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漫議 第五章
道德經第五章
天 地 不 仁,以 萬 物 為 芻 狗﹔ 聖 人 不 仁,以 百 姓 為 芻 狗。天 地 之 間,其 猶 橐 龠 乎! 虛 而 不 屈,動 而 愈 出。多 言 數 窮,不 如 守 中。
本章從「道體」自身真實狀態講自然的價值判斷。老子認為:天地之間有其自然的運動規律,萬事萬物都是依照自己的運動規律發展變化著的。作為「聖人」,就應當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治理天下,任憑百姓自然繁衍生息,而不要採取硬性干預的方針和措施。同時,本章又是緊承上一章對「道沖」做了進一步的論述。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其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是指無所「仁愛」。「自然」之「愛」是大愛。比如一棵樹從枝繁葉茂到枯槁不堪,一朵花從爭奇鬥豔到隨風飄零,都是按季節自生、自成、自滅,天地對它們一生的榮枯,沒有任何仁愛之心可言。「芻狗」,草做的狗,在古代是祭祀天地用的祭品。天地對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讓它按照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而運行。《莊子·天運》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qie)衍,巾以文綉,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cuan)之而已。」意即用草紮成的狗在沒有用於祭祀時,一定會用竹製的箱籠來裝著,用綉有圖紋的飾物來披著,祭祀主持人齋戒後迎送著。等到它已用於祭祀後,行路人踩踏它的頭顱和脊背,拾草的人撿回去用於燒火煮飯。所以,聖人對待百姓,也是像對待芻狗那樣,讓百姓自由發展,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這便是聖人「無為」的治理方法,無所謂「仁」與「不仁」,但卻彰顯出公正、平等的愛。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啊! 空虛卻不枯竭,一鼓動空氣就源源不絕。「橐」是指大風箱的外殼,「龠」是風箱裡面的扇葉。推拉之後,扇葉就會造出風來,兩者合稱「橐龠」,現代人叫風箱。風箱本身沒有風,但稍一鼓動風就出來了,而且源源不絕。老子把天地比作一個大風箱,旨在說明:
天地之間的萬物流轉,生生不息。「多言數窮」, 是指過多使用心思、賣弄智巧,很快就會陷人困境。政界的「多言」是指繁苛政令。「言」,指政教法令。「數」通「速」,加快之意。「窮」是指敗亡。繁苛的政教法令,甚或朝令夕改,就會加速政權的敗壞滅亡。如何辦才好呢?「不如守中」。「守中」的「中」與「沖」通,指心中保持虛靜狀態。
這一章確實有獨到的見解,一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議論太多,很快就會走投無路,還不如守住虛靜的原則。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體現在「守中」的智慧上,這樣的人一般都吶於言,不是不會說,而是防止禍從口出。一般閑聊者的話大多都是廢話。即便如此,卻在不知不覺中,加進了感情色彩,可能引發禍端,不如不說。這樣的話,別人就不知你的深淺,也就不敢對你輕舉妄動。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樣——守中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其平易近人,容易受人歡迎。為人處世,萬不可忘記「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教導。
推薦閱讀:
※初學入道幾件事兒
※道德經解讀(1)
※<道德經注釋> 一(清)黃元吉
※《道德經》的養生學解讀
※《老子》的邏輯:天地之間,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