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才能成才?虎媽狼爸拷問中國式家庭教育

漫畫:家庭教育 不許看新聞以外的電視節目,不許吹空調,不給零花錢,去同學家要寫書面申請……在蕭百佑近乎殘暴的教育方式中他的三個孩子相繼考入北大。近日,「狼爸」蕭百佑和他「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家教理念再度引起社會熱議。從之前的「虎媽」到如今的「狼爸」,「棍棒教育」的再度抬頭,一方面是迎合了中國父母們急切的「望子成龍」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困惑和矛盾。

  逼迫出來的「成功」:急功近利的「雞毛撣子」 

  11月14日,蕭百佑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的錄製,他手拿一個雞毛撣子到場,與節目現場的嘉賓和觀眾討論自己的棍棒教育模式。節目現場,大多數觀眾都不贊成他打孩子的做法,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強甚至在節目中與他發生言語衝突,因為爭吵過於激烈,節目錄製也被迫幾次中斷。

  但是,眾人的反對並沒有消減蕭百佑對於自己棍棒教育的自信,他不僅出了書,而且頻現於媒體宣講自己教育孩子的「科學打法」和「棍棒藝術」。而一些家長的支持,也在讓蕭百佑的教育觀點更有市場。據了解,如今全國各地已有30多個孩子被父母送到蕭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的教育,而蕭百佑自己也表示,希望在退休後建一所私塾,向社會傳播他的「狼爸教育」。

  對此有分析指出,其實大家都明白棍棒教育是一種落後的、摧殘孩子身心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三天一頓打」之所以還會有市場,是因為它後面有一句「孩子進北大」的誘惑,這才是這句口號的重點,有了這個炫目成果的遮掩,人們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斷和理智,因為在很多中國家長看來,孩子考進北大便是成功,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教育方法都是有道理的。

  其實像「狼爸」這種,利用暴力威嚴對孩子進行的逼迫式教育,在中國父母中並不鮮見,只是打出來的「成功」常伴隨著潛在風險。

  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曾在網路中影響甚廣,小組成員由眾多不滿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構成,他們在網上傾訴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殘暴和不仁,甚至互相交流報復反抗父母的方法。在該小組內流傳的一份名為「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的調查報告中,得票最多的一項是「經常大罵羞辱孩子」,之後是「拿別的孩子『刺激』子女」和「總認為自己正確」。

  針對「棍棒出才子」的家庭教育觀念,有教育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父母的家庭教育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海無涯苦作舟」、「樹不修不成材」這些教育觀點的廣泛流行,導致了很多家長只問孩子分數,在功利化的教育觀中,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強加給孩子,為了所謂的「成功」去抹殺孩子的個性和尊嚴,而這種「雞毛撣子教育」也是目前中國式家庭教育中一種共性錯誤。

護犢心切換來悲劇:「蜜糖式教育」的尷尬

  如果說「狼爸」的棍棒教育,是中國父母心切於「望子成龍」而走向了極端,那麼在中國家庭這條培養「龍」的路上,還有一部分父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張炘煬成長經歷算是一個典型。在父母的全力「催熟」下,他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成博士。然而,父母的省吃儉用、百依百順培在養出一個「全國最小博士」的同時,也培養了這個小博士內心的自大與狂傲,成長在溺愛與期待中的他,如今公開逼迫收入微薄的父母在北京為其全款買房。

  有分析指出,張炘煬的成長經歷恰恰反映出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兩個方面,一面是急功近利的「蓋樓式」培養,一面是為了孩子成才而傾其所有、溺愛無度。而這兩個方面都是以愛的名義來剝奪孩子的自然成長權利,從而傷害了他們,也傷害了自己。 

  近20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競爭加劇以及獨生子女的越來越多,中國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希望竭盡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最佳」的成長空間,只要孩子成績優秀,他們願意付出一切,哪怕是溺愛。然而,當年的「小皇帝」如今開始顯現出可怕後果,成長在溺愛中的他們受挫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減弱,心智、道德、人格都有損毀,有的甚至喪失基本的敬畏與感恩之心,變得自負與張狂。

