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三種形態及其源流考
1 引言
梁章鉅在《楹聯叢話·卷一·故事》中云:嘗聞紀文達(紀昀)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這一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五代後蜀孟昶的桃符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楹聯的起源。當然也是桃符春聯的起源。後來的研究者都以此為確論。其二,春聯作為對聯的一大類,具有三種形態:桃符春聯;春帖子對聯(春帖子用對語);春聯,專指「朱箋書之者」(紅紙對聯)。
2 桃符春聯
歷史上關於桃符春聯的記載有很多。如何界定桃符春聯?孟昶聯給出了桃符春聯的三要素,即:桃符,除夕(春節),對句。桃符版是春聯的載體,對句是指明春聯必須符合對聯的格律,除夕(春節)是指明寫春聯的時間。桃符春聯是為慶賀春節而寫的。
據北宋初期的黃修復說:「先是,蜀主每歳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正四字。時偽太子善書札,選本宮策勲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也。」[1]
蜀主是指後蜀(933年—966年)主孟知祥。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為西川節度使,次年主政成都。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為蜀王,次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在位不足一年。偽太子是指孟昶。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在位三十二年,經濟發展。廣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降宋。據上述推之,則「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或者可論定在公元933年。
這也說明了桃符題詞從一般吉祥語向對聯的演化。「桃符一對」,是說明一桃符用於寫上聯,另一桃符用於寫下聯。這正是後世對聯形式的肇始。『天垂餘慶、地接長春』是正格的四言對聯。這或許是最早的桃符春聯。
此聯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其間當有一個演變過程。我們可以設想,桃符春聯經歷了這樣一個完美而曲折的發展過程:桃符題詞------偽太子(孟昶)桃符聯「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幸寅遜題桃符詞------孟昶桃符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1)北宋蘇軾桃符聯
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還在換,對聯是不是還在寫呢?據北宋張邦基說:東坡(蘇軾)在黃州,而王文甫家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云:「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2]
這一聯符合桃符春聯三要素,即:歲除,桃符,對句。這是北宋的桃符春聯。此聯的意義有二:一是桃符春聯從皇家走向民間;二是桃符的內容不再是慶賀春節,而更趨向一般對聯。這一點對於對聯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張邦基,北宋時人,生卒年不詳,著《墨庄漫錄》十卷。其書宋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家類。《宋詩紀事》稱引其文達三十八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宋人說部之可觀者」。
2)南宋的桃符聯
·南宋樓鑰桃符聯
北宋有桃符聯,南宋記載的桃符聯就更多。據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所著《困學紀聞》云:「攻媿先生書桃符云:『門前莫約頻來客;坐上同觀未見書。』」[3]
攻媿是樓鑰的號。樓鑰(1137~1213),字大防,明州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曾官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等,謚宣獻。
《困學紀聞》屬於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居「宋代三大筆記」之首。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
·南宋《梅磵詩話》載桃符聯
南宋《梅磵詩話》所載桃符聯有三副。據《梅磵詩話》:余圩下年前之杭,常登吳山崗,見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澤常多。」[4]------作者佚名,第宅桃符一語說明了南宋桃符春聯的普遍性。
另據《梅磵詩話》:蜀人劉朔齊震孫,嘉熙間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云:「坡仙舊有棠陰在,蜀客新從花底來。」殊不泛。[5]-------作者劉朔齊,嘉熙(1237~1240)是宋理宗趙昀的第四個年號。
又云:余嘗居霅之城南,咸淳丁卯歲題桃符云:「歷頒歲首三元日,春滿城南尺五天。」下句用杜詩注「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鄉人頗以為切。[6]
咸淳是宋度宗年號,丁卯是咸淳三年(公元 1267 年)。這當然也是春聯,作者是韋居安。韋居安,號梅雕,吳興(今浙江湖 州)人。度宗成淳四年(1268年)進士,著《梅磵詩話》。
