:【賢侄不好了,禍事到了!卻被為叔連累了你。】
廣成子問曰:【何事如此慌張?】
養馬軍曰:【當今軒轅皇帝欲拜明師,出了一張榜文說,有人能知天下真明師,引我去拜他者,就賞賜千金,官封萬戶侯。為叔看見賢侄,人人都稱你是大明師,我大膽將榜文拆落來,若封為叔高官爵位,豈不是好?誰知皇帝明日要來拜你為師,若能傳授三日成道,就封為叔高官爵位,如傳授三日不能成道,為叔與賢侄同受此罪,斬首不赦。這事卻被為叔累了你。】
廣成子曰:【此乃小可之事,不妨。待他明日到此,我自然有話答應。】
次日軒轅皇帝,帶領五百名御林軍保駕前來。廣成子即命道童,將這路邊樹木斬倒,擋住來路。軒轅皇帝駕到,御林軍奏曰:【啟奏我主,此樹木阻路,不能前進。】
皇帝心中轉悟,是我心不虔誠,即回宮而去。明日命捲簾將軍,保駕步行,從小路而來。廣成子又命道童,你將路旁兩邊蘆草,結成七十二結。皇帝步行到此處被蘆草橫住,不能經過,捲簾將軍性急,拔出寶劍要割斷蘆結。
皇帝曰:【不可!不可!今日特來拜師,須當小心,你不如解一結,我拜一拜。】解了七十二結,拜了七十二拜,鞠躬而進,已經來到。看見一位道童,問曰:【此處是明師住處么?】
道童答偈曰:少林寂寞少人知,結草為門便是機,道法平等無高下,驕傲逞強莫進來。
皇帝心中轉悟,就行到二門,看見一位道童,手持一枝仗打著桃樹。皇帝問曰:【道友你打此桃樹何事?】
道童答曰:【我打他不快生桃子。】
皇帝問曰:【桃栽有幾年?】
道童曰:【桃栽有三日。】
皇帝曰:【桃栽三日焉能生桃?】
道童作偈曰:桃栽三日未生桃,學道三日啟成道,寬心靜養待時到,根深葉茂結成果。
皇帝行到三門,看見一位老者在燒香並掃地。皇帝曰:【師兄啊!師父在何處?】
老者答曰:【師父在東邊靜房內。】
皇帝鞠躬而進,看見有一兒童端於靜坐。軒轅皇帝就跪在地下。廣成子曰:【下面跪者何人?】
皇帝曰:【弟子軒轅是也。】
廣成子曰:【聞得我主拜七十二師,何師有道?】
軒轅皇帝曰:【師師有道,奈弟子薄緣不能學之。敢問尊師,如何脫離了生死?】
廣成子答曰:【人離色不老,木離火不灰,小心學道,依法受持成道。】
軒轅皇帝心中得悟,拜謝師父,作別回宮而去。捲簾將軍看見大怒曰:【小小兒童,好生大膽,聖上到此並無行禮,待我明日來斬你一千人眾!】
再說山中眾徒弟,齊到師父面前賀喜。廣成子曰:【喜從何來?】
眾徒弟曰:【聖上拜師父你為師,豈不是喜?】
廣成子曰:【只是禍非是喜。現今保駕捲簾將軍大怒,明日要來斬了一千人眾。】
眾徒弟曰:【可逃走如何?】
廣成子曰:【此未是道。】
眾弟子曰:【可去求其主看他如何?】
廣成子曰:【此亦未是道,你等明日一起來參誦經懺,雙手拈香同我下山,便知端的。】
次日保駕捲簾將軍,果然騎馬飛奔而來。廣成子同眾徒弟一齊就跪下。捲簾將軍問曰:【下面跪者何人?】
廣成子曰:【小道廣成子是也,特來要迎接將軍。】
將軍言曰:【我主昨日到此,你如此怠慢無禮,我比聖上是何等人,你今日雙手拈香,跪在此地何事?】
廣成子曰:【聖上昨日特來向我求了生死之法,免後來落
捲簾將軍曰:【聞知小仙在西天,為何卻在深山草茅中?】
廣成子曰:【人人都是大羅仙,道在心頭你自知。】
捲簾將軍曰:【你既然知,我主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聖上性命在小道手。】
捲簾將軍曰:【你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小道性命在將軍手。】
捲簾將軍曰:【我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將軍性命在
廣成子作偈曰:君王問道怕生死,參求一字躲閻羅,將軍爾來起殺意,命在你手當求你。
捲簾將軍聞得此偈,心中開悟,遂對廣成子曰:【我今欲拜你為師未知你意下如何?】
廣成子答曰:【將軍你豈肯修行?】
捲簾將軍曰:【弟子要求了生死,脫離輪迴之苦。】
廣成子曰:【你既然要求了生死,隨我而來。】
廣成子領前回到茅屋中,便端然靜坐。捲簾將軍就行到門口問曰:【師父你知我這一腳是欲出欲入?】
廣成子答曰:【將軍你若進一步是上天堂,退一步是下地獄。】
捲簾將軍心中開悟作偈曰:
欺師滅祖罪之非,求師懺悔乞慈悲,願舍一身劍下死,萬劫同超出苦期。
捲簾將軍作偈已畢,遂將,腰上寶劍拔出曰:【多蒙師父慈悲,請為我授記。】
言罷遂自刎而死。廣成子見他有真心,與他授記。作偈曰:
狂風掃地一場空,善雨沾花萬色紅,將軍今日回頭悟,韋馱天尊一般同。
將來軒轅皇帝亦同拜為師,勤修道德,修成正果。
第二品 鳥巢禪師度白侍朗
昔日西天佛祖,觀見娑婆世界兒女,造作罪業,不思返本還原,不得歸家,就差二位祖師下凡,勸世度人。
二位祖師曰:【我二人誠恐迷失東土,不能歸家。】
佛祖曰:【你若迷失東土,我就差人度你歸家】。
二位祖師遂各自臨凡,投胎出世,一人投在白家出世,名曰:白樂天,官拜恃郎之職。一人投在馬家出世,名曰:馬天章,官拜翰林院大學士之職。
這馬天章時常看經典悟知前因,就辭官往大雙林出家修行,功圓果滿,自東土回來觀見佛祖。佛祖問曰:【你去下凡度有多少人眾?】
馬天章曰:【世上迷人難度。】
佛祖曰:【你師兄投在何處?】
馬天章曰:【我師兄投在白家出世,名曰:白樂天,官拜侍郎之職,卻被紅塵所迷,不能歸家。】
佛祖曰:【你尚不能度一眾,反而失了一人同行,你自回家鄉是何道理?你可再速下凡,去度白樂天歸家,安及定位。】
馬天章此時心中思想:白樂天現在年近八旬,我若在投胎,恐度他不及。信步而行,來到秦望嶺綠水橋,看見傍邊有一叢古松樹,樹上有一個鳥巢,馬天章實時投在鳥胎出世,變化為人面鳥體,稱為鳥巢禪師,終日開堂說法,勸世度人。
有一日白侍郎騎馬進朝,來到秦望嶺綠水邊經過,看見眾人圍聚聽法。白侍郎就叫家人去看眾人圍聚何事?眾人說:【這樹上有一鳥巢禪師,盡日開堂說法,勸世度人。】
家人打聽回來,就將此事從頭至尾稟了一遍。白侍郎曰:【既然如此,就勒馬前進。】乃問曰:【禪師你說何經?行何道?】
禪師答曰:【你行你路,我說我經,相逢不下馬,各自向前程。】
白侍郎就落馬來問:【禪師你生在何處?日問化何緣?夜間那裡住?】
禪師答曰:【我生在無相天,住在青松里,日間十字街頭化度有緣人,夜間依然空里住。】
白是郎再問禪師曰:【何為正宗?何為眷屬?何為天堂?何為地獄?】
禪師答曰:【我依三藏經書為正宗,普天下諸佛為眷屬,遇著善人為天堂,遇著惡人為地獄。】
白侍郎問曰:【敢問尊師,如何是道?】
禪師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就是道。】
白侍郎曰:【此話三歲孩童也曉說。】
禪師曰:【三歲兒童也曉說,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侍郎曰:【我觀禪師,你身居古樹,五丈之高,豈不危險乎?】
禪師作偈曰:【身居古樹五丈高,空中俱足永監牢,清風明月常作伴,縱橫自在樂逍遙。】
禪師曰:【我觀侍郎,你比我危險更甚矣!】
白樂天曰:【弟子位鎮江山,觀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何危險乎?】
禪師答曰:【薪火相交,氣息不停,豈言無險乎?】
禪師作偈曰:為官盡日伴君王,日伴君王伴虎狼,五更三點朝皇帝,朝花艷冶暮落空。
白侍郎聽聞此偈,心中開悟,欲拜為師。對禪師曰:【再寬數月,我就來拜你為師修行。】
禪師就許他。白侍郎作別而去,後來卻被紅塵所迷,遂無來拜。有一日,禪師知他凡情太重,親自來到白府,他不能見面,就將詩題在粉壁之上。
禪師即題詩曰:
刀筆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有一日白侍郎出來,觀看粉壁上詩句,念了一遍,心中覺悟,來見夫人。白侍郎曰:【我雖然官爵高居,後來難免無常兩字,去到陰司,有八百斤罪業難擔,我今意要入山修行,多少減了罪業。】
夫人曰:【相公你錯了主意,家居千日,福在一人,莫說相公你有八百斤罪業,就是千萬斤罪業,奴家一家大小都要替相公你去分擔,何須相公掛意,要入山修行何用?】
白侍
是夜,白侍郎三杯以後,即將龍燈吹滅一盞,就問家裡眾人,何人將此龍燈吹滅一盞?眾人俱知白侍郎自己吹滅,無人敢擔認。白侍朗就問大夫人曰:【龍燈你吹滅么?】
大夫人曰:【奴不知。】
又問二夫人:【此龍燈你吹滅么?】
二夫人答曰:【奴也不知。】
再問三夫人:【此龍燈你吹滅么?】
三夫人答曰:【奴亦不知。】
又問四夫人曰:【龍燈是你吹滅么?】
四夫人答曰:【奴亦不知。】
後問其子,此龍燈汝你吹滅么?其子答曰:【明明是爹爹你自己吹滅龍燈,反說一家眾人。】
白侍郎曰:【我今看破眾人心事,我只吹滅小小龍燈一盞,一家大小就無人敢來擔認去,若作得罪業,日後到陰司,
白侍朗作偈曰:合會堂前一盞燈,我今吹滅有誰承,一家大小無人認,誰肯分罪八百斤。
白侍郎言曰:【譬喻自身有病苦痛,只有自己受苦,無人替得。】
白侍朗次日,徑往秦望嶺綠水橋,參拜鳥巢禪師為師,修行學道。再說白府四位夫人,看見相公入山修行學道,惦念夫妻恩愛之情,兩眼流淚,心中痛切悲傷。家人遂對四夫人答曰:【你禁不必苦楚,傷情也是無益,待小奴入山去請老爺迴轉府中,得來聚會。】
家人奉命到秦望領綠水橋,拜稟白侍郎曰:【我在此參拜師父,學佛修行,正是一日清閑一日仙,無憂無慮樂安然。】
家人在稟曰:【夫妻恩愛深情重,老爺豈能割捨乎?不念功名蓋世,富貴安德棄捨乎?伏望老爺回到府中,夫妻重相逢。】
白侍郎曰:【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功名蓋世徒何用,轉眼成空罪難當。我今看破事情,不要回府,我有書一封,付你帶去,與你夫人知。】
家人奉命帶書回府,入內稟知夫人,遂將老爺言語說了一遍,老爺有書一封,請夫人觀看便知。四位夫人即將書拆開,觀看其書曰:
為官終日細沉吟,紫袍無心懶整襟,罪業案情由我作,陰司地府有誰親,
即將官職為僧職,脫卻凡身即佛身,寄語賢妻休再會,從今不必問來昔。
四位夫人將書看完,大夫人言曰:【相公如此決意修行,咱姊妹們可都願要隨相公去修行?】
三位夫人齊聲說曰:【願同修行。】
大夫人遂修書一封,付與家人帶去,與相公知情。家人奉命入山來見伺郎稟曰:【四位夫人願要同修,有書一封,請老爺觀看。】
白侍郎將書拆開,觀看其書曰:
緘書一到即開吟,,讀罷兒妾淚滿襟,烈女不堪重再會,夫妻何必更相親,
君今既悟為僧去,妾亦為尼舍色身,但願西方同善果,九蓮台上禮觀音。
白侍郎看書以畢,說曰:【難得賢妻如此信心帶我迴轉府中,勸化一家修行。】
對家人曰:【你先回府去,吾隨後就來。】
家人回府,將言稟過夫人知情。四位夫人歡喜,就嬌妝打扮的整齊出來,迎接相公。
白侍郎作偈曰:
金枝玉體傷人劍,頭上珠翠刺人鎗,胭脂花粉迷人鬼,眼中流淚潑人湯。
大夫人開顏曰:【相公你雖然會割捨得奴姊妹四人,獨不思府中高樓大廈錦繡千般?】
白侍郎答偈曰:高樓不久屬荒畝,錦繡猶如只破裘,閣樓千間誇何用,難免無常一旦休。
大夫人言曰:【相公你雖然會捨得高堂大廈,獨不思金銀千箱,你可心中思想能的割捨么?】
白侍郎作偈曰:黃金半壁未是金,同床共枕未是親,雙手撥開生死路,終然金玉付他人。
白侍郎再作偈曰:二十年前是我妻,即今卻得分散離,持刀割斷腰間帶,你在東來我在西。
大夫人曰:【相公果有真心修行,真是奇男子,奴今也要學修行。】
侍郎曰:【你是女流之輩,怎麼曉得修行?】
大夫人言曰:【奴今看破天下事,如一局棋,一子差,滿盤錯。正式朝中宰相三更夢,
大夫人作偈曰:
珠冠寶貝今不要,夫妻恩情今日休,前生不修今為女,誠心用意再重修,
夫要修來奴要修,因緣隨分度春秋,三教聖人男子作,觀音菩薩女人修。
侍郎曰:【大夫人既要修了,二夫人你意下如何?】
二夫人曰:【奴今也要學她修行。】
侍郎曰:【你今怎麼曉得修行?】
二夫人曰:【奴記昔日
二夫人作偈曰:
珠翠綾羅今不要,鴛鴦綉枕今日休,我今要學龐招女,方顯奴家道法高,
夫要修來奴要修,西方妙果各自求,十八羅漢男子作,文殊菩薩女人修。
侍郎曰:【二夫人既要修了,三夫人你意下如何?】
三夫人曰:【奴今亦要學他修行。】
侍郎曰:【妳今怎麼曉得修行?】
三夫人曰:【奴記昔日梁武帝,棄捨江山,不圖帝王之位,後來修成正果;欷氏皇后破了齋戒,後墮蟒蛇報應,梁武帝念夫之情,求志公禪師代她懺悔,方得超升。】
三夫人作偈曰:
夫婦恩情今日離,沐浴齋戒今日持,奴今要學梁武帝,七寶金身智慧明,
夫要修來奴要修,西天一氣各自求,三千諸佛男子作,普賢菩薩女人修。
白侍郎曰:【三夫人既耍修了,四夫人你意下如何?恐你青春年少不能修行。】
四夫人曰:【奴雖是女流之輩,青春年少也要學她修行。】
侍郎曰:【恐你半途而廢。】
四夫人曰:【奴記得昔日妙善公主,除了色身,不招駙馬,後來修成觀世音菩薩,至今使人萬古流傳,奴今也要學她修行。】
四夫人作偈曰:
十八青春心意堅,為著生死緊向前,我今要學妙善樣,誠心同聖亦不懸,
夫要修來奴要修,長生妙訣各自求,八洞神仙男子作,瑤池王母女人修。
白待郎曰:【一家大小都要修了,後日同登極樂國,亦不負我修持之功。】
白待郎乃作偈曰:
感謝菩薩暗扶持,四位夫人同歸依,凡間相會性又會,佛榜標名眾人知,
一家大小俱回頭,多謝賢妻解我愁,凡間有緣來相會,前生修來今又修。
白待郎作偈已畢,就命一家大小人等,齊往山上,拜鳥巢禪師為師,行出大門外,看見粉壁上有詩一首。
詩曰:滿腔存惻隱,片念絕粉纏,回心知感悟,參道學聖賢。
白待郎乃作偈曰:
紫袍金帶無心要,麻衣柱杖自天然,有人問我修行路,雲在深山月在天。
白待郎行至半途,遇一故友,名曰:【李觀察】,家中有一個人從海上而來,觀見一座仙房,說是白天樂所居,家人回家告訴李觀察。故作詩一首,送與待郎。
詩曰:近有人從海上來,海山此處見樓台,中有仙房開一座,此處要待樂天來。
白待郎看詩已畢,含笑就回詩一首和之。
吾學真空不學仙,勸君此語莫傳真,海山非是我居住,歸者歸去極樂天。
白待郎吟詩已畢,四位夫人一家大小人等,入山同拜鳥巢禪師為師,精進修行,其後一家修成正果。
第三品 張高、張舉因果
昔日浙江省溫州府,有兄弟倆人,其兄名曰:張高;其弟名曰:張舉。
這張高為人極惡無比,近日好訟經官。這張舉靠其兄張高勢力,強搶人家錢財,強霸他人田園厝宅。張舉即使家中富貴榮華,高樓大廈,尚且不知足,分文不舍,盡日將大門關閉,自己從後門出入。或有孤貧乞丐求化,並無分文與他。家中有一內院,曝五穀,天井頂上設有鐵網遮蓋,連禽獸雞鳥不能食他一粒五穀。
有一日如來佛到他家捐題化緣,張舉看見有一和尚要來化緣,即將大門關閉,如來佛到此不能進去。後來張高福盡氣消,被無常使者,拿到陰司去見
再言張舉生下一子,名:張善。卻發起慈悲之心,暗行善事,憐孤恤寡,濟困扶危。其父知其子所作情由,必然會破了家業,私自將金銀財寶,盡埋大門之下,一家大小人等,總不知此情。以後張舉福盡氣消,一日中風而死,無常使者拿到陰司去見
此時張舉無言可答。
再言其子張善,看見父母俱亡,遂發慈悲之心,喜舍布施,將大門放開,將鐵網收起,每日齋僧供佛。
張善看見此狗,日夜傷人,遂將狗用鐵鏈鎖住,不得亂咬他人。有一日張善齋僧供佛,如來佛亦赴供,有一孤貧也來求化,這狗見求化之人,認出是前生胞兄,在陽間並無半句善言勸化,因此今生受了苦報,抱恨在心,就將鐵鎖鐵鏈扯斷,亂咬其兄。張善看見其狗,痛咬乞丐,即用竹杖,痛打這狗。如來佛對張善言曰:【不要毒打。】
如來佛作偈曰:
堪嘆世人造業多,無常迅速實難逃,高樓大廈非為貴,推金積玉未足高,
四非分明陰司記,玉曹鑒察渾身磨,我今勸你修行路,不如及早念彌陀。
張善遂問和尚曰:【師父你何說此偈?】
如來佛答曰:【你知乞丐是何人?惡狗是你何人?】
張善言曰:【未知是何人?】
如來佛曰:【乞丐前生是你胞伯,惡狗前生是你嚴父。你父平生為人,不守本份,所作罪業等事,不許乞丐求化,日日將大門關閉,又不許雞鳥飛下啄食五穀,用鐵網遮蓋天井。後看你行憐孤恤寡,賑濟貧人,因恐你開費破了家業,私自將金銀埋在大門之下,今轉世為狗,盡日卧在大門邊,看守金銀,見有人來往就咬他。你若不信,可將大門之下掘開,有金銀為證。]
張善就叫家人,將大門下掘開,果然看見有金財寶為證,方知此事是真實也。
如來佛作偈曰:
善有人善,若無人善,設立天堂何人顯,惡有人惡,若無人惡,設立地獄何人落,
修有人修,若無人修,紫袍錦帶何人受,騙有人騙,若無人騙,牛羊犬馬何人變。
張善聞得如來佛說出此偈,又聞此段因果,既時跪在地下,懇求師父慈悲,帶我父親伯父,懺悔超升出苦。如來佛逐拔度張高張舉超升凈土。張善隨時持齋,就拜如來佛為師,修行學道,後來修成正果。
第四品 寒山、拾得因果
昔日有一長者,蓋有一座佛寺,請一位和尚奉祀香火,和尚收有兩位徒弟,一人名曰:【寒山】,一人名曰:【拾得】。
這長者施主家中,如有甚麼事,就叫兩位徒弟來料理事務。有一日。施主有一位兒子,完婚之日,就喚來這二位徒弟,一齊去點燈結綵,排設香案。寒山、拾得二人修行得道,能知過去未來之事,知此新娘乃是他三世祖母,娶來為媳婦,在廳中拜堂。
寒山、拾得二人齊笑,眾人看見二位小沙彌嘻笑,眾人一齊亦笑曰:【二位小和尚失心瘋癲好笑。】
寒山拾得二人作偈曰:
寒山拾得笑微微,盡日看經念彌陀,世人笑我無了意,我笑世人造業多。
施主來到祠堂,廳上祀拜祖宗神位,施主實時擂鼓。寒山拾得看見此大鼓,知道是他祖父轉為牛之皮;鍋內煎煮之肉,儘是他前生姑姨。
寒山拾得二人作偈曰:
堂上打鼓打公皮,鍋內煎煮是姑娘,三世祖母娶為婦,我今不笑等何時。
施主次日,來到佛寺,對和尚罵曰:【你這二位徒弟,真是無禮,昨日我家兒子完婚之日,你二位徒弟,就言東言西,齊來笑我。我今日對你言明,喚你二位徒弟,自行到別處去,若還不趕出去,連你這寺中也容身不得,都要打發你到別處去。】
和尚言曰:【施主既然有這等事情,待他回來,吾自然有主意打發他去就是。】
施主就作別和尚而去。不一時,寨主拾得回到寺中。師父遂問曰:【你二人昨日齊笑施主何事?】
寨主拾得答曰:【未敢瞞得師父,我二人昨日看見他兒子完婚娶婦,乃是他前生三世祖母娶為媳婦,祠堂上擂的大鼓,是他祖父轉世為牛之皮,鍋內煎煮儘是他前生姑姨,吾二人因此好笑。】
師父曰:【你二人若知天機亦不可泄漏,施主今日特來吩咐,叫你二人自往別處去,你若還不出去,連我都要趕出去。】
寨主拾得二人曰:【他有這佛寺,便如此橫逆!】遂拜別師父,起身出寺門而去。
寨山拾得偈曰:但將露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自家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寨山拾得作偈畢,即收拾行李起身,徑往西方而去。行到半途,被觀音佛祖收為護法,得成正果。
第五品 悉達多太子游四城門
昔日燃燈尊佛,有一位徒弟,名曰:【善慧童子】。
有一日,乃是燃燈尊佛上壽之日,童子對眾師兄弟說起,每年師父壽誕所用茶飯果品,俱是師父自己之物,今年咱師兄弟,各人分各處去,尋奇花各一盆,務要各樣花名不許相同。
善慧童子就尋到十字街頭,看見一位女子,捧著木棉花,放在街路邊。善慧童子就問曰:【道友你這一盆木棉花,弟子欲求一株來供佛,未知你尊意如何?】