  今年4月1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大廳,一名返滬的留日學生與前去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原因是他嫌母親寄錢晚了。在爭執中男孩連刺母親數刀,導致母親當場昏迷,被送進醫院重症監護室。然而事後的報道稱,這位母親每月的工資幾乎全給了兒子,為了兒子能安心學業,她向親友借錢,五年為兒子湊了150萬,而自己在被兒子刺傷後的住院費用也要靠親友拼湊。

  從「神童」逼父母買房到留學生機場弒母,父母傾盡全力的培育孩子卻換來了他們的報復甚至殺戮,在與棍棒教育相反的另一極端,「蜜糖式」家庭教育方式也開始讓中國父母反思。

  對此,有評論稱,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可以無私到自我犧牲的程度,但是既然是育人,就要培育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邊是父母的含辛茹苦,另一邊卻是孩子的心安理得,父母的舐犢情深令人感動,但這終究是一種溺愛。父母在物質上無私地滿足孩子的同時,也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了安全隱患,當孩子認為母親的付出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時候,母親稍有怠慢,就會讓孩子不滿。扭曲的教育價值觀: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綁架 

  無論是「虎媽狼爸」的嚴苛還是「舔犢情深」的溺愛,中國父母都把孩子的成才作為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但是對於什麼是「成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環境中,中國家長們更多的是去社會選拔標準中尋找標準和模板,在中國社會應試教育和「通關選拔」的大環境中,他們也就自然地把對學習成績的高追求作為家庭教育的現實目標。

  在對「狼爸」的討論中,不少觀點的交鋒落在了當今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對於成就蕭百佑光環的他那三個「北大孩子」,有評論稱,我們很難把孩子的成功與崇尚「打」文化的家教結合起來,在我們的呼喊了這麼多年「素質教育」的口號之後,有三個孩子因為棍棒教育而考入北大,並被眾人奉為「成功」的案例,這也是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一次嘲諷。

  對於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嘯認為,對於家長來說,不要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要看看孩子幸福嗎,他在班裡被同學們接受了嗎,不要老是看中分數,在那種向分數看齊的畸形成才觀下,不要說成「才」,成「人」都很危險。 

  社會競爭的加劇使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懷抱更高的期待,寄予更大希望。然而,面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教育公平失衡的現實矛盾,有學者感嘆,中國家長的教育價值觀也漸漸發生了扭曲。而作為一種教育心理,不論是嚴苛體罰還是溺愛嬌慣,都折射出如今的中國父母對於家庭教育的焦慮。

  分析認為,如今在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中,尚處在改革階段的中國教育很難獨善其身,而在教育功利化的陰影下,中國的家庭教育更容易被應試教育所綁架,而喪失其根本的育人理念。

  對於家庭教育中的「育人」,王嘯表示,中國人習慣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財,私有財產,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一個孩子,他還是國家的孩子,國家的未來,所以家長們應當把自己的心胸擴展的更大一點,把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標。

  相比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失敗,對於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會更大,然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在組織化、標準化、法制化程度上一直相對滯後。近年來,隨著家庭教育缺失而引來的社會悲劇的增多,家庭教育建設正越來越受到中國社會的重視。去年《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相繼出台,也讓家庭教育建設提高到國家建設層面。

  「藤條是個好東西,打了不傷筋骨,但絕對的疼,疼了才能記住!」這是「狼爸」蕭百佑在《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中對自己棍棒教育理念的一句詮釋。然而,這句話在「父母皆禍害」小組中的孩子那裡,在「神童」張炘煬的父母那裡可能又會有更為複雜的感觸。個體家庭的悲喜之間,折射出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雙重困惑,疼痛之後,更深刻的應是中國社會對於家庭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推薦閱讀:

中國國標舞總會
【史海】五四運動與中國共青團的創建
美國指責中國「故意」放走斯諾登 中方駁斥
【揭秘】號稱全球第一的伊萊克斯,為何會在中國淪落?

TAG:教育 | 中國 | 家庭教育 | 家庭 | 中國式 | 才能 | 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