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硯台發展史:盤點那些歷代經典名硯(圖)|硯台|四大名硯

硯台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四大名硯」更是名滿天下。同時,硯台更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硯台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小編為讀者精選了各個時代的經典,讓大家對硯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見證硯台由實用到藝術品的轉化。

【蒙於史前:從研磨器演變過來】

硯的起源被認為最遲應在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時期或更早。一般認為,硯台是從研磨穀物的研磨器演變過來,並在「適用」於研墨的層面上逐步加以改進而成為研墨(顏料)的器具。

現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雙格研磨盤》是1958年在陝西寶雞出土。觀此研,研型為橢圓,較對稱、厚重,但石質粗糙,尺寸、比例幾與今人用的實用硯相符。其結構、功能相仿,亦有區別。其殘留在格槽中的天然礦物顏料痕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為繪畫所需顏料而研磨的。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最原始的石硯,也是最早的繪畫硯之一。出土於陝西臨潼姜寨二期遺址發現的一套完整的彩繪工具,則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套完整的成套文具,其功能結構、尺寸、比例、工藝與材質與前略同。

【興於秦漢:初步顯示美化趨勢】

漢·三足石硯

現今所見到的最早的硯台是漢代的硯台,許多漢墓出土時帶有硯台。漢代硯質地以石為主,此外還出現了陶硯、瓦當硯、漆硯、銅硯等。硯的造型上已初步顯示了美化的趨勢,形狀大多為圓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獸足,造型古樸,也有龜形硯。紋飾也多受同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

東漢卧虎蓋三足石硯

漢代處於青銅時代末期,漢硯造型具有「青銅化」的特徵,特別是三足硯的造型。東漢繁欽的《硯賦》有句道:「鈞三趾於夏鼎兮,象辰宿之相扶。」清楚地說明了三足硯對三代禮樂神器的嚮往與模仿。同時,硯台發展到了漢代以後逐漸開始有了藝術元素,取法多取自然界中有力量而且神秘傳說的靈獸造型作為硯台藝術的主要表現方式,如龍、鳳、虎、熊、龜等靈獸作為硯台的底足和硯蓋,漢代鑿刻工藝古拙簡樸,寫意大方,此刻由於制墨仍處於原始期,硯堂多為平整,適合研鈕研磨使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兩漢研(硯)台已基本完成了研向硯的轉變。

漢代最常見的石硯是一種長方形的平板硯,硯石大多琢製成方形或圓形。秦漢時期先後出現秦篆漢隸等文字,在此背景下研磨器便成為文房重器。研磨器的製作工藝也各有不同,此研磨器磨板大漆處理,研棒上方有朱紅圖騰,以代表使用者社會等級。

【盛於隋唐:端硯歙硯問世】

唐·澄泥硯

唐·端老坑鳳形硯。唐時盛極一時的鳳凰學,也許是鳳形硯出現的原因之一。此類硯造型是唐代的主流之一,並影響宋明乃至現代。類似的老坑端硯在唐代極少。

唐代石硯已經開始講究石材。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誕生和完善,天下文人對硯台的需求量大大增多,為了適應供小於求的硯台市場,很多地區就地取材,使得石質硯材有突出的發展。山東青州的紅絲石,廣東高要縣的端石,江西婺源縣的歙石和甘肅縣的洮河石,已被用來制硯,紅絲硯、端硯、歙硯、洮硯等優質硯材紛紛問世。同時,澄泥硯在唐代也開始製作。

唐·綠端箕形硯

唐·澄泥鳳形硯。澄泥硯盛於唐,集中在三門峽地區虢州(今靈寶境內),陝州澄泥硯後來居上取代虢州澄泥硯,並使澄泥硯成為皇室貴族和文人的專屬物品。

唐朝制硯工藝也有長足的進步,硯的造型由單純的圓形三足式,發展出了圈足、多足、辟雍以及極具時代特徵的箕形硯等。前期以圓硯為多,中唐以後箕形硯開始佔主導地位。箕形硯是在前朝器形的影響下演變出新的硯式,硯面較深,蓄墨量大。它堅實有力的線條、簡潔素雅的形式、張揚舒擴的胸懷,體現出大唐盛世的時代風尚。雙足平底的穩定性,平滑寬敞的硯堂,推研舒暢、有容易護,適用的器形與時代風尚完美和合,使箕形硯成硯史上的典範與豐碑。