她遂答曰:【我這花不肯與人。】
善慧童子言曰:【既然不肯與人,弟子願求買一枝。】
女子答曰:【吾這花亦不肯賣人。】
善慧童子曰:【道友你此言差矣,這花既然不與人,又不要賣人,就該置在優雅之所,以供賞玩,為何放在道路邊,此是何緣故?】
女子答曰:【非也。吾這花要與人結一世姻緣,故放在此。】
善慧童子問曰:【欲結多少年之因緣,置放在此?】
女子答曰:【要結五百年後之因緣。】
善慧童子即許結女子因緣,將木棉花請回寺中。
次日燃燈尊佛上壽,眾徒弟進前獻上各樣奇花,燃燈尊佛進為收下,唯善慧童子這一盆木棉花不肯收之。善慧童子言曰:【師父大發慈悲,弟子至誠敬請此花前來上壽,師父為何不收?】
燃燈尊佛曰:【此是惡花,我所以不用。】
善慧童子曰:【此花清凈,何曾有惡乎?】
燈尊佛曰:【你這花曾與人結一世因緣,豈不是惡花?】
善慧童子言曰:【此花乃結五百年後之事,此亦何妨?】
燃燈尊佛曰:【世間有五百年,天界無一時之久,你知她是何等人?她乃九天玄女之徒弟,今已下凡投胎而去,你亦要速下凡投胎出世。】
善慧童子乃哀求曰:【師父大發慈悲,許我回頭若何?】
燃燈佛祖曰:【你可放心,前去下凡投胎出世,日後吾必差人下凡,去度你回來安級定位。】
再說九天玄女之徒弟,投在夜珠國出世,名號:【夜珠宮主】。善慧童子投在天竺國出生,名號曰:【悉達多太子】。年至十三歲時,奏上國王曰:【臣子意欲騎馬游賞一樂。】
國王聞言准奏,即命一位老臣保駕,騎馬同樂游賞。太子與老臣二人到東門來,遇著一位老者,雙眼失明,不能看見,手持竹杖徐行。悉達多太子遂問老臣曰:【此人為何如此也?】
老臣即奏曰:【此人老矣,鬚髮進白,眼花不見,依著竹杖而行。】
悉達多太子言曰:【如此惡光景,不用多看也。】
再游到南門而來,忽然聽見有人沉吟之聲,悉達多太子遂問老臣曰:【此是何聲音?】
老臣奏曰:【此是人患病苦痛之聲。】
悉達太子言曰:【此是光景又不好看。】
再游向西門而來,聞得數十人互相哭泣,凄慘之聲,悉達多太子遂問老臣曰:【此是何聲音也?】
老臣奏曰:【此是人死送終之日,一家離別哀哭之聲。】
悉達多太子對老臣言曰:【此光景亦不好看。】
再游到北門而來,看見有一婦人生下孩子,呱呱之聲,悉達多太子對老臣言曰:【你將此孩子報來與我看。】
老臣遵命,就來與婦人借過孩子,抱給太子觀看一面。悉達多太子看見幼子,突然著驚曰:【為何形狀如此!】
老臣奏曰:【人人初生之時,總如此樣。太子你前日出生之時,亦是如此,自古及今,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病,有病必有死,有死必有苦,人在世間,難免得生死輪迴之苦。】
太子問曰:【如何躲得生死輪迴之苦?】
老臣奏曰:【太子若要長生,必要持齋戒殺,艱心修行,可免生死輪迴之苦。】
太子答曰:【我欲持齋修行,不知何處有名山修行?】
老臣連忙奏曰:【太子你果真要修行,可往到雪山修行,那是一處極幽雅清妙無比地方。正式無寒無暑長無比地方,有花有果永長春。
悉達多太子作偈曰:雙眼含花東門老,口不吃飯南門病,臭惡不來西門死,人人俱在北門生。
太子同老臣回朝,上殿啟奏國王。王遂問曰:【皇兒你去玩景如何?】
太子啟奏父王曰:【臣兒去游四城門,觀見生老病死苦,真是難堪,苦死至極,兒願要持齋修行,伏乞父王准奏。】
國王不準奏。太子再奏曰:【臣兒決議要持齋修行,伏望父王恕罪】
國王言曰:【朕江山欲重託你一人,你若去修行,朕江山欲付何人?這事斷然不可!】
太子堅持不聽。國王大怒,即命御林軍,將太子貶入高牆之中。時母后聞之大驚,來到殿前,啟奏國王曰:【太子今日去游景回來,何事觸犯龍顏,因何將太子貶入高牆之中?】
國王言曰:【太子玩景回朝,不知何故,情願持齋修行?朕勸他不聽,所以被朕謫貶。你帶念母子至情,可勸解太子回心轉意。】
母后奉命即入高牆之中,苦勸太子,江山為重,持齋修行,乃是無益之事。太子依然不聽,母后無可奈何,就回宮中而去。再言次日,老臣暗自潛入高牆之中,去見太子。太子即命老臣,你可備辦駿馬一匹,來與我坐騎,方能得到雪山修行。老臣奉命即回去,備辦駿馬一匹,就來請太子騎坐。太子實時騎馬來到城門,熟知這城門關閉。太子將馬加鞭,來到城樓上,看見這城下甚深,不能落下,乃躊躇良久。太子即回禱告天地神祇,祝曰:【我悉達多若能修得成道,將馬加鞭就到雪山而去,如我不能成道,自願最落城下而亡。】
太子口佔一偈曰:觀看四門心傷悲,急早修行恐怕遲,幻身雖堅終非久,閻浮不是我久居。
太子作偈已畢,將馬加鞭,果然龍天扶持,直到雪山,人馬無恙。看見有大石一塊,太子就坐在大石上,堅心修行。所食青菜蔬果,熟知食了後便生出物來。太子曰:【此乃活物,何可食他。】遂不用食。太子隨即煎水充饑,熟知水上落下有聲。太子曰:【此亦是活物,我亦不食。】太子遂盡日不食青果泉水,忍受飢餓。
天地神祇,看見太子苦修不得,即差四大天王來到雪山,對太子言曰:【天生五穀花果,乃是日月所照,雨露所潤,是與人飲食之用。胎卵濕化號為四生,所以不食,你在此苦修不得,有何功德?你可速速下山勸世度人,後為中天教主。】
太子聞言,即下山勸世度人,來到孤獨長者家中化緣捐題。給孤獨長者看這位和尚衣裳都破,瘦骨如柴,長者隨備數兩銀子,烏布二疋,出來對和尚言曰:【此數兩銀子,代弟子買油香供佛,這二疋烏布,送你為衣服之用。】太子將銀兩布疋收起,行出門外就睡在地上。
有一位家人出來,看見和尚睡在地上,就入內稟知長者。長者即出來看,果然和尚睡卧在門首地上,就叫醒和尚起來。對和尚言曰:【師父看你人才俊雅,骨格非凡,為何這般懶散。今日是在弟子門首睡,如在他人門首卧,這些物件若被竊去,如之奈何?】
太子答曰:【人生在世,雙眼開著,此物是自己之物,倘雙眼一閉此物儘是他人所有。】
長者聞了此言,心中轉悟曰:【師父雖然懶散,說話卻有理;未知貴剎何處?貴號何名?】
太子答曰:【吾乃在雪山修行學道。】
長者言曰:【莫非是悉達多太子?】
太子答曰:【然。】
長者聞得此言,心中大驚。連忙屈膝跪下曰:【太子千秋。】
太子即雙手扶曰:【今日得論僧俗,
長者看江山都不顧,自思咱要家業何用?逐對太子言曰:【弟子願拜你為師,持齋修行。】
太子與長者歸依。師徒兩人盡日講經說法,不拘時間,有人帶錢來還與長者,亦有人擔租谷來還者,眾人聞知長者拜太子為師,持齋修行,眾人逐亦拜太子為師,持齋修行。不數年間,度有百萬人眾。太子逐對長者相議,現今徒眾多,此寺狹小,聞得祇園有一百畝花園,可以聚集人眾。二人即同往祇園家中普化。太子對世子言曰:【欲求化你園地建寺。】
世子答曰:【你要我園地建寺,若能將金銀鋪滿祇園,我此地即讓你使用。】
長者言曰:【世子不可戲言。】
世子答曰:【大丈夫一言既出,安能有兒戲?】
長者即命眾徒弟,去挑金銀來鋪地。不一時間,金銀就鋪滿地上。長者就命眾徒弟伐樹木。世子阻住曰:【只是此地賣你,樹木菓子並未有賣。】
長者答曰:【這言差了,我與你買地,菓樹木不使我找,叫我寺建在花果之上嗎?】
世子言曰:【這百畝花園,你能於樹上枝枝帶金錢,葉葉掛銀牌,我第即獻你起寺。】
太子答曰:【不可再戲言?】
世子答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吾並無後悔。】
太子將法演起,果然枝枝帶金錢,葉葉掛銀牌。世子看見大驚,逐問太子曰:【敢問師父貴剎何處?貴號何名?如此大富。】
長者答:【吾師乃是悉達多太子,弟子名曰:給孤獨是也。】
世子聞之大驚,亦拜太子為師修行。
再言天竺國王,年老無子,欲立難陀登位。難陀就辭奏曰:【可往雪山請吾兄長登位。】
國王准奏,即命優霞期去請太子回來登位,太子若抗聖旨不肯回來,命御林軍將太子拿來見朕。優霞期帶聖旨並領御林軍五百名,往請太子回國。優霞期去到雪山,就請太子回朝登位。太子果然不遵聖旨,優霞期即命御林軍一齊動手,要拿太子。被太子將法演起來,眾御林軍盡皆東倒西歪。優霞期大驚,命眾御林軍拜太子為師。
國王聞知優霞期歸依,即再命難陀去請太子回朝。難陀奉旨來到雪山,就請太子。太子再演法起來,難陀就卧在桌上,太子即召難陀靈魂同游地府。難陀答到地府,就看見有四十九個油鍋,難陀邃問太子曰:【此油鍋何用?】
太子答曰:【你去問獄官便知。】
難陀轉問獄官曰:【為何用此油鍋?】
獄官答曰:【凡陽間之人,所作不善,不論帝王將相,以及庶民等,或官豪勢利害民,或人做惡,皆落此許多油鍋之苦報。】
太子再引難陀去游天堂,看見有一座宮殿,華麗無比,與世間之妙不同,卻無人居住。難陀遂問太子曰:【此宮闕為何無人居住?】
太子答曰:【你可問天神便知。】
難遂問天神曰:【此宮闕華麗,為何無人居住?】
天神答:【悉達多太子持齋修行,後日功完果滿,歸家成佛,此宮殿給他居住。】
難陀靜思起來,我日後即登地位,尚一念差移,造作不善事業,後來難免有許多苦受,今我兄持齋修行,後日有此華麗宮殿居住,吾不如與兄亦來持齋修行,何等快樂。】遂決意要修行。
難陀再游數步又看見一座宮殿,難陀遂問太子曰:【為何這處又有此宮殿,卻又無人居住?】
太子曰:【你問天神便知。】
難陀轉問天神曰:【為何此處,又有一座宮殿,卻又無人居住?】
天神答曰:【天地知難陀轉悟要修行,所以在蓋一座宮殿,候難陀歸家好居住。】
難陀醒覺,乃是南柯一夢光景,遂決意要修行。對太子言曰:【弟欲拜兄長為師,你意下如何?】
太子答曰:【咱兄弟為師徒,原是不便,你可拜優霞期為師。】
優霞期曰:【你是君吾是臣,豈有君來拜臣之理?】
太子曰:【今為沙門,不必論之,你可去受拜。】
即拜優霞期為師,持齋修行。
再言夜珠國,有一位夜珠宮主,進獻一個九重鐵鼓,掛在天竺國城樓上,傳命曰:【你天竺國若有人能射此鐵鼓透過,我即罷兵息戰,如若不能穿過,大兵一到玉石皆焚!】
再言天竺國,朝臣就上殿奏知國王。國王聞之大驚,無計可解。群臣齊聲啟奏曰:【我王不必煩惱,現今太子再雪山修行得道,有神通妙法,吾王可降旨徵召太子回朝,以退此番兵。】
國王准奏,即命多羅,你可到雪山召太子回朝,將夜珠國進獻鐵鼓之事說明之。多羅奉旨來到雪山,對太子言曰:【現今有夜珠宮主,進獻一個九重厚鐵鼓,看我國人能否穿透過,如若不能射過,他就要起兵前來伐我,思此時國內無人能穿透,吾王命微臣特來徵召太子回朝,退敵番兵。】
太子答曰:【我如今持齋修行,若要江山社稷,持齋何用?我斷然不回去!】
多羅受命回朝,將太子不肯回朝之事奏之國王。王聞奏兩眼流淚言曰:【朕江山旦夕傾為矣,你可速速到雪山,向太子言曰:你既然是修,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則念著父子之情,二則救得滿城百姓,免遭塗炭之災,若不然你持齋何用?】
多羅再奉旨來到雪山,對太子將國王痛切言語備述一遍。太子聞言也無可奈何,遂即離了雪山,徑同多羅回到天竺國。太子上殿朝見父王,啟奏曰:【未知宣召臣兒回朝何事?】
國王看見太子回朝,龍顏大喜,開言曰:【王兒你今日回朝,此乃本國洪福,萬民幸甚!】
就將夜珠國,夜珠宮主進獻九重厚鐵鼓事,說明一遍。太子啟奏父王勿憂,待臣兒出城觀看便能退敵番兵。太子拜別父王,騎馬出朝來到城下,太子看見城樓上,懸掛一個鐵鼓,遂拈弓搭箭射去,果然一箭射中九重鐵鼓,一連串透過。眾軍看見齊聲喝釆,夜珠宮主看見太子,生得清標俊秀,美貌少年,人才出眾,能穿透九重鐵鼓,心中愛慕。
夜珠宮主遂作偈曰:
太子十八正青春,腦中智謀冠三軍,九重鐵鼓穿連透,百萬軍兵盡欽尊。
宮主作偈已畢,即命通事官傳媒妁之言,我宮主欣羨太子欲結秦晉之好,同我宮主回夜珠國,招為駙馬,如若一聲不許,我即進兵你國中,寸草不留。
通事官領命,將此對太子說了一遍。太子聞言,堅執不從。國王百般苦勸,你可全從與宮主為夫婦,同他齊去,江山可保,萬民咸賴。太子不得已,聽順父王之命,即同宮主來到夜珠國,招為駙馬。至有十二年,不曾下樓,並無回寺。寺中百萬人眾,無人居束,進思還俗而去,只剩五人奉祀香火。
有一日,宮主清閑無事,請駙馬玩景,對太子言曰:【我與你為夫妻有十二年間,並無情意,今日開窗觀景,我與你夫婦一樂如何?】
太子許諾,同宮主開窗觀景太子衣衫露出窗外,天神看見,即差四大天王從樓下經過,指點太子,你寺中人眾各盡去,只剩有五人奉祀香火。太子聞此言,乃對宮主曰:【吾寺中之人眾分散盡去,吾不得不歸回寺中,萬望宮主奏上國王,看意旨如何?】
宮主答曰:【妾知曉。】次日早朝,即上殿將駙馬要回寺之事奏上父王。
國王准奏,欽賜太子回寺。宮主左手執鞭,右手牽馬,一路上同行,不忍離別,送到交界地方,太子就辭宮主,你且回去。宮主將馬牽付與太子騎,太子上馬乃用鞭指宮主胸前,即知有孕在身,太子正要將馬加上一鞭而去,迴轉頭一看,就知宮主日後有難,即迴轉馬來,與宮主曰:【我今付你難香一枝,坐具一付,珍重收藏,妳後日若是有難之時,將難香祭起,坐具鋪在地上,當空叫悉達多吾夫三聲,吾即來救你,你須謹記在心。】太子就此分別而去。
此時雪山眾徒弟,聞師父回來寺中,各進香花茶果迎接師父。太子來到寺中,遂對這五人言曰:【我日後若能成佛之時,請你五人頭頂高坐為尊。】
再言夜珠國,夜珠宮主懷胎有六年,產下一子,名曰羅牟。國王勃然大怒,恥辱難堪,就將宮主貶入柴牆之中,四面要放火燒起,宮主此時遇難,無計可施忽憶起我丈夫,昔日臨別之言,叫我若有難,將難香點起,並坐具鋪在地上,當空叫悉達多吾夫三聲,就能救吾,囑吾謹記,如今急難之時,即將難香坐具演起,看是如何?
宮主乃作偈曰:
手中權且作香爐,憑只香煙騰上蒼,速往天宮並地府,緊去雪山報我夫,
父王審問真冤枉,有難為何不救奴,自古懷胎十月產,羅牟何故六年生。
宮主作偈已畢,果然天地知機,即差四大天王,將這坐具伏起,直到雪山,太子看見宮主到寺,夫妻歡喜不已,遂另蓋一座庵寺,與宮主居住,太子後修成中天教主,流傳萬古,後人稱讚號為釋迦牟尼文佛,宮主同修亦成正果。
第六品 莊子神仙觀善惡報應
昔日周末之時,有一位得道神仙,姓庄名周,字文休,自幼學道拜師,其師姓李字伯陽,又號曰:老子。莊子有一日家中清閑無事,出去游賞觀玩山水看景,信步而游。見一位天神手持香花,來拜前生身屍。
莊子問曰:【賢友這個身屍與你何恩何德,你肯手持香花前來拜謝他?】
天神答曰:【他前生代吾行有十善好事。】
莊子就問曰:【何為十善好事?說來與我聽。】
天神答曰:【前身拜天地、禮神明、敬祖宗、孝順父母、和睦鄉里、尊敬六親、憐孤恤寡、發慈悲喜舍、布施、持齋修行。故天地憐我苦功,令吾上天堂逍遙快樂。因此今日要持花香拜謝他。】
天神作偈曰:
這是我前身,我有天眼開,寶衣隨念在,玉食自然來,
謝他多勸告,助我一快齋,持花來再拜,塵世莫作呆。
莊子拜別天神,再行數步,又看見有個餓鬼,手提鞭打死屍。莊子問曰:【道友這個身屍與你何冤何仇?自古說怨生莫怨死,你今打他何事?】
餓鬼答曰:【這個屍就是我的前身。】
莊子問曰:【既然是你前身,因為何事打他?】
餓鬼答曰:【我前生行十惡之事。】
莊子問曰:【何為十惡之事?說來與我聽。】
餓鬼即答曰:【呼天罵地、不尊神明、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不和鄉里、不敬六親、殺生害命、欺神滅像、謗佛謗法、毀謗聖賢。因此墮落地獄受苦,我今日特來提鞭打他。】
餓鬼作偈曰:
只因臭皮囊,巴巴結結亡,生前貪快樂,不肯暫回光,
生時從須少,黃泉歲月長,必須提鞭打,此恨氣昂昂。
莊子作偈嘆曰:路上遇著兩般屍,善者天堂惡陰司,善人禮拜升天去,餓鬼還打舊日屍。
第七品 如來說法度眾
昔日如來佛祖,開堂講經說法,勸眾修習了脫生死,千辛萬苦,修成道德,修得有丈六紫金身,樣樣經文都會演說。一日演說一淺經文,大眾背後各相議曰:【師父道德竟淺微何也?但說此經文,安能作佛乎?】
眾徒弟具各有退心之意,想拜他人為師。如來佛祖心中覺悟,能知眾徒弟有退道之心。有一日,如來佛祖,開堂講法,就將法座移偏而坐。眾徒弟背後議曰:【那師父盡日開堂說法,具是中央坐位,今日為何將座位移偏,其中必有緣故?】
眾徒弟齊來問師父曰:【師父慈悲,你往日說法具中央坐位,今日為何將座位移偏,有何緣故?】
如來曰:【對面高山,有一位金栗王,道德深高,勝我百倍,我今日尊他,因此就將座位移偏,你等可往金栗山,去拜金栗王為師,參求妙法,方能作佛,我當反拜你等為師,你等可速前去。】
眾徒弟聞得師父之言,一齊前往金栗山去拜師,行有數里,看見有一火坑,深有萬丈,闊有丈余,不能過得去。眾徒弟回本寺,拜求師父,指示如何得過火。如來曰:【你等須要小心,方能得過去。】
眾徒弟歡喜信受而去。行至火坑,忽然淺了,一躍過去。來到金栗山,看見一座草舍甚低。眾徒弟逐入草舍堂中參拜金栗,求賜妙法。金王開堂說法,言言句句都照如來演說無差,眾徒弟聽法已畢,忽然腹中飢餓,金栗王將飛沙化為白飯,給與大眾充饑。眾徒弟充饑已畢,拜謝師父作別,願回本寺。
如來問曰:【你等去拜金栗王,有何道德微妙願聞其詳】。
眾徒弟言曰:【師父慈悲,那金栗王,言言句句都照師父所言,半句無差。】
如來作偈曰:金栗原是我,我是金栗身。
文殊作偈曰:是非文殊不改意,只為大眾普元因。
眾徒弟背後相議曰:【金栗王原是師父,咱大眾都要轉悟,真心家進修行成正果才是。】
大眾作偈曰:
妙法真傳非等閑,只因錯念險災殃,奉勸世人休忘本,求師懺罪得升天。
第八品 孟姜女哭長城,收丈夫骨骸
秦始皇時,湖洲府白塔村,有一位許員外,僅生一女,名曰孟姜女。幼行孝義,而後配范杞郎為妻。成親三日,遇著秦始皇無道,築萬里長城,差蒙刮將軍,遴選丁甲,三丁抽二丁,單丁獨行,將范杞郎拿去築長城。孟姜女送丈夫到河邊上船,夫妻相哭送別而去。
范杞郎乃是讀書之人,不堪受勞,苦楚難堪,當時死在城下,蒙刮將軍即將死屍填在城牆裡面。再言孟姜女到河邊,盼望丈夫回來,見有竹葉,將竹葉拾起,為探丈夫是否還在。孟姜女心生一計,親手寫書一封,回家對父親言曰:【今丈夫寄有書信回來,叫奴送寒衣前去,奴不敢違夫命,將寒衣捲起便要送去。】
父親言曰:【此去長城,男子行要三個月,女人行要半年,方能得到長城。】
孟姜女答曰:【行人不怕路途遠,心若堅時石亦穿。】
父曰:【女兒獃痴,此去長城路多山林,賊馬打劫,幾多山嶺高至半天,幾多山中無客店,幾多江口無船渡。】
孟姜女曰:【我是結髮夫妻,若不送寒衣前去,那能受得天寒地凍,必然望我寒衣送去。倘若我無命可回來,我亦無失了節義。】
姜女遂捨命前去,果然途中石磨九難,方能到的長城。看見有一條烏鴉路,就問人夫曰:【范杞郎今在何處築城?】
人夫答曰:【范杞郎乃是讀書之人,不堪苦楚,已經死了。】
江女再問曰:【屍首埋在何處?】
人夫答曰:【死者皆填在城牆中。】
姜女聞言痛哭三日三夜,感得空中太白金星,鑒察看見姜女,果然行孝節義之人,遂將芭蕉扇搖倒城牆崩開,與姜女收丈夫屍骸。姜女看見白骨如山,即咬破指頭,禱告天神地祇。祝曰:【若是我丈夫,隨手點起,若不是我丈夫兩分離。】
姜女點起杞郎骨骸捲起,被守城軍兵拿去見秦始皇。始皇看見姜女,生得美貌清秀,必是賢女,欲納為妃。姜女奏曰:【從我三件事,願受為婢。
】秦始皇遂問姜女曰:【何為三件事?】
姜女啟奏曰:【一要斬蒙恬將軍,二要厚葬我夫骨骸,三要請僧人開道場拔薦超升。】
始皇聞奏,即將蒙恬將軍治罪,遂敕命大臣復將范杞郎骸骨厚葬,供請僧開演道場,拔薦杞郎靈魂超升。道人燒化紙錢,姜女遂跳入火中,但見一朵紫煙托升天界。
