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與無根化:變革時代知識分子的困境(一)
06-29
世俗化與無根化:變革時代知識分子的困境(一)
發表時間:2007年10月31日 17時16分52秒評論/閱讀(2/2)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在多大程度上導致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直接生活相脫離,從而喪失了知識分子賴以維持其精神生命的意義資源,而變成不自覺的「無根人」?今天我要談的正是這樣一個問題,即現代化與市場經濟潮流引發的世俗化,如何衝擊並挑戰知識分子的人文激情,如何使知識分子可能變為喪失了意義感的「無根人」。當然,在人類任何社會與任何時代,都會出現一批自我封閉的、自我中心的、脫離社會生活主流的人們。但我今天要講的是由於現代化過程的影響而產生的知識分子「無根化」的問題。換言之,我們要討論的無根化現象,與一個社會所經歷的現代化與現代化導致的世俗化有關,與個人的品性並沒有太大關係。我之所以會產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我本人的經歷與感受也許有些關係。一般而言,我們這個年齡段的讀書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正處於青少年時代,我們或者在農村插隊,或者在工廠當工人,這種經歷使我們與民眾生活有著自然的結合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在上海市郊的一家機械廠工作了整整十二年。我清楚地記得,1978年9月的一天,那時我已經得到了改變了我的命運的南京大學研究生入學通知書,我已經辦好離廠手續,正準備出廠門時,遇到兩位朝夕相處的老師傅,其中一位突然說出一句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話,他說,「阿蕭,你將來不要忘記我們,我們工人的生活還是滿苦的。」也許,正是基於對工廠生活的切身直接體驗,自己總會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在思考中國問題時,總會時進浮現出他們的樸質的形象。我自1978年考上南京大學,讀研究生以後,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進入大學任教以後相當一個時期,我對普通民眾社會還多少保持著相當的了解,多年以來,我一直住在上海的老式里弄,每天從清晨到傍晚,「引車賣漿者」們在里弄里進進出出,可以感受到一般市民生活氣氛。可以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們。後來,遷入校內生活以後,從此就很少有與普通工人與農民有接觸的機會。不久以前,我回到原來在嘉定的工廠去看看,很想看一眼那裡的田野,但那裡原來是一片蔥綠的原野的地方,已經完全被新式的高樓代替了。為了了卻這一心愿,我不得不騎車到嘉定以北十幾公里外的唐行,在那裡一個叫毛橋的村子,才看到久違了的農村風光。呼吸到了真正的田野上的空氣。回上海的路上,我想的最多一個問題是,現代化把我們城裡人與農村分離得好遠,我們對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到底知道多少?你們在座的一定也清楚,就社會接觸面而言,大學校園生活實際上還是相對封閉的。在今天的講演中,我想分析現代化過程中的世俗化、分利化、社會分層化對於我們知識分子的影響,我們知識分子中的「無根化」的一些表現,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當前的精神處境。當然,首先要申明的是,我對知識分子的無根化的批判,並不意味著把自己除在外面,作為知識分子中人,我也處在於同樣的困境中,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是讓我們共同思考。在進入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進行分析以前,讓我們先討論一下,什麼是知識分子。什麼是知識分子這裡所指的知識分子,並不是腦力勞動者的同義語,而是指知識社會學意義上的那些可以稱之為人類價值的守護者的人們。有時人們也把這種「人類價值的守護者」稱之為人文知識分子,或「純知識分子」,以區別於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僅以知識技能作為謀生手段的腦力勞動者。在談到這種純知識分子時,我們要特別提到十九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傳統。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身上體現了我們所說的純知識分子的一些典型特點。實際上,知識分子這一名詞在十九世紀的俄國才真正開始流傳開來。在俄國文學中,知識分子指的是那些受過大學教育,具有批判性的思考性格或多少帶有虛無主義性格,且依其觀念而相結合為一些團體的青年。他們獻身於傳播某種主義、理念與生活態度。並願為此而奮鬥。這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在英文中是Intelligentsia。這個名詞是從俄文中轉過來的。他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思想觀念性的精神群體」,而不是外在的職業類型或特定的經濟利益階層。他們迷戀於並獻身於某種思想理念,他們完全能為思想理念而生活。由於他們對現存世界具有很深的疏離感,由於他們對傳統價值的否定,這些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之為「俄羅斯的大流浪者」,他們往往有一種如同宗教殉道者般的社會使命感。在他們的人格範型中,有一種對抗現世潮流的「精神貴族」的氣質。俄國知識分子拉吉舍夫那句名言「我的心由於人類的痛苦而受傷」,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使命感的宣言與寫照。他們始終有一種天國使者的氣質與獻身犧牲的精神勇氣。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稱拉吉舍夫是「俄國第一個知識分子」。人們常說,從拉吉舍夫開始,西北利亞的流放苦役成了俄國知識分子殉道的傳統道路。別爾嘉耶夫說俄國知識分子甚至有自己特別的外表面貌,他們所懷有的神聖的信念,慈善博愛與剛毅不屈的氣質,會在他們的外貌上自然體現出來。