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張志俊恩師學習太極拳的感悟歷程

太極感悟 別有洞天(跟隨張志俊恩師學習太極拳的感悟歷程)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翟文勝

一張拳照 終生追求

1986年我18歲時,就知道太極拳界有「陳家四傑,鄭州三張」的張志俊老師了。因我自幼習武,少林拳、形意拳、擒敵拳、拳擊、散打、搏擊等拳術功法都曾練過,當時也就沒把太極拳當回事。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有朋友知道我會武術,就讓我表演少林功夫,我表演了一套少林拳,贏得滿場喝彩。隨後有一朋友說:「文勝,你的拳練的很有功底,但外家拳只有青少年練,也就是說練不到老。你十七、八歲可以練,二十多歲可以練,但三、四十歲你還練嗎?你條件這麼好,有功夫,爆發力也好,不如找個太極拳名家學學太極拳」。當時,我對太極拳還不太了解,但又從電影上和書本中看到什麼楊露禪六下陳家溝,學藝18年,在北京設擂未遇對手,後被世人譽為「楊無敵」;什麼近代陳式太極拳第九代掌門人陳發科在京教拳,其子陳兆丕、陳兆奎應約在北京宣武樓立擂17天而名震京華等等。總之,太極拳對我來說太奇妙、太有吸引力了。經朋友這麼一說,感覺少林拳、散打格鬥等功夫雖然剛勁兇猛、來功夫快,但沒有幾個能堅持練幾十年的。就是許多成名的武打明星、武術冠軍隨著年齡的增長,為自健強身,還得從頭學習太極拳。為此,我對太極拳的熱愛與嚮往更加迫切。

同年九月,我在鄭州張志俊老師家裡,見到了尋覓已久的、年僅39歲的張志俊大師。當時張老師坐在椅子上看一個學生練拳,見我們進屋,就站起來打招呼。我和其他兩個練拳的相互問候之後,就坐在老師的左邊,聽老師講拳聊天。左邊靠牆有一個半截櫃,上面有一塊玻璃,玻璃下面有一老師練拳時的黑白照片。這張拳照架式很低,是雙推手的過渡動作。照片的眼神中透出的霸氣,至今讓我心有神往,望所不及。內在的功夫和拳架的協調沉穩之美,彰顯出練拳者渾厚的太極神韻;手掌的力度和肘膝肩胯的合力,凝聚著瞬間爆發的兇猛與神奇。我驚呆了,就這麼一張拳照的架式,竟改變了我的思想,堅定了我終身學習太極拳的決心和信心。

老師待人和善,話語風趣,因初次相見,我特顯拘謹。老師問了我練拳的基本情況後,就說:「你這個年齡練太極拳正是好時侯,你有基本功,又練過功夫,不妨練練太極拳,這對你很有好處。」我說:「太極拳我很喜歡,也曾經試著練過一段時間,但總掌握不好,練拳慢不下來,現在也不知從哪裡開始練了。」老師說:「練太極拳,萬變不離其中,太極拳開合也、順逆也,一開一合為太極,一順一逆為太極,一陰一陽為太極。你還是先從手上的開合和順纏、逆纏開始練吧。」隨後,老師就針對手上的順纏和逆纏開始講解,特別是順纏和逆纏在實戰格鬥中的運用。他講拳思路清晰,語言簡潔,聽者入理,練時明白。老師善於總結,以科學的名詞加以講解,巧妙的運用槓桿、螺旋、切線的原理,在人體、肢體的各個部位所起到的擒拿和反擒拿的作用加以詳細的闡述。並親自拿我和在座的學生反覆講解示範順逆纏的擒拿要領,又讓我們相互反覆練習,直到我們都掌握和明白了拳法的真正用意為止。老師還對我說:「你這段時間在家多練練順纏和逆纏,練習的時侯要多注意肩沉、肘墜、腋下要空。這樣對你以後學拳、練拳都有很大的好處」。隨後,老師又教了我8字圈的基本功和左右手協調配合的基本功等訓練方法。就這樣,18歲的我,為追求完美的太極人生,從此喜愛太極拳一發而不可收。每有閑暇之餘,便穿梭來往於鄭州和駐馬店之間,老師那裡,我才真正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太極意境。

在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下,我每日里練拳更加刻苦,特別是練單式,每天都是反覆上千次的練習。1988年春,我提出申請,正式拜張志俊老師為師,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全面正規、系統學習了陳式太極拳新架的拳理、拳法和拳技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年5月,我代表駐馬店地區在鄭州參加河南省體委舉辦的「河南省太極拳、劍、推手錦標賽」,來自全省16個地市的300多名太極高手匯聚鄭州。我首戰告捷,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陳式太極拳65公斤級亞軍。在以後的多次比賽中,雖然陸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毎想起老師的那張黑白拳照,總還有一種說不出的神往,在我練拳所拍的拳照中,總還找不出老師的那種眼神的感覺。為更好的掌握和學習老師練拳時的神形與周身上下運動的協調之美。2003年秋天,我特意將師父師母兩人一起接到駐馬店,在一朋友開的婚紗影樓里,為他們特意拍了一套結婚紀念照,同時,也為張志俊老師拍一些珍貴而難得的練拳照片。當時只有我親眼目睹和欣賞了老師練拳時拍攝近百十張照片的全部過程。這套拳照對我來說,在以後的練拳和學習中再次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一句真話 茅塞頓開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反覆千言不一定聽懂,但在恰當的時候,合適的機會點出來,必將受用終生。我練太極拳最大的進步,就是從一句真話中得來的。

