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和學生同時掉水裡,你先救哪個?
身為老師,要守住一方講台。身為人母,則需要面對鍋碗瓢盆。當工作和家庭衝突,當學生撞上孩子,當課本教案擠占柴米油鹽,老師和母親的角色來迴轉換,是兩全還是兩難?
「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這是讓所有男人頭疼的問題。
而如果你的學生問你,「我和你的孩子同時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你會怎麼回答呢?
好吧,這個問題聽起來有些不現實,我們來換種說法。
情境一:今天是兒子的生日,老公說要加班,放學之後你正要急著去幼兒園接兒子,這時候有一個學生跑到辦公室來找你問題,你心裡明白這是個好學的孩子,不忍心讓他失望,可是你心裡還惦記著在幼兒園等自己的兒子,這時候你要怎麼選擇呢?
情景二:因為孩子成績進步,你早早答應帶孩子去遊樂園玩一天。這時你卻接到了派出所的電話,你的學生因為打架被拘留了,你知道如果你去派出所處理這件事,不僅要和警察叔叔周旋,還要勸導學生、安撫家長,今天的行程絕對泡湯了,這時你要怎麼辦呢?
情景三:孩子生病了,爸媽剛打電話來說家裡有事沒辦法趕來照顧孩子。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正是最後衝刺階段,你在教室里講著解題思路,可是想到發燒到40度無人照料的孩子,焦急萬分,只恨分身乏術。
這幾個情境極有可能發生在每個教師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越來越難把握了。
在各種媒體報道里,我們看到過很多為教育事業犧牲奉獻的老師。
對於這些老師,我們歌頌他們的愛崗敬業,讚揚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感謝他們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
我們有意的忽略他們舍小家的事實,甚至利用這一點來烘托強調他們顧大家的偉大。
鄉村教師曾憲華對他妻子講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不是一個『盡孝』的兒子;子女面前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我欠你們的太多了。但我是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教好書,育好人,比什麼都重要!」
曾老師在家庭和工作,孩子和學生的選擇題中選擇了後者。他無疑是偉大的,但這份偉大也付出了犧牲家庭的代價。
實際上,生活比人更具有想像力,「孩子和學生同時掉進水裡」的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05年的6月,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發生了200年一遇的山洪,洪災發生的時候孩子們還在上課。鎮中心小學校長徐德君是第一個趕到災害現場的人。他一邊組織老師和搶險人員救學生,一邊下水搶救落水遇險的學生。
徐德君12歲的女兒就在這裡的六年級讀書,可他根本沒有去六年級教室。當徐德君背著與自己女兒年齡相仿的孩子往返之時,別人告訴他女兒不見了,他沒有什麼表示,繼續帶領教師們核查學生傷亡人數。這期間,他沒有回家一趟,沒有掉一滴眼淚。直到省教育廳領導看望慰問他時,他才終於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徐德君怎麼會不愛自己的女兒呢,出於對學生的責任,他選擇了先救學生。可是如果他先救女兒呢?後果會怎麼樣?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日本電影《告白》,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身為教師的母親為自己的女兒報仇,懲罰了作為兇手的學生的故事。電影里殺害女孩的一個少年曾經說過,森口老師眼裡只有她的女兒,根本不關心自己的學生。
他記得自己在遊戲廳被混混欺負跑到警察局的時候,作為班主任的森口老師並未出現,而是找了鄰班的男老師來接他。從這時起,少年B在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開始計劃報復老師。
森口老師作為一個單身媽媽,疼愛女兒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在一個同樣渴望關懷的學生眼裡,他無法忍受老師對自己的忽視。
還記得在地震中拋棄學生們自己逃命的「范跑跑」嗎?汶川地震後,他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發文稱:「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後己勇於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
正是他的這番言論惹了眾怒,不是因為他惜命,而是他認為除了他的女兒,其他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自己的母親都不值得自己去犧牲。人們不能理解他怎麼能說的那麼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那是和你朝夕相處、敬你愛你的學生們,災難來臨之際,你怎能棄他們不顧?
很多老師被「老師」這個身份綁架了。
所以當有人問「你的孩子和學生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即使內心有答案,但還是糾結不敢答。
當學生和自己的孩子同時掉進水裡,這不是一道腦洞題,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很多老師生活中、讓他們困擾的問題。
如果你選擇「救學生」,我們敬重你作為教師的偉大;但如果你選擇「救自己的孩子」,我們不會責怪你。你是一名老師,但你首先,是一位母親。
推薦閱讀:
※學佛就是學生活
※年薪百萬的金融領域需要什麼樣的法學生?
※先移民後留學漸成新趨勢 學費遠低於國際學生
※如何應對那些課堂上調皮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