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君:白江口戰役,一場讓日本打出兩千年唐化的戰爭
文/煮酒君
中國與日本雖然一衣帶水,為鄰為伴,卻相愛相殺,註定成為千年的仇敵。我們不曾忘記唐代時,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欣欣向榮,也忘不了37烽火後的世仇不絕,只是在近乎幾千年之中中日之間實際上是互不干擾的。它們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政治進程。唯一的兩種交流方式就是戰爭和貿易。
韓國人曾經說,全世界也找不出中日韓這樣的三個國家,外表看上去互有聯繫,實際上卻毫不相同,這一點無疑是對的。尤其是日本與中國。作為大陸文明與島嶼文明,兩種文明之間似乎存在著很多的不同,日本人崇拜強者是出了名的,但是想讓日本崇拜並不容易,歷史上日本只崇拜一種強者:那就是可以光明正大擊敗他們的人。
包括中日唐代的交流,也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而讓日本人開啟『唐化』進程的,便是白江口戰役。
鄰居——朝鮮半島從來不安寧
如果要說中日之間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那就是朝鮮,作為半島,朝鮮一直是中日文明交流的平台,每一次中日戰爭都要從朝鮮半島開始,白江口戰役也是一樣,而故事要從唐太宗末年的遼東之戰說起。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 後來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當隋文帝準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於是得到赦免。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而且兵力嚴重不足,高元聞隋大軍已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謝罪,並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
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隋末民變。唐帝國開國以來,高句麗依舊賊心不死,唐初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
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 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
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跡。此次攻伐高句麗的失敗,讓唐太宗無比後悔,想念一直諫言的魏徵。遼東之戰使得貞觀之治出現嚴重危機,這一切都要靠唐高宗李治即位方能改變。
公元666年,在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死後造成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
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
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
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
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消滅了高句麗,一直以來與高句麗成為聯軍的百濟就成為了唐軍下一個目標。
百濟面對強大的唐帝國,他的選擇就是求援,求援對象就是日本。在百濟近肖古王的統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西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由於與日本統治者持續的親善關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
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
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聯合新羅渡海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百濟首都泗沘最終被攻陷。整個戰爭持續不到10天。唐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其卻意外地死亡。
中文資料中記載唐朝派兵10萬,朝鮮記載為13萬。百濟遺臣鬼室福信致書日本,擁戴故百濟王送予日本作為人質的王子扶余豐回國為王,並要求日本派出援軍支援百濟復國。
在鬼室福信以及日本援軍的努力下,一度收複數個郡縣。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在執得的讒言下,懷疑福信有意謀反,將之處死。新羅得知百濟王斬己良將,於663年和唐劉仁軌協商,準備血戰百濟,這就是白江口戰役。
背景——大唐帝國龍朔時代與倭國飛鳥時代
奈良保留至今的日本飛鳥時代的木質建築
如果說中日當時要進行戰爭,毫無疑問,日本絕對是在找死。
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國力已經變得十分強大,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
唐高宗李治於貞觀二十三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經歷了唐太宗的中興,大唐帝國對外不斷用兵,永徽元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永徽二年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七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討之。八月大食國始遣使來唐。永徽三年年正月,唐軍在牢山大敗賀魯軍。吐谷渾、新羅、高句麗、百濟並遣使入貢。永徽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日人繪唐帝國疆域圖
而當時的日本是飛鳥時代: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鬥爭日益加劇。在 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公元593年,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史稱聖德太子。聖德太子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本國力有所增強,但是對比唐帝國,日本還是過於弱小。公元622年,聖德太子剛剛去世,就引發了白江口戰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聖德太子像,從畫像上來看,日本已經開始了唐化
飛鳥時代的日軍鎧甲
相較於唐軍,日軍配比極為不足,雖然中國的冶鐵工藝已經傳到日本,但是當時日本還無力製作出可以仿效唐刀的日本武士刀,在鎧甲上,日軍多採用藤甲,布甲,由於鐵礦不足,日軍無法達到配備鐵甲的效果,根本無力對抗武裝到牙齒的唐軍。
千里潰倭——白江口戰役經過
消滅百濟後,唐朝大軍振旅而還,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唐軍陣法
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並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在周留城聚百濟舊民造反。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余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
唐廷下詔,任劉仁軌檢校帶方刺史,統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唐、新聯軍一路廝殺戰鬥,直殺百濟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邊建兩座巨大的兵壘,劉仁軌率眾猛攻,百濟軍不敵,退保任孝城。
高宗龍朔元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
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制人,率軍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而百濟內部發生火併。百濟王子扶余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余福信被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胄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扶余豐脫身而逃,唐軍最終是「獲其寶劍」,這個「百濟王」竟不知所之,人間蒸發了。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一時並降」。當時,倭人好像還沒養成臨敗剖腹的習慣,一系列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五、六萬倭奴軍全軍覆沒。
日本隨後據說在緊鄰對馬海峽處,修築城牆,唯恐唐軍攻到日本本土。並且接納了許多的百濟難民,準備備戰。卻不料唐軍對日本根本沒有興趣,不久即撤軍。受到這種影響,天智天皇制定了稱之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個國家體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權時,其下令制定了飛鳥凈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將日本快速的導向為律令制國家。 接著在701年時,由於大寶律令的制定,日本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此時,新國家之建設也告一段落了。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文/煮酒君)
推薦閱讀:
※硝煙百戰(廿六)——楚漢戰爭
※海灣老大之爭恐引全面戰爭:美國為重返中東不惜先點戰火!*
※戰爭幾率25%,蒂勒森的表態讓美朝直接對話的可能有多少?
※戰史: 印第安人戰爭
※《母系社會、父權社會、雙系社會與生育權剝奪》——繼續者思想隨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