【卓於宋元:實用與欣賞並重】

宋·琴形硯

宋·荷葉硯

宋代文化學術高度發達,文人學士們對文具的實用和審美要求也相對提高。書寫之餘,鑒賞和收藏名硯成為文人的一大樂事,蘇軾、米芾,黃庭堅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詠硯、贊硯,銘硯的詩文層出不窮,還出現了《硯史》《硯譜》《硯箋》等研究論著。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推崇端硯、歙硯。除了注重石質外,還對硯的造型十分講究,趨於多樣化,其樣式一掃漢唐圓形三足和箕形的單一風格。雕刻更講究圖案布局和諧,技法有深雕、淺雕、淺浮雕、線刻等,線條細膩工整,刀法簡潔流暢。宋硯開始從單一的文房用品逐漸發展為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藝術品了。

宋·羅紋抄手硯

宋·太史硯。太史硯為理學思想的產物,始於北宋,盛於明代,是宋明時期官用硯式典型之一。

宋硯款式非常豐富,不下百種。但最有特色、存世最多、最能代表宋硯流行的還數抄手硯。所謂抄手,即可用手抄硯底截取而得名,在箕形硯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抄手硯雖少紋飾,但線條簡潔洗鍊,每一邊緣都剛勁挺拔。它的端方四直和內斂精雅的風尚正體現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懷,助推賞硯、藏硯與品硯成為文人的風尚。後來的太史硯式,六面皆平,亦為抄手硯的變體。瓷硯在宋代較為普遍,種類和花色也豐富多樣,如龍泉瓷硯、青瓷硯、綠瓷硯、建窯黑瓷硯等等。

【弘揚於明:由實用轉為強調藝術】

明·魚化龍歙硯

明御製蓬萊硯拓片(背面圖)

從明代開始,硯的製作和工藝裝飾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的功能由實用為主變成了以藝術為主,進而成為一種收藏品,開創了追求風韻文人硯雕的先河。隨著制硯技術日漸成熟,工藝日趨精細,可利用的石材種類也越來越多,硯台之於文人的意義也有所變化。硯台不再僅是揮毫潑墨時的工具,更是置於案頭的一件玩物。明代的硯台造型端莊厚重,紋飾不甚繁麗,大件製作居多。文人在硯上鐫詩、題銘之風在明代大為盛行,因此硯台的藝術價值逐漸超越了其使用價值,收藏硯台也成了達官貴人附庸風雅的利器。

明·鳩獻蟠桃端硯

雖然明代也生產瓷硯、銅硯和木硯等,由於石硯硯材來源廣泛,所以仍以石硯為主,尤以端硯最為人們所重。端溪開採硯材,在明代又分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東洞(即龍洞)等(總稱老坑洞),其中以大西洞出產的硯材最為上乘。當時隨形硯逐漸流行,各種硯的製作工藝日趨精細,成為工藝品。如端硯的石眼,被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端硯特有的藝術裝飾。

【精繁於清:雕琢工藝超越前代】

清·窮海鰥魚款端硯

清·端石圭璧硯

清·硃砂紅澄泥硯

清硯被視為中國硯史的巔峰之作。清代硯材取用、造型、紋飾、雕琢工藝、題銘諸方面超越前代達到硯史高峰。不僅端、歙、松花、澄泥、紅絲、洮河等名硯各擅其長,還出現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貴材質;硯的造型仿古、仿動植物、幾何形、隨形等,在清硯中各佔一席。紋樣題材也更加廣博。雕琢技法以陰、陽線刻與淺浮雕為主,參以局部的鏤空雕,展現出生動、精緻的風格。文人題銘硯在清代發展到極致,題銘內容涉及硯的製作者或擁有者、硯的來源和開採、材質與形制的描寫和讚頌,表達文人的認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題銘書體則以行、隸、篆、楷、草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時,文人雅士參與制硯、刻銘已成為一種風尚。

清·松花石硯

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清朝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而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清硯中還有一類是著錄硯。所謂的著錄硯,是指在硯圖類書籍中出現過的硯,這種硯在古籍中留下了拓圖或繪圖,以硯與古籍中的硯圖相比,如果是同一方,此硯就是著錄硯,由於著錄硯來路清晰、傳承有序,最為人所珍視。著錄硯存世量非常稀少,著錄硯中尤以清代高鳳翰的《硯史》、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硯譜》等著錄過的最為聞名。

原標題:「研豈無語」呈現一部硯台發展史:歷代經典器物有哪些


推薦閱讀:

如果R請深R 詳細介紹大眾R系列發展史
酷派從手機神壇的隕落,酷派二十年的發展史
奧迪-品牌歷史介紹 德國奧迪汽車公司發展史
一張圖告訴你——中國國旗發展史
全國繪畫各大流派發展史 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

TAG:經典 | 發展 | 盤點 | 發展史 | 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