作偈曰:佛化姜女節心堅,感動神明接上天,苦節千般心不退,女中節義世間傳。
第九品 高釵女下大海 取父親身屍
秦始皇時,有一位朝臣,姓高名文簡,僅生一女,名曰釵女。自幼行孝,聰明伶俐。一日,秦始皇被不忠之臣奏曰:【東海有仙草,名曰:靈芝草,乃是長生不老之方,有人吃得能長生不老。】秦始皇聞奏大喜,即敕旨意一道,命高文簡往東海,採取靈芝草作葯。高文簡奉旨退朝回府,對夫人將始皇敕旨,命我往東海取仙草之事,說了一遍。
次日,高
高釵女答曰:【母親且勿哭,待女兒往到東海,,取父親身屍回來安葬。】
釵女答曰:【父親身屍若不取回,枉在天地間為人子也。】
夫人言曰:【男子尚且不敢去,你年方十二歲,又是女流之輩,焉能去得?】
高釵女發誓曰:【我此去若取不得,願同父親死在海中。】
釵女答曰:【我父親高文簡,奉旨要往東海取靈芝草為葯,船渡至海中,遭受一陣狂風,我父親身屍歿死在海中,我今日要尋取吾父親身屍回家安葬。】
天神贊曰:【原來乃是人間孝女,爾在此岸啼哭也是無益,吾今賜爾二件寶貝。一件降水罐,一件定海杓。爾將海水收得三杓在罐中,再不可收。】
高釵女將海水連收三杓,果然海水干去一半。再言水晶宮龍王,看見海水干去一半,龍王大驚,即命巡海夜叉到岸查看。巡海夜叉來到海岸,看見一位女子,問曰:【爾是何處妖怪,把我海水收幹了一半?】
釵女言曰:【我父親高文簡,歿死在海中,我要尋取父親身屍,回家安葬。】
夜叉即問:【爾將何物收我海水?】
釵女曰:【我哭得三日三夜,感得有一位神人,賜我定海杓、降水罐,教吾收三杓,見海水就幹了一半。】
夜叉曰:【原來爾乃人間一位孝女,待吾迴轉龍宮,朝見龍王。】
夜叉遂啟奏龍王曰:【查得高文簡之女,尋取父親身屍,感動神人,賜了寶貝收海水。】
龍王聞奏大喜曰:【此是賢孝女兒,敕命魚兵蝦將,就將高文簡身屍扶送上海岸,與孝女收回。】
釵女即將降水罐水倒回海中,海水依舊,將降水罐、定海杓送還神人,天神遂接回寶貝赴升天庭。高釵女將父親身屍,扶回到家中,
作偈曰:化現高釵行大孝,定海尋爹得屍回,拜謝天庭無可報,芳名千載女中魁。
第十品 鸚歌念佛超升
昔日潭州府,有一位官致仕,家庭鄉宦,養得有一隻鸚歌,能作人言。有一日鄉宦來到清華寺。有一僧名清涼長老,鄉宦就請長老回家誦經,清涼長老及眾僧,在堂課誦經念佛。鸚歌隨口同聲念佛,句句無差。清涼長老對鄉宦曰:【你一之鸚歌兒,求化吾寺中修行。】
鄉宦許之。長老就收鸚歌兒,拿回清華寺,隨眾僧念佛三載。後遇四祖,就與牠授記開示,晚間鸚歌兒就脫相還元。眾僧看見鸚歌兒既已死了,遂埋在園中,至十日後,眾僧看見該地出生蓮花,遍地皆香,眾僧以鋤頭掘開,看見蓮腳無蹄,這在鸚歌兒舌尖上生出。
四祖作偈曰:
好個靈禽鸚歌兒,解隨僧口念彌陀,死埋園內蓮花發,可惜為人反不如。
第十一品 雉雞聽法轉世
昔日西竺國,有一位聖僧,名曰:鳩摩羅尊者,修道在玉屋山,盡日開堂講經說法,聚集徒弟二十餘眾。有一日鳩摩羅尊者,講涅盤經,山後一隻雉雞,飛來座下,聽尊者說法。徒弟看見雉雞,對師父言曰:【此是扁毛靈根怪物,怎麼亦能聽經?】
鳩摩羅尊者答曰:【此雉雞聞經聽法,當轉人身。】
這雉雞經完畢,就飛到玉屋山後,到晚間這雉雞脫相,轉視為人身。其後至武平四年,鳩摩羅尊者領徒弟來到越州成內,勸世度人。尊者對徒弟言曰:【昔年一之雉雞,應轉生在此處。】
行到門前,師父叫雉雞,內面走出一位女子看見尊者,相識如舊,歡喜禮拜奉茶。尊者乃問其母曰:【我叫雉雞,爾女兒走出來何故?】
其母答曰:【我女兒初生之時,背上生出三根雉雞毛,因此取名曰雉雞。】
尊者聞言曰:【此乃是前因。】
其母問曰:【師父何為前因?】
尊者曰:【汝生前生是一隻雉雞,在玉屋山後居住,昔年我聚集眾徒弟開堂講經說法,此一隻雉雞,常常飛來我座下聞經聽法,至日後雉雞脫相,轉世為人身,此即是前因也。】
雉雞女聞師父說起前因事,痛哭流淚,即告父母曰:【女兒今生誓不犯過,免得造做罪業,願入山修行,持齋學道,脫離輪迴之苦。】父母欣然許之。
尊者就對雉雞女言曰:【妳用心修持道德,自然日後成正果。】
尊者帶領眾徒,回玉巫山。雉雞女拜別父母,出家三載,加緊修行,後坐化歸空。
雉雞女做偈曰:
玉屋山後身居住,飛來座下聽佛法,十八年前身掛毛,聞經脫畜轉人身,
蒙師指出西方路,這走人間只一遭,扁毛聞經成正覺,為人不信往徒勞。
昔日南山有一隻鹿,北山有一隻虎狼。此前因乃山中有一位和尚,課誦金剛經,有二位徒弟,互相飲酒食肉,開了齋戒,後福盡氣消,為此墜落做麋鹿虎狼。二畜生就結拜為兄弟,誓曰:【有難相救,若是不救,不免遭死。】,二畜發願,實時而去。
經過三日,虎狼被獵人網牢去,藏在櫃中。糜鹿頭在人中,能作人言,對獵人曰:【彼無兇惡,亦無害爾,若要殺他吾身代之。】
眾人遂將虎狼放去,糜鹿走到櫃邊,吩咐虎狼曰:【我今代你,你可今夜尋跡前來救我。】
虎狼許之。回到山中,驚慌藏在山窩裡,不敢舉頭救護。眾獵人將糜鹿帶回家中,眾人再去打獵。此日網無禽獸空回,眾人遂分不平,就將此只糜鹿放回山中而去。有一日,眾獵人看見松樹上,有一隻烏鴉亂叫,獵人遂取葯箭搭箭射去,烏鴉飛去,箭遂落山窩,中在虎狼身上,後虎狼身發紅皮爛而死。以此奉勸世人,不可忘恩背義。
作偈曰:
南山糜鹿北山狼,二生結拜誓救殃,弟若有難哥哥救,哥哥有難草里藏,
箭射烏鴉飛騰去,箭墜反傷在狼身,勸君休把狼心使,那個狼心得久長。
第十二品 楊府知州,羊子能言
昔日有一位官,姓楊名宗,官拜知府之職。有一日,是老太太上壽之日,就命廚下殺母羊。廚下乃先磨刀,刀磨已畢,撮去放在灶邊,遂去拿母羊。不疑羊子看見,就將刀用口咬去。廚下拿母羊回來,正要取刀,看見羊子將刀咬去,就趕來要取刀,羊子忽做人言曰:【我娘與你無冤無仇,你何苦持刀殺我娘?】
廚下達曰:【非是我持刀殺你娘,今日是老太太上壽之日,愛食羊肉,楊太爺命我殺你娘,與我無干。你既然會講話,同吾齊來哀求老爺,就免殺你娘。】
羊子將刀就咬去哀求老爺,廚子來到廳堂,稟曰:【太爺你命小人去殺母羊,孰知羊子能言,要救伊母。】
楊太爺曰:【羊子安能言語?】
廚子曰:【太爺若不信,現今羊子同小人齊來見老爺。】
羊子來到廳堂上,就跪在老爺面前,哀求曰:【太爺容稟,吾娘犯著何罪業?因何殺吾娘?】
羊子作偈曰:
爺爾姓楊吾名羊,爾心何不早思量,吾娘與你冤何結,苦苦持刀殺吾娘。
羊子作偈已畢,即問太爺曰:【你今日要殺吾娘何事?】
太爺答曰:【今日是我母親老太太上壽之日,愛食羊肉,因此吾命廚下持刀殺你娘。】
羊子文太爺之言,心生怨恨,羊子再作偈曰:
前生不修吾便羊,汝母壽誕殺吾娘,今日食我一片肉,來生與汝結冤長。
又偈曰:
羊子跪地訴知州,我娘前生不肯修,饒我母子兩條命,長報恩情萬萬秋。
楊知府觀見羊子能言,兩眼流淚,聽聞羊言,此時心中覺悟,羊子能行孝義,識輪迴報應,為人反能不能及耶?楊知府作偈曰:
羊子含刀正實時,不絕眼中南淚啼,不知辭官歸故里,立志修行得便宜。
又偈曰:
看破紅塵剎那間,半世為官百世冤,監心修行名佛意,參出真如透上天。
楊知府作偈畢,就辭官前往入山,拜石門和尚為師,持齋受戒,勤參道德,加進修行,後修成正果。
第十三品
唐朝之時,襄州府衡陽縣,有一位居士,姓龐名蘊,字玄眾。家道富豪,世代本儒業,自少悟妙法,志求真諦。初藹石頭禪師,次參馬祖禪師,悟明心地,徹明真空之理。賑濟貧人,憐孤恤寡,舍財布施,勸人行善,救人之急,喜舍金銀,准出不準入。
時有二商,並無資本經營,就來龐公家中,對龐公言要求借白銀一千兩。龐公欣然即許,入內備出銀子一千兩,款交於二商,取財赴邑,二商無力可行,龐公將驢與其代腳力,二商行到古樹下歇息,就相議曰:【龐公果有慈悲之心,竟不知登記在帳,今可暗昧私圖之。】
言罷,驢忽作人言曰:【我前世向你借三升大麥米,暗昧不還,如今出世為驢,與爾赴銀三百兩,我今債還爾畢,吾要去了。】
二商聞驢此言大驚,就將原銀送還龐公。龐公對二商曰:【銀子因何要送還?】
二商就將驢作人言,還了世債,說了一遍,我所以要來送還與爾,恐驚吾後世亦然。二商說罷,將銀子交還龐公,竟自回家而去。
龐公於夜間之時,行到驢馬柵邊,默然聞得驢馬互相酬還前因,言論多少,龐公乃出,仰天嘆曰:【吾本欲濟人,而不知反累人,吾所知其與者福也,所不知者禍。】
即將家業金銀財寶,運集落船,悉沉滄海。船至漢陽江心,忽然有五百名海洋賊盜,要來取劫龐公金銀。龐公就對海賊言明二商借銀,驢子作人言還報前債,說了一遍,我所以不要金銀,盡皆沉於滄海。劫賊聞言大驚,心中悔悟曰:【我眾人願意出家修行,想隨你你持齋修道。】
龐公就將金銀送入佛祖寺,為五百名修行齋糧,其後修成五百羅漢。
然則龐公能棄富樂貧,其女龐招女編作瓜籬度日,其子龐大歌耕種田園,龐公夫婦子女四口俱修行,龐公度五百名人眾,滿心歡喜,日夜殷勤瑕煉苦功,始知三乘妙法,菩提覺姓圓明,深通妙理,悟進無生地位,心花發朗。即奉勸世人,要報父母深恩,當持齋修行,方報此恩。
有一日龐公謂女曰:【觀日早晚,及中午,就來報我。】
龐招女及日中午,就來報父親言曰:【日已中而有渾蝕。】
更延七日,龐公亦是合掌歸空而逝。其子大歌,在田中耕種五榖,忽有鄉人來報:【你父親與妹子俱歸空。】
龐大歌聞言,就田中忽然立化歸空。鄉人回來報知龐婆,龐婆看見龐公、龐大歌、龐招女、父子女三人一齊歸空,隨時收斂明白完畢。
龐婆作偈曰:
坐卧立化未為奇,不若龐婆撤手高,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話說龐婆作偈已畢,佛光亮體,登時化開無數石,亦歸空。
後人作偈曰:
放債回心得悔悟,借錢負本作驢牛,心中藏毒難逃苦,無義錢財莫得求,
坐卧立化未為奇,不若龐婆撤手高,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第十四品 公冶長日看燕雁問五常
周靈王之時,孔子降生周遊天下,帶領三千徒弟,七十二位賢人,內中有一位弟子,名曰:【公冶長】。此人善識百禽之語,能知眾鳥之音,如此敏捷。
有一日,公冶長清閑無事,在家中游耍,到小亭中,看見有一隻雁鳥,宿在池中,片時又有一隻燕鳥,飛起宿在樹上,就問曰:【雁兄多時久別與爾,近來貴體平安否?】
燕鳥連問數聲,雁鳥並無回答半句。燕鳥心中怒氣言曰:【雁兄你真是無禮,我連問你數聲,你因何無回答我一聲?】
雁鳥少歇片時,開言答曰:【樹上蟬聲小,堂上熊語低,水清流漫出,人貴言語遲】。
燕鳥言曰:【你生在青草坡前,口食他人五榖稻梁,口大項小,你與我亦是一般,你豈能貴乎?】
雁鳥回曰:【我雖然不貴,能曉得三綱五常。】
燕鳥問曰:【你既然曉得三綱五常,說一遍與吾聽。】
雁鳥答曰:【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故名曰三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婦從夫貴,夫唱婦隨。昔者君虐其民,紂王無道,百姓受倒懸之災,後來武王遂托姜子牙,誅其君而弟其民,百姓大悅,創業周朝,建立天下有八百餘年。此乃君為臣綱。
又昔日有甘世衍,在朝為官,天下有三年大旱。一日忽然間天降大雨,聖上遂問世衍,今日這大雨淋漓,可值多少價錢?甘世衍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甘世衍回家,明日早朝來回奏。甘世衍就奉旨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憂愁在心,無言無語。其子甘羅看見,問曰:【爹爹回朝,為著何事,眉頭不展,面帶憂容,卻是何緣故?與孩兒說明,或許可與爹爹解憂,亦未可知。】
甘世衍曰:【吾兒為父今早上朝,聖上問起昨日下雨之事,言此可值多少價錢,我一時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我帶旨回朝,明日早朝回奏,我因此憂愁在心。】
甘羅答曰:【此乃小可之事,何須掛意在心。】
甘世衍曰:【我兒明日若無言回奏,吾一家性命都難保,此非小可之事,孩兒有何意見回奏?】
甘羅答曰:【爹爹何不說,牆上一片濕,地下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此雨可值無價之寶。】
甘世衍聞的此言,心中大喜曰:【我兒真乃智慧才能,如此敏捷,可免我憂。】
次日早朝,甘世衍上朝起奏曰:【臣甘世衍奉旨,論昨日大雨值何價錢。進前奏曰:牆上一片濕,地上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
聖上大喜曰:【卿昨日不知,今日何能知之?】
甘世衍奏曰:【昨日臣實不知,臣有一子,名曰甘羅,能知此理。】
聖上大悅,開言曰:【甘卿爾有此子,才能敏捷,今有多少年紀?】
甘世衍起奏曰:【臣小兒如今年登十二歲。】
聖上大喜,就傳宣甘羅入朝晉見。甘羅奉旨入朝,上殿朝見畢。聖上就問甘羅,治國政如何?甘羅啟奏曰:【事君父者以忠孝,為君父者以慈愛,國家無異,君父相同,德顯揚名,惟忠與孝,榮貴不招而自來,恥辱不逐而自退。】
聖駕聞奏大悅,就勒封甘羅為丞相,乃是父為子綱。昔日春秋十八國之時,,齊王在臨潼關聚會,與十八國諸侯獻寶,有秦國進草琴,亦有魏國獻避塵珠,亦有楚國進夜明珠,時春秋十八國諸侯,齊到臨潼關來獻寶,此乃君為臣綱。齊王娶有一妃名曰:無鹽氏。智慧才能,端肅賢德,面貌丑,以得感化服人,十八國俱來降服進貢。後人贊號曰:無鹽氏,智慧才能,端肅賢德,面貌丑,以得感化服人,十八國俱來降服進貢。後人贊號曰:無鹽君,此乃夫為妻綱。】
燕鳥曰:【三綱已說畢,五常卻如何?】
雁鳥答曰:【五常者,仁義禮智信是也。】
燕鳥問曰:【敢問如何分詳,?】
雁鳥答曰:【君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這是我有仁也。夫若先死,妻堅守節義,始終不配他人,這是我有義也。長先次後飛,長幼有序,一字登空而不亂,這是我有禮也。飛鳴宿食,以訪生死二字,修心向善,這是吾有智也。春往秋歸,來去不失其時,亦能傳書信,這是吾有信也。吾比爾等不相同,爾等群中之類,口銜青蟲,無有慈悲之心,爾豈有仁乎?夫若先死,妻不待晚,再嫁他人,爾豈有義乎?宿人家中,厝宅樑上,看人家婦女,千嬌百體,爾豈有禮呼?與孩兒同伴,不顧生死輪迴報應,不肯修行向善,久變家園,不知修省,爾豈有智乎?來來去去,糊胡塗塗,失其時節,爾豈有信乎?且這世間最重信受,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仁義禮智信,這三綱五常,五倫為要。你全然不諳不知,並無悔悟之心,此是何也?】
燕鳥聞得無言可答,不辭自飛而去。燕鳥作偈曰:
可嘆小燕太無知,敢來與吾說是非,三綱五常全不識,滿面含羞無語飛。
公冶長在小亭中閑暇游耍,聽見雁鳥與燕鳥博古論今,如此問答三綱五常,雁鳥尚知禮儀,真是靈禽。
公冶長作偈曰:樹上雁鳥語鬧喧,各將仁義禮為先,兩個都是空中鳥。貴賤賢愚也一般。
第十五品 袁尚不孝 拖父深山飼虎
昔日有一位幼童子,姓袁名小,年方有七歲之時,善能讀書達理,事親至孝,年少甚有才能智慧。堂上有一位公公,名曰袁傑,年已七十餘歲,萬事不能辦理。小父名曰袁尚,惱恨其父,袁傑終日談天,飲酒食物,不能辦理事務。袁尚遂思,待我做一個竹籠,拖住深山與虎狼食之。遂做竹籠,將父藏在內,拖去深山裡坑下,獨自回來。
再言袁小讀書回來,不見公公,流淚痛哭。遂問其母曰:【公公到何處去?】
母親曰:【你公公被父親拖去深山中飼虎了。】
袁小聞得此言,即哭入深山,尋到公公,袁傑與孫同哭。袁小曰:【公公不需憂慮,我將竹籠拖了回去,再來迎你回家。】
遂將竹籠拖回家中,袁尚看見問曰:【你何故將竹籠拖歸何用?】
袁小答曰:【拖回來自然有用。】
袁尚再問曰:【有何用?】
袁小言曰:【父親你若年老,不能辦事,我亦將此竹籠,拖你到深山中去飼虎了。】
袁尚聞得此言,心中大驚,思想此事可能是真。遂問其子曰:【你公公尚有在否?】
袁小曰:【公公此時尚在深山。】袁尚遂同子袁小,往到深山中,扶持袁傑公公回到家中。袁尚自此以後,便生恭敬孝順父親。
偈曰:袁小拖籠勸父親,七歲孩兒行孝恩,良言勸父親公轉,小小兒孫作古人。
第十六品 孫榮無異,竹第居破搖
宋朝之時,有一人姓孫名榮,娶得一位賢妻,姓黃名玉真。這孫榮為人不仁不義,,將親弟孫華逐出,居住破窯,迫他自謀生活。孫榮結交有二位朋友,一名曰鬍子傳,一位名曰柳龍鄉。這二人終日來邀,同去街中飲酒賭博,其妻黃玉真,每日勸丈夫接取二叔回家,累次勸他不從。
忽一日,黃玉真心生一計,將家中狗打死,到夜間將狗戴帽穿衣,裝為人相,吊在後門外,其夫孫榮被鬍子傳、柳龍鄉招去飲酒,喝得大醉,是夜三更時回家,打從後門來,看見門外吊一個死人,孫榮大驚失色,慌忙叩門,與妻相議曰:【此禍事如何瞞滅無事?】
黃玉真曰:【你結交好友,自古說道,結親防難,須去與他相議。】
孫榮即往二友家中,相議曰:【我家後門首,今夜弔死一人,懇求二位仁兄,急來將 此死屍埋卻,恐到明天被人知覺。】
鬍子傳曰:【人命關天,非當小可。】
柳龍鄉曰:【你把許多銀子與我,我明日與你埋,今夜我斷然不敢去埋。】
孫榮無奈,荒忙回家,無計可施。與妻相議曰:【二友不來,此事如何是好?】
玉真曰:【你結交兄弟不來,如何問我。古人說的是,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你不如到破窯叫你弟幫忙。】
孫華正睡夢中,忽聞叫喚聲醒來,遂問曰:【哥哥有甚麼要緊事,為何三更半夜到此?】
孫榮答曰:【賢弟不好了,方纔咱家中後門首,弔死一人,想要埋滅,無計可施。】
孫華曰:【哥哥不必慌忙,乘黑夜裡埋葬就無事了。】
兄弟二人就回到家中。孫華對兄嫂言曰:【且放心,待我就來埋葬。】
孫華竟自去埋。玉真對丈夫言曰:【我當初叫你重親弟,不可結交酒肉朋友,今夜朋友交情如何?若無親弟此事如何了局?】
孫榮曰:【自恨我從前無見識。】
玉真曰:【今日方知打虎鬚要親兄弟,哥弟同在家中多和睦,一團和氣。】
次日鬍子傳、柳龍鄉再來家中,向孫榮借用銀子,孫榮遂不借與他。鬍子傳、柳龍鄉惱恨,去到衙門檢舉。縣主出簽,即命差人去拿孫榮到案訊究。差人就同地方保甲,來孫榮家捉拿孫榮。玉真出來遂對差人保長言曰:【這因我丈夫輕賤胞弟,趕出去破窯中居住,吾屢次勸丈夫,拒絕與鬍子傳、柳龍鄉來往,因他每日招吾夫賭博,吾勸不聽,故吾無奈,用計將家中狗打死,假裝為人,實是要勸吾丈夫,兄弟和睦。】
差人回衙將此事稟知老爺,縣主命差人保長,到埋處掘開查驗,果然是狗。差人即拿柳龍鄉、鬍子傳到官審問,方知玉真設計,便將此二人治罪。縣主送匾旌表揚黃玉真,稱為賢德女。
偈曰:
黃氏玉真甚明理,密用良謀計策美,良言勸夫兄弟睦,縣主旌表賢德女,
皇氏玉真甚明理,密用良謀計策美,良言勸夫兄弟陸,縣主旌表賢德女。
第十七品 張謨磨刀,悔悟修行
昔日,南京有一位姓張名謨,官居校尉之職。有一日聖上命他監斬罪犯,張謨在磨刀時,不覺誤傷自己手掌,血流疼痛難當,心中悔悟,吾平生殺戮太重,雖犯人受罪刑,於心何忍,雖然官受校尉,其性本向善,時常供佛齋僧,遂自悔悟。乃作偈曰:
百歲光陰似水流,殺人償命幾時休,不如辭職歸山去,好念彌陀得自由.
