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女的幾點提醒2
對兒女的幾點提醒2
(4)必須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讀書的樂趣,是人類至高無尚的樂趣。誰能與書籍為伴,誰就可享書香之樂。毛澤東等不少老一輩革命家,儘管在年事已高的晚年,他們都仍然無時無刻不在享受書香之樂。他們博覽群書,那不僅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精神動力,而且也是他們人生中最快樂最執著的精神享受。即便是戎馬一生、學歷並不怎麼高的不少老將軍們,在他們有生之年的身上也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書香芬芳。所以,讀書之樂與中國古今文人學士備受青睞的琴棋書畫一樣,是世界上最高雅、最有品味之樂趣。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這是于謙關於讀書的詩。詩中反映出人生每時每刻無不與讀書相聯繫。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才會由衷敬佩「我最喜歡做書的蛀蟲」的馬克思;理解「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書可不能少讀」的毛澤東和「餘一日不讀書,即不能生活。」的孫中山;學習「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的高爾基。他們哪個不是因為愛讀書才成就了自己!當代蜚聲國內外走向世界的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當初打鐵為生,如今已成為由17個企業組成的大型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他創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於讀書。事實上任何人想要建功立業,就必須勤奮讀書。胸無點墨就想建立起事業的摩天大廈,那隻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古人云:「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書有三寶氣骨韻」。人的「精氣神」怎麼來?書的「氣骨韻」如何為我所用?這都需要有長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來完成。「胸無城府人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得就是為人處世不能太世俗。多讀書,你的修養高了,大家就會覺得你像玉一樣美,氣質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了。讀書學習,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又充實了內心世界,豐富了生活,增加了人生樂趣。大腦是用不壞的。反而,大腦有一個「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越用越靈,不用反而遲鈍。經常使用大腦,就能延緩衰老的進程。英國神經病學家科斯利斯和米勒認為:「腦子開始工作的時間越早,延長的時間越長,它的細胞老化的速度越慢」。日本醫學家發現,勤學好思的人,腦內的血液循環較好,有助於防止腦細胞萎縮,可以延緩大腦細胞的衰退,可謂常用腦,可防老。老年人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衰退,心理狀態也逐漸老化,如果單純在家養老,更容易憂心忡忡,意志消沉,產生孤獨感、老朽感和末日感。這種心理狀態又轉而影響其生理功能,只能加速生理功能衰退的進程,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導致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縮短壽命。要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不斷地、適當地獲得新的知識,開闊新視野。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這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精闢見解。何人不想有智慧?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赫爾岑在他的《赫爾岑論文學》中告戒人們「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真乃一針見血!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則指出:「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書是這樣的珍貴、這樣的有益於人,斯人豈可忍心不去拜讀?不少人把讀書看作讀人生,讀生活,讀快樂。他們與書結伴,把書當做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看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原來都濃縮在書的字句中。如果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製度下的產物,那麼把「萬般皆光榮,唯有讀書高」視為當代倡導的讀書口號也未嘗不可。要想「萬般皆光榮」,就須認真讀書來武裝自己。
讀書趣味多,醉在書香中。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說:「閱讀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很以為然。閱讀能成為作家梁曉聲的一種生活習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呢?如果把閱讀當成生活習慣,閱讀就變成了一件輕鬆的事。閱讀的確能改變生活,通過閱讀,收穫的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有情感、道德的陶冶,思維方式的養成。人在讀書中不僅可以明驗事理、體驗快樂,還可以在讀書中吟嘯人生。大詩人說讀書使人聰慧,史學家說讀書可以使人明智,邏輯學家說讀書可以使人善辯,修辭學家說讀書可以使人增加文采,數學家說讀書可以使人長於計算;儒家說讀書可以使人明理知義,道家說讀書可以使人窮通知變,佛家說讀書可以使人清心寡欲,文學家則說讀書是一種人生修為……讀書的歷史就是改變人的性格史,轉變人的命運史,心靈凈化的歷史,升華人生品位的歷史。尤其像我們家都從事過老師這個行當的人,恐怕一輩子都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書了。所以我們應該習慣於「好讀書」,培養起讀書學習的興趣;堅持「讀好書」有益於自己的身心;做到「書讀好」,追求讀書的效果;堅信「書好讀」,拓展自己知識的層面。在我看來,一個沒有書香浸潤的人是不完整的,一個沒有經過書籍淘洗的人生是荒蕪的。就算你富可敵國、炙手可熱,沒有讀書也將是精神上的窮人。其實,每一本書都在講述著作者的人生況味,在它無形的映襯中影響著我們自己,臨摹著他們的情趣。這不止會讓我們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波折起落,更可以變得多彩而難忘。我深信讀書的作用和力量,我更期望兒女們都能與書終身為伴,讓書香伴隨自己的人生!