這使想起了前年看過的一部蘇聯電影《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的形象。當然,必須指出的是,以上所說的純知識分子只是理想類型。 每一個時代都有這樣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處的社會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總覺得這些問題與困境需要他予以關注、思考與批判,不這樣做他就會覺得於心不安。他總是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並在自己所從事的學術研究與思考中,去尋求他所關注的社會問題的癥結與起源,并力求運用自己的心智,為發現與解決這些時代性的問題而做出自己的思想探求與選擇。正如一位思想家所說的那樣,知識分子就是那些對社會的困境與問題充滿無法擺脫的內疚感的人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知識分子也被人們稱之為人類價值的守護者與社會的良心。我們在這時使用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的就是那些承擔社會良知責任的人們。為什麼知識分子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歷史時代,總是會充當人類社會的良心的職能與社會使命?為什麼人們總是把知識分子與人類的良知聯繫起來?沒有人要求一個知識分子必須這樣做,但只要他是知識分子,他就會擔負起這種社會責任。我想,概括起來,我們所說的純知識分子有三個基本特點。知識分子的第一個特點是,由於他有較多的知識,由於他能運用他的知識進行思考與比較,他對身邊的事物有比別人更強烈的敏感性,他能聽到「草根在地底下發芽的聲音」,他比一般人更能敏銳地發現社會面臨的困境與矛盾,并力求運用他的知識,對他所發現的問題與矛盾在學理層面上做出獨立的判斷與解釋,並向世人提出他所認為合理的解決與選擇。西方知識分子是如此,中國也同樣如此,我們可以以清中葉的龔自珍作為例子。一八一五年,在鴉片戰爭以前二十五年,龔自珍這個清代士人,就以一個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特有的敏感,認識到中國文化所陷入的極度消沉與僵化狀態,對於這個民族很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歷史後果。正是他所指出的人心混混的「衰世時代」,這個不但沒有「才相」、「才將」,甚至連「才盜」、「才偷」都沒有的平庸氣氛,將是中國近代民族危機不斷深化的原因之一。其次,知識分子具有學理上的抽象概括能力。知識分子所擁有的學理與知識資源,使他能在更為理性的層次上,對他所發現的文化與社會問題,做出整體性的概括性的解釋。當然,一般人士也會從自己切身的經驗中,對社會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但這種判斷與評價往往停留在較為具體的,就事論事的「感想式的議論」的層面上。而知識分子則可以運用符號、理論與概念思維,把這種分析與認識上升到一個更為普遍的層次。從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的層次上,從歷史與文化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第三,知識分子更具有一種道德激情,更具體地說,知識分子具有一種超越感,他總是追求一種更為完滿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並不能實現,但他總是以這種他所認定的理想境界為尺度,來衡量自己所處的社會現實。這就是說,知識分子往往有一種「終極關懷」,有一種基於所理解的美好的目標的追求,而採取的道德立場。這種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激情有什麼意義?基於這種道德激情,他總覺得他對社會有責任,社會上的問題與他有關,他總是要超越自己的職業角色與地位,運用自己的知識與思想,去為社會的問題與困境謀求解決之道。這種道德激情使他判斷事物時,總有一個價值尺度,這一特點,體現了知識分子具有價值立場的獨立性,因此,人們也把這種超越個體社會地位而關注社會普遍命運的知識分子稱之為「遊離態」(Flowingintellectual)的知識分子。所謂的遊離態知識分子,就是超越了自己的階級利益與集團利益的視野,能從人類的福祉的視野來評價事物,並以此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取捨。正如化學中的遊離態分子一樣,這種知識分子是特立獨行的,他們不屬於也不依附於任何階級,然而,任何社會的統治者不管是不是喜歡他們,卻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由於他們思想的獨立性與批判性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個統治集團能否正確處理與此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關係,可以說是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健康的社會的標準。遊離態知識分子這一觀念中表達的意義卻相當豐富,它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知識分子在具有上面所說的三大特點的條件下,這種社會角色與社會的關係,難道不正是因為知識分子的特殊的敏感、對人類問題與生存困境的理論概括力、以及基於終極關懷的道德熱忱,才使他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才使他遊離於各種具體的利益集團之外,而能對問題具有自己的態度與立場?有人會說,「遊離態知識分子」這一表述流露出知識分子的孤芳自賞與自以為是,這一批評有一定道理。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卻更看重這一概念中表達的知識分子在對社會承擔責任時的那種獨立態度與不依附權貴及世俗各種勢力的精神。我們可以從屈原到譚嗣同這些近代知識分子先驅者身上,感受到這種獨立不羈的精神氣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正是這個意義上的偉大的知識分子。