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上) | 專欄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8:49 淺析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來自拾文化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一個重要入門經典,也是一個最平和清靜的道教入門經典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和內求的辨析精神。

清靜經本身不談神異不談神通,而是通過道家文化的視角,來詮釋對道和修行的認知,之所以看作道教入門的重要經典,是因為篇幅較短,重在體悟,同時,可以從中學習認知道教認識世界的方式。

開頭老君曰,代表的是太上老君說的這篇經典,是經過各種傳承慢慢傳承到了今天,上聖高真留下經文,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體悟道、感悟道。

清靜經開篇,對道進行了描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存在在宇宙誕生之前,道存在在宇宙誕生之後,道甚至存在在宇宙毀滅之後,哪怕萬事萬物毀滅,道都不會毀滅;道代表了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理,無形、無情、無名。

因為無形,所以才不可傷、不可敗、不可亡、不可滅,如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無形中,孕育天地,天地萬物都是從道中演化而來,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西方科學理論慢慢走向了與道家思想一致的地步,宇宙從虛無中產生,先有了奇點,然後奇點爆炸,化生陰陽,慢慢演化出了萬物。在之前,屬於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存在,但是,這個狀態下,道也存在,是道的無極狀態,當無形中,有了有形,就是太極狀態,宇宙大爆炸,演化萬物。

因為無情,所以才能成其大、成其廣、成其闊、成其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道對待萬事萬物都是無情的,不是以人或者任何事物的主觀判斷來轉移,小偷和警察、異教徒和教徒、黃人和白人、英雄和叛徒等等,都有存在的空間,大道不會對其進行判斷,唯有人理解了道,認知了道,才能對其進行評判,唯有人認知了事物背後的規律,詮釋了神仙的存在,詮釋了道的存在,才能以無情成有情。正因為無情之大,才能運行日月星辰,才能容納世間萬物,一旦有情,便墮入人間,天道化為人道。

因為無名,所以才能隱其身、藏其本、歸其根、得其真,無名不可言,言之便為有名,一旦有了指代有了定義,便脫離了原本的狀態;比如說我們認識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李四,我們認識的李四,不代表真正的李四這個名字,但是,我們必須有個名字指代的時候,他便脫離了無名的狀態,到了有名;只是哪怕有名,李四、王五、張三都不可能全面代表真實的我們認識的人。正因為無名之隱,才能夠長養萬物,維繫世界的存在,維繫規律的演化。

對於以上種種,連老君都不能給一個詳細的定義,如果非要給他一個名字的話,就叫做「道」,用道來代指所認知的這一切,用道來詮釋我們理解的這一切;之所以定義道,也是為了從無形、無情、無名的狀態擺脫出來,讓人來理解,天道化歸人道,才能被人辨識,無人理解,則道隱背後,不可稱名。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很多朋友疑惑,為什麼說天動地靜呢,為什麼「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怎麼感覺有點矛盾啊。那麼興揚就細細給大家解釋:

既然定義了道,那麼道自然就有分辨,所以道者,清濁分辨,動靜結合,天為清,地為濁,天時刻運轉變化,地追求穩定狀態,天道無情,人道有欲。

大自然本身運行的規律是固定的,簡約而清冷;唯有演化才產生了繁雜和生機,如同宇宙大爆炸後,僅僅是離子湯,但是慢慢發展演化,從簡單到了複雜,才演變到現在的狀態,才形成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道演化了所有,包括我們;天為本源的存在,為事物背後的道理,地為演化的存在,為事物外在的狀態,人為展現的存在,來領悟天地之道的存在,了解事物背後的真相與現在的狀態。

萬事萬物總在演化之中,看起來天道永恆,其實仍舊在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演化,是天道的根本。

天道不斷變化,因為人的認知,地道因為天道而存在,我們必須有個參照系來研究人道,我們立在地道之上,所以,把地看作靜,天看作動,才能理解背後的規律。

男清女濁,此處是為男女,也為陰陽,男子陽剛而動,女子陰柔為靜,定陰陽,而分男女,分男女,而綿延長。

所謂陰陽之道,最終是趨向於平和,總是想維護一個固定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在變化中維護的平衡。

只有當道隱藏事物背後了,我們能夠詮釋了,能夠在具體事物中展現了,才能衍化萬物,才能變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存在。

我們是通過萬物來探尋道,摸索道教的規律,如同地心說、日心說、銀河系、宇宙大爆炸、黑洞理論等等這些,都是通過事物的外在形式來探尋事物背後的真理,並且在探索中不斷糾正、修正、創新,通過末來探尋本是人道,通過本來演化末是天道。