那是2004年的春節,重慶的師兄李毅到鄭州張老師家過年,我和信陽的孫長海師兄也如期而至,在鄭州小住幾日,每日里讓老師為我們改拳、練推手、講技法。有天中午剛吃過午飯,老師、師母、張鵬、李毅、長海師兄和我在老師家喝茶聊天。話題一直談的就是太極拳,由於李毅師兄路途遠,來趟鄭州不容易,問的問題也多,和我們幾個反覆相互找勁推手的機會也多。李師兄練拳那真是絕頂聰明,老師一講就會,而且還能舉一反三。我練拳就比較笨,一個問題得好長時間才能明白。因張鵬、長海兩師兄的功夫比我高,這幾天李師兄找我推手的機會也就較多。我們兩個你退我進,我引他化,練的很認真。李師兄的手法好,變式快,勁路清晰,手法圓潤,周身協調,節節分家,是我同門師兄弟練拳的佼佼者之一。我們推了近二十分鐘,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喝茶、談拳、聊天。這時,老師問李毅,說:「你和文勝推手有啥感覺。」李毅師兄想了想,說:「文勝走手了;」老師點了點頭,我趕緊說:「不會吧,我還沒練到手上呢?」說真話,我每天練拳,只注意沉肩墜肘和肘定位上了,手上還沒啥感覺呢。老師說:「文勝,你練拳只要按要求練,沉肩、墜肘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走手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老師還說:「練拳要節節分家,更要加強走稍節的意識,當你與人交手時,一定要先走手,然後把手解放出來。」一席話,頓使我茅塞頓開,似乎多年揮之不去的問題在心中突然清晰起來。隨後,老師順手把剛剛點然的香煙放下,站起來和我推手,邊推手邊講解推手的運動原理和人體槓桿的應用手法;還講了怎樣把手解放出來,怎樣掌握六個力的方向等等。我小心應對,不丟不頂的抱著雙手,用沾粘連隨的方法,緊緊貼著老師的雙手,但是兩個圈還沒打完,老師邊講邊做一個下寽上挑,我150多斤的身體就像沒了跟似的向上飄起跌出,老師又像玩魔術似的在我倒下的同時又讓我拉回。就像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在玩耍一樣妙不可言。接著再推,老師根據不同的問題反覆給我們講解。我們師兄弟不管是誰老師推手都心有餘悸,既恐怖害怕又像坐轎一樣舒服;那種感覺只有老師推手時才有的感覺。假如推手時兩手若被老師沾上,你既逃脫不了,又不敢冒然丟掉。逃必擒,丟必挨,進之則空,退之則發,無奈之極,只有聽之任之。

從此之後,我無論是練拳,還是和師兄弟們或學生們推手,不斷加強走稍節意識,並在兩手的協調配合上和兩頭捲曲上狠下功夫。通過認真練習,基本解決了沉肩墜肘、稍節領勁、順逆開合、松垮圓襠的問題。從而,使自己所追求的太極境界又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門藝術 普度萬千

陳式太極拳新架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最為喜愛的健身運動之一,它不僅融入了技擊、養生、健身之重要功能,而且對中醫理論和哲學思想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張志俊老師所傳授的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是由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掌門人陳發科宗師,在陳拳秘不外傳的拳式中,增加了順逆纏繞,動靜開合、沉肩墜肘、節節貫穿等動作。由其子陳照奎先師將拳架定型定式後流傳的套路。此套拳在演練風格上,要求平穩舒展、緩慢柔和,剛柔相濟、連綿不斷;在學習形態上要含胸塌腰、立身中正,周身以腰為軸、節節分家;在訓練要求中要循規蹈矩,肩沉墜肘、松垮圓襠。整套拳既有內在的表演形態,又有博擊、健身中的實戰技法。是一套人人可學,人人可練,人人可教、老少皆修的健身技術,同時又是一門科學的人體藝術。現在練太極拳者數以萬計,並早已成為世界性的健身運動,而且遠播五大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太極拳博大精深,其哲學、思想、科學、藝術內涵也極為豐富,特別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和自然的科學原理,是中醫理論和武術有機結合的產物,堪稱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張志俊老師是一個極度追求完美的「太極閑人」,他力求在繼承前人留下的太極拳理論的基礎上,將現代武術理論和人體科學、自然科學的原理融入太極拳的理論體系之中,將傳統的太極拳理論多次進行挖掘與整理,並進行重新優化整合與反思,去偽存真,去繁歸簡,直奔主題。張志俊老師通過16年的研究與實踐。首次提出了「稍節領勁,兩頭捲曲」、「指導手與打擊手」等十多個全新的太極理念。使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化、直觀化、明白化。去曲取直,大大縮短了「太極功夫」獲得的周期,形成一套完整的藝術體系。張志俊老師對太極拳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有目共睹。他培養的弟子張鵬、李文欽、靳俊國、孫長海、張春、任曉林、李毅、魏昶、翟文勝、李朝金、張安寧、夏斌武、薛署光、王從義等160多名太極傳人在全國各地都是十二代中叫的響的風雲人物。其再傳十三代、十四代弟子和學生多達數萬餘人。無怪乎老師在美國講拳時,武術同仁在美國武術雜誌上發表文章說:「先生揭開了陳式太極拳神秘的面紗,展示了四兩撥千斤的神韻,出神入化、以假亂真、引進落空、捨己從人的精湛技藝讓世人為之震撼。先生的太極藝術,堪稱是人體平衡的魔術師」。中國武術界有人稱:「先生所提出的太極理論和創新思想,使太極拳發展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是一位真正的、了不起的太極大家。