張謨就入朝辭官,將家業金銀財產,盡喜舍入寺,尋訪明師。行到紫雲山宗福寺,有一位祖師,開堂說法。張謨看見心中大喜,即跪下拜求,將金銀置在頭上,口稱姓名,欲拜為師,弟子願要持齋修行。祖師答曰:【爾官居校尉,殺戮太重,此金銀錢財乃是罪業之財,吾卻不用。】就退他回家。
張謨出來乃嘆曰:【吾因前生失修,今生無緣,並無怨恨之心。】等候數月,又來求拜祖師,扔閉門不納。張謨就向大眾言曰:【吾雖然殺戮業重,合應自作自受,虧得我九玄七祖受累地獄之苦。】張謨兩眼流淚,心中哀切懇求,大眾看見張謨果有實心哀求大眾,就替他懇求師父,收他為徒。祖師見此無義之財,以致不受,就將此銀,買辦香齋果品油香燭,齋僧供佛,方能脫了業債。張謨與大眾一齊跪下,懇求師父帶他懺悔冤愆。師父即命張謨,往寺邊栽種梅樹一棵,付予爾照管,三年不許你懶惰。
張謨即行到寺邊,栽種梅樹一棵,自此照管梅樹,日夜勤照顧,勞力栽培。不覺有三年間,梅樹成林高大。張謨即往寺中,對師父言曰:【現今梅樹茂盛,高大成林,較子弟如何?】
師父荅曰:【你在此受苦功有三年,功完果滿,隨你自便而去。】
此時張謨信受奉行而去。行到半途遇著大江,有獨木橋就不能得過,既迴轉寺中、遂問師父曰:【弟子行有數里,遇看大江有一獨木橋,不能過去。】
師夫答曰:【你可以從來路而去。】
此時張謨被師父指點,醒悟知機,悟知前因,行到大江,賴獨木橋方能得過去。張謨作偈曰:
百歲光陰一剎那,我脫塵勞為磨刀,經中玄妙來指點,急早修行念彌陀,
感蒙祖師收容我,不辭辛苦不辭勞,直點歸家本來路,獨木橋上離南柯。
張謨作偈以畢,轉回家中,加進修行,後修成正果。
第十八品 周武謗佛,地獄受苦
前五代之時,有周、陳二國,周武帝姓王名毓,因篡陳國陳霸先帝位,不信佛法,毀謗三寶,滅僧毀像,死入地獄,重重受苦。
至隋朝開皇時,有一大名府姓趙名曰文昌,自幼持齋好善,專持金剛經。忽一日,
趙文昌曰:【家貧無力可營功德,惟有持齋,念金剛經。】
即引他游地獄。看見周武帝,掛三條大鐵鏈鎖住。趙文昌問曰:【你是何人?造何惡業?】
武帝曰:【犯人姓王名毓,只因在陽間不信三寶,謗佛法滅僧毀像,故受此苦報,你能持念金剛經,
趙文昌就回來見閻羅天子,俱說周武帝之事,懇求赦宥?。
趙文昌回去,遂對武帝言曰:【你造此毀謗佛法之罪,
周武帝聞言,悲泣流淚曰:【你若還陽,可對吾子言,教他興崇三寶,信眾佛法,齋僧供佛,修建塔廟寺院,方能救我出苦。】
偈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偈曰:武帝毀僧謗佛法,死墜陰司枷鎖押,文昌游獄始得知,哀求
第十九品 兩蛇鎖口修成雙龍戲珠
昔日,有一和尚,生得兩蛇鎖口之相,一生無福之命。有一日,施主請去做法事完畢,就請和尚吃菜吃飯,齋筵果品,吃完就回到寺中,得病數日,方纔痊癒。
又一日,有一位太老爺,性好善齋僧供佛,就請眾僧來做道場,佛祖道場已畢,兩蛇鎖口和尚,亦來赴供筵,太爺觀看這和尚,乃是無福之人,即將眾吃剩菜飯,捧出來請這和尚,和尚看見心中不悅,對太爺言曰:【你今日做道場,豈無好菜相請,因何將他人吃剩菜飯,捧出來請吾,明明是怠慢我。】
太爺答曰:【吾看見師父你非是受無之人,若就辦好菜飯果品請你,你返去時會得病數日。】
和尚想果有此事,實時知悟,心中思起前日,被施主請去吃筵齋果品,轉來就得病數日,病症方能痊癒。和尚向太爺說曰:【我想起來命運障卻,不如去死罷了。】
太爺答曰:【如此何必去死?師父你不如在此修行,我後院聽,就收拾一間與你,做佛聽修行,柴米由我付用。】
兩蛇鎖口和尚說曰:【太爺你既如此,我就在此處修行,柴米請付交吾用,真是慈悲之人。】
此時兩人作別而去。和尚逐轉悟曰:【太爺叫我在此處修行,我想一日三餐,食了也無益,不如一日兩餐,少食一餐,加度數日,多少是好。】就用苦功加進修行。
太爺在家理事,不覺過了數月,為何和尚這幾日無來擔米,想必是死了,所以即無來擔米,待我去觀看便知。太爺逐行到後院廳,看見和尚修行進功得道,顏容改變,兩蛇鎖口變出雙龍戲珠。太爺賀喜曰:【師父爾日後必居五百人眾之上。】其後果然。
再言清福寺,有一祖師,歸天之時,囑咐五百名徒弟,你等必須於某日時,手拈香下山去,迎接有一位雙龍戲珠師父,此人修行得道,你眾人可拜他為祖師,不可失誤,言罷祖師歸天。眾徒弟盡慟哭,舉哀明白,是日五百人眾,手拈香齋下山,同拜雙龍戲珠師父為師,迎接來到寺中。寺中有兩位徒弟,一位名【道疑】,一個名【不信】。此二人心性勤謹,山中出有青香菰,二人就拾采返來煎煮,捧與師父食,師父吃了就言曰:【好得你苦得我。】
道疑與不信二人不解其意。從此以後,採拾青香菰返來,那二人自己食了,即將粗茶捧奉與師父,食了又言曰:【好的我苦得你。】
道疑與不信二人聞此言,心中大喜,齊相議曰:【每日有採拾青香菰來,只二人自己食了】誰知天降生香菰賞賜與師父福祿,此二人粗心大膽,敢私自享福。道疑與不信二人,福盡氣消,墮落輪迴叫苦。
雙龍戲珠師父,知他二人受苦,師父有慈悲心,帶徒弟之情,乃是徒弟無知,就引他二人靈魂,投再寺邊桑樹內。後來桑樹斬倒,將桑柴刻為木魚,安在佛祖面前,早晚聽經聞法,能建佛面,早得超升出苦。
師父作偈曰:.木魚本是桑樹雕,留在人間作道場,平生無犯三千戒,因何日夜被人敲。
雙龍戲珠師父,作偈已畢,加進修行,修成正果。
第二十品 真珠度岳守誠釋龜鶴
周靈王之時,子路對孔子曰:【托賴夫子洪福,我等快樂無窮。】
孔子曰:【雖然安樂,後來難免得輪迴二字。】
子路問曰:【我輩亦有輪迴?】
孔子言曰:【俱有輪迴。】
公冶長問曰:【何等之人可以免輪迴?】
孔子答曰:【惟有持修身行道,歸依正教,庶可脫輪迴。】
後來公冶長歸空,即去下凡投胎出世,投在北平順天府,陳家出世,名曰真珠。自幼就持齋修行,天性最靈,善識百禽之語,能知眾鳥之音。即拜明德寺和尚為師父,名曰居靜。將真珠改名曰了悟。
有一日,了悟對師父言曰:【弟子願下山勸世度人。】
師父答曰:【善哉!善哉!】逐即許他。了悟逐拜別師父,下山而去。來到村間處,並無認識之人。再行到一條草徑,直接到溪邊,信步行到,看見有一之老龜,再大石上曝日。了悟就問曰:【我看你在此曝日,豈不是炎炎受苦,爾不知隨我來去持齋修行,可免輪迴之苦,未知你意下如何?】
老龜答曰:【我日間游五湖四海,夜間宿萬丈深潭,乃是長生不老之游,豈肯跟你去持齋修行。】
了悟見老龜不可相從,再行數步,看見空中有一之白鶴高飛而來。了悟就問曰:【吾看你飛來非去,並無有所定之處,豈不勝之煩乎?不如跟我去持齋修行,可免輪迴受苦,未知你意下如何?】
白鶴答曰:【吾日間游盡三十三天外,夜間速在百丈哭樹之中,此乃長生不老之樂,起跟你去持齋修行。】了悟看見白鶴不肯相從,在行而去。
白鶴飛到溪邊大石上,與老龜同聚一處,兩個就談論。老龜問曰:【哥哥今日游何方而來?】
白鶴答曰:【我從名山而來,路遇著一人,欲來度我同去持齋修行,無言曰縱橫自在,無拘無數,逍遙快樂,無乃長生不老樂,跟他修行合用乎?】
老龜言曰:【此人亦曾來度吾,吾亦以此應之。】老龜問答已久,竟睡在大石上。
不幸遇著岳總制之子,名曰岳手誠,出來打獵,看見龜鶴同眠,命家人張起網捕之。逐將龜鶴負在背上而行,走不上數步,遇著了悟,看見龜鶴被打獵人用網捕之。
了悟作偈嘆曰:
萬丈深潭一老龜,久霄雲外白鶴飛,兩個纏到無生死,不絕無常背後追。
岳守誠聞他說此偈,就問曰:【賢人何出此言?】
了悟即將勸諭之言,說了一遍,岳守誠曰;【自古生死輪迴,人人難免,何能了得?】
了悟答曰:【惟有持齋修行,免得生死輪迴受苦。】
岳守誠問曰:【你來勸世度人,必有言勸化,可說與吾聽。】
了悟說曰:【吾師父留傳有節為信。】
了悟即說偈曰:
生死輪迴不計秋,四生結業怨長久,時他半斤還八兩,冤冤相報何日修。
岳守誠聞他說偈,心中之悟,看破世界,富貴榮華,有如風中之燭,功名蓋世,好似鏡里之花,竟是虛假,萬無一實,我今願持齋修行,欲拜你為師。了悟就將岳守誠收為徒弟,岳守誠即命家人,將老龜白鶴盡行釋放而去。老龜走歸深潭而去,白鶴飛騰空中。
岳守成對家人曰:【你眾人回家去,我要同師父入山修行。】
家人奉命回家而去。了悟來到寺中,喜盈於腮,春風滿面,洋洋得意,度得貴公子,此不顯榮乎。稟之師父言曰:【弟子靠師父洪福,今日下山勸世度人,度得依問岳總制之子,名曰守誠,同弟子前來修行。】
師父答曰:【他是官家,豈肯在此受盡苦功,可辭他回家去罷了。】了
悟就出來,燭對岳守誠曰:【我師父說你是官家貴子,恐爾難受了苦楚勞功,命我辭你回家去。】
岳守誠聞得此言,即作偈曰:生被凡身累,死為罪業驅,欲求天上位,願作佛家徒。
了悟聞此偈,入內對師父蔣岳守誠此偈稟如。師父聞偈,大喜曰:【善哉!善哉!】
遂收留守誠在此修行,四方人等聞知,盡來歸依正教,徒弟甚多,分為數派,交賢接眾,內外勤練苦功。了悟修至長老,徒孫眾多,看師父日夜勤修苦功,眾徒孫對師父言曰:【寺中許多人,得分供事,師父自得清樂,免得日夜辛勤勞苦。】
師父答曰:【你等不知祖師各耍用功。】當時囑付留有一偈。了悟即說偈曰: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無修一日空,功上加功功友得,道中參道道無窮。
了悟在作偈曰:
悟道由來從實義,修真到底證大雄,欲知遁跡歸何處,準擬安居在虛空,
世界名利總是空,西天極樂舊家風,修直分明善簿記,佛榜標名選苦功。
眾徒孫聽此偈,各勤僅修行,後來修成正果。
第廿一品 梁武帝拜求志公師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分為東西兩房。東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蚯蚓,早晚聽經天性最靈,每至五更時分,蚯蚓便鳴,主持僧叫諸徒弟起來,參佛課誦經文,時刻準確無失。西房主持僧見東房師兄,每日五更早便起來,參佛課誦經文,遂對諸徒弟嚴責,罵曰:【你眾人何不看東房師兄弟,修行甚謹慎,五更早便就起來,參佛課誦,念金剛經,爾等如此懶惰貪眠,非是修行之人。】
忽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問東房徒弟曰:【師兄,你眾人如此精神,每五更清早,因何知醒起來,此是何也?我等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東房徒弟答曰:【我個個亦是貪睡好眠,因是我師父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時分便鳴,我師父若聽蚯蚓鳴,就叫眾人齊起來參佛誦經,因此時刻極准無有失誤。】
西房徒弟聞此言,暗恨蚯蚓而回。有一日,西房師父出去,其徒弟就燒了一鍋熱湯,捧出來,看見東房師徒不在寺,遂將熱湯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燙死。次早天明,東房住持憎,無聽蚯蚓鳴,就叫徒弟起來尋匿,徒弟看見蚯蚓既死,就稟知師父,師父出來看見,就與他超渡。蚯蚓蒙師父超渡,後得轉人身,出世為樵子,每日賣柴生活。
西房徒弟犯殺生戒,福氣消盡,墬落出世為猴,其靈性最精好供佛。其樵子亦是行善好供佛。樵子每日登山砍材,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樵子就入廟內,見此廟半壞,有三尊佛像。頭頂厝瓦破壞露天,樵子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實時回家買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一日正欲登山砍柴,來到溪邊,看見有七位秀士,欲過溪不能得過,樵子看見,連忙手抱七塊大石頭,鋪於溪中,於是眾人得過去。
是時山神土地,奏上天庭,凡間有樵子善心,起蓋三寶殿,造下七星橋。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其猴每日一手持花來奉佛,看瓶中有花,遂將瓶中花拔落去,就將自己花插在瓶中。其猴去後,樵子砍柴回來,經過廟口歇下,隧到廟內觀看,自己的花擲在地上,瓶中所插不是自己的花,就想此處乃是荒山僻地,無人來往,此花從何而來,自己花為何擲在地上,遂將柴挑回家中,明早又持花供佛,將花插在瓶中,就躲在廟們邊偷看。不一時,有一猴手持鮮花,來到佛祖殿上,將瓶中花抽下,將自己的花插在瓶中。樵子看著大喝一聲,其猴回頭就走,樵子隨後趕去,猴就走入空洞。樵子看見趕到洞口,就將洞門用大石塞住。其猴不能得出,遂在洞內餓死。此二人乃前世果報。
後來樵子壽數已盡,天地見他有大功德,將樵子撥去梁國出世,性蕭名衍,後來為梁武帝。其猴撥去魏國出世,性侯名景,後官拜將軍,領兵為困台城,此是後語。在言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志公和尚為師,欷氏皇后亦拜雲公和尚為師。有一日雲公和尚開堂說法講經,欷後請梁武帝來聞經,武帝請志公同來聽法。雲公和尚登堂說法講經,實時飲酒食肉。志公進前問曰:【雲公你現今為國後之師,今登堂說法,因何飲酒食肉?】
雲公答曰:【我飲食之猶如無食。】
志公曰:【恐你後來遂作之猶如無作之。】
其後雲公福盡氣消,死去墜落牛胎,志公就對梁武帝說此事情,梁武帝不信。志公一日遂同梁武帝,野外同游觀山玩水,信步而來,行到野田,看見有一隻花色牛在此耕田,志公對梁武帝曰:【這就是雲公。】
帝曰:【師父怎知之?】
志公曰:【帝若不信,可叫三聲便知端的。】
帝連叫三聲,這頭花牛便四腳跪地,兩眼流淚。志公問曰:【你前日登堂說法,你自言道,食之猶如無食,今日墮落作花牛。】
花牛聞此言後遂自觸犁而死。梁武帝大驚,隨即作偈曰:
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酒肉不除登台座,雲公說法墮牛身。
帝看見果有此惡報,心中有悟,堅受信心。然還有奢華習性未改,常請志公師父來作會,就命歌女演戲。志公心中不悅,武帝常在戲碼大鬧之時,就問師父曰:【這戲好看嗎?】
志公答曰:【我不知。】
武帝曰:【戲在你面前做,為何不知?】
志公曰:【我主不信,可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來交我,我自有道理。】
帝即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跪在志公面前。志公即對罪人曰:【你三人皆是死罪,我今日將水一盆,安在每人頭上,如等跪在戲台前,待戲做完之時,水無一滴出來,我就奏上萬歲,赦如無罪,水若有一點溢出,此罪不赦。】
重犯依法而去,跪在戲台前。戲劇大鬧之時,志公就對帝言曰:【我主問你重犯,戲碼好看么?】
帝叫犯問曰:【戲作的好么?】
重犯答曰:【吾等不知。】
帝聞言罵曰:【戲在如面前,為何不知!】
重犯奏曰:【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志公師父就對帝言曰:【修行之人,亦是如此。】
即赦犯人無罪,犯人得生,歡喜回家而去。志公作偈曰:
一盆清水綠悠悠,把來安在罪人首,君王演戲無心看,只為性命不舉頭。
帝聽此偈,心中有悟,遂棄奢華之心。有一日帝向志公言曰:【寡人自持齋布施僧供佛,意欲五里造一庵,十里造一寺,功德可謂大乎?】
志公答曰:【毫無功德。】
帝曰:【師父如說寡人前生樵子,起蓋三寶殿,造下七星橋,此功德甚大,今得國王之位,造許多庵寺,供眾僧居住,卻無功德何也?】
志公答曰:【汝生前生為樵子,乃是自己善心起蓋三寶殿,造成七星橋,乃是自己之力,方有功德。今日吾主為帝,欲起庵院,必宣招民夫,乃勞力人眾,實無功德。】
帝見師父言之有理,心中轉悟,每日懇求師父講道德,江山寧不要。
欷氏見新王置江山不顧,心中不悅,即想毀謗佛法,要使志公破戒,就殺狗作饅頭,假意請志公到內宮來做會,破了他佛戒,殺他性命。志公早先知覺,實時對帝曰:【欷後明日欲請吾入內宮,破吾佛戒,害我性命,我在內宮,若有難,吾將拔鼓打響,吾主當趕來救吾。】
帝曰:【不妨。】
皇后次日,果來請入內宮,將饅頭賜與吃。志公言受罪不敢吃。欷後大怒,欲害性命。志公即命徒弟,將拔鼓打起,將饅頭擲到御花園,變作四樣葷菜,蔥韭薤蒜,此四樣乃是五辛之物。帝聞得拔鼓響,連忙到內宮。梁武帝聖駕已到,遂救志公師無事。武帝就大罵欷後,在內宮害人,後來看你如何報應?欷後因欲破志公佛戒,被天地消福減壽,身染重病,受苦報而死。無常鬼卒,拿去見閻君。閻君判明大怒,將欷後押入地獄中受苦。後將欷後謫貶墜落,變作蟒蛇之報應。
欷後受苦至極,咽喉如針之細,腹肚似海之大,盡日飢餓,不能飲食。身中鱗甲被蟲亂咬,苦痛難當,無處安身。梁武帝自皇后死後,未曾入內宮。有一日,來到內宮,舉頭忽見上有一條蛇,正在鳳樓上。見帝看就叫君王曰:【你來救妾。】
武帝曰:【你是誰?】
蟒蛇曰:【妾是欷後,因前生要破志公師父戒,殺生害命,今日變作蟒蛇之報,求君王慈悲,帶念夫婦之情,求請志公師慈悲,代妾謝罪。】
梁武帝聞欷後哀求慘聲,帶念夫婦之情,就懇求志公師父大發慈悲,代欷後懺悔罪愆。武帝就備辦香齋菜品共筵,志公課誦大藏經。志公師作偈曰:
勸人無事休謗佛,謗佛罪重苦無邊,迎風點火燒自己,含血噴天污自口。
梁武帝聞得此偈,心中哀切,志公看見梁武帝甚哀切,心中不忍,即送大藏經、金剛經,造梁皇懺,請佛祖懺罪超升。武帝忽見空中,有一人飛騰在雲端里曰:【吾乃皇后變蟒蛇,多蒙君王大恩,師父法力超升天上。】
梁武帝聞言加進修行,日夜猛進,精進勤修苦功。有一日,問志公曰:【弟子何時成道?】
志公用手對咽喉直指,武帝不解其意。志公對武帝言曰:【你在此榮華富貴難離,可移居山林方纔成道作佛。】
武帝依此言語,即遷去台城修行參道。志公知道梁帝該受這果報,志公遂即拜別君王而去。梁武帝自師父別後以來,忽一日,魏國侯景反叛,帶領兵馬殺到台城而來,將台城團團圍住。梁武帝此時飲食全無,臨危急難之時,遂有退道之心。志公駕雲在空中,高聲言曰:【此正是叫你還他三世因果,不可生退道之心。】
武帝聞此言,欣然餓死在台城。梁武帝作偈曰:
是我當初不知因,本是同根一脈人,爾因圍城取我命,我今台城還爾因。
侯景乃答曰:
我是紅塵不知因,不識同根一脈人,武帝坐蓮飛升去,立即收兵盡除根。
其後梁武帝身坐蓮台,登空而去,修成得羅漢果位。
第廿二品 阿育王參問平浮爐
昔日有一位平浮爐尊者,有三位徒弟,雲由四方,看見婆娑世界,富貴榮華,心中生念念不舍之意,平浮爐就三個徒弟,謫貶下凡投胎出世。一個投在竺國出世,名曰阿育王,後為國王。一個投在李家出世,名曰李伯期,官拜丞相之職。一個投在花家出世,為女人,名曰花水英,配與李伯期為妻。
阿育王母常設齋筵款僧人,平浮爐亦來赴齋筵,到晚間方至。阿育王問曰:【你從何處來得遲?】
僧答曰:【小生因赴天下之供筵,因此來遲。】
阿育王問曰:【一人安能赴天下之供?】
僧作偈答曰: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山有水千山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阿育王遂不答。平浮爐是夜,令夢神前去阿育王身前,顯出惡夢之兆。次早,李伯其上朝,奏上一本。章曰:【臣李伯期穆首,自我主持齋以來,龍顏消瘦,玉體漸衰,臣仰觀之心中不忍,冒死投章,伏望我主准奏,可開齋破戒,是臣之望切至意也。】
阿育王曰:【觀親所奏,甚慕寡人之心,但寡人昨夜三更忽得一夢,見二隻猛虎,又有一棵真龍樹,樹上垂二條紫哈藤落來,寡人扯藤上去,卻被黑白二鼠咬斷,觀上面有滿天黃蜂,觀下面萬丈深坑,觀東邊有三毒龍,觀西邊有四條毒蛇,觀眼前忽然有狐狸沖光而過,驚醒未知主何吉凶?卿可解此夢兆,寡人即依卿所奏,如解不得,定擬欺君之罪。】
李伯期連忙奏曰:【容臣明日早朝回奏。】 伯期遂回府中,花水英問曰:【相公今早見朝如何?】
伯期將君王命解夢之事說了一遍。水英曰:【此事佛門之事,非你讀書者所能之也。你可到前山,求我師父一齋同進朝面聖。一為君王圓夢,二為相公分憂。】
伯期大喜,同師父入朝,奏曰:【臣妻前拜平浮爐為師,今日請他同來,為我主圓夢。】
平浮爐奏曰:【未知我主何兆?】
阿育王曰:【昨夜寡人於三更的時候,夢見有二隻猛虎,又有一棵真龍樹,樹上墜二條紫哈藤落來,寡人扯藤上去,卻被黑白二鼠咬斷,觀上面滿天黃蜂,觀下面萬丈深坑,觀東邊是三毒龍,看西邊是毒蛇四條,看眼前忽有狐狸沖光而過,卻驚醒未知主何吉凶?養望尊師為我解之。】
平浮盧進前啟奏曰:【一柯真龍樹,此乃我王身體。二隻猛虎,乃是生死。紫哈藤乃是呼吸。黑白二鼠,乃是光陰。滿天黃蜂,乃是滿朝文武。萬丈深坑,此乃是金殿。三毒龍,乃是貪嗔痴。四毒蛇,乃是酒色財氣。狐狸沖光,乃是性命無常。此乃是摧君王及早修行,持齋皈依之兆。】
阿育王再問曰:【寡人昨夜,復夢見一天神,立在雲端,高聲叫曰:【這裡有那裡有,這裡有那裡無,這裡無那裡有,這裡無那裡無。】
平浮爐聞言遂對王言曰:【這裡有那裡有,是我王掌萬民之主,為萬民之主的,掌山河社稷,要用那一物都有,今持齋修行,至後來功完果滿,要用什麼物都有。這裡有那裡無,是伯期丞相,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世界上要用什麼物都有,現今不知回頭要用衣物都無,清茶淡飯,至後日歸家之時,要用那一物都有。這裡無那裡無,就是街上乞丐,再世間要用一物都無,今不知回頭,到日後墬落輪迴,叫做半點盡都無,有偈為證。】
平浮爐作偈曰:
二鼠咬藤百年苦,四蛇為井萬世憂,此時咬斷雙根草 沉淪如何得出頭。
阿育王聞得此妙計,心中大悟,遂拜他為師,說曰:【寡人有緣育得活佛出世,求師傅為弟子授記。】
平浮爐曰:【授與你無生頓悟玄妙法,你努力精進切莫退道。】
阿育王問曰:【當讀誦何種經典,能生脫死?】
平浮爐曰:【貧道有本無字真經,出息不步眾緣經,有百千萬卷。】