·南宋《癸辛雜識》載桃符聯
據《癸辛雜識》記載:包宏齋恢致仕後,歸作園於南城,題桃符云:「日短暫居猶旅舍,夜長宜就作祠堂。」年八十七薨。[7]
包恢(1182---1268),字宏父,號宏齋,南宋時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曾官刑部尚書。也是文學批評家。
又據《癸辛雜識》記載:廖葯州湖邊之宅,有世祿堂、在勤堂、懼齋、習說齋、光祿齋、觀相庄、花香竹色、紅紫庄、芳菲逕、心太平、愛君子。門桃符題云:「喜有寬閑為小隱,粗將止足報明時。」「直將雲影天光里,便作柳邊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綠陰芳草之間。」(二小亭)[8]
廖瑩中(?~1275),字群玉,號葯洲。邵武(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刻書家、藏書家。登科後,官太府丞、知州,皆不赴,為賈似道幕客。
《癸辛雜識》為「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作者周密(1232~1298)是南宋末著名詞人、學者。《癸辛雜識》分前集一卷、後集一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條。
3)元代著作載南宋桃符聯
·《隠居通議》載南宋桃符聯
據四庫全書之《隠居通議》所載:「趙信公葵鎮淮揚日有桃符句雲『日燿旌旗開大閫,風(吹)鼓角到中原』,後句甚佳」。[9]趙葵(1186~1266 ),字南仲,號信庵,衡山(今屬湖南)人。曾任右相兼樞密使,封信國公,追贈太傅,謚號「忠靖」。趙葵歷仕寧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稱「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
又云:「是時余制帥玠鎮蜀亦有桃符句雲『威行玉斧山河外,春在金符掌握中』」。[10]其宏偉壯闊,或可與劉禹錫的詩句「萬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比美。余玠(?~ 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南宋名將。歷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夔州路轉運使等。
劉壎(1240---1319)字起潛,號水雲村。學者稱水村先生。元代江西南豐人。著有《隱居通議》31卷。
·韓香桃符聯
元代依舊保持著南宋桃符春聯的傳統。據元代《山房隨筆》記載:京口韓香除夜請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11]以其姓為對也。《山房隨筆》有書行世。作者題為蔣正子。蔣正子,生平事迹不詳,約為由南宋入元之遺民,著《山房隨筆》,一卷。此書沿襲歐陽修詩話「以資閑談」之旨,多記宋末元初詩壇軼事與詩歌掌故。此書當代有通行本,是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11]
·元代張之翰桃符聯
據《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七》「桃符」條記載:張之翰,字周卿,邯鄲人,由翰林學士除授松江知府。自題桃符云:「雲間太守過三載,天下元貞第二年。」是歲卒。亦讖也。
元貞是元成宗年號,從1295年至1297年二月,以後用大德年號。元貞第二年即1296年。《南村輟耕錄》是元代陶宗儀(1329年—1410)所作。
4)明人著作載南宋桃符聯
據《堯山堂外紀》:賈似道開閫日,有《桃符》一聯云:「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擁貔貅百萬兵。」人皆稱羨。一客獨笑曰:「若是,則客居主位矣!何不曰:『坐擁貔貅兵百萬,笑迎珠履客三千。』」賈大喜,厚贈之。(他如「威行塞北幾千里,春滿淮南第一州。」「陽春膏雨三千里,明月香風十二樓。」皆門客所諂獻者。)[12]
此聯為賈似道門客所獻對聯。賈似道(1213~ 1275)字師憲,浙江天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進士,南宋晚期權相。宋理宗以「師臣」相稱,百官都稱其為「周公」。
《堯山堂外紀》一百卷,是明代蔣一葵撰。蔣一葵,字仲舒,號石原居士,南直隸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萬曆甲午進士,歷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堯山堂外記》收錄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正集不錄」的1223名作家詩賦詞曲,間或加以評述,綴其本事;且附一小傳,或詳或略,一目了然。史料價值極高。鄭振鐸先生說,此書「有豐富的史料,對研究文學史的人特別有用」。謝國楨先生亦稱此書「最可以推薦」。
3 春帖子對聯
1)南宋春帖子對聯
春帖子對聯最早見於《三才圖會》。《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代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此書於1607年完成編輯,並在1609年出版。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圖會》。
據檢閱舊本《三才圖會》人物·七卷:在真西山圖像側有文字說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閩之浦城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焉。越山居成,名其齋曰:學易,春帖云:『坐看吳越兩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以進士官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13]
