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長壽方的初步研究(下)

2.以脾腎為重點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對虛勞一病的證治,確立了溫補脾腎的大法。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補脾,用腎氣丸補腎。宋人在此啟迪下,既有「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也有持相反意見,提出「補脾不如補腎」的觀點,明人則用「先天」、「後天」的說法加以折衷,認為:人的精氣來自飲食,而脾主飲食物的運化,脾虛則飲食衰少,五臟俱皆失養,故為後天之本。腎藏精,而此精既來源於父母,又賴飲食物之精以涵育,精虧則氣血衰少,臟腑失榮,故為先天之本。事實上以脾虛為主者則補脾,以腎虛為主者則補腎,脾腎兩虧者則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例如《韓氏醫通》的「異類有情丸」(鹿角霜、鹿茸、龜甲、虎脛骨、豬脊髓)就是專用血肉有情之品來峻補腎精之方;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的資生丸(人蔘、白朮、茯苓、扁豆、橘紅、山藥,蓮子、苡仁、白蔻、砂仁、建曲、麥芽、山楂、廣藿香、黃連、炙甘草、大棗、澤瀉、桔梗、芡實、陳皮)就是專門用來健脾和胃之劑。但更多的處方為脾腎並補之方。大約宋以後的養生長壽方,多以脾腎兼補為特點。

3.調補氣血,兼安五臟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煦是溫煦的意思,人體正常之氣,因來源與其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由先天之精所化,與生以來便存在著,又賴飲食物的精華而補充涵育者謂之「真氣」,又稱「元氣」;循行於脈外,以抵禦外邪為其主要功能者,謂之「衛氣」;行於脈中,營養周身者,謂之「營氣」;與飲食物的受納與消化功能直接相關者謂之「胃氣」等等。血即血液,除了由先天之精所化者外,血液的生成來源於飲食物的精華。氣血之間,相互依存,故又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以運血,血以載氣」的說法。

  老人多見氣血衰少之證,大概年近知命之年,種種氣血不足的表現便逐漸顯露。例如:眼花、白髮、脫髮,就多屬血虛失榮,經常感到疲乏,飲食減少,容易感冒,衛外失職,就多屬氣虛。故調補氣血既是老年病常用治法之一,又是未雨綢繆,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徑。

  當然,氣血與臟腑的關係密不可分,因為氣和血都是臟腑功能活動所產生的,而所有的臟腑功能活動又離不開氣血作為物質基礎。在一定意義上說,補氣也就是補肺脾,補血也就是補肝腎和心。但氣血是一個整體,五臟也是一個整體,所以,氣血不足當補養氣血者:需要注意到調整五臟,五臟安和,氣血斯調。這部分方子,可以清代王學權燮理十全膏(人蔘、黃芪、白朮、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炙甘草)為代表,雖是氣血兼補之方,但五臟也都兼顧到了。

4.配方合度,便於長期服用

  藥物有剛柔、寬猛、寒熱、燥潤之別。剛指藥物性味的溫燥升散;柔指藥物性味的涼潤降斂;寬指藥物性味是平和或比較平和的;猛則指藥物有較強的發汗、通下、催吐、溫經、清熱、破氣、破血的作用。一般說老年人用藥,當用熱葯者,不要過熱;當用涼葯者,也不要過涼;當燥者不致助熱傷陰;當潤者不要滋膩難化;發中有收,攻中有止,在養生長壽方中尤須注意。以溫陽與養陰而言,沉寒久羈,或下元虛寒者,需用溫散溫補,陰精不足者又必用陰柔涼潤,如何才能溫陽而不燥熱,涼潤而不滋膩?就需要剛柔相濟,寬猛協調、寒熱燥潤互補。(學術君:重點。)例如油燈里沒有多少油了,火焰當然不會光亮,把燈芯往上撥一撥,雖然會亮一些,但因耗油太多,必然滅得更快;如果不是這樣,而是不斷往燈里添油,火焰就會逐漸亮起來,而且亮的時間可以很長。這就提示我們,陽虛用剛葯補陽固然是對的,但要注意到兼用柔葯養陰,使剛柔相濟。古人說「寓補陽於養陰之中,則無炎燒之禍」,就是這個意思。老年入陽虛者不少,要是只知道補陽助陽,溫熱競進,徒快一時,那就和燈里無油,卻徒知撥焰的笨辦法沒有什麼兩樣了。又如陰虛精血不足的老人,用填補精血葯,當然是對的,但這類葯多系陰柔之品,用得不當,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和轉輸,因此處方中往往須佐一些剛葯。這些都是方子配伍上的技巧。在劑型上,也以膏、丸為多,蓋膏、丸用藥量較小,不至於過多的增加脾胃負擔,這對長期服藥者是比較合適的。