阿育王聞言大有性悟,遂答曰:【今悟得無生最妙法,心空諸法。】
於是李伯期在旁邊,觀見師傅議論,真通達於佛理,李伯期大悟,就拜尊者為師傅。阿育王、李伯期、妻花水英,三人同時持齋修行,勤修學道,平浮爐作偈曰:
識破紅塵心自休,迴光返照永無憂,君臣學道針投線,皇圖穩固萬萬秋。
後來師徒四人,修真煉性,共證無生妙相,修成正果。
第二十三品 蘇東坡因果
昔日大雙林有一寺,有二位主持僧,分為兩房居住。師兄名悟號,為五戒僧。師弟名達號,為七戒僧。一日,七戒僧無事清閑,同一位徒弟下山,勸世度人。行到三叉路口,忽聽見一個幼兒在路邊呱呱啼哭。七戒僧就叫徒弟,你將幼兒抱起來我看,是男子抱回寺撫養,若是女娃仍然安放路邊。徒弟走近前抱來看,卻是女娃。徒弟就不敢來抱,這時女娃啼哭更甚。
徒弟說曰:【師父咱是出家人,須慈悲為本,咱無由此經過,由他生死,與咱無干,既然有看著,就救伊一條性命纔是。】
七戒僧言曰:【徒弟說得有理。】
就叫徒弟,你將幼女抱起來,同我到老懼家中,自有道理。就行到老懼門前,老懼就叫師父,今日難得下山來,請入堂上用茶。七戒僧入內,坐在校椅,老懼入內捧茶,請師父吃茶。七戒僧用畢,開言對老懼說曰:【我今日下山之時,拾得一個女娃,叫徒弟抱來,我見你並無一男半女,不如交與你撫養,我有數兩銀子,付與你家中應用。】
老懼接了銀子,就撫養此幼女。七戒僧作別同徒弟回寺。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過了十六年。一日七戒僧又下山,去勸世度人,行到三叉路口,心中思起,早年在此處拾一個女娃,交付老懼家中撫養,如今未知事體如何?不免到他家中看看。
老懼就請師父入聽中吃茶,七戒僧就入堂中坐下,吃畢就問曰:【我當年拾有一位女娃,交付你撫養,未知現在如何?】
老懼答曰:【此女年紀及筓,名曰碧蓮,生得甚為伶俐,足不出門庭。】
七戒僧對老懼答曰:【你可叫碧蓮出來與我看。】
老懼答曰:【這件事吾也不敢自主,吾自去問她,欲見你乎?】
即隨入內,對碧蓮言曰:【今日妳師父來,妳可去見他。】
碧蓮答曰:【今日是吾師父來,吾自然去拜見。】
碧蓮隨懼出來,七戒僧看見碧蓮,生得美貌,十分姿色,心中頓生愛慕。碧蓮見了師父就入內去。七戒僧向老懼言曰:【吾這數兩銀子與你,吾要回去寺中,今夜等吾寺中課誦已畢,你將碧蓮帶到寺中,從後門入來。】老懼應允。其後七戒僧與碧蓮二人有私情。
不覺半載有餘,一日五戒僧坐禪之時,就知七戒僧與碧蓮作不正之事。一日正是八月十五夜,中秋佳節,五戒僧就辦一桌齋筵菓品,叫徒弟去請你師叔過來企茶。徒弟卽請七戒僧來到,師兄弟倆人飲數杯茶,五戒僧言曰:【今夜是中秋佳節,咱二人將蓮花為題,各吟詩一首。】
七戒僧卽尊五戒僧先吟,五戒僧言曰:【今夜是吾請師弟過來吃茶,自應尊你先吟。】
七戒僧就吟曰:士,非是僧家體態,將這小徒弟僧帽采落來。皇后看見他有留髮,就罵和尚曰:【爾這野僧,好大膽,敢帶俗家人戲弄我么?】
和尚連忙奏曰:【凡我僧家收得徒弟,到十六歲方剃頭號名。】
皇后問曰:【你這徒弟,今年多少年紀?】
和尚答曰:【今年已有十六,未僧剃頭號名。吾不說,你亦不知,此系今日在途中收得徒弟,要到寺中參佛,才有剃頭。】
皇后言曰:【應該取罪,帶念今日佛祖聖誕,就吾面前號名,叫佛印。】
因此即叫佛印剃頭,即醒悟同和尚去到虎岳寺出家。不覺有數月間,能知前生之事。
有一日,蘇東坡年登十八歲,就上京赴試,到江都鎮就宿店,看見一位僧道,飲酒打拳。蘇東坡對僧道言曰:【師父你是出家人,應該修持齋戒,因何飲酒打拳?】
僧道曰:【你是過路之人,與你何干?管吾是非。】
東坡 曰:【此科功名若能成就,定除你這僧道。】
果然此科功名,高中二甲進士,點入翰林院大學士,就拜王安石為座師。此時蘇東坡游進相府花園,賞花玩景。有一日,王安石清閑無事,在花亭坐下,就作詩曰:
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王安石正在作詩之時,家人來花亭稟曰:【相爺,外面同年要來相會。】
王安石將筆放在桌上,出去迎接同年。此時蘇東坡玩景來到花亭,觀見正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又看見桌上題詩,即接續二句曰:秋花不比春花落,吩咐詩人仔細吟。
蘇東批寫畢而去,王安石接客回來,回到花亭,亦欲再作詩成就,看見下面有字跡,不知何人接續二句,詩中意卻嫌我,看這字乃是蘇東坡筆跡,王安石曰:【此人不識法度,待我明日早朝,奏上聖上聖旨,將蘇東坡謫貶去蘇州為刺吏。】
經過揚州,蘇東坡騎馬赴任,一路上過了各府州縣之處,就觀山游景,儘是風光秀美,氣象咸新,看見菊花謝落滿地,蘇東坡時見景心知覺悟,得罪座主,因此即被謫貶蘇州,到任之時,就出有一張告示僧道。告示曰:
蘇州府知縣蘇 示為:【嚴示事以報鄉民,照得此處,多有僧道出入,進城來往迷惑人心,廣化民財,花消膿食,前者既往不咎,今者若有僧道進城,即拿來重責四十大板,遂解回原籍地方,若隱匿不報,後察出一體同罪,時出示知示者而法不遵,決不輕赦。】
此告示一出,蘇州城內外眾僧道,聞者莫不害怕,此示傳到各處,宮廟寺院,到僧個個心寒,傳到虎岳寺,寺內有一佛印禪師,聞如此事,就下山而去。
佛印作偈曰:
小僧移步下山林,百步從無一步平,正是山岩石徑處,只觀畫圖不觀行。
佛印就到蘇州城內,至衙門前就將告示念熟,來到府前十鼓頂坐下。皂隸出來看見一個和尚,就說曰:【你這和尚好生大膽,敢坐在此,你可有看見張掛告示么?】
佛印答曰:【告示我有看見念熟。】
皂隸曰:【你既然會念得,可念與我聽。】
佛印將告示念曰:
蘇州之府蘇 示為:
嚴示事以報鄉民,照得此處,多有僧道出入,進成來往迷惑人心,廣化民財,花消膿食,前者既往不咎,今者若有僧道進城,既拿來重賞四十大板,遂解回原籍地方,若隱匿不報,後察出一體同罪,時出示知示者而法不遵,決不輕赦。
佛印將告示念了一遍,無遺失一字。皂隸曰:【告示果然念得熟,未知在此何事?】
佛印答曰:【特來見你老爺,你與我去通報你老爺曉得,外面有一位詩僧要見你老爺。】
皂隸答曰:【你這僧好大膽,我老爺自十八歲金榜標明,點入翰林院大學士,在宋朝吟有多少好詩,那一人不欽遵奉敬,你尚敢自誇詩僧。】
佛印答曰:【不必多言,去稟就是。】
皂隸入內,稟老爺曰:【外面有一個詩僧,要見老爺。】
蘇東坡曰:【你去回他,既是詩僧,有何能說。】
皂隸出來對佛印曰:【你有何能說?】
佛印答曰:【我寺中缺欠錢糧,特來化緣,施主你代我稟。】
皂隸入內稟老爺曰:【詩僧說,寺中缺欠錢糧,特來捐化施主。】
東坡曰:【原來事化僧,說什麼是詩僧,詩僧就將青石板為題,青石板上,難得下穿。】
出來答曰:【我老爺言,為官清廉,如青石板上,難得下穿。】
佛印應曰:【我身似鐵穿過幾千條。】
皂隸入內,稟老爺曰:【詩僧說他身似鐵,穿過幾千條。】
東坡曰:【對僧言我老爺說得,堂前現放名爐火。】
皂隸將此言對僧曰。佛印曰:【拔到天河水灌下。】
皂隸入內稟曰:【僧說拔到天水灌下。】
東坡曰:【對的甚妙。將虎岳寺為題,叫他在吟詩一首。】
皂隸向僧言曰:【就將虎岳寺為題,命你吟一首。】
佛印吟曰:
虎岳一老僧,要解無根樹,能取天邊月,會點海底燈,
拿的南山虎,捉了北海龍,腦中藏玉線,諸般件件能。
皂隸將此詩入內老爺,果然是詩僧。東坡曰:【若然如此,請他入內相見。】
皂隸出來說:【我老爺請你入內相見。】
佛印答曰:【既然你老爺要請我,何不開中門與我進去。】
皂隸入內稟曰:【詩僧既然要請他,須開中門。】
東坡曰:【他既如此說,就開中門,看他從哪一門進來?】
皂立即時開了中門,佛印果然從中門入來。東坡看見心中不悅,逐即吟詩曰:
江水滔滔不斷頭,只因水落向東流。
佛印知東坡心中不悅之意,即吟兩句贊曰:
昨日虎岳山上坐,一輪明月照蘇州。
蘇東坡知佛印詩中贊我圍觀清廉。東坡言曰:【法師你有此飽學高才,何不上京求得一官半職,上可蔭祖宗父母,下可蔭妻子兒孫,豈不是好,為何出家?】
佛印即作偈曰:
自幼功書入學堂,果然下筆有文章,鰲頭鎮在千同里,丹桂開時萬里香,
三汲浪中龍獻掌,久重雲外鳳呈祥,還是出家修行好,勝過皇家作棟樑。
蘇東坡言曰:【法師果然有此好詩,在將浮萍草為提,你再吟詩一首,要你堂光上樑為題韻。】
佛印即吟詩曰:浮萍金甲滿畫室,不覺明月透天光,有朝風卷泥沙上,燕子卸來繞畫梁。
東坡曰:【法師果然作的好。】
未知色心如何,就叫一個美女捧茶出來。東坡曰:【就此美女為題,再吟一首。】
佛印就吟詩曰:十指尖尖捧杯茶,嬌容體態貌如花,東坡愛惜千金寶,小僧看見爛冬瓜。
東坡問曰:【法師美女好么?】
佛印曰:【好是好壞了身中寶。】
又說一故事,昔日楚平王,因為色破了國,兵敗財散與子亡,文武都煩惱。楊貴妃與妲己,敗國亡家,如柪材朽木,貪了他傾了家,愛了他死的早,歸家即可多少粉來抹骷髏,卻被害得顛顛倒倒。東坡悔悟,即吟詩二句曰:
從今不剪煙花債,保養元精無價寶。
蘇東坡就拜佛印為師父,佛印恐東坡退心,即作偈曰:
朝中宰相與公侯,都是前生累劫修,前生作福金生受,何必勞力苦追求,
若肯玄中提一念,西方路上有根由,世間多少名利客,便轉沉思不回頭。
蘇東坡就知佛印詩中意思,恐怕我有退失之心。東坡作偈曰:
識破紅塵就出家,五湖四海放丹砂,飢餐松柏山花子,渴飲清泉漫錦茶,
鉛汞采煉乾坤老,睡謫蟠桃會上花,我今做得神仙過,不在宋朝金榜誇。
佛印見東坡果然真心,要持齋修行,即作偈一首曰:
天地一輪磨,輪迴無近年,華屋量人斗,嬌妻渡客船,
田園身後事,兒女眼前花,人生如寄子,超出是神仙。
東坡就同佛印入山,去到虎岳寺出家修行,不覺有數月之間,蘇夫人在府中,痛思甚切。就對家人言曰:【相公在蘇州為官,被虎岳寺和尚勸去出家修行,永無回家之日。】
家人曰:【夫人不必掛意,待小人明日去到虎岳寺,請老爺回府。】
次日,家人果然來到虎岳寺,看見蘇東坡,即跪下,將詐語稟曰:【夫人故作許多不是之事,求老爺作急回府。】
東坡聞言心中大怒,實時同家人一齊回府,行到山下而來,此時天色已晚,山下有一位土地公,化為老者,觀音佛祖化為女子,又化一間草舍,東坡來到此處,就與老者借歇一夜,睡到三更十分,忽然聽得哀哭之聲,遂起身來,看見數個解差,解一陣人犯過去。東坡問曰:【老公公此處乃是山邊僻地所在,為何解有人犯,拷打叫苦連天。】
老者回答:【這事小老不知,你去問我小女,他食陰陽菜,他就知道。】
東坡問小娘子曰:【這三更時分,為何解有一宗人犯經過。】
小娘子答曰:【這是蘇子瞻得九玄七祖,公婆父母。】
東坡問曰:【蘇子瞻因合適解決去?】
小娘子曰:【因子瞻入山持齋修行,佛祖令他公婆送上天堂快樂,今被家人邪言詐語,去虎岳寺騙回府去,害他公婆被佛祖貶落地獄去受苦。】
東坡曰:【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不如轉去入山修行罷!】
佛祖看見子瞻不再思凡回家,遂將彩旗鼓樂八音,將他公婆送回天堂想快樂,蘇東坡忽然看見彩旗鼓樂之聲,就對小姑娘言曰:【此處是山邊僻地,並無有人家客店,亦無謝願成婚,安有彩旗鼓樂而過?】
小娘子曰:【此是子瞻回心返意,要入山修行,不想回家而退道,佛祖大慈悲,將公婆升天堂受快樂。】
蘇東坡心下悔悟,實時回到虎岳寺內來,勇猛精神,加進堅修苦功,悟之前世之因,後修成羅漢果位。
第二四品 張子房因果
昔日有三位神仙,師徒三人。一日,清閑無事,三人同駕了雲,閒遊天下。看見世界榮華富貴,雅緻甚微妙。三人議論曰:【意欲下凡為官。】誰知天上無戲言,忽一日,玉旨到來,將他三人貶下凡間。一個先來投在黃家出世,名曰黃石公。因見漢高祖,與楚霸王兩國互爭地位,相戰天下亂紛紛,黃石公看見天下大動亂,盡日金鼓連天,殺聲如雷,心遂無意功名,避亂隱居入山,修真煉性,得道成仙。
一個投在韓國張家出世,名曰張良,字子房。一個投在淮陰縣出世,姓韓名信,自幼因家貧,後投楚國,楚霸王封韓信執鎗郎,無品官職。韓信悶悶不樂,此是按下。且說張良在家中清閑無事,出來遊玩,來到圯橋邊閑耍看見老人,身穿黃衣過橋,偶將履墜於泥中,高呼良曰:【你將我履取起與我。】
張良看這老人生成不俗,仙風道骨,張良急忙取履而進之。老人接履行不數步,又將履落溝中,老人又令良去取,張良復往溝中,再取履跪而進,如是者三次。老人曰:【儒子可教也。】
遂問姓名。張良答曰:【小姓張名良。】
老人曰:【當今乃亂世戰國之秋,隨我入山修行,你意下如何?】
張良曰:【大丈夫當以國家出力,豈可隱居山林。】
老人指橋邊大樹曰:【你五日後,黎明來此處等我,吾當付你一物,不可違吾意也。】
至五日,張良早起來到樹邊,見老人已坐在樹下。老人曰:【你與我相約卻來遲,你再退後五日當早來。】
張良至後五日,五更復來,見老人又已在樹下。老人大怒曰:【你懶惰如此,且在退後五日當起早來。】
張良至後五日,整夜不寢,即來樹下等候,至太陽當空。過許久,老人忽到,子房跪而言曰:【小子願領教。】
老人曰:【看你骨格清秀,與常人不同,他日可為帝王師,幸今日相遇之,傳如秘書三卷,內有機謀,孫吳不能及也。日後扶立真主,功成名遂,身返山林,不可違負吾言,須當謹記在心。】
張良拜問姓名,老人答曰:【貧道姓黃名石公。】
遂別而去。張子房大喜,回家日夜攻讀天書,遂投漢高祖處,官拜軍師之職。韓信在楚國,見霸王不能重用,遂棄楚國投漢國,漢王就封他管糧之職,韓信嫌官微,連夜逃走時,丞相蕭何,聞知韓信有大才能,連夜追回。次日,蕭何奏上漢王,說韓信有大才能,五略貫通,漢王就封韓信為兵馬大元帥,韓信與張良設計,時修淺道,暗渡陳倉,領兵攻楚。楚霸王領有八千子弟兵,霸王與他交戰,及十合,諸將敗走,霸王多漢名將六十餘員,馬未到鎗先點地,韓信用計九里山十面埋伏兵,即命李左車請張良相議曰:【霸王英雄萬夫莫敵,軍師有何良策?】
子房曰:【某少年游下壞,曾遇異人傳授,吹簫音聲悲愁,今霸王勇猛,更有八千子弟兵擁護。】
張子房立雞鳴山吹簫,因聲慘然。八千子弟兵,聽到四面楚歌,因之懷念故鄉,個個聞之悲傷,無心打仗,各各散盡,霸王遂大敗,竟自刎烏江而亡。
偈曰: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後來漢王出征在外,呂后與蕭何用計,蕭何奉旨,月下追回韓信到未央宮,遂將韓信斬訖。張良聞知大驚,就入朝啟奏漢王曰:【臣老邁,不能理國家大事,上本辭官納印,退居山林,伏望我旨奏,是臣之萬信也。】
漢王准奏,命納金銀寶貝彩緞,賞賜子房。張良執不受,拜謝漢王出來朝門,歸入山林,來到山下,遇著一人叫聲賢友,請借問一聲,人多言何說?人少言何說?人惡言何說?人善何說?人富何說?人貧何說?敢求賜教,指點開示。張子房即作偈曰:
多言人嫌少言痴,惡被人厭善被欺,富遭嫉妒貧遭賤,算來自然合天機,
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能洗是非,子房收拾安深處,罷手搖頭總不知。
張子房直進山林,遍訪尋見黃石公。石公問曰:【子房你今日到此什麼事?】
子房答曰:【弟子今日來與師父處同修。】黃石公曰:【你在漢王處,官拜軍師之職,何等榮華富貴?】
子房答曰:【弟子看破世界,官高必受禍害,財多必受災殃,世情事往往受盡千般楚,萬種冤衍。】
黃石公言曰:【我此處居是茅屋草舍,食是粗飯淡蔬,你如何能食得?】
子房答曰:【師父!弟子願意清淡生活,何不能食乎?】
子房作揭曰:
身居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有人來問我,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黃石公聞揭,大喜曰:【徒弟亦知靜中滋味。】
遂問韓信如何?子房答曰:【韓信亦投在漢王,官拜三齊王之職,領兵伐楚,迫死霸王,烏江自刎而王,遂滅楚國,韓信有十大功勞。後漢高祖出征在外,呂后同蕭何用計,在未央宮將韓信斬死。】
黃石公曰:【我前日與你說過,世界有禍害,若不及早回頭,一旦災殃至,難免無常一旦休。】 黃石公作揭曰: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計謀,若知今朝身異處,悔卻當初覓封侯。
後來,黃石公與張子房師徒勤修道德,修成神仙。
第二十五品 十殿冥王談轉輪之道
濟公活佛 降
詩曰:畜生叫苦嘆孤寒。憐憫傷情感鼻酸。援手伸來離火熱。飛升極樂夢魂安。
又詩:夜筆揮沙聖德堂。攜徒訪道過山莊。雲遊每抱慈悲願。苦海行舟度十方。
濟佛曰:今天是上元賜福天官大帝聖誕,也是【元宵節】,天官不但賜福予世人,還網開一面,賜福予【畜道】。我乘風來到了台中聖德寶宮,但見到處火樹銀花,小孩提著燈籠游耍,為黑夜帶來了一線光明,在黑暗中掙扎的靈魂,也重現希望。【畜道輪迴記】的完成,就是上天的賜福。今夜我也趁這個機會,提著一盞【佛燈】,帶著一隻【萬能鎖】,到鄉村田舍走走!楊生曰:元宵節【提燈遊行】還算正常,恩師手中卻握了一隻【萬能鎖】,弟子就【莫名奇妙】了!濟佛曰:哈哈!【有燈沒鎖】,【我】仍然【打不開、進不去】,【他】也【打不開、出不來】!
楊生曰:恩師夜間帶【鎖匙】是否想當【梁上君子】──【小偷】呢?濟佛曰:哈哈!世人門窗鐵欄加鎖,猶如關在牢獄,非藉我這隻【萬能鎖】是打不開他們的【正門】!所以我帶來了【佛燈】與【法鎖】,不是【小偷】,應該稱【大道(盜)】。所以老衲這個梁(道)上【君子】,今夜帶了開鎖拆欄工(道)具。
楊生曰:恩師做起大道(盜),真是【明目張胆】!
濟佛曰:師徒元宵夜卻玩起【燈謎】,不愧師徒心心相印。今日我不僅提燈打開世人【心鎖】,使人【明目】,使更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提燈走訪山村,打開【畜舍】【禽稠(欄)】之門 ,救出這些【待宰生靈】!因為眾生皆有佛性,畜道生靈,有時德性不遜人類,所以老衲心懷惻隱,一視同仁(人),廣為濟度。
【前清台灣鳳山縣令張道顯,為了生員沉仲仁、武生沉仲義,互爭家業不息,故作勸詞諭示和解,詞曰:【丹鳳呼兒,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群,蟻因食而共聚,義也。蜂有君臣,雁有列行,禮也。雀巢噪而知風,蛙聲鬧而知雨,智也。燕飛時而節至,雞昧旦而即鳴,信也。山禽草蟲尚知五常,況於人乎?唐虞遜位,賓士天下:夷齊讓國,餓死首陽。你等已無管鮑之心,尚存吳越之志。今之世人,多聽婦人之言,以致兄弟失愛。沉仲仁真不仁,沉仲義真不義。兄通經史,全無教弟之心:弟曉韜略,便有傷兄之志也。不仁不義,損天理之宏規:無兄無弟,絕人,倫之大體,勸你等和氣相處。】仲仁、仲義兄弟聞後,相抱流淚,願歸和好。縣令另作一書與他們兄弟收存,曰:
祖宗家業不需爭,同胞兄弟一氣生,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從這則實證中,可以體會【人異於禽獸幾稀?】世上許多親生骨肉,為錢財利益,六親不認,互相殘殺,對於一般血肉的【畜道】,更是殺【仁(人)】不見【血】了!人類對家畜雖有愛心(如高貴只貓狗),這也顯現出畜道的地位在漸漸提高,與人一樣過著舒適日子,受到人類的禮遇。但對畜道的恨(其實不是恨,而是貪口服罷了。)對待畜道們,只有【殺!】的份兒,這是畜道悲哀的一面,但社會上人對人,也出現了【殺!】的現象,莫非人類【看走了眼】抑或自己麻木不仁呢!】現在老衲唱和【縣令的勸兄弟勿爭詩】,勸勸世人也發慈心,勿與這些畜道兄弟們過意不去!
輪迴六道不須爭,萬類同源一氣生,多食血腥人易老,宜思骨肉我弟兄,
大地同居忍便安,莫因口腹起爭端,吃人被吃欺兄弟,不信來生一樣看。
吟罷這首詩,楊生準備起程吧!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恩師起程。……稍等!稍等!一出堂們,看到聖德寶宮外到處都是畜道的形影呢!這裡又沒開【養畜場】,為何會如此呢?
濟佛曰:這就是我們的成就,我們師徒奉旨製作【畜道輪迴記】,畜道受此宏恩,無不欣喜若狂,本書已接近完成,聖德寶宮要舉辦三天法會,畜道生靈們聞此消息,都趕來看個究竟,期待三界高真,十方諸佛為其伸手救援,故三天法會時,須設【超渡畜道生靈】靈位,為其詠經拜懺,助其早日出苦得樂,這也是普渡三曹使命之一。楊生曰:真是不可思議!弟子當為其設位,並延請有德僧道為其誦經超拔,更祈諸天大赦畜道生靈罪業,使牠們都能飛升極樂!
濟佛曰:此次法會意義重大,不但為人祈安、超拔先靈,連【畜靈】也並在超拔之內。本書問世後,【畜道】亦可日漸受到保護,及減輕罪業,脫離苦海。我們再往十殿去吧!……已到十殿了。
楊生曰:(十殿轉輪王已出殿了!)弟子楊生參駕轉輪王!
轉輪王曰:免禮!前日因時刻關係,未能全部說明十殿有關畜道轉輪情形,今日再來,自當詳為解說。
楊生曰:感謝冥王厚恩!
冥王曰:二位隨我走吧!
楊生曰:隨轉輪王背後,瞬間道轉輪台,看到【赤河】中一台巨大轉動的【河車】,正在旋轉著……。
冥王曰:面前就是【轉輪台】。
濟佛曰:河車正如【法輪常轉】,做人、做鬼、成仙、成佛也由他!
楊生曰:成仙成佛不是不必經過轉輪台嗎?
濟佛曰:雖然不必經過此台,但凡間就是一個【轉輪台】,河車的轉動,如一個萬花筒,無法迷惑修道人的心性,那麼【河車】變成了【法船】,坐來逍遙,不像那些即將轉為四生六道的罪魂,他們一入河車,即頭昏腦脹,好像暈車暈船,先而嘔吐,(如孕婦嘔吐現象),嚴重者嘔血水(孕婦分娩時之羊水、血水),如此在迷迷糊糊中投胎轉世了!
楊生曰:恩師說的甚妙,原來投胎轉世的原理,就是如此巧妙!
冥王曰:那些領憑的罪魂,已陸續被陰差推入轉輪台河車中,繼續行走他們未完成的道路去了!
楊生曰:一般投胎轉視為人或畜道,是否都是任由自己選擇去路呢?
冥王曰:非也。上期那一幕,只是要讓世人知道罪魂迷痴形態。他們罪業深重,,猶想到人間享福,真是幻想,也太天真了。一般罪魂,經九殿執刑完畢,交來十殿,即按其前生罪業,及三世因果判::其轉生四生六道,焉可任其自由選擇!