所謂「浦城真西山先生」是指南宋時期的真德秀。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號西山,福建浦城(今浦城縣仙陽鎮)人。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諱改姓真。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尊稱為「西山先生」。
真德秀於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及第,開禧元年(1205年)中博學宏詞科,曾官禮部侍郎、戶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謚文忠。真德秀曾修《大學衍義》,創「西山真氏學派」。有《真文忠公集》。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洲,上海青浦縣人。明代文獻學家、藏書家。嘉靖四十四年(公曆1565年)進士,歷官陜西布政參議等,退休後以著書為事,所輯有:《續文獻通考》《稗史彙編》《洗冤錄》等等。王思義,王圻之子,字允明,生平未詳,與其父王圻合著有《三才圖會》一書。
檢讀《真德秀詩集》,真德秀所作春貼子詩歌很多,其中有:「春貼子·東宮」5首,「春貼子·皇帝閣」6首,「春貼子·皇后閣」5首,計16首。因此,真德秀作春貼子對聯是可能的。
可資佐證的還有《堯山堂外紀》。據檢,《堯山堂外紀》卷60 真德秀條下所記與《三才圖會》是一致的。
2)元代春帖子對聯
元代也有春帖子對聯。楊瑀《山居新話》載:「元統(元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間,余為奎章閣屬官,題所寓春帖云:「光依東壁圖書府;心在西湖山水間。」時余嵕山為江浙儒學提舉,寫春帖于山居曰:「官居東壁圖書府;家住西湖山水間。」偶爾相符,亦可喜也。」[14]
楊瑀(1285—1361),字元誠,錢塘(今杭州)人,歷官中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等。《山居新話》一卷(抄本作四卷),一名《山居新語》。此書內容龐雜,對朝廷典章制度、教習風俗、名臣言行、自然景觀等都有詳細記載。有《四庫全書》、《說郛》等本。
3)明代春帖子對聯
·《水東日記》載春帖子對聯
當然,明代也有春帖子對聯。據葉盛《水東日記》載:「前年過泰和,謁楊尚書叔簡,王抑庵尚書,見楊氏春帖云:「世承良吏德,門倚素王宮。」意必東里公所作,抑庵中堂集古人語云:「詔許歸蓬蓽,性本愛丘山。」又嘗聞楊文定公桃符有曰:「黎庶但教無菜色,官居何必用桃符」雲。」[15]
《水東日記》是明人筆記,葉盛(1420~1474) 撰,四十卷。葉盛﹐字與中﹐江蘇崑山人﹐正統十年(1445)進士,歷仕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官至兩廣﹑宣府等處巡撫﹐擢吏部左侍郎。該書主要記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皆言之甚詳。也間及不見於史傳的當時人一些軼聞逸事﹐還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誌﹐收錄了一些宋﹑元﹑明人詩文奏議﹐有較高史料價值。
·《堯山堂外紀》載春帖子對聯
《堯山堂外紀》卷82【章孟端】條下云:「章孟端,宣德間為御史時,多所彈劾。正統初,權貴忌之,罷歸,京師士大夫以宋人贈唐子方"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之句,分韻作詩送之,送者皆被遠謫。不數年,孟端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於壁曰:"四壁金華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人多羨之。」[16]
4 春聯
1)作為辭彙的春聯
最早的春聯一詞見於《濯纓亭筆記》。據查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之《濯纓亭筆記》舊本,關於春聯的內容有兩處。
其卷六云:「元時,淮人趙氏,富而好文章,嘗以詩賦私試士,······其家有明月樓,以金壺及杯盤餉趙子昂求書春聯。子昂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當時以為絕唱。······」[17]
第二處云:「趙子昂善書。有文名。元世祖聞而召見之。子昂丰姿如玉。照映左右。世祖心異之。以為非人臣之相。使脫冠而頭銳。乃曰。不過一俊書生耳。遂命書殿上春聮。子昂題曰:『九天閶闔開官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又命書應門春聯。題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因出宋藝祖神像命之題贊,以觀其志。子昂踧踖良久,題曰:『玉帶緋袍色色新。一回展卷一傷神。江南江北新疆土。曾屬當年舊主人』。世祖大稱善。」[18] 按:「日月」十字,今率用為新歲桃符,幾遍閭巷,而不知始自松雪翁,且非臣工所宜用也。又按:今人家門聯率用「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不知此乃雍正年間御賜桐城張文和廷玉桃符句,張氏歲歲懸之。後京官度歲,強半書此作大門春聯,近日則外省亦比戶皆然矣。------從作者按語可見,至明代弘治年間,大門春聯已經從北京向全國發展。
《濯纓亭筆記》的作者是明代戴冠。戴冠(1442---1512),字章甫,自號濯纓,江蘇長洲人。《明史》無傳。《獻征錄》卷85及《莆田集》卷27有文徵明撰的《戴先生冠傳》,稱「其學自經史外,若諸子百家、山經地誌、陰陽曆律與夫稗官小說,莫不貫總。……議論高遠,……務出人意」。但八次應舉不中。弘治四年(1491),「始以年資貢禮部」,授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