  對於養生長壽方,歷來都持有不同意見。宋代王安石就說過:「余平生不用紫團參(人蔘)亦活到今日。」金元時著名醫學家張潔古說:「無病服藥,乃無事生事。」他的再傳門人羅天益還專門寫過一篇《無病服藥辨》,亟道其害。與潔古同時而稍晚,以善用汗吐下攻邪著稱的醫學家張子和《儒門事親》一書,有《推原補法利害非輕》、《原補》兩文,指出:「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而「世俗庸工」之輩,「與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之心而獲利」,故濫施補劑之風,乃相沿成習。清代陸定圃在《冷廬醫活·慎葯》中亦謂:「世俗喜服熱補藥,如桂、附、鹿膠等,老人尤甚,以其能壯陽也,不知高年大半陰虧,服之必液耗水竭,反促壽命,余見因此致害多矣。」徐靈胎《慎疾芻言》更直斥醫者以「補藥媚人」,病者「不怕病死,只怕虛死」(學術君:尖銳,深刻。)的風氣。的確,喜歡吃補藥而怕吃瀉藥,確實是一般人的心理。正如俗話說:「大黃治病無功。人蔘殺人無罪」也。上述這些意見,無非是告誡人們,不可濫用藥。事實上,古代許多文獻記載中,也確有因不加選擇地胡亂服藥而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的例子:晉代名醫皇甫謐就因誤服「五石散」而身罹痼疾;唐代憲宗、穆宗等亦以葯誤,而致夭折。近幾十年亦屢見誤用或過用人蔘而出現目盲、呃逆、煩躁、皮膚紅斑;誤用何首烏引起藥物熱;以及用鹿茸精而發生過敏性休克的報道。筆者就曾見過一例痰濕素盛的患者,因誤進人蔘、黃芪、地黃補藥,」補補身子」,八劑之後即感胸悶、腹脹;同時還見呃逆、不食等癥狀,經筆者用攻里、行氣、化痰葯三劑,瀉下粘滯膠凍之物盈盆,始愈。這就真成了「無事生事」了。這樣生出來的病,既非外感,也非內傷,所以張子和就稱之為「葯邪」。

  由上述可見,葯是不能亂吃的。但「不亂吃藥」,並不等於不吃藥。有病吃藥,這是盡人都懂得的道理,無病吃不吃藥?回答應該是「不」。問題在於,是否真的無病?前面談過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極少,許多人雖然沒有明顯的癥狀反映出來,但實際上已經存在著問題。例如;動脈硬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致上從青年時期就開始出現了;而肥胖的患者,大部分在青年時期就打下了基礎。據北京醫院1979年對617例老年人的調查,心電圖有明顯異常變化者372人,佔60.3%(其中包括陳舊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各種類型的房室傳導阻滯與心律失常等);血脂增高者258人,佔51%;血壓高於正常者273人,佔44.3%。他們在報告中指出:幾乎沒有無疾病的老人,每人至少有2~3種病。這還不說,人體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種種衰老現象了。有病須醫病。已經有病但暫時沒有表現出癥狀來的,也需治療。現時通過體檢才發現有病的,臨床頗不少見。因此,當疾病還處在萌芽狀態時就及時治療,或在表面上健康無病時,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服藥,抗老防衰,延年益壽,顯然和濫用補藥不能混為一談。

  早在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和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研究院)就著手對歷代養生長壽方進行過篩選,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30餘年來,又有很大進展,例如在單味葯的研究方面,傳統的延年益壽葯的藥效,不斷地得到證實,如人蔘,對內分泌、神經、血液等多個系統有顯著療效,主要是所含「人蔘甙」具有「適應原」樣作用;黃芪為治療氣虛、自汗、易感冒的主要藥物,是因為黃芪能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而其抗癌作用,則與其所含微量元素硒有關,當歸補血,是因為當歸含有鑽物質維生素B12;高血脂可導致許多疾病,而何首烏能對抗膽固醇在肝內的沉積,為極佳的降脂葯。壯元陽、益精血的鹿茸,除了較強的雄激素作用外,還能促進造血機能等等,這些藥物多能影響機體免疫機能,調整植物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促進核糖核酸(RNA)及脫氧核糖核酸 (DNA)的生物合成,增強人體蛋白質合成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對中藥復方的研究方面,實驗研究證明,生脈散有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量,加強耐缺氧的能力及強心、升壓的作用;六味地黃丸除了降壓,改善腎功能的作用外,還可改善神經系統及性腺功能障礙,可使紅細胞及糖代謝恢復,能增強單核吞噬活性,可促使食管上皮細胞重度增生好轉和防止癌變。這些研究,使我們看到了養生長壽方葯令人鼓舞的前景。中醫學必將為人類保健作出更大的貢獻。

  附記:《中老年祛病養生長壽良方精選》是我和宋乃光、余方合作編寫的,1993年學苑出版社出版。這裡節錄的是我為此書撰寫的「導言」。

  學術君按:明天起,將陸續介紹數個具體的老年養生方,以供道臨證參考使用。敬請期待。

豈有文章驚海內,

更無煉石可補天。

只此一畝三分地,

自栽粗蔬自澆園。

何紹奇(1944-2005),四川梓潼縣人,著名中醫學者和中醫臨床家。78年以總分第一名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屆中醫研究生班。94年應歐洲中醫進修培訓中心邀聘為終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門診部主任、荷蘭中醫學會學術部專家,03年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任教。05年因心臟病在香港離世。


推薦閱讀:

「養生先養腳,養腳永不老」,腳上養出這些特點能長壽
【薦讀】這12種人最長壽,有你嗎?
老年人吃素有利長壽? 誤區!- 中國日報網
光吃肉長壽且健康
(53)黃柏霖警官:長壽山兩位大德的故事

TAG:養生 | 長壽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