楊生曰:原來如此!難怪前面這一大群罪魂,有的啼啼哭哭,知道來世有苦頭可吃了!弟子另有一疑問請示冥王:常遇到一些有心修道善德,為何常常身體多病,或家庭變故;反而一些不信神佛,我非作歹者,體健家安,令人不解?
冥王曰:哈哈!善人反而多病,這都是他前世罪業深重,經各殿刑罰後,在地府發願來是要好好做人,所以善人反而多災多難,這是償還前世業力使然,切不可怨天尤人,應多懺悔,造功立德,一但業障消清,自然無債一身輕。至於惡人反而受福報,乃是他前世積德甚多,冥王不佳刑罰,他們也無誓願來世要好好做人,所以此世趨於惡道,卻又能享福,但福盡之時,來是又將遭到惡報了,故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人不可只看這一世,便論定因果無憑。今世之果,都是前世積因。故貧窮多病切莫怨天尤人,應多行善積德,改善因果。今世厚福奇祿者,應當惜福積德,否則福盡禍來,惡果自嘗。
楊生曰:感謝冥王開示!因世人都是凡胎肉眼,該如何察覺自己祖先或親屬轉生何道呢?
冥王曰:人的一生,可觀其臨終時五官的變化,肉體的僵硬柔軟,容顏的端正與否,察知亡者逍遙天上或墮入地獄:
一、,終時,五官端正,身體柔軟,顏色如生,是為得道瑞相,靈性已登極樂。
二、,如臨終時,身體僵硬,臉色、五官呈現恐怖狀,則靈性已墮入地獄。
三、,如臨終時,身體僵硬,臉色、五官呈現恐怖狀,其驚慌已影響到肉體之形狀,稱為【變相】,則可能轉生為四生。【眼耳鼻口】為四生轉輪之門戶,因眼有淚、耳有垢、鼻有涕、口有唾、是四大不凈孔道,故凡靈性臨終時由這四旁門走出去者,來生既轉生為四生——胎卵濕化。(一)眼貪花色過甚,臨終時,眼球睜大,性由眼出,來生轉為卵生飛禽,如鵲、燕鷹、雁……之類,眼看四方,任意飛翔。
(二)耳喜聽邪言過甚,臨終時,兩耳吊高,靈性由耳出,來生轉為胎生,牛馬騾之類,耳通人言,共人使喚。
(三)口好喪人名節,談人是非,嗜好過度,口開不閉,靈性由口出,轉世為濕生,魚蝦憋蟹之類,口嘗惡臭污穢,並受烹食。
(四)鼻聞異香之味太甚,賺污穢財以害世,臨終時,鼻孔張大,靈性由鼻出,來生轉世為蚊蠅蟲蟻化生之類,鼻聞臭穢,沾沾自喜。凡濕生、化生,皆是罪孽深重,魂魄化為散靈。
人死靈性由此【眼耳鼻口】四門走出去,則凶多吉少。此四門,本是輔佐居於玄關正門之【主人——性王】辦事者,若是【視聽聞說】,用之於正既為【四正】,用之有偏,既為【四賊】,必傷害本性,平時既走慣【四條旁門左道,死時靈性自然由此四門走出去,墮落四生之中。故孔子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勸戒世人。
以佛之四相而言:
眼施主,為【人相】——若能靜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作事公平,不分你我,不看輕別人,名為【無人相】。
耳主靜,為【我相】——若能知此身是幻,悟世事無常,依大乘道之教法,見義勇為,不惜身命完成大我,為人,為國家犧牲小我,名為【無我相】。
鼻主聞,為【壽者相】——不識神用事,但依方便願力行持,不在苦海沉淪,不妄想活百歲,名為【無壽者相】。
口主宣,為【眾生相】——若能將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貪戀相續,解脫六道輪迴,名為【無眾生相】。
總之四門不閉,四相不凈,則造孽無邊,不惟不能成道,將來臨終,終歸輪迴四生六道,永不能回複本來面目。願世人速求大道,行由玄關正門,作由良心方寸,則【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不怕鬼門敲。】
語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願世人悟之!
楊生曰:聽罷轉輪王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剛才所說四種輪迴,是否一定可從人臨終時五官看出?
冥王曰:哈哈!只此【四官】,並非【五官】!【四官不正】,【五官豈能端正】?從人死亡時之面貌,已可見其去處之端倪,但僅供參考而已,因尚有三世因果,善惡功過需要對案辦理,才能得正確【分數】。不過大體上,由臨終之形貌,已能大略知道他的去處是吉凶禍福了。所以人生輪迴孔道,都已賦在人身,具有佛眼者都能一目了然,願世人行正道,勿趨旁們,去事實才能一帆風順!
楊生曰:弟子屬見報紙刊載世界各地出生怪胎、連體嬰及豬身人頭形的家畜,這與輪迴轉世有何關係?
冥王曰:怪胎、連體嬰等的產生,以醫學言,繫懷孕時濫服藥品,使胎兒產生畸型。但若以因果而言,怪胎則系母體感召罪靈(造成五官不正,四肢不全之胎兒)、畜靈(造成各種動物形相胎兒),這都是投胎原形未脫化關係。至於連體嬰兒,大都緣於前世畸形戀愛(難分難捨),抑或勾結貪污、結夥搶劫(勾結不放、生死之交),而造成連體因果,所以有的終生連結一起,行動不方便:有的必須分割,血肉淋漓,苦不堪言!為了使世人生有【正人】,必做個【君子】,才能生有【端正】之子女,當然注意孕婦身體保養,避免濫服藥物,破壞【投胎】原靈的成長,以極為重要!
濟佛曰:因費時已多,今日訪問至此,【畜道輪迴記】一書,至此也告一段落,感謝轉輪王費心指教!二月初八日適逢【畜道輪迴記】開著屆一周年,台中聖得堂諸生須準備五盤應時鮮果,瑤池將開聖會,慶祝【畜道輪迴記】著作完成,我與賢徒楊生,應邀參加聖典,瑤池老母將開聖筵,廣施應化,有福者自可得之!
楊生曰:感謝轉輪王開示這麼多妙理真言,告辭了!
冥王曰:台中聖德堂諸生勞苦功高,願祝偉著完成,聖德光輝,普照天下!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新的一班【聖德號】歷盡多少艱辛苦難,沐箸無盡風吹雨打,窗外淅瀝,內心冷靜,如今滿載歸來,願將這份【成果】,獻給有緣共享!……聖德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頭體。(摘自【畜道輪迴記】)
第二十六品 覓珠佛再下凡 度屠子持齋
昔日,有一位覓珠佛,下山捐化。南郡地方上有一村,名芳草村。村中有一富翁,高樓大廈,富比陶朱。有一日,覓珠佛和尚行到富家化緣,家中婦女,俱在堂上穿寶珠,忽見有一和尚入來化緣,眾婦女避入房中,遂遺家人送了香錢,與和尚出門去了。婦女出來堂上尋覓,不見寶珠。家人曰:【必是和尚取去,急去追趕和尚回來。】
和尚問施主曰:【叫小僧回來何事?】
家人曰:【師父你有舍寶珠一粒,可拿來回還我。】
和尚曰:【小僧不無舍施主寶珠。】
家人在三究問,只是說無。家人大怒,將和尚痛打一場,亦不肯承認。
這和尚那裡有舍他寶珠,因和尚入門,眾婦女避入門中,哪一粒寶珠滾下地去,卻被富家所飼之鵝吞去。那一隻鵝,見和尚被主人痛打,受累難堪,禽獸亦怒,將腳踢去,不想那鵝卻被家人踢死。和尚見鵝死氣絕,乃言曰:【此寶珠已在此。】
家人罵曰:【你若早言,免得受累痛打,許多苦楚。】
和尚答曰:【此寶珠非小僧捨去,是貴府之鵝所吞,為小僧看見。】
家人不信,即將鵝腹剖開,見果然寶珠在腹中。家人曰:【師父何不早言?】
和尚曰:【小僧見鵝氣絕,方纔敢言。】
家人將珠寶拿去,稟之員外,將珠之事,說了一遍。員外曰:【是真佛下凡,非是凡僧。】員外就吩咐家人曰:【蓋造一所寺院,付與覓珠佛居住。】
四方君子聞知真佛下凡,各鄉村諸眾,各各設齋筵請覓珠佛,每日無不安排齋筵來請。
當時一屠宰夫婦,兩人思量,意欲請覓珠佛,然恐咱家中不潔凈,因此不敢來請。其妻曰:【怎麼不敢,咱提前七日,就先齋戒,一切碗著碟盞缸,各具是新,連廚灶再造。】至過七日,打掃廳堂潔凈,供覓珠佛到家,百般殷勤款待。覓珠佛見屠夫此人殺心太重,難得勸解,只吃一餐,致謝而去。
不想無常迅速,這屠夫福盡氣消,被閻君禁在無間地獄。有一日,是七月十五日,逢地官大地赦罪之期,時有地藏王赴會回來,路從地獄經過,眾惡鬼就地跪在地藏王前,只稱我佛慈悲,救苦救難,乞賜超生。地藏王菩薩問曰:【你在陽間作何事業?又問你在世間作何因果?】
一連問三四名,無一名回答。後問到屠夫:【你在陽間作何生活?】
屠夫答曰:【地子在世間是殺豬為業。】
普薩諭曰:【世間萬般生活都好作,你為何殺生命?】
屠夫曰:【此是祖父遺下所傳,小人無知受此職業。】
普薩曰:【世間善男善女,亦有齋僧供佛,持齋布施,作這善因,可脫此罪過。你可有么?】
屠夫曰:【小人在世間,先前七日齋戒,禁屠,供請覓珠佛一餐。】
菩薩問曰:【可有善言勸你行善乎?】
屠夫答曰:【並無一言勸解。】
菩薩曰:【既然如此,赦你無罪,在投凡胎,依舊殺生為業,吾即命覓珠佛,在下凡來度你,你可回頭向善。】
屠夫叩頭而去。地藏丈王就問覓珠佛,果有此是乎?覓珠佛曰:【弟子見此人殺心太重,實不曾勸他,弟子情願在下凡,度他回來。】
菩薩言曰:【你可速速下凡去度他回來。】
在說屠夫出世,又是芳草村,為屠宰生活,家道清淡,為人信實,心存方便,每日見僧道,甚是敬重。一日覓珠佛要來度他,行到屠戶門口經過,屠夫看見,即來請入店內奉茶。茶畢屠夫就問尊師,今欲何往?覓珠佛答曰:【並無甚麼事,不過游耍而已。】
就問施主曰:【此數日,因何無殺豬?】
屠夫答曰:【師父有所不知,弟子家中清貧,本有淡薄本錢,卻都被眾顧客鵌欠許多,一時難得取討,因此這數日並無殺豬。】
覓佛豬曰:【此乃是小可之事,施主而爾若不相負,小僧即付一百兩白銀,願借於爾為本錢,未知尊意如何?】
屠夫深謝曰:【多蒙師尊雅意,不知師傅這銀何時要取。】
覓珠佛曰:【我有一言相告,我若需要用豬肉時再還,切不可失誤。】
屠夫即充他。覓珠佛即取一百兩,只要不失信亦不要利息,憑爾信用就是。屠夫曰:【既承師傅好意,斷不敢失言】
覓珠佛屠夫相別而去,卽回寺中,每日差小徒,往市中觀看,若街中無有豬肉,方來對我說。偶逢偏天氣,一日,縣主出有告示禁屠。小徒探知,回到寺中,報告師父。覓珠佛親自下山,到屠夫店中,逐對施主言曰:【今日我要用豬肉一斤。】
屠夫答曰:【師父好不湊巧,今日乃是縣主禁屠之日,偏偏今日無有豬肉如之奈何?求師父等待明日卽來取豬肉何如。】
覓珠佛曰:【施主你好不失信也,你我有言在先,原約不敢失誤。如今若無豬肉,可還我白銀一百兩。】
屠夫答曰:【銀子被弟子散用了,今一時未便,求師父別日送還就是,今日未有便。】
覓豬佛曰:【今日若無銀子還我,我卽要豬肉,若無一斤,豈無一兩?】
屠夫答曰:【一兩也無,若有一兩,就有一斤。】
覓豬佛曰:【我要豬肉,若無豬肉,將你身上之肉,割一片小小與我,就罷了。】
屠夫曰:【師父是慈悲心,豈不聞身體髮膚受父母,不敢毀傷,父母遺肉豈可割乎?】
覓珠佛作偈曰:
第一勤人不殺生,都是父母養育恩,與君黃金一百兩,誰肯持刀割自身。
屠夫聞此偈,實時知俉,連忙跪下,口稱師父慈悲,弟子願拜你為師,去除業網,要同師父入寺修行。遂將屠刀縛索對象,進丟落蓮池之中。同師父行到半途,忽對師父言曰:【弟子意欲回家片時,即刻回來,請師父先行數步。】
遂即轉身回家而去。覓珠佛不知何故要回家,想他有退失之心,再行數步,果然隨後趕來。覓珠佛問曰:【你回家何事?】
屠夫答曰:【弟子臨行之時,將屠刀丟落蓮池之中,誠恐捕魚之人,不知誤傷其足,因此回去取起埋掉,免得傷他人手足。】
覓珠佛作偈曰:
將刀擲在蓮池中,一身跳出是非門,恐怕有人傷手足,回來埋去罪業根。
覓珠佛再作偈曰:
昨日夜叉形,今朝菩薩面,夜叉與菩薩,只離一條線。
覓珠佛同屠夫回到寺中,後修成羅漢果位。
第二十七品 董妙真病中苦勸公婆丈夫
晉朝河南省開封府,有一儒士,姓溫名靜文,娶有一位妻室,姓董名妙真,自幼持齋戒殺,行善好佛修行,孝順公婆,尊敬丈夫,治家勤儉,端莊嚴肅。忽一日,董妙真身染瘋病之症,倒在床幃。溫靜文看見妻子得病,就到街中請一位醫生,到家與妙真診脈。不一時,醫生診畢,到堂上對靜文言曰:【你妻是持齋,但此病要用白毛烏雞肉作藥引,才可痊其病,你妻若肯開齋,吾便敢醫,不然此症難得醫治。】
溫靜文來到房中,對妻言曰:【方纔醫生言,說你須開齋,要用白毛烏肉雞為藥引,病方得痊癒。】
董妙真即答曰:【我身罪業太重,那肯殺他命而救吾,斷然不用,我死事小,破戒事大,寧可受戒而死,不肯破戒而生。】
靜文曰:【賢妻不是這等說,醫得痊癒,再來受戒。】妻曰:【丈夫言差了,破戒焉能再受,譬如磁碗打破,再難得復,此事妾斷然不依。】靜文見妻不肯開齋,心中悶悶不樂而退。
妙真身中痛得難忍,便即念佛,一年病至二年光景,功行完滿,實時看見西方勝景現前,妙真乃苦勸公婆丈夫,你等必須持齋修行、念佛,妾將別你們了,要在西方再相見。說罷看見蓮花,大如車輪,董妙真坐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偈曰:女中君子世間稀,疾念彌陀自己知,奉勸公婆修凈土,西方相伴股牟尼。
第二十八品 達摩度神光
昔日,西方有一達摩初祖,化作僧家下凡,來到東土,勸世度眾。有一日,梁武帝差一位朝臣,名曰宋信,進袈裟來道路上,遇著達摩初祖,宋信知是佛祖下凡,就稱佛祖,請你度我主持齋修行。宋信先生差一人來面陳聖上,說達摩初祖隨後即至,達摩就來到朝中。
梁武帝問曰:【聖僧你欲來了我生死?】
達摩點點頭。梁武帝再問曰:【聖僧你欲來化我乎?】
達摩初祖遂不答。梁武帝見他不言而大怒,命武士將他押出午門外斬首,達摩脫履化為人,讓他斬首。梁武帝命人備棺木收殮。
後來宋信回朝奏聖上曰:【昔日西天佛祖曾來度我什麼?】
梁武帝曰:【有,卻是一個啞僧,怎麼說是西天佛祖,我問他三聲,他連三不答,朕見其人啞聾不堪,被斬了,收斂停在午門外。】
宋信奏曰:【他是佛祖,我主若不信,可將棺木劈開看便知。】
梁武帝命武士,將棺木劈開一看,心中悔悟不及。
再說有一日,王舍城中神光法師,登台說法,天花亂墜,地涌金蓮,眾人圍聚聽法。達摩初祖見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乘著雲赴來聽法。神光看見就責問曰:【爾這個人,雙足污穢不凈,為何踏吾地錦?】
達摩初祖就答曰:【我這雙足污穢,待吾到蓮池去洗,再來聽法。】
神光達摩二人作偈曰:
神光:蓮池深萬丈,恐壞你身體。
達摩:雙手把虛空,兩足踏實地。
神光說法,說是,達摩搖搖頭;說不是,達摩點點頭。神光看見暗想曰:【待吾說法畢用起天岡法,把他嘴齒撞下來,方遂吾一腹心愿。】達摩初祖知他意,將嘴齒脫下,放在香爐前而去。神光說法畢,眾人盡皆散去,只有十殿閻君,化作白衣秀士,亦來聽法,尚在未散。
神光問曰:【列位道友,眾人都散,你還在此卻是為何?】
秀士答曰:【吾是十殿閻君。】
神光實時下台,問曰:【吾請問你,這眾人後來也落著你手么?】
閻君答曰:【人人俱在我手內。】
神光大驚曰:【我後來落著你手內么?】
閻君答曰:【你後來亦在我手內,唯有方才一位脫牙祖師,他後來免落在我手。】
神光聞言,即時速速追來。神光趕到江邊,看見達摩初祖將蘆葦草拔下一枝來。達摩作偈曰:
五露真僧達摩佛,一夜渡江肚量高,胸里缽盂浪里涌,容顏不改大丈夫。
達摩作偈畢,就將蘆葦為舟,放下江中,雙足踏在蘆葦,撐過江去。神光趕來四處觀望,並無有人,又恐達摩往別方去了,正進退兩難,達摩早知其意,逐化一漁翁,來在江上把釣,神光見而乎曰:【求漁翁到彼岸!】連乎數聲,漁翁不慌不忙,而至岸邊。
神光曰:【求老伯渡我過江!】
漁翁曰:【岸遠江湖深,難尋把舵人;自己實難渡,豈敢渡客賓。】
神光曰:【餘外有渡否?】
漁翁曰:【前有一老僧,踏蘆過江心,並無波浪起,惜爾錯時辰。】
神光曰:【因我錯過,悔不得了,不知達摩初祖,過江到山,已轉回身否?】
漁翁曰:【他在山上打坐,我朝夕未離此處,未見轉回身。】
神光聽說在山上,心急似火,請漁翁渡江,頂禮哀告不已,漁翁見神光拜求達摩心切,才能低心求渡,遂接上漁舟,教他閉目凝神,澄心靜坐,一刻而過,神光下了舟來,無物相贈,只道辛勞了你,並言曰:【迷時你渡我,悟時我渡你;頂恩需當報,循環真道理。】言畢告別,一直奔上山,見了達摩初祖,四禮八拜,參駕已畢。見得達摩,端然正作,巍巍不動,並不開言啟齒,神光只得俯伏拜告:【弟子肉眼凡胎,不識老祖西來,一切冒犯罪過,應該雷劈屍骸,伏望師尊慈悲赦罪,賜下恩來。】
見達摩良久不理,神光再三哀懇,言曰:【神光跪地淚滿腮,望師息怒且寬懷,肉眼不識西來祖,總望師尊赦罪來。】
神光已懇求了一日,始見達摩言曰:【我今開言問神光,王舍城中好道場,三藏經書憑口談,如何趕我到西方?】
神光曰:【神光跪地不抬頭,淚濕衣衿自己憂,望師莫記前言語,別了真人無處求。】
神光跪懇哀求,已經一日一夜,雪積過腰,達摩憫之曰:【心清靜不得清靜,意安閑不得安閑;痴心難超三界,妄意必墜深淵。】
神光曰:【弟子並不敢痴心妄想成佛作祖,以為高大,實為自己性命難了,苦海難脫,閻君難免,地獄難躲,雖是前來攪擾,出於無可奈何,望師慈悲指示,弟子勤把頭磕。】
達摩曰:【欲求正道需去左旁,要待紅(洪)雪齊腰,方可傳授。】
神光誤聽,逐取出戒刀,斷下左膀,血染周身遍紅。達摩一見,大動慈悲,急將袍裙撕下一塊,搭於神光左肩,血止痛愈,嘆道:【想東土眾生,既有此番心念,可授真傳。】遂吩咐要發下洪誓大願。
神光曰:【想父母生養大恩,殺身難報,蒙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師尊教誨,種種深恩,無由報答,若不誠求至道,了脫生死,報答五恩,豈不虛生一世,而落六道四生,怎能重遇奇緣,因即叩請神天鑒察,弟子求道,倘有二意,欺師滅祖,永墬地獄,不得超生!】
達摩曰:【善哉!善哉!要修端正道,須去左旁門,如何去左膀?險些誤殘生,要紅雪齊腰,無非考心誠,爾這紅袈裟,留警後世人。】
達摩以偈曰:【吾本來東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見其智慧可矣,取名曰【慧可】。遂以如來正法眼藏,說偈受慧可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自生,無情必無種,無地亦無生。】說畢端坐肅然。神光聞此偈,悟證無生地位,加進修成正果。
第廿九品 四祖度五祖
昔日,有一人,與其妻議論曰:【我今已三十歲,意欲入山持齋修行,你意下如何?】
其妻阻曰:【在寬數年,等待家事作得成,去修亦未遲。】
就聽妻言,三十無去修。至四十歲之時,對妻言曰:【我今年四十歲,要入山修行,你意下如何?】
其妻又阻曰:【在寬數年,等待男女孩長大成人,去修未遲。】
其人又聽妻之言,至四十歲,又無去修。至五十歲之時,又對妻言曰:【我今五十歲,意欲入山修行去,你意下如何?】
其妻又阻曰:【尚寬數年,諸般事都做完成,即去修亦未遲。】
其人聽妻之言,五十歲又無去修行。誰知年至五十五歲時,他妻已死,連男女孩一齊死去,其後家中無人照管,至六十無去修行。至七十歲之時,自己來到寺中,持齋受戒。四祖問曰:【老者到此何事?】
老者答曰:【我來持齋修行】
四祖言曰:【老者,你今年多大年紀?】
老者答曰:【我今年七十歲了。】
四祖曰:【你何不早來,諸般事都做過了,不勞你來修,你自己去修罷了。】
四祖欲辭老者而去。老者問曰:【今叫我從何處而去?】
四祖答曰:【由你自便,遇橋則止,遇水漂流。】
老者聞得此言,心中嘆氣。自去投水而死。老者一點靈魂隨水而流,投在溪邊梅樹之上。其妻轉世年登十五歲,同嫂二人往溪邊扛水。小姑看見梅樹之上,生有一粒梅子,小姑將梅子采落來,就尊嫂食,嫂就尊姑食,姑實在腹中,扛水回來。從此有孕在身,到臨月之期,父母知覺,其實無做不恥之事。怒罵女子曰:【被妳恥辱,還留妳在世敗壞我門風,妳何不早早去死!】
女子被父母打趕,出門而去,無處安身。思量短見曰:【寧可受死不可受辱。】
忽然心中轉想,且候看分娩如何,然後再死未遲。就走出門,行不數里,忽然腹中疼痛,暈倒在地上,產下一男兒,良久醒來,看見產下一子。女子作偈曰:
今日無情似有形,冤家到此不分明,遍身有口難分辯,急水灘頭洗不清。
女子作偈畢,言曰:【此乃是冤家之子,留他亦無用。】
不免抱到溪邊,付水漂流,乃投落溪中,順水流下,誰知此子浮水逆流回來。女子偈曰:【此子後日非是凡人也,不如且抱起來撫養,候看後日事體如何。】
偈曰:回水寄宿是何因,此子惟有老天知,母子有日重相會,鐵樹開花第五枝。
遂將此子抱起來,攜在身邊養育。母子二人,盡日去求化度日,三餐並無可溫飽。母對其子言曰:【今日要從何處求食?】
其子用手指向東方而去,果然東方求有得食。次日又問其子曰:【今日從何處求食?】其子用手指向西方而去,果然西方求有得食。
一日又問其子曰:【今要從何處去求食?】其子用手指向南方而去,母不聽其子之手向去求,偏向別方求食,這日求無可食。次日又問其子曰:【今日要從何處去求食?】
其子用手指向北方而去,母想起今日若還不聽,會餓一日,不得已往北方,儘是山間,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古寺,將此子放在寺中游耍,童子無知,將尿撒在佛廳中。四祖出來看見就叱曰:【妳這乞食婆,真是無禮!這是佛廳的所在,你子怎可抱在佛廳內撒尿?】
童子答曰:【滿地都是佛,何處不與我撒尿,人人都是佛,面面都是佛,他能作佛,我亦能作得佛,我亦要在此修行。】
四祖言曰:【你這小小孩兒,那曉得怎麼修行?】
童子曰:【七十修行嫌我老,三歲修行嫌我早。】
四祖就知是五祖出世,就對乞食婆言曰:【妳子住在我寺中修行,妳是婦人,寺中難用妳,自己放心前去,妳子我自會撫養成人。】婦人乃拜謝而去。
四祖將五祖取名黃梅,撫養長成之時,遂將佛法傳授五祖黃梅。不覺數年之間,四祖師父歸西天而去。有一日,其母來到山腳鄉村地方求乞化食,這鄉村人言曰:【老婆,妳今何用在此求化,妳子現今在這寺中為寺主,何怕無食?】
其母聞得此言,心中歡喜,就來到寺中,其子看見母親到,就設香齋果品,請母親赴齋筵。五祖就命眾徒弟,修得一間凈房,清潔整齊,與其母親居住。後五祖度其母修習佛法,終亦成正果。
第三十品 黃氏女持金剛經
漢朝文帝之時,有一位黃姓長者,生下一位女兒,幼即持齋修行,持念金剛經。至於長成,就配趙令芳為妻,趙令芳平生屠宰為業,常殺豬羊性命。黃氏女自嫁趙令方之後,常勸丈夫不可殺牲害命,別做生意事業,每每苦勸,趙令方只是不肯依從。黃氏女憂愁在心,乃當天祝禱曰:【我自幼持金剛經,經中若有靈驗,願我早脫離業緣。】
後至三十歲之時,閻君請至陰司對金剛經,果然黃氏女持念一字無差。閻君起身贊曰:【善哉!善哉!】