對於第一處的記載,《堯山堂外紀》所記有不同。據《堯山堂外紀》卷70 【趙孟頫】條下,雲「元盛時,揚州有趙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樓,人作春題多未當其意。一日,趙子昂過揚,主人知之,迎致樓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銀器,酒半,出紙筆求作春題,子昂援筆書云:"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之喜甚,盡徹酒器以贈子昂。」[19]
趙孟頫「明月春風」一聯,《堯山堂外紀》作「春題」,《濯纓亭筆記》作「春聯」。趙孟頫所作究竟是春聯還是春題?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春聯一詞已經出現了。
至於第二處記載,「九天閶闔開官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一聯以及「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一聯,其實是詩歌的摘句。
「九天」、「萬國」一聯摘自王維的詩歌「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云「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摘自陳後主(叔寶)的詩歌。據《堯山堂外紀·卷十七·六朝(陳)》記載:後主入隋,文帝給賜甚厚,每預宴,為不奏吳樂,恐傷其心。監者言:『叔寶與子弟等日飲一石,終日沉醉,罕有醒時。』帝曰:『且任其性,不爾,何以過日?』及從東巡,登芒山,侍宴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後從至仁壽宮,及出,文帝目之曰:『此敗,豈不由酒!』
2)春聯
《堯山堂外紀》一書,對桃符,春帖,春聯的界定井井有序。於元代之前,不用春聯一詞,明代中期前後才開始使用,比較謹嚴。此書卷82【章孟端】條下尚雲春帖,卷83【湯胤績】條下已經用春聯一詞。其中云:
【湯胤績】湯胤績廳事春聯曰:『東坡居士休題杖,南谷先生且濫竽。』後堂曰:『片言曾折虜,一飯不忘君。』[20] 湯胤績(湯胤勣),字公讓。明開國重臣湯和曾孫,為諸生,工詩,負才使氣。曾活躍於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
同書卷84【翟海槎】條下,也有春聯的記載:「有髹匠求翟海槎題春聯,翟改『陽春布德澤』云:『陽春生德澤,萬物布光輝。』(『布光輝』者,布光灰也。)一時哄然。」[21]據光緒《武進陽湖合志》,翟為成化元年舉人,曾官廣東雷州府通判。
3)春聯起源討論
認為春聯起於明初的大都根據《金陵瑣事》。《金陵瑣事》是南京掌故筆記,周暉撰,8卷,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周暉(1546~?),字吉甫,號漫士,又號鳴岩山人。上元(今南京)人。明代諸生,隱居不仕。博古洽聞,多識往事,馳譽鄉里。此書專記明初以來金陵掌故,上涉國朝典故、名人佳話,下及街談巷議、民風瑣聞。該書歷來備受學者重視。
據檢讀原文,其卷一·春聯條下,太祖御書春聯,賜中山王徐公達云:「始余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國公誥中語也。又一聯云:「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22]
第一聯是初封徐達為信國公誥中語,非朱元璋所能作。按其內容,「始余起兵於濠上」似乎亦不能作門貼,故不能作為春聯。第二聯「破虜平蠻」,破虜可理解為北伐,平蠻則成無根的游詞。此二聯不載於明史,亦不載於《堯山堂外紀》等書,或得諸於傳聞。似乎也不能作為春聯。
可資對照的是朱元璋書賜陶安的一副對聯。據《明史·陶安傳》:「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御制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23] 門帖子或許是明初春聯的異名。
迄至清代,春聯已經流行。清代人所記明初春聯,時代既遠,更多了牽強附會,茲不贅述。
5 結束語
春聯的發展其實是有兩條路線的。一條是桃符,一條是春帖。桃符春聯源於公元933年,其在後蜀有了相當的發展。歷經宋、元、明、清四代。這是有史籍可稽的。春帖是由春帖詩歌——春帖兩句詩——春帖對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春帖對聯起於南宋,歷經宋、元、明、清。桃符春聯的載體是桃符板,春帖對聯的載體是紙質,這兩者在明代融匯成一股巨流,形成春聯;一直流布到現在。
【索引】
[1] 北宋·黃修復《茅亭客話·蜀先兆》
[2] 北宋·張邦基《墨庄漫錄》卷八
[3]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十八評詩》
[4] [5] [6]南宋·韋居安《梅磵詩話》
[7] [8]南宋·周密《癸辛雜識》
[9] [10]元代劉壎《隠居通議卷十·詩歌五》
[11] 元代·蔣正子《山房隨筆》
[12][16] [19] [20] [21] 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13] 明代·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14]元代·楊瑀《山居新話》
[15]明代·葉盛《水東日記》
[17] [18]明代·戴冠《濯纓亭筆記》
[22] 《金陵瑣事》是 南京掌故筆記,周暉撰
[23] 《明史·列傳第二十四》
主要參考資料
梁章鉅《楹聯叢話》
推薦閱讀:
※沒事的時候可以來看看:十二生肖新春聯
※隸書春聯,春意紛紛。(收藏)
※金猴獻瑞 「春聯」賜福
※盛澤舊俗·貼春聯
※撕春聯不如直接禁止貼春聯
TAG: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