如同在水泛舟一樣,天道是流動的水,地道是水面上的舟,水看起來清澈透明,但是他是不斷流動的;舟看起來穩定不動,其實是在天道承載之下的運行。

如果我們要泛舟前行,就要了解水流的規律,了解天道的變化,順水行舟便是道法自然。

清而方濁,濁而方生,便可以理解動者靜之基的本義了,我們看起來穩定及平衡是被不斷變化的規律和狀態所承載,變化就是穩定的基礎,唯有理解了變化,才能保持穩定。

人要明智認識事物背後的真相,要有清靜心探尋道,在人道中修行,能夠以天道的心態來認識這個世界,才能夠更順從自然,讓天地自然的大道規律都能展現在自己的眼前。

沒有清靜之心,就容易落於事物的末端,不能探尋事物的根本,便失去了修道的本心;事無巨細,而有巨細,看心態看做法,看以什麼樣的視角來了解世界。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一旦有了修道之心,那麼,我們就要追求這種境界,天清地濁中的「清」;但是我們本身是人啊,具有自己的心靈和智慧,我們的心會時不時干擾我們的想法,哪怕我們追求這種清靜的狀態,我們自身的慾望也會不斷牽引我們走向其他方向,金錢名利、外物誘惑下,我們都不可能時刻保持自己的本心,當失去了本心,修道便失去了清凈心。

所以,道教講究少私寡慾,當然,寡慾不是說沒有慾望,而是減少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更明確去做什麼,了解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樣才能遣欲靜心,當沒有更多的慾望來侵擾的時候,自然澄心,神自然清。

減少慾望的方法很多,隱居或者紅塵煉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方式,不存在優劣之分,到最後,都是為了達到神清的目的。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清自然反饋到自己的內心中,所以才六欲不生三毒消滅,這裡的六欲和三毒,都是虛數,指的便是各種慾望與侵擾;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說明沒有達到澄心,也沒有消除自己不可得或者不應得的慾望。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一旦能夠派遣掉自己的慾望,那麼就如同旁觀者一樣,內觀自我,忘記了自我慾望的存在,不會因為這些來干擾自己的心,就好像自己的心不存在一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忘我的狀態;看電影忘我、打遊戲忘我、吃烤串喝啤酒忘我、鬥地主忘我等等,都是忘我啊,修道也存在一個這樣的狀態,當然,忘我不是無我。

然後再外觀其形,我們就不被表象迷惑,而是爭取看到事物的本質,形隱而本顯;然後再遠觀其物,不為物所約束,不被物所控制,不被物所迷惑,達到心、形、物的和諧統一,如同天地人一樣的關係。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當了解了心、形、物的關係,就能辨析所有的真相,認知到空的存在。

空指的不是虛無,不是沒有,無的狀態超脫於空,空是在「強名之道」的背後,存在的不可定義的東西,能夠堪破道的存在,才能理解空的意義,如同宇宙從虛無中產生,其實,空是一個更恰當的描述方式。

當然,我們自身達不到老君爺的領悟,我們只是在經文的框架下詮釋經文的意義,更多的內容,是隱藏在老君爺的內心中,我們看到的常清靜經,可以理解為老君爺傳下的道,老君爺心中所想,我們可以定義為空。

我們理解經文,就是想理解老君爺的思想,但是從經文中理解的思想,畢竟不完全是老君爺的想法,所以就有了偏差,只不過我們在這個偏差中逐步走向自己理解的真相,無論是不是屬於老君爺的,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空。

所以,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有的理解,所有的認知,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上,當自己理解了天地人中的道,才達到了空,達到了空,才能夠真正見到無。

無的狀態是對一切事物的明智判斷,連空都沒有,便是無,理性而智慧的看待一切,如同開啟上帝視角一樣,看待世間萬物,在紅塵而超脫紅塵;當在這裡有所超脫之後,理解天道而不拘泥天道的無,那麼就可以靜寂自己的內心,一旦靜寂了內心,什麼慾望都可能消除,也不會因為世間萬事而煩惱。當然,我們都在紅塵中,達不到上聖高真的狀態,只是儘可能超脫一些罷了。

只有達到這個狀態,欲寂滅了,才是真靜,才能夠順從自然而不拘泥於自然,順從時代而不拘泥於時代。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萬事萬物,從容無懼,保持這樣一個清靜的狀態,就能慢慢進入修道的真正路徑上。當然,雖然進入了修道的真正路徑,我們定義為得道了,實際上,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得道,因為大道本身隱藏在事物的背後。

為了度化眾生,讓眾生看到一個目標一起期望,一個修道成仙的路子,一個神仙崇拜的氛圍,更好的約束人來修行,老君爺才勉強定義了個「得道」,我們才在這條路上前行,希望能夠踏入真正的修道之路。明悟了真正的道,了解了道背後的真相,能夠從容的對待世間的變化,就可以來詮釋道、宣說道,如同老君爺給我們留下的常清靜經一樣。

清靜經上篇,重在天道的演化與人道對天道的詮釋,下篇注重的人道的修行。

▼通知:拾文化要準備線下活動啦!小菌場地活動徵集

▼更多精彩內容:

失而復得的兩箱書 | 專欄

房頂上的夏夜 | 專欄

吃客丨專欄


推薦閱讀: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
[轉載]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
太上老君為什麼不能用八卦爐將孫悟空煉化?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TAG:太上老君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