他敏銳地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問題,並以一種崇高的道德激情,並運用自己的智慧、學理與知識去探究、分析這個社會的問題與矛盾,并力求在一個更為超越的層面上描繪人類更為美好的社會,他在中學畢業論文中的那句話,正體現了知識分子作為人類良知的純真品格:「如果我們選擇一種能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職業,我們就不會感到負擔太重,因為這是為一切人而犧牲,我們的事業是默默無聞的,然而卻是在不斷起作用的,在我們的骨骸上,未來的人們將留下的熱情淚水」。人們同樣也可以從人類歷史的不同時代與不同民族中,找到許多例證。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墨子、近代俄國的拉吉舍夫、托爾斯泰、法國的羅曼.羅蘭,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知識者都以關注人類的命運、民族與國家的安危、關注平民百姓的疾苦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知識分子是一個來自西方的現代概念,使用這一概念來涵蓋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未必完全適用,然而,就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社會功能而言,就其敏感地獨立地去把握社會、批判社會、並作為社會良知的代言人而言,古今中外的文明社會都具有這種類型的人,從廣義而言,他們都是我們所指的純知識分子。對人文價值的關注是知識分子社會良知的基礎人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知識分子具有超越自身利益的、關注社會普遍命運的責任意識?一種解釋是,知識分子是以與人文價值相關聯的符號、以更具普適性的抽象概念,來作為運思工具的。這就使知識分子自覺地進入了以價值為核心的精神領域,要求對世界秩序、對文化、對這些概念所表述的對象進行解釋。併產生一種由概念引發的對更為廣大的人生意義領域的關照。換言之,只要一種知識涉及到與人文有關的領域,它就會使運思者自覺不自覺地在這種人文性的概念的引導下,進入一種以關注人生為中心的運思領域中。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科技專家學者,即使他在自己專業上卓有成就,只要他對人文價值沒有興趣,他就不會具有社會敏感性、道德激情,不會對政治與人生問題予以關注。當然,他們並不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正如人類歷史所表明的那樣,這種普泛的道德感的極度擴張,可能使知識分子受一種浪漫情結的驅使,而變得不切實際,他會忘記人類的有限性與人類理想實現的條件性,會變為自己所崇尚的烏托邦理想的俘虜。這樣,他也會變得「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對於知識分子道德激情的自我擴張的批判,知識界曾進行過不少反思。在這裡,我卻要提到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如果人類沒有一個更高的目標作為自己的參照物,人類社會也不能進步。正如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人類不曾反覆追求不可能的東西,他也就不可能獲得可能的東西。」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社會敏感性、語言符號的抽象概括性、人文道德激情與責任意識,以上這三方面因素的有機結合,使知識分子具有一種特殊的社會批評功能。這三方面因素彼此之間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了其中一項,就不能成其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我們可以把我們說所的知識分子與宗教家與造反者、學究進行比較來說明這一點。宗教家也有道德激情,也有他的獻身精神,人類歷史上的宗教家所煥發出的超常的熱忱與毅力,往往會使我們常人為之欽佩不已。記得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位被投入獅籠的基督徒,為了實現他殉道的使命,他居然去拔獅子的鬍鬚來激怒獅子。人類為理念而獻身的精神居然達到了如此地步!然而,宗教信奉者的道德激情是從他對教義的崇奉中引伸出來,並以此為基礎的。宗教家不會以理智去獨立思考,他會把人類社會的所有問題與苦難簡單地歸結為宗教教義所指稱的人類的本性,他缺乏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獨立判斷力。他不可能對社會的癥結做出屬於他自己的獨立判斷。傳統社會的農民造反者,也會有一種對社會不公的義憤感與樸素的道德意識,但他缺乏知識分子那種學理上的思辨力與運用知識與符號對問題的本源進行概括的能力。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究與專門家,可能學富五車,擁有令人驚羨的學理知識,但他卻缺乏道德激情與社會敏感性,他決不可能承擔起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正是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三種特質的有機結合,使他具有了特殊的社會認知與批評功能。而一個社會的正常發展與進步與知識分子所履行的社會功能密切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只要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就會談論起國家、社會、民族、百姓這些大問題,即使這種討論對於實際生活的影響可能微不足道,那怕沒有實際作用。這種情況在其他階層中很少會看到。農民、商人、官僚與軍人有時也會談論國事,但多數是與自己切身利害有關的情況下,才會對這種討論產生興趣,只有知識分子與學生階層,才會在任何時代、任何情況條件下,以討論與自己直接利益無關的天下事為已任。世俗化過程對知識分子的影響自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自產生以來,就是以關注社會與民族的命運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的。在當今新的歷史條件下,知識分子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當代現代化過程已經進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二十多年,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短時間,這一時期內的中國現代化對知識分子有什麼影響?