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社交恐懼症嗎?這樣去克服吧!
大文豪莎士比亞說過:「沒什麼事是好或是壞的,但思維卻使其中有所不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決定我們對事情擁有什麼的感受,不是取決於這件事的結果,而是取決於我們怎麼思考它。正如同樣一件事,對於甲來說或許是小事,對於乙來說,可能無異於世界末日。
這句話儘管有點雞湯的味道,不過只要我們沒那麼過分樂觀去分析它的話,這種思維的轉變,從而影響個人體驗發生改變的做法,對於我們生活還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這種觀點用在與人交往上,我們就能夠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有些人很少跟別人結怨,去到哪裡都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受到歡迎,而有些人則安安靜靜地待在一旁,依然會被人嫌棄呢?
與其說是我們的性格造就這種情況,倒不如說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最終導致了這個結果出現。
一些社交困難或者內向自卑的人,他們在社交活動中常常感到難堪,以致產生強烈的迴避念頭,然後被人無故非議,甚至被排擠,很大程度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麼事,恰恰是他們什麼事都不去做。
人際交往,不可能原地不動就能夠與他人建立的關係。只要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只要我們跟別人打交道,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別人建立起某種關係,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利益上。為此,
把我們的社交焦慮減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融入不同的社交群體之中,做到我們想要做的事。
而第一步,就是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讓我們走出負面思維模式的困擾。
影響我們社交的負面思維模式,大概有三種:創傷性回憶,預期性焦慮,偏見性認知。
創傷性回憶,就是過往的遭遇,導致在心理留下了痛苦的回憶。當再次面對相似的情景時,這些回憶就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
在戀愛關係上,創傷性回憶更容易體現出來。上一段戀愛被另一半無情地拋棄,那麼遇到下一個喜歡的人時,往往畏手畏腳,不敢主動踏出第一步,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因為他們擔心,這一次的結果會不會跟上一次一樣,同樣導致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痛苦之中。
有時儘管事情過了好久,但潛意識仍然保留著那段回憶殘留下來的感覺,於是一旦面對相同的情景,就會讓他們對事情產生相似的感受。這時他們很可能就會逃避這件事,盡量不去觸碰,減少痛苦的感受。
預期性焦慮,也是很常見的負面思維。這種對未來可能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事情,過早地產生焦慮感,對我們會造成很顯著的影響。
假如我們事先就認為我們跟對方聊天,會引起對方的憤怒,我們就會避開這一行為。如果我們認為這份工作會做不好,我們就不會開始行動。
這種一種思想上的消極傾向,很容易消磨我們的自信心,「出師未捷身先死」,總覺得自己無力勝任任何事情,整天擔驚受怕。一旦這種思想用在人際交往上,則很難跟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了。
偏見性認知,就是對真實的事情產生歪曲的認知。上面兩種思維模式,某程度上也是屬於偏見性認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這個問題。畢竟被上一個喜歡的人拋棄,不代表下一個喜歡的人也會拋棄你。擔心是很正常,但如果過分執著這個觀念,就是屬於一種偏見的想法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或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見,只是還不至於到偏執這種程度,所以對我們影響不大。假如我們過分地執著一些事情,認為肯定會是某個樣子,覺得一定會出現那個情況,這就屬於偏見性認知了。
例如,總覺得別人說的話是針對自己,總覺得自己的行為會被別人審視,總認為自己沒用,總認為一件事情出現一次,以後肯定會經常出現等等。把一些事情過早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定性,就屬於偏見。我們一定要加以注意。
想要克服這些不良的思維模式,我們必須要做到兩步:明確你的想法和選擇正確的想法。
這兩步,對於我們去做什麼事,都是應該要遵循的步驟。但這篇文章是針對人際交往而說明問題,所以我就以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情景做例子。
明確你的想法,就是要讓自己確切知道,當處於某種情境下時,你內心到底正在想著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我們就不可能由此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那怎麼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呢?可以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具體的場景之中,然後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情況。這一點,可以用過往的經驗來分析得出。
從這個列表可以看出,當你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往往會對這件事先產生感覺,繼而才對這件事有一個清晰的想法。正如你失戀這件事,你先感到痛苦,然後才會產生「他離開我了,我這輩子不能沒有他」這樣的想法。
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是由這件事帶給你的感受而產生出來的。如果我們對失戀這件事的感受是失望,甚至是解脫,你的想法想必肯定不會是前面那句「我這輩子不能沒有他」,說不定就是「舊人不去,新人怎麼來」。
也就是說,當你一些負面的想法出現時,你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什麼事情引起的。你害怕跟陌生人交談,造成你害怕的原因,你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你有這個感覺。畢竟你不可能一生出來就是這樣子,那為什麼別人卻不是這樣呢?