時趙令方想賢妻恩深情重不捨得,提筆將妻身屍左手掌,寫著家住曹州府南華縣,清明鄉趙家莊,令芳妻黃氏女,寫完收殮入土已畢。這黃氏女持金剛經,果然經中有靈驗,轉世為男人。閻君將黃氏,送至孟河庄張員外家中出世,員外積德為善,命他投胎出世為子,取名張善寶,為人聰敏智慧,讀書過眼便能成章,年方十九歲,聯科及第,果然得中進士,官授曹州府太守。
張善寶一日府中清閑無事,忽然看見自己左手有字,寫著前世家住曹州府南華縣,清明鄉趙家莊,令芳妻黃氏女。張善寶看見前世因由,寫著夫主趙令芳名字,實時差人去趙家莊,請令芳相見。趙令芳果然來到府中,看他五十餘歲,張善寶細問其詳,果然無差,趙令芳與張善寶二人,同往黃氏之墓,開棺而看,屍首相似,看他左手掌,有字跡還在。張善寶實時便上本章辭官,往白雲山寺中,結草為庵,持齋修行,後來修成正果。
偈曰:黃氏賢女不非輕,九歲持經種慧因,女轉男身增貴顯,功名棄捨證金身。
第三十一品 郭神亮持念華嚴經偈
唐朝有一人姓郭名神亮,平生為屠宰業,盡日殺豬為生理,其母持齋修行,拜宗福寺律禪師為師。一日,其母修辦齋筵,叫神亮即往宗福寺,對師傅言曰:【我母親欲請師父赴齋筵。】
藹律禪師問曰:【你是何人?】
神亮答曰:【弟子姓郭名神亮,我母親前日拜你為師,故叫我請師父赴齋筵。】
師父問曰:【你曾持齋否?】
神亮答曰:【我是殺豬為活,不曾持齋。】
師傅曰:【你是殺牲造業之人,我不要赴你齋筵,你若肯來持齋,我即赴你齋筵。】
神亮心中思想,師父若不去,母親便不歡喜,甘願持齋不違母命。遂對師父言曰:【我願要持齋。】
師父答曰:【我佛無願不從,無緣不度。】
神亮就在師父面前,誓願持齋,如若破戒,願墜地預受苦。藹律禪師就與神亮歸依三寶。他念四句華嚴經偈: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師父就同神亮回來赴齋,母心歡喜,師父齋畢回寺去了。神亮回家,日日持念華嚴經偈,後來神亮家貧不能度日,依舊殺牲害命,宰豬為活。至後來福盡氣消,臨終被無常拿來,押入地獄受苦。
閻羅王查點善惡簿上,惟有孝母之德,而曾有請師父一餐齋筵,但是他一生殺業太重,就發落寒冰池地獄受苦,三魂七魄,茫茫杳杳,感得藹律禪師在半空中,高聲叫曰:【郭神亮,你今何不快念華嚴經偈!】
神亮被師父點醒,實時念華嚴經偈曰:【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郭神亮念了數十遍華嚴偈,這寒冰池地獄化作蓮花池境界,無數萬鬼魂,都盡得超升凈土回家鄉去了。
郭神亮就作偈曰:
陰司都蒙藹律僧,叫念華嚴四句經,專心持念數十遍,多少鬼魂得超升。
第三十二品 劉明珂因果
明朝隆慶君年間,有一位進士,姓劉名明珂,官拜禮部尚書之職,致仕還鄉,看破紅塵,不染塵埃。先聞道德清凈經,後參大乘法門,三教正宗洞明。時萬曆丙子年間,春氣溫和,劉明珂在金山寺建道場供佛,普渡群生,人眾有千餘未曾開經時,有一位秀士,乃是侍郎之子,名曰周士陶。有一日閒遊進入法堂,劉老師迎接敘禮,用茶已畢,周士陶問曰:今聞大乘佛道人,不孝父母,許多言語,絕於倫常。】
老師曰:【豈不聞子貢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不可不慎也。】
士陶曰:【先生之言,句句都是以仁義為先,五部經卷,四恩圖報,想父母愛子痛念在心,為子全無痛念父母。】
劉老師曰:【為人子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一尺五寸養大成人,恩重天地,實難酬報。】
士陶曰:【請問老師,如何報答也,間行孝喪不過三年,父母亡故,過七七仍作空名之鬼,豈能報答深恩?】
老師曰:【可進大乘法門,持齋修行,三歸五戒,方得九玄七祖盡超生。古語云:【一子成道,九族登天。】世人愚痴,不思圖報恩情,反造罪業,毀謗佛法,我等文士,何別愚夫愚子乎?】
士陶曰:【今得老師受教,敢問老師有燒香燒紙,此是何謂也?】
老師曰:【三皇五帝之時,何有香乎?周朝八百年天下,何有紙乎?我未之聞也。當初先王立法時,做表章之書,具用布帛寫字,而且廟堂尚無有紙乎。至後漢景帝六年,蔡倫造紙,至十六年,黃者羽造香。這蔡倫乃是山東登州府,寧海縣人氏,此人心通智能,取桑樹皮造作以使用。自從有紙,不用布帛,蔡倫造紙堆積太多,發賣不盡,就打造紙錢、紙銀。蔡倫心生智計,密咐其妻李氏,我今且詐死,你將黃湯染在我身,收殮棺,或刻一福字,且莫訂釘,你可將銀紙連燒三日,我便就能回還魂。】
李氏領命,蔡倫就詐死了,李氏果然去報諸親戚,左右鄰居聞知,齊來吊哭。
其妻李氏,即將紙錢紙銀連燒三日,蔡果然還魂返來。眾親戚人等,皆來問因由。蔡倫答曰:【誰知陰陽一理,多蒙賢妻燒化紙錢,買屬陰司鬼神,多得紙錢,遂放我還陽間,叫我傳說此情。】
眾人信以為真,後來但是人有病痛,及至死者,可將紙錢銀紙燒化,方得轉生。眾人聞言驚駭,以為實言,自蔡倫詐死之後,友人受災殃者,都來買紙錢銀紙燒化,以此中了蔡倫之計。
劉老師作偈曰:
蔡倫未造紙,陰司用甚錢,黃翥未做香,神明受甚煙,
世人被他誤,造作此罪孽,有功並無升,依舊墬沉淪。
周士陰聞劉老師之言,心中覺悟,遂拜劉明珂為師,持齋修行,後來修成羅漢果位。
第三十三品 鄧雲峰因果
昔日湖南省,有一座銀山,山中有一寺,寺中有一位祖師,姓鄧名雲峰,盡日坐禪演妙法。寺內有飯頭,盡日煮飯。有一日,飯頭煮飯,力倦失火,墜落被火燒死。時飯頭含恨在心,就去陰司,向閻君告狀曰:【銀山有一位奄主,名曰鄧雲峰。令我煮飯受勞苦,致踏火中燒死我性命,求閻君拿鄧雲峰還我命!】
閻君准狀,就票差二位無常,去拿鄧雲峰。,無常來到銀山,看不見,尋不著,無常拜問伽藍曰:【我是無常,要拿奄主,赴陰司對理,為何不見,卻是為何?】
伽藍答曰:雲峰得了真空之法,我尚且不見他身形,你怎麼拿得?】
無常曰:【既然拿不得,我此票難繳銷。】
伽藍曰:【他一生最敬惜五穀飯粒,你能變化去把飯桶推倒在地,他來拈取,其時失察,便現形相,就可拿得。】
無常就拜謝伽藍。無常變作二隻貓兒,就來相咬,即將這飯桶推倒,雲峰果然現形,無常見著,就把煉鎖了,言曰:【吾尋你久矣!】
祖師覺照,鐵鏈如空,無影無蹤。鄧雲峰喝曰:【是誰到此!】
無常跪下哀求曰:【我是無常,因飯頭告狀討命,閻君差吾來拿你,不知祖師佛法無邊,多有冒犯,望乞恕罪!】
鄧雲峰曰:【你既然要鎖,只管鎖去。】
無常曰:【伏望祖師赦罪寬恩,吾今拿你不得,阻礙此票,難得繳消。】
雲峰祖師言曰:【你可拿吾,與你繳消。】
忽然看見地上現紙一張,祖師將筆題云:
銀山祖師鄧雲峰,鐵鎖將來鎖虛空,無常鎖得虛空住,纔能拿得鄧雲峰。
鄧雲峰題完,無常去呈上閻羅天子,閻君觀看此偈,心中大驚,就叫飯頭過來吩咐曰:【雲峰祖師,得了蘊空之法,乃是現世佛祖,怎可拿他,既是佛你還敢來索討命,你自己去討就是。】
飯頭遂化一陣狂風,吹飛到祖師面前,叫還吾命。來祖師曰:【你是飯頭么?】
飯頭曰:【然也。】
祖師問曰:【你因何去陰司告吾?】
飯頭答曰:【你叫吾煮飯,因力倦踏落火中,致傷身命,心中恨氣,特來告爾。】
雲峰問曰:【你還死還未死?】
飯頭曰:【吾身被火燒,那還不死?】
祖師曰:【你果然是死,陰司去告狀,對吾說話者誰乎?火燒你色身,何曾燒你真身?】
鄧雲峰作偈曰:本來面目無一物,萬物卸去本來真,火不能燒真空體,水不能淹真人身。
飯頭聽了,忿恨銷釋,恍然頓悟,放大光明,謝法而去。
第三十四品 金牛太子勸父歸依
昔日,有波利國,國王娶有三妃。長妃名曰珠勝,二妃名曰靜德,三妃名曰普滿。這普滿有懷孩在身,珠勝、靜德二妃,遂起嫉妒知心。
二妃共議曰:【普滿有懷胎,若得生太子,後日他立為正宮,卻如何是好?】就買囑接生婆,吩咐曰:【普滿若生下太子,爾可將貓兒去了皮,換來將太子交吾。】不覺光陰似箭,後來普滿十個月足,果然產下一位太子,接生婆看見是太子,就將貓兒剝皮,取來擲在普滿身邊,遂將太子抱入內宮,交付二妃。
二妃接著太子將他密藏在內宮,二妃來到金鑾殿,奏上國王曰:【臣妾啟奏,今有普滿生下一個妖怪出來。】國王大怒,即將普滿押入冷宮受苦。二妃將太子抱上高樓頂,將太子擲落樓下。
二妃要害死太子,誰知太子不死。二妃看見太子不能跌死,遂即差人將太子抱去深山飼猛虎,誰知猛虎不咬他,將乳飼太子,又有百鳥銜花覆身。
二妃又差人去深山觀看,差人看見回報二妃曰:【猛虎不咬,反將乳飼,又有百鳥銜花覆身。】說了一遍。二妃聞言大驚,遂吩咐差人,你將太子抱來宮中,與惡牛食之。差人就到深山抱太子返來,與惡牛食,遂將太子吞去。
後來惡牛產下一子,金角銀蹄,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國王大喜,就取名金牛太子,賜他三宮六院之所,任你遊玩。金牛太子,游至冷宮內,跪在母后面前,母子說出前因,流淚大哭。後二妃知覺,恐三妃後來報仇,珠勝、靜德二妃,設計詐病,差人去請太醫,買囑太醫,如此如此。
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奏言二妃身得重病,國王聞奏,宣召太醫,與二妃診脈。原來太醫同用計,太醫卻不多時回來奏曰:【臣察此病症,除非著用金牛心肝和葯,方能痊癒。】
國王即命陳屠宰殺金牛剖取心肝,陳屠宰奉旨,將金牛牽到家中來,金牛太子就跪在陳屠宰面前,訴出母子情由,慟哭哀求,懇求他莫殺,陳屠宰聞言眼中流淚,將金牛太子放走出來界外,就將自己家中之牛,取出心肝,進獻交二妃。二妃復要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大驚失色,感動空中太白金星,變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即將金牛皮獻上二妃,珠勝、靜德方才釋了疑心。
再說金牛太子走到金輪國,國王有一位宮主,年紀及笄,正在彩樓上拋繡球招駙馬。此時金牛太子,化作美貌俊俏郎君,宮主在彩樓上觀看,將繡球擲落樓下,掛在金牛太子角上,宮主下樓來相見,忽看是金牛,金輪國王看見大怒,喝罵宮主曰:【公子王孫不招,因何招此畜生!】
即將宮主及金牛趕出國界。夫婦二人來到半途思,量無處可安身,夫婦痛哭傷悲,感得太白金星,化作修士,來到半途,送仙丹一粒,與金牛食之。實時脫下牛皮,化作人身,生得三十二相。夫婦即到鐵輪山,持齋修行。後來金輪國王,年老並無太子頂立江山,文武朝臣奏曰,:【現今鐵輪山中,有二位仙人,生得三十二相,道德清靜,堪稱為國王。】
金輪國王准奏,即排鑾駕到鐵輪山中,請二位仙人迴轉本國,即登國王之位。金輪國王看是宮主,方知是女兒夫婿二人,不勝大喜。
金牛太子後思念波利國王,即排鑾駕回歸本國。這波利國,亦無太子頂立江山,終日憂愁,看見太子回來,訴出從前被二妃所害一段因由,波利國王就將普滿從冷宮赦出,封為正宮皇后,而欲將珠勝、靜德二妃治罪。
太子奏曰:【該是我母子有難,不幹二母之罪。】
父王喜曰:【王兒真寬宏大量。】
太子對父王啟奏曰:【天下萬般事,儘是虛假,惟持齋修行學道是真,可免受生死輪迴苦,西方極樂萬古長存,伏望父王,急早修持。】
國王答曰:【這波利國江山社稷,何人得掌管?】
太子奏曰:【可託付江山與陳屠宰掌管。】
國王大喜,就將波利國江山託付陳屠宰登位。太子迴轉金輪國,就苦勸國王持齋修行。國王亦喜,將金輪國江山,託付大臣掌管。勸醒兩位國王盡歸依,同太子夫婦入山修行,其後皆成正果。
偈曰:金牛太子悟知機,勸醒父王盡歸依,西方凈土同聚會,流傳道德世間稀。
第三十五品 目蓮尊者救母親超升
昔日有一王舍城,城中有一位長者,姓傅名相,娶妻劉氏,名曰青提。夫婦二人,持齋修行,誠心接待善眾,盡日齋僧供佛,單生一子,取名羅卜,自幼持齋行孝。忽一日,長者身上染重病,不能起床,十分沉重,欲將臨終之時,囑咐其子羅卜曰:【我有三千銀子家業,交付你管,你可將一千銀子,留下接待善友,齋僧供佛;將一千銀子,與你經營事業作生活之計;將一千銀子與你母親安家立業,作齋糧之費。孩兒你能盡心辦理這三件事,吾將永無憂矣。】
言罷氣絕。一點靈光,徑往西方而去。劉氏青提,並子劉卜收斂慟哭,舉哀守喪三年滿已畢。後來其子羅卜,出外去經營貿易取材。這家中劉氏青提聽信胞弟,劉賈與女婢金奴二人,日日花言巧語,使他開齋破戒,打罵僧道,不肯接待善友,盡日飲酒食肉,殺牲害命。而後羅卜回家,聞得母親開齋破戒,羅卜實時跪下勸母親曰:【你怎會來開齋,伏望母親依舊受戒。】
劉氏曰:【我並無開齋破戒。】遂即發誓曰:【我若有開齋破戒,自願打入酆都,落十八地獄受苦!】
不久,天地過往諸神祇,實時上天庭奏知玉帝,玉帝降旨一道,來到陰司,閻羅天子即差無常,來王舍城將劉氏青提拘捕,無常將他靈魂,押入酆都十八地獄受苦。羅卜見母親立時死在地上,悲泣痛哭,流淚慘傷至極,暈絕倒地,良久醒來,自願學佛出家修行。佛祖就將羅卜取名目蓮,佛祖大慈悲,賜與目蓮錫杖袈裟,與他進入地獄救苦。目蓮身穿迦裟,手執錫杖,拜謝佛祖,登時進入酆都十八地獄。目蓮尊者看見地獄重重迭迭,皆是罪惡之人在此受苦。目蓮看見母親受苦,遂即救母親出地獄,徑往西方而去。
佛祖作偈曰:目蓮尊者發善心,十八地獄救娘親,世間男女行孝者,持齋戒殺可報恩。
第三十六品 喜運度古靈
昔日,有一和尚,名曰古靈,收有一徒弟,名叫喜運。這喜運為人小心謹慎,早晚奉佛堅心,奉侍師父不離左右。古靈看喜運如此小心孝敬,一日對喜運言曰:【你跟隨我有許多年,我並無法對付你,我聞知江西省,一位馬祖師,盡日開堂說法,道德深高,你可速往拜他為師,若是有得法回來,我當反拜爾為師父。】
喜運受命而去,行道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了。有一位徒弟名曰百丈,在禪房奉祀馬祖師香火。喜運行到靈前下拜,嘆曰:【弟子千里而來,不幸馬祖師圓寂,真是弟子緣薄。】
百丈見他言語殷切,虔心求拜,就問曰:【我師與道友有何眷屬因緣?】
喜運答曰:【我師與你師二人曾會道,深知爾師道德深高,命弟子前來拜他為師,不幸令師已圓寂了,是弟子命薄緣淺,不得會面,可痛可傷。】
百丈言曰:【吾師雖然圓寂,其法尚留在東土。】
喜運聞言心中轉喜,遂拜百丈為師。跟隨三年奉侍,百丈就要試他有真心否,遂詐病對喜運言曰:【我身發熱,口渴難忍,思欲飲百丈深潭之水,奈此時天色將晚,何能取得?】
喜運答曰:【不妨,弟子就去取泉水來。】
百丈言曰:【今晚風雨交作,天色昏暗,此時寸步難行。】喜運答曰:【此亦不妨,弟子實時就取來,不須師父掛意。】喜運就冒風雨淋漓到百丈深潭。取泉水回來之時,看見天氣清朗,萬里無雲,一輪明月清潔光明。
喜運作偈曰:【狂風冒雨去,披星戴月回,不知身有苦,只恐病難痊。】
喜運作偈已畢,行到半途,百丈師顯化一隻老虎阻住歸路,試他有堅心否。喜運看見老虎阻路,並無害怕之心,就對虎言曰:【我有負你前業?】
老虎將頭點點。喜運曰:【若有欠你前因,我師父因得病口渴,待我將泉水捧與師父飲了,方出來還你前因。】
虎頭點點,實時退去。喜運將水捧到寺中,與師父飲了。喜運就下拜曰:【弟子蒙師父大恩,尚未圖報,方纔取泉水回來,途中遇一隻老虎阻路。】
百丈問曰:【你焉能脫身?】
喜運作偈曰:【弟子對老虎約過,俟捧水回寺吾師飲了後,出去還他前因,不敢失信。】
遂敗辭師父而去,就行到遇虎之所,久不見老虎,遂回到寺中。百丈師看見喜運,果有真心實意,遂把妙法付他。喜運受法回來,古靈問曰:【江西馬祖師,妙法如何?】
喜運說曰:【弟子命真薄緣,去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弟子無得法回來。】
古靈亦不解其意,竟不再問。有一日,命喜運燒熱湯在房中沐浴,喜運將古靈背上打了一下曰:【好一尊古佛,可惜不靈。】
古靈曰:【我雖不靈,亦能得回光反照。】
有一日,古靈在禪房中看經,喜運在外觀見一隻蒼蠅,欲投紙窗而出,連撲數次,不能飛出。
喜運作偈曰:【窗門誤深入,撲窗思飛出,不能鑽過紙,何日出頭時。】
古靈亦不解其意,喜運就將紙窗用指托破,這隻蒼蠅即飛出窗外而去。喜運作偈曰:【點開通天眼,飛身到瑤池,低聲談佛法,明月照雙渠。】
古靈聞此偈,心中轉悟,你有得法回來,為何瞞我?吾當反拜你為師,喜運便開堂說法,古靈命大眾下拜聽法。
喜運作偈曰:
靈光獨照,秋髮傾塵,體露堂堂,不拘文字,心景無染,各自圓明,離諸妄緣,即如如佛。
第三十七品 貧婆施淡飯三生因果
昔日,有一貧戶,夫婦二人。家貧尚能樂善布施喜舍,曾供辟支佛一餐飯,得福無量,不出數年間來,家道富厚興隆。但夫婦中年,尚未有子息。有一日,其婦勸丈夫曰:【如今咱夫婦年近四旬,未有一子可傳後嗣,當娶側室,倘生一子,亦可接續宗嗣。】
夫制止曰:【你婦人楊花水性不定,恐後來你心生嫉妒,至使妻妾反目,令人取笑反不便。】
其婦曰:【是我強你娶妾,安敢嫉妒反目。】如此勸他三次,其夫就娶了一妾。
入門以後,妾身有孩,果生一子。其夫與妾甚然親愛,後其婦果然就懷恨。一日其夫出外未回,其子在床上安睡,大婦將針插入兒子頭上頂心,兒子登時死去。其夫回來,看見兒子死去,惱恨不已。咒罵大婦曰:【此子必是你害死,非是別人也。】
遂以杖擊之,其婦受杖不過,即發誓曰:【此子若是我害死,使我後世復為女身,丈夫被蛇咬死,兒子被虎吞去並水流,家被火燒滅,使我自生自食自死自埋。】
其夫見妻發痛誓乃止。其婦數年間,福盡氣消身死,轉世復為女人身,出嫁於深山之中。一日夫婦母子欲往外家省親,行至半路,丈夫被大蛇咬死,母子將丈夫身屍收埋,徑往外家。行不數里,遇著一大溪,將長子放在溪邊,就將次子先抱過溪去,行到半溪之中,回頭一看,長子被虎吞了,慌忙欲救回,失手將次子墬落水而亡,時首尾不能相顧,竟自回家而去。行到半途,遇著鄉人言曰:【你今反來何事,你外家失火,你父母盡被火燒死了,你今回去也無益。】
婦聞此言,啼哭不止,竟自化自食,日間街中求乞,夜間古廟住宿。有一日,遇著一人屠宰為活,心性剛強,好酒賭博,常常飲得大醉,半夜歸家,此人中年無妻,見此婦青春,就娶他為妻。一日屠宰在外飲得大醉半夜回來,這婦在廳中伺候,倘若有怠慢,實時毒打。是夜那婦臨盆生產之時,其夫呼喚,無人答應,將們打入,怒罵不止。婦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不得伺候你。】
夫言曰:【我不在家,此子何來?】
就將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其子投入鍋中煮之,令婦自食,倘有抗拒不食,即將杖打死。婦畏夫惡威,無可奈何自食,夜深見夫睡去,婦即逃走出外,依然作乞婦,在街路求乞。忽然番兵來侵犯地界,將此婦拿去為妻,但番國有這規例,夫若先死,婦必同他活埋。
不覺數年後,番兵病死,婦照規例而行。婦仰天嘆曰:【我前生作何惡孽,金生受此苦報?】
當時辟支佛在半空中叫聲曰:【你還三世因果,今當如願,後世為比丘尼,苦修證果位。】婦聞言禮拜辟支佛,就同穴活葬。後世果為比丘尼,修成正果。
偈曰:諱愆因發願,孽債如言一一還。
第三十八品 窮子獻破杉作千佛衣
昔曰,有一如來佛祖,下山來化千佛衣,行到鄉村市鎮,四處人人喜舍布衣。有窮子夫婦二人,作乞丐求化度日,見人人喜舍布衣,作千佛衣,窮子夫婦相議曰:【咱因前生失修,今生無緣,並無功果可作,不如將這破衣衫,獻上如來佛祖,替咱二人做千佛衣,有分多少是好。】
有一日,如來佛祖化千佛衣而來,窮子夫婦就對如來佛祖言曰:【你今日來化做千佛衣,人人都有喜舍布衣,與師父做千佛衣,我夫婦二人,命願障礙,並無布衣贈與師父做千佛衣,卻有這件破衣衫,乞求師父慈悲,替我夫婦作千佛衣。】
來佛觀見這窮子夫婦二人願舍真心,就與他授記曰:【你夫婦二人,後來得衣食充足。】
如來佛祖回到寺中,即命徒弟做千佛衣。經過一月,千佛衣已做畢,如來佛看窮子夫婦衣做無分。如來佛祖問曰:【你眾人將窮子夫婦破衣衫,做在何處去?】
徒弟答曰:【師父那布衣都做有剩,耍破衫何用?】
如曰:【你等不知,窮子夫婦是願舍真心,你將窮子破衣衫提去溪邊洗洗,曝干返來,與他做得有分。】
眾弟子信受,乃將破衣杉提到溪邊去洗。如來佛祖演法,將衣衫被水流去,迦葉用手儘力拔不住,迦葉就演法,將須彌山來壓,亦壓不住。如來叫阿難,你將米提一粒去壓,自然就定。阿難將米提一粒去壓,果然衣杉就定。迦葉問曰:【師兄,我將須彌山驅來壓不定,你提一粒米來壓,因何就定?】
阿難答曰:【西天一粒米,勝重須彌山。】遂將破衣衫洗凈,曝干提回寺中,交與師父。
如來佛祖對眾信徒言曰:【若將窮子夫婦破衣衫,披在背上者,登為四品羅漢果位。】
後窮子夫婦多蒙如來授記以後,果然衣食充足,榮華富貴。
第三十九品 如來佛祖勸黃華
昔日,如來佛祖下山,勸世度人,行至十字街頭,遇著有一位黃華長者,如來佛祖就勸化黃華長者,呼曰:【賢友,你同我入山去持齋修行,後來免得生死輪迴受苦,你意下如何?】
黃華長者答曰:【持齋我卻愛。未瞞師父說,我三件事未曾做了。】
如來就問曰:【有何三件之?。】
黃華答曰:【第一件者,大厝未曾起;第二件事,父母生養大恩未報;第三件事,諸兒女未曾婚嫁娶。因此不能同你持齋修行。等待我這三件事做完,就同你去持齋修行。】
如來見黃華不肯,修行遂辭別而去。黃華長者,回到家中,叫木匠蓋屋,至上樑之日,木匠就在大厝上做工,黃華長者出來觀看,不覺屋頂斧頭掉落,正中在黃華長者頂門上,登時就死去。一家大小盡哀哭,家中榮富兒子,就去大街市中,請和尚到家中,做了道場好事,兒子就將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上。
有一日如來佛祖下山,勸化度人,打從這裡過?觀看黃華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之上,說曰:【你前日說三件事做完,就來同我持齋修,今日你卻一件事都未曾做,為何你的肖影,就掛在這粉壁上。】
如來作偈曰:
昔日長者街上行,今朝壁上掛肖影,可恨閻君不相就,何不容他三願成,
好結緣時且結緣,莫待今年與來年,今年是有今年事,不覺無常在眼前。
再作偈嘆曰:
營造廳堂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儘是分錢人,原來口哭心歡喜。
第四十品 閻羅王的三封警告信
有一天,閻羅王升殿,鬼卒們一陣呼喊助威後,一個白髮稀疏的老頭兒,和一個年輕人被押上殿來,跪伏在公案前面。
【大人饒命呀!我實在是無辜的,不明不白的,被欽差老爺強捉來審判。大王,我太冤枉了,我還沒有把家財分配好,我還…..。】老頭兒看見閻羅王不但不知害怕,反而一連大喊冤枉。