首先,我們要指出的是,現代化是一個功利世俗化與社會分層化的過程。更具體地說,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用世俗的功利標準取代信仰與教義標準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同的階層集團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不斷地分利化的過程,各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份額並不相同。此外,現代化導致的城市與農村的分離,各地區之間的分化,社會內部階層之間的分層也日益明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正處在於分層化、分利化與世俗化這三大現代化因素深刻的影響之下,這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社會功能的認識,都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綜而言之,現代化導致的世俗化、分利化與分層化,這些社會因素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形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國知識分子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將會做出什麼選擇?他們的社會心態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首先,是現代化引發的世俗化過程,對以傳統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感構成巨大衝擊。這裡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指的是人們的觀念、思維方法、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從傳統的對「神聖性」和教義信仰的依附中擺脫出來的過程。更具體地說,人們是從經驗與效果中,從利害關係中,從日常生活的功利考慮中,而不是從對傳統的神性的信仰中獲得行為取捨的標準的。世俗這一概念,是與宗教相對應的。在傳統社會裡,人們的立身行事是根據宗教信仰、教義、宗教倫理原則或意識形態作為判斷取捨的根據。世俗化就是人間化,人從對天國、神意的信仰與意識形態迷信中擺脫出來,運用自己的心智,最有利於達到實際效果的方式來謀求人間的幸福。世俗化是在一個民族現代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現的。為什麼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會引發一個民族精神與心態的世俗化?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以追求實效為根本目的。市場經濟思想就是以功利與效果為基礎的思維,正因為如此,現代化過程本身導致人的精神層面的世俗化過程發展。然而,世俗化可以說是兩面刃。一方面,世俗化瓦解了、風化了各種宗教信仰與迷信對人的心智的控制與束縛,另一方面,世俗化所追求的效果最大化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同樣也會瓦解以信仰為基礎的崇高感與道義感。其結果是使知識分子喪失激情衝動,失去與不合理現象進行抗爭的精神支撐點。九十年代初期王朔的小說風靡一時,他的小說中的「痞子化」,實際上就是世俗化浪潮對知識分子中的價值觀的第一波衝擊。這種「痞子化」具有兩面刃的作用,一方面,它化解了傳統意識形態的原有光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一切被人們視為神聖的其他價值。當代中國現實生活中的世俗化潮流對人們思維與價值取向的全面滲入,可以說是一百五十年來對中國心理與精神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重大衝擊。換言之,一百多年來,中國所經歷的各種危難與苦痛,是各種信仰、理想與主義的溫床。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的不斷產生與加劇,使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信仰,從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科學與民主思潮、民粹主義、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中的平均主義烏托邦思想,以及革命的浪漫主義與犧牲精神可以不斷地吸引人們,吸引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為民族擺脫危難的人們。各種主義與精神信仰,在不同的時期,均起到了抑制、緩衝世俗化的作用,中國知識分子不斷受到各種理想主義的、精神至上主義的與政治浪漫主義的思潮與價值觀的影響。世俗化程度只是到了現在,到了全民經商的時代,才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社會成員產生的精神衝擊,主要表現在功利化的價值觀取代了道德激情,而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質道德激情的弱化,也導致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的削弱。以及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使命感的淡化。 |
發表評論
共 2篇評論,第 1頁/共 1頁
主人回復引用 刪除1樓 Qzone用戶評論時間:2007年11月3日 22時43分17秒 感同身受,為之耐何?堅持,堅持,再堅持,亮劍,亮劍,再亮劍!主人回復:主人回復引用 刪除2樓 風之舞,飛翔評論時間:2007年11月7日 9時1分31秒 評論內容已被管理員屏蔽主人回復:推薦閱讀:
※霍文才先生篆書與篆刻基本知識視頻講座
※小米5s對比小米5升級究竟有哪些?
※家長需要學點心理知識
※十條有源音箱的小知識
※做一個懂茶人 茶葉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