搞清楚起因,你才能明確你的想法。原來你害怕跟陌生人交談,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教導陌生人是壞人,或者曾被陌生人欺騙,於是你便從中得出一個想法:我無法跟陌生人很好的交談,因為我不可以。
或者你感到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是因為一直以來你都被別人打壓、取笑,以致性格慢慢變得謹小慎微,於是你從中便得到這個想法:我真沒用,做什麼別人都看不起我。
當你明確自己的想法之後,知道其背後的原因,接下來就是做第二步,就是選擇正確的想法。
你要重新審視這些想法,對這些負面的想法提出質疑,是不是真的是你認為的那樣。到底是真實的這樣,還是別人認為的這樣?設想一下,下雨天,別人認為這種天氣會影響情緒,那你的情緒是不是真的會受到影響呢?還只是你被別人暗示了才受到影響到而已?
那些負面的想法和認知,你必須對此提出質疑,學會用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對於一個有社交焦慮的人來說,他們選擇的想法,往往是對自己不利的。比如一個人從他身旁走過,沒有看到他,什麼表示也沒有,他可能就會認為別人看不起他,故意忽視他。
但這種想法,是不是事實呢?未必。這時,我們必須選擇正確想法,也許別人只是想事情太入神,才沒有留意到你罷了。我們不能專註一種可能,還要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
很多人深受社交焦慮和自卑內向之苦,以致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都受到了極大的困擾,往往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去選擇正確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思維。他們只選擇一種方式,也是負面的那種方式,來解讀遇到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們還怎麼能夠提升自己呢?
所以改變自己的選擇,正是我們想要做的。我們可以做一個表格來轉變自己的思維,從前面的內容上,再加上三種。
改變自己的負面想法,可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情,不要只是想,要把它們用筆和紙寫下來。每天都寫,遇到情況就用這種方法記錄,然後改變。
當你把這種方法運用得足夠多的時候,你的想法才會變成穩定的轉變,接著就能夠透過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否則,你只是想,想得再努力,對你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坐下來,在某些事情上,明確你有什麼負面的想法,寫下來,然後找出背後的原因,選擇一個正確的想法,再按照寫下來這個想法去行動,你就會慢慢撇除不好的思維模式了。
記住,每當你遇到一些事情,在你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是負面想法,你都要用這個想法過濾一遍。審視這個負面想法,到底是事實,還是只是你或別人的偏見性的認為。然後思考其他可能的選擇,選取正確的想法去改變,行動。堅持下去,你能夠獲得改變。
當然,最後還要說一點,就是不要給予自己太多壓力。
一些社交焦慮和自信心缺乏的人,常常對自己增加一些莫名其妙的壓力。說個話,也希望自己從沉默寡言,一下子就變得幽默風趣,有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一旦意識到自己做不到,就開始擔憂,退縮,懷疑。這也是屬於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
其實,我們只是普通人而已,幹嘛要對自己提出這麼多不合理的要求呢?人是一天一天慢慢變好的,而不是一蹴而就就能來個大變身。對自己,對他人,保持一個平常心就好了。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我想,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處世態度。
推薦閱讀:
※絕不能再這樣當面說孩子了,會跟隨他一生的
※大廚絕對不會告訴你的6個妙招,這樣炒豬肉,鮮嫩爽滑不老不柴!
※遇見摩根·弗里曼這樣的色老頭,別慫
※這樣做,女人會對你情不自禁!
※木珠子,這樣盤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