【住口!】閻羅王把桌子拍的陣天價響:【你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我是什麼人?膽敢高聲大喊叫。】
【我….我….】老頭兒被閻羅王的威嚴嚇呆了,一時而說不出話來。
【哼!】閻羅王把臉一沉,從鼻里冷哼一生說:【你生前作惡多端,非重重懲罰你不可,現在我問你的話,趕快從實招來。】
【我…..願意說實話,不過我說了實話之後,還……還請大人開恩。】老頭兒戰戰兢兢的說。
【我問你,你生前騙了隔壁王老太婆的一比養老費,來裝修理你的花園。這件事情有沒有?】閻羅王摸摸鬍子問道。
【有,有。】老頭兒把頭而低下。
【還有,你又串通后街的【大肚子】販毒,和姓【高】的西藥商製造假藥害人,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有,有。】老頭兒把頭垂到地下去了。
【這樣說來,你還有什麼冤枉的!】閻羅王瞪著銅鈴似的兩眼,拍著桌指著老頭兒說:【讓你活到七十六歲已經夠便宜你啦!來人啊!打這老頭兒抓去落油鍋。】
【報告大人!】老頭兒聽要被送去下游鍋,下的臉色慘白,連忙一連磕幾個響頭:【我生前無惡不作,固然罪有應得,但是,大王呀!你為什麼不早些警告我,讓我及早做點好事,積些德來補償我的過失呢?】
【胡說!】羅王又把桌子一拍:【我不早已發出三封信警告你嗎?】
【沒……沒有呀】老頭兒結結巴巴的回答:【大王,你別開玩笑了,什麼時候你寄過三封信給我?】
【你這老頭兒是不是嚇胡塗了?先擦擦鼻涕,清醒一下,我再仔細問你。】閻羅王改變口氣說:【現在我問你,你配上這父老花眼鏡是什麼時候?】
【讓我想想…….】老頭抓抓頭皮,想了半天:【對了,那是我五十歲的那天冬天,有一天,當我做在安樂椅看報紙時,突然覺得字跡模糊,兩眼昏花,於是第二天我便去配了一副眼鏡。】
【對了,那就是我寄給你的第一封信。】閻羅王瞇起眼睛,一本正經的說:【這便是警告你離死期不遠了。】
【哪!】老頭兒驚訝的抬起頭來:【那就是你給我的第一封警告信嗎?】頓了頓,又問:【那麼以後的兩封信又是怎樣寄給我的呢?】
【當你女兒從遠道,趕來替你做六十歲生日那天,你不是為了貪吃一根雞骨頭,把門牙咬斷嗎?從那天起,你的牙齒便漸漸脫落,到目前你的牙齒都快掉光,這就是我給你的第二封警告信。】閻羅王啜了一口茶,接著又說:【那過了一年,你的頭髮由黑轉白,由白而逐漸脫落,掉得你變成一個幾乎禿頭的老人,難道第三封信你沒有收到嗎?你真是胡塗到家了,居然不知道?來人呀!把他帶下。】
老頭兒被閻羅王說的啞口無言,只得哭哭啼啼的跟著鬼差去受刑罰。接下去第二個受審問的那年輕人,閻羅王翻翻生死簿,搖著頭向他說:【你本來是個有為的青年,為什麼不轟轟烈烈的做一番好事,卻要落到這惡道里來?】
【不錯,我也覺得自己死的太冤枉,太沒有價值了!】青年振振有詞的回答:【何況,我的眼未花,發未白,牙齒沒有脫落,也根本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更沒有收到你的警告信,我死得的確太冤枉呀!】
【唉!年輕輕的怎麼你也這樣迷糊?】閻羅王嘆口氣說:【我的警告信怎好千篇一律呢?】
【那麼,大王寄給我的警告信又是怎樣的呢?】
【你記不記得鄰居有個與你同年的青年?】
【對,他是張寡婦的兒子,我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好朋友。】青年毫不思索的說。
【你的好朋友現在什麼地方?】閻羅王又問道。
【他?他不是在四年前患肺病死了嗎?】
【不錯,他死的那天,也就是我第一封警告信寄達的日子。】
【大王,我的身體比他健壯得多,怎麼可以與這個肺結核鬼相比呢?】年輕頓著腳,生氣的反駁道。
【我說你胡塗一點也沒錯。】閻羅王也吹起鬍子,瞪起眼睛:【人怎麼能夠永遠不生病?雖然你沒患過肺病,可是也永遠保持不壞的身體呀!我早知道你看不懂我第一封信的意義,所以,在那少年死後不久,再給你寄去一封信……。】
【第二封信我還是沒有收到。】年輕打斷閻羅王的話。
【混蛋!】閻羅王聽他這麼說,氣得破口大罵:【與你同住三年的表哥,有一天平白無故的死了,那就是警告你有一天也會遭到他同樣的命運。誰知,你還不知醒悟,一天到晚胡裡胡塗不知修行,迷戀生死,我急得上個月又寄一封限時信給你……。】
【限時信,別開玩笑,我根本沒接過什麼限時信。】
【蠢才!】閻羅王差點氣昏了頭:【你怎麼那麼笨?你們村裹四、五個小孩,那天不是在敲打一顆手榴彈?結果轟然一生,炸得三個頭破血流,受了重傷,兩個當場一命嗚呼,這樣說你應該知道吧?那就是告訴你,並不是老年人才會到我這兒來報到,年輕人,小孩子也照樣被送到我這裡來。黃泉路上無分老少。】
閻羅王滔滔不絕的說:【不過,卻有一種人例外,不需要到我這裡來,那就是在陽世行善悟道的人,因為他們活著時只知造福人群,服務社會,所以能夠了脫生死,前往極樂世界。】
【大王,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下輩子我一定照你的話去做。】青年感動得眼淚直流,心中很懊悔在世時沒替社會多出一份力。
【既然你能夠了解我的意思,那最好不過。現在我放你回陽,投胎再生,希望你切記我的話。】說完,擊鼓退堂,留下年輕人,一步步的走出森羅寶殿,向著理想的方向奔去。
※ ※ ※ ※
(按)從這篇故事,我們得到下列兩點啟示:
一、生死有命:你我什麼時候要死,早就因為自己前世所做的宿業而被神明安排好了,所以,你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也許明天,下月,來年。
二、靈魂不滅:肉體是假我,死後旋即腐化;靈魂才是真我,永不死滅。故死不是一了百了,還有審判,善人得享福報,惡人要受殘酷的刑罰。佛教更有按人生前所做善惡,而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迴的理論。所以,我們活著一天,就要積極的趕緊行善,消極的諸惡莫做,不要以為還年青,語云:【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的確是事實,能不令人警惕嗎?
第四十一品 清風明月柴人能行
昔日如來佛祖清閑無事,就刻二身柴人,一身名曰:清風、一身名曰:明月。如來佛祖叫他往東,他就往東去;如來叫他往西,就往西去。如來叫他去挑水,就挑水;如來叫他煎茶就煎茶。有一位徒弟看見師傅呼清風明月。這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去,叫他往西就往西去,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徒弟回來照師傅之樣,就刻二身柴人,亦就叫他,盡都不動。
徒弟對師傅言曰:爾刻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叫他往西就往西,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弟子看師傅樣,照樣刻二身柴人,為何叫他都不動?未知是何緣故?
師傅答曰:【我同爾去看便之破縫。】
師傅來到看見柴人,就對徒弟言曰:【爾看不真,刻得不像,身刻得過高,肚刻過大,因此爾叫他都不動。】我替爾再改改。就將身刻短,將肚刻小,果然再叫他就會行。如來作偈曰:
若要修道只在勤,君子謀道不謀食,此中意味無修持,滅食之人可能知。
第四十二品 香女勸夫修行
昔日江南池州青陽縣,有一李百萬長者,夫婦持齋修行。僅生二女,長女名曰:春雲,次女名:秋月。家中設立女堂。
有一日,佛祖壽誕之辰,大眾登堂拜佛。時屬秋天,春雲、明月隨班拜佛,有一到人課誦經卷,忽然風移花氣,道人聞花味清香,回頭一觀,見春雲容貌美麗,二人相顧有愛慕之心,被佛祖謫貶轉世道人,投在馬家出世,名曰:馬玉。長成至十六歲之時,盡日學習弓馬,春雲投在謝家出世,名曰:香女。父母二人開鋪酒店,香女自幼持齋戒殺,勸父母同進玄門持齋,將酒店改為茶坊。
有一日馬玉游山射獵回來,看見茶坊清靜幽雅,遂入茶店中買茶止渴。看見香女容貌十分雅色,隨托冰人求聘。香女對冰人曰:【彼欲娶我為妻,須著從我五常事,我方肯嫁他人。】
冰人問曰:為何五常事,願聞其詳?
香女答曰:【一不殺牲害命,別做生涯,捨棄弓馬,與四生結業。二不偷盜,有恩思報為義,廣行方便,莫作非為。三不妄行非道,無禮之事,長幼有序,四恩總報。四不痴迷為智,必須持齋修行,求明師妙訣,脫離生死。五退武略為信,盡除妄想。修十善好事,始終如一。】
冰人遂作別香女,來到馬家。馬玉就問起親事如何?媒人就將香女所言,要從他五件事,一一說了一遍。馬玉曰:五件具是好事,我今從他,遂許了親事。馬玉就棄了弓馬,勤苦讀書。後擇吉日迎娶香女為妻。馬玉勤苦讀書後,出任官拜池州府,一家欲上任,香女乃不貪富貴,自願守靜,翁姑看見香女持齋,心中不悅,將香女趕出鄉間居住。
有一日,馬玉回家。欲帶著家眷隨任,聞知香女在鄉間居住,遂親往到鄉間見香女。馬玉曰:【吾今為官,你同吾上任,作了一品夫人,豈不富貴榮華,何苦在此修行。】
香女作偈曰:挑水煎茶並種菜,你說榮華不愛我,其中滋味少人知,世上無物堪比止。
馬玉聞得此偈,心中思曰:【婦人常能守靜,我盡日為官,勞勞碌碌,反為功名所累。俗云:半世功名百世冤,陽間由我作,罪業何人當,都不如同香女持齋修行,學道求佛懺悔,勝為官也。馬玉不貪痴愛,心開悟知前因。
馬玉做偈曰:
昨夜人家作道場,賽緣佳人可主張,嬌妝休到玄牆走,自身造業自身當,
害了如來親赤子,永墬幽冥苦慘傷,僧若誦經休走過,失他一字受災殃。
香女做偈曰:
持齋修行進道場,悟知前因自主張,做福不如來避罪,景可別處逞風光,
暇(火旁)煉修成舍利子,勤參道德證金身,這是人間走一過,永在西方離災殃。
馬玉與香女加進修行,其後夫婦二人修成正果。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
一前、言
由於物質文明進步、科學發達,人類的之事隨著教育、技能、地位、價值觀的不同而暴漲,所有的覺知都在,【已知】、【求證】、【證明】的過程中被設限了。人類在各種專家的告知中跟著團團轉,他們學會了【思考】,卻失去了感覺,只會用那個【分別對錯、根據理論】的邏輯方式來做判斷。將原本存在於自然界的現象都給抹殺了,因為他們沒有用那個靈知靈覺的感覺、清靜靈敏的良知去生活、去感受,所以,很容易就會否認了自然存在的因果輪迴問題,而無知造下了無邊的罪過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怎麼可以用科學來論斷,證明呢?科學是研究【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範圍,然而,對於研究最細微的【粒子】間所結合的能量,卻仍有【測不準定律】存在,這並不是科學家所能測知的。
我們說:【形而上者謂之道】,道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這怎麼能透過物質的研究所可以得知的呢?為了讓我們人類的生活更加幸福、平安,我們更應該了解生命輪迴的因果與奧秘,才能解開生命中重重的煩惱,困惑與險境。
二、何謂因果?
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便是因果的循環,這是一種自然律,並非宗教性的論調。例如:因果在數學上的說法是→一加一(因)等於二(果);因果在物理上的說法是→三杯下肚(因),往另一個地方跑(果);因果在化學上的說法是→作用力愈大(因)反作用力也愈大(果);因果在心理上的說法是→刺激(因),反應(果)。
俗云:一分耕耘(因),一分收穫(果);殺人(因),償命(果);欠債(因),還錢(果);少壯不努力(因),老大徒傷悲(果);平時不燒香(因),臨時抱佛腳(果);吃得苦中苦(因),方為人上人(果);人友善願(因),天避從之(果);犧牲享受(因),享受犧牲(果);愛人者(因),人恆愛之(果);敬人者(因),人恆敬之(果);物必自腐(因),而後蟲生之(果);人必自侮(因),而後人侮之(果);鐘不打(因),不響(果);路不行(因),不到(果);種瓜(因),得瓜(果),種豆(果)。以上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沒有一項是離得開因果循環的,諸如:吃飯→拉屎,喝水→尿尿,皮膚代謝、花開花謝、春夏秋冬等等都是。
以上所比喻的都是因果的定律。凡是必定有其自然的循環,這是必然現象。重善因得善果,重惡因得惡果,若種菩提因必得菩提果,這是一定的道理。若將此道理延用於前世今生,我們可以說:【欲得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是佛說三世因果經理的說詞。因果必有其不滅的定律,佛經有云:【雖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縱然經過累劫的輪轉,甚至廣大神通力,因果的循環依舊不會因之消滅或擺脫的。菩薩怕因,凡夫怕果,正因如此,才惹得凡夫的累劫輪迴呢!
三、何謂報應?
報是回報,應是反應。孟子梁惠王篇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著也。】凡是都有他的因果報應,但有些人對因果報應的說法卻不以為然。為什麼呢?有些人做了善事而不得好報,壞人做惡事卻逍遙法外,這些都是令人憤憤不平的事,可知他原因嗎?我們將他分做三種因果型態:
現果:此生所做的善惡之因,在這一生成熟招果。
來果:這一生所做之善惡因,在來生才成熟招果。
後果:這易生所做之山惡因,在後多生中才成熟招果。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同的果報?因為,因的力量有遲早。一個西瓜只要一年可成果,而龍眼卻要五年的時間才能成果,這是因為因的力量有遲早所致。緣的力量也有強弱,諸如雨水、陽光、土壤的多寡與肥脊,便影響著果的成熟度。詩云: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上或自身有餘殃,殃盡乃昌。
為惡必殃,為惡不殃,祖上或自身有餘昌,昌盡乃殃。
所以報應有:
現世報:今世現受果報。
次世報:來世受報。
後世報:三世或好幾世以後才報。
雖然如此,因果之間必定有兩大定律存在,那就是:因果不會消滅,以及善惡不相抵銷。所以遲早都會還給公道的。知道因果的人便會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前途的快樂與悲哀都會由自己來負責。俗言:【夫妻是緣,善緣惡緣,應緣相報: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呢!一切的報應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都是來自於一念的無明(惑),然後造下身、口、意三【業】,而得苦報。以下經典對於業報的解說:
四、跳脫因果輪迴的方法
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報,今生作者是。】
因果與輪迴的關鍵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決定了輪迴與否。如何跳脫呢?紹康節曰:【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大廈千間,夜卧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升合。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甚速。】
只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自然不落因果輪迴的圈子而不得解脫。
城隍廟的對聯也寫著這樣的句子:【陽報、陰報、遲報、速報、終必有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熟謂無知?】
做了一百件善事,只要有一件回報,就享用不盡;做了一百件壞事,只要有一件回報,也就吃不消了,何必等到事事都報呢?因此,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凡事皆是從小處而壯大的,怎麼可以忽略這細微的事呢?中庸云:【甚心物於隱微,機意惡於動機。】這隱為與動機之處,都是一切輪迴的種子,所以才有【菩薩怕因,凡夫畏果】的說法;而這往返於六道的原因,便是這個【妄心】,也就是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含藏識。這個阿賴耶識也是無明(惑、妄心),由於一念的無明、妄心,便造下了無邊的業力,惑、業、苦便成了困住自我的鎖鏈。【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是間所有的財富當然是帶不走的,但你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善惡,卻會隨的生命的轉換而做適當的清算。因此,【假如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必然的定律。
該如何跳脫因果的輪迴呢?首先,要明白修行人不但要明因果,更要轉因果。將【煩惱轉為菩提】,菩提是覺心,煩惱是啟發覺心的善知識,它必須透過【慈悲心】而增長。當我們遇到逆境有拂心時,就須要以慈悲心來看帶待、體會,才能夠跳出人我的執著煩惱,從自心的苦惱中,去感受眾生的苦惱,自然慈悲心流露無遺。
以下是跳脫因果輪迴的方法:
一、.忍辱為先,不與計較
識透一切順逆境都是因緣和合,要秉持隨緣消業莫再造新殃的信念,才是最好的方法,退步忍讓、吃虧包容,不但可以避免造下業力、惹禍,還可以感化對方、化解怨恨。要忍辱,首先必須在發生衝突或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時,離開現場,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對方要如此的責備我?批評我?老想不出正面的達答案,就不要再接觸這樣的人、事、物,直到轉化為止。另外,還要避免殺食動物,以免冤冤相報的糾纏。
當你正火氣上揚或在蘊釀時,就趕緊離開現場,躲進自己的房間,坐在鏡子前面看著自己怒火中燒的模樣。你會感覺到一股氣不斷地往上升,並看到那個面紅耳赤的臉粗硬的脖子以及瞪大的眼睛,每條筋都開始變粗變硬;這時,你千萬不要想去做什麼,但也不要壓抑,就看著它自然演化,直到你所有的氣到達極點,然後,你會驚訝地發現,憤怒不會永遠停在那兒,它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它只是暫時的現象,這時您會轉化為平靜與智慧。這整個過程都是必然的,也都必須從宣洩之後才會開始。要記住,宣屑留給自己,歡笑留給別人。
二、懺悔前過,認己不是
要有勇氣與真誠的心去認錯,並且坦誠地向最可敬、最可恨的朋友、長輩去認錯,並向大眾公開自己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必須徹底、仔細地去發現犯錯的原因,並且不可遺漏任何的一絲毫。
三、慎獨要真,守戒必清
自己是最好的審判官,所以君子要慎其獨,不愧於屋漏,要將道實現在任何的場所,並且要絕對做到心口合一,里外一致,不論在佛堂或家中,獨處或大眾相處時,都能夠誠實不虛,這就是敬神如神在的表現。若人人都能以理制欲,做到非禮勿視、聽、言、動,當然就不會犯到因果的牽纏了。
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這是杜絕種子惡因的好方法。只要對他人有好處的,都應該勇敢去做,若稍有一點令人不悅得的地方縱然是微不足道,也不要做,包括不好的念頭,即使還沒做出來,沒人知道,也不可以。要有【做惡如探湯】的精神,凡事都以同理心去面對,自然不會犯錯。
五、發大弘願,立志渡眾
雖有以上的自我反省功夫,那只是利己功夫與些微的善事而已,那還是不夠的。為了讓心志堅定、智慧明朗、慈善善良,我們還得發個大心愿,不斷地做利益眾生之事,才能完全忘記過去的惡習,就譬如杯中的濁水,您只要不斷地注入清水,那濁水自然外溢,換成乾淨的水。投胎轉世可以說是個造界的情境,也可以說是磨鍊與成就的情境,但看自己如何使用,而發願渡眾正是消業與讓眾生成就自己的最好方法,透過渡人成全人時,便可以間接地砥礪自己、督促自己。
財、法、無畏三施並進,不論是渡人、辦道、開佛堂、開荒、當講師講道、幫助道務、財施等等,都是行功了願的方法。我們要借著聖道成聖業,勿因凡福成凡夫。犧牲、奉獻,不要因貪圖享受而造下無邊的罪業。以下的願立若能精進完成,必定可超脫輪迴的束縛。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渡,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試願成。】五、結,論
因果與輪迴都是心念的表徵,人類在輪迴的道上輾轉不停,無奈與束縛就緊緊地圈住人們的身心不得自在。我們今天已經得受天命明師指點了,只要能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再加上積極地行功了願,必定能夠一世修一世成,不受輪迴的苦處楚,縱然仍有身體的輪迴,也不受其苦。
完
推薦閱讀:
※四十二章經講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
※劫後遺珍(四十二)——「開禧通寶」背「利」折十型大錢
※中國羅盤詳解-第四十二層 地元歸藏卦
※《修身集》之(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