不過,對於學習來講,我想告訴你們我的感受是:學得快靠靈性,學得精靠悟性,學得好則需要靠韌性。
(5)「知足常樂」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知足常樂」的典故出自《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只有知道滿足,才能覺得滿足最快樂。民間有個故事說,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可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韓非《十過》里也有一個智伯的故事:智伯兼并了范氏、中行(háng)氏,而且攻打趙國不停,韓國、魏國反叛了他,結果他兵敗晉陽,自己也死在高粱的東邊,於是他的封地被瓜分了,他的頭骨也被塗上油漆做成了便壺。所以說「災禍發生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不知足。」這是總結他死去的原因。智伯已經夠富裕了可還不知足,非要聯合韓、魏國去攻打趙國,結果自己身死而國亡了。這說明凡事要適可而止。還有個知足常樂的故事,說的是有位國王,照理說他天下盡在手中應該滿足了吧,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天,國王起了個大早在王宮中四處轉,當走到御膳房時,他聽到有人在快樂地哼著小曲。循著聲音看到的是一個廚子在唱歌,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快樂。國王甚是奇怪,就問廚子為什麼如此快樂?廚子答道:「陛下,我雖然不過是個廚子,但我一直盡我所能讓我的妻小快樂,我們所需不多,頭頂有間草屋,肚裡不缺暖食便夠了。我的妻子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帶回家哪怕一件小東西都能讓他們滿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樂,是因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樂。」國王后來向宰相諮詢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這個廚子還沒有成為99一族。」國王詫異地問道:「什麼是99一族?」宰相答道:「陛下,想確切地知道什麼是99一族,請您先做這樣一件事情,在一個包里放進99枚金幣,然後把這個包放在那個廚子的家門口,您很快就會明白什麼是99一族了。」國王按照宰相所言,令人將裝了99枚金幣的布包放在了那個廚子門前,被廚子回家時發現了。好奇心讓廚子將包拿到房間里打開去看,先是驚詫,然後狂喜:全是金幣!廚子將包里的金幣全部倒在桌上查點,一共是99枚。廚子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數,於是他數了一遍又一遍,的確是99枚。他開始納悶:沒有人會只裝99枚啊?那麼那一枚金幣哪裡去了?廚子開始尋找,他找遍了整個房間,直到筋疲力盡才徹底絕望了。他決定從明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掙回一枚金幣,以使他的財富達到100枚金幣。由於晚上找金幣太辛苦,第二天起來晚了,情緒也極壞,對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責怪他們沒有及時叫醒他。他匆匆來到御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樣興高采烈,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了,只是埋頭拚命地幹活,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國王正悄悄地觀察著他。看到廚子心緒變化如此巨大,國王大為不解,得到那麼多的金幣應該欣喜若狂才對啊?他再次詢問宰相。宰相答道:「陛下,這個廚子現已正式加入99一族了。99一族人擁有很多,但從來不會滿足,他們拚命工作為的是額外的那個『1』,他們苦苦努力,渴望儘早實現「100」。原本生活中那麼多值得高興和滿足的事情,因忽然出現了湊足100的可能性,他竭力去追求那個並無實質意義的「1」,這就是99一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了慾望使我們無法向前;過多的慾望會讓我們停滯不前;慾望似美食,能吊起我們的胃口;慾望像餓魔,也可以吞沒我們的心靈。「知足常樂」聽起來有點消極,其實用現代人的形容那叫「敬業樂群」。知足常樂就是一種心態,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能知足常樂,我們才可讓丑貌吟出溫柔,讓寂寞綻放成鮮花,把鬱悶當成力量,甚至把平凡化作偉大。老子《道德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為:名聲和身體相比哪一個更親切?身體與利益相比哪一個更貴重?得與失哪一個更為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東西,過分的屯積財富就必然遭到更為慘痛的消亡。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老子告誡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其實,每次不當利益的得到,不法地位的取得,不光明角色的扮演,都是對自己尊嚴的出賣。也許你混得不錯,經常有人花錢給你服務;也許你主宰一方,每天都有給你上貢之人。但正如老子所說得孰親?孰多?孰病?自己能否分得清。貪圖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越大,追求的財富越多,損失的越慘重。老子《道德經》中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確實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現代化的。這種情形是老子那個時代做夢也想像不出來的。老子當年出關的時候,騎的是一頭青牛,一挪一挪的多慢多土啊!今天我們有飛機,有汽車,有輕軌,有地鐵,老子哪裡想像得出來呀!再看老子寫《道德經》用毛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在一個竹片、一個竹片上,是多麼的艱苦?今天我們用電腦則一彈而就。但古代人是人,現代人也是人,古代人有七情六慾,現代人也有六欲七情,人性是相通的。老子說,你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你積累太多的財產必然有大損失。這是多麼深刻的人生智慧!多麼好的心理調節啊!再看看和珅,他的名字起得美極了,和珅的「和」是太和殿用的「和」,和平、和和順順用的「和」。再看那個「珅」,不是「王」子旁而是「玉」字旁。中國人的人名上凡是有玉的都是審美的,就像林黛玉,賈寶玉,玉一樣的人物。所以和珅這個「珅」是玉的名稱。和珅這個人並不是一點才能都沒有,其實他精通好幾個少數民族的文字,那時清政府要翻譯文件都是他翻譯。和珅是正紅旗人,生員出身,然後世襲,做到乾隆的侍衛、戶部侍郎、軍機處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然後做到一等公,那是一級一級上去的。特別是乾隆皇帝晚年還跟他結成兒女親家更不得了!環境與地位的變化讓他到處都要去撈,連各個地方給皇帝的貢品他都敢撈!據說他撈了兩千萬兩白銀。兩千萬兩白銀如果摺合成今天的人民幣是12億元,貪得多厲害呀!如果請老子來給他分析,老子必然會對他冷笑三聲說三句話,第一句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二句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第三句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我們分析和珅不是作為一個歷史玩笑來說的,而是要我們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古訓放在心上。
推薦閱讀:
※做神聖潔光明的兒女
※又一前TVB花旦火了,50歲育有3兒女容顏身材不變樣,回巢再拍港劇
※作為兒女父母的生日一定要記著
※有些兒女不孝順的老人不值得同情,孤苦老年是他們的因果!
※想給兒女起名的有福了,趕快看看這些,絕對能用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