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反歐洲侵略戰爭,損失慘重但堅持戰鬥!有骨氣!

明朝是一個比較有骨氣的王朝,雖然經常面對武力強大的對手,比如蒙古瓦剌、滿清後金還有後來侵擾邊境的歐洲人。比較有名的就是「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本文就說一說大明王朝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戰爭,這算是比較早期的反侵略、反殖民戰爭。

1.打葡萄牙人:屯門之戰

葡萄牙人1504年來到中國沿海,想方設法與中國進行貿易。但是由於受海禁政策和朝貢制度的影響,正常貿易斷斷續續難以保證。葡萄牙人一方面討好明朝皇帝(正德皇帝)、賄賂地方官員,得以在廣東屯門一帶立足;一方面採取搶劫商船、拐賣人口等方式掠奪非法財富。甚至於建設堡壘、配置火器,形成事實佔據。

嘉靖初年的給事中王希文在上疏中也稱:「正德間,佛郎機(葡萄牙人)匿名混進,烹食嬰兒,擄掠男婦,設棚自固,火銃橫行,犬羊之勢莫當,虎狼之心叵測」。

最終,明朝政府決定出兵驅逐。面對葡萄牙人比較先進的火器和戰艦,明軍依靠人數和戰術優勢,經過一年左右的作戰,驅逐了葡萄牙人。

通過這次戰爭,明軍開始從葡萄牙人手中學習制炮技術,改善火器,並且在後來的支援朝鮮擊退日本侵略者和打擊後金的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較著名的紅衣大炮(本名紅夷大炮),最初就是從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手中得到的。但是由於禁海政策,在造船技術上沒有什麼改進。

2.打荷蘭:澎湖之戰

1622年(天啟二年)4月10日,荷蘭艦隊司令雷也山率領八艘戰艦來到中國沿海。荷蘭人首先攻擊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但是最終失敗,損失了百餘人。

7月份荷蘭人到了澎湖,開始經營他們的貿易基地。雷也山在10月中旬便派出8艘艦隊進攻廈門,燒毀擊沉中國戰船及商船七八十艘。

明軍最終決定武力收復澎湖,驅逐荷蘭侵略者。

天啟四年正月初二日(1624年2月20日)正式誓師出戰,巡撫南居益親自浮海至金門,下令渡海出擊澎湖。《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四年正月初二日,繇吉貝突入鎮海港,且擊且築,壘一石城為營。屢出奮攻,各有斬獲,夷退守風櫃一城。」

七月初三日(8月16日),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不得不同意撤離,懷抱屈辱離開佔領了二年的澎湖。此戰明軍三次增兵,擁有10倍於敵的兵力,最後以圍困戰術逼退荷蘭人。最終收回了澎湖。

3.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的父親鄭化龍原本是縱橫東海南海的大海盜,擁有龐大的艦隊和數量眾多的商船。且屢屢擊敗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鄭成功掌握這股力量以後,決心收復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直取台灣。經過激戰,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只可惜天不佑華夏,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當年就病逝,年僅38歲。

鄭成功領有台灣之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一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下台灣的同一年逝世,但繼位的鄭經與鄭克塽持續統治台灣21年,引進中國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奠定了台灣在日後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而不僅僅是另一個海外華埠。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順治皇帝知道滿清實力弱小,為什麼一定要雞蛋碰石頭,不停的挑釁南明?
明朝皇帝列表
北元與明朝最後的大決戰,1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被團滅?
同音三異字 同指向明朝衰亡
魏忠賢臨死前告訴崇禎一件事,能延長明朝的壽命,可惜崇禎聽不懂

TAG:戰爭 | 歐洲 | 明朝 | 堅持 | 侵略 | 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