張志俊老師,他一生淡薄名利,悉心傳藝;他對人開誠布公,真誠待人;他明事理、見真情、好度量、真名家。他是太極拳界為數不多的,能講的起拳理、教的起拳式、學的人認真、練得人明白的太極明師。有人說,「張志俊老師是太極拳界的「神奇人物」,他的神奇在各大專業的太極網站和武術網上隨處可見。他的太極思想不僅僅是拳術理論和健身技術來評判的,而是一種真正的太極藝術和太極文化所共賞的;是合乎人體科學運動的太極辭典;同時也是太極拳運動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人物。

真正的太極藝術是優美的、協調的、自然的、實用的、高雅的、運動中不拖泥帶水的、練拳和搏擊中沒有邊角廢料的;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生命的太極拳。規範高雅的太極拳才是一門真正的藝術,它是人生的舞蹈,是生命能源的加油站,是「凝聚情感的魔杖」;是自然與生命交融的樂章。我想,這樣的太極拳才是世人所追求的太極拳;這樣的太極拳才是普度萬千,造福子孫萬代的健康技術和太極藝術。

一生新架 終感不悔

名門大派,嫡系真傳,陳式新架,張志俊傳。細細算來,我跟隨張志俊老師學習陳式太極拳新架已有24個春秋了。每次參加老師開辦的太極培訓,單獨一人或幾人一起聆聽老師講拳、論拳,那真是常聽有益、百聽有新、厚積薄發、靈感泉涌的感覺。

每想起恩師對我的教誨,思緒萬千。當今社會上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五花八門,各自為政。因老師曾說過,準備在晚年的時候,拍一套符合太極拳運動原理的陳式老架拳。為此,我也曾試學過一個月的陳式老架,但終因和陳式新架的要求區別太大而放棄。為之,我慶幸沒有先接觸老架而選擇了新架。張志俊老師在拜陳兆奎為師之前,曾練過兩年的陳式老架。當老師接觸陳兆奎老師的陳拳新架之後,竟決然捨棄老架而改新架,通過努力,終成正果。而有許多太極名家,為博採百家之術,求多門拳法之技;老架、新架等各式太極拳彙集一身,通百術而無一精,學百理而無一理的人大有人在。俗話說:「捨得捨得,不捨不得」。張志俊老師因敢舍兩年的老架而改練陳式新架,所以才有新架的得。試想,誰練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陳式老架,還願意從頭學習陳式新架呢?不能,很多人不能,就連許多太極名家也不可能捨棄已有的習慣,那就應了「不捨不得」的話了。我曾教過不少練過陳式老架的學生,他們改拳真的很難。但經過認真努力,改過來的也不少。我教學生的時候,要求他們練拳要有三步曲。第一點,學拳時就是學拳,按規矩一招一式的學,要認真學習每一個動作,只記路線,不多練,記住就好。第二點,學會了就要改拳,改拳還要認真的改,改上三、五遍拳就不算改拳。畫家畫副好畫,還需要十遍八遍的改呢,更何況學精一套好拳。我跟老師學拳20多年了,參加老師的太極拳培訓班也有30多期,無數次的改拳也就有無數次的靈感和意景。一個博學明智的老師,他的技術決不會停止不前。而是在每一個層次與高度上作最好的選擇。今年的和去年的比,五年前和五年後的比,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的比。總有進步,總有思想,總有結論。老師一年的進步,可能是學生三年五年所奮鬥的結果。所以,練拳一定要多改拳,改的拳要規範、到位、不變型。第三點,那就是練拳了,一套規範的拳架,一個合理的拳論,一位博學明理的老師,再加上一個肯下功夫的學生。學好太極拳指日可待。練拳的架式正確了,一定要下功夫去練。俗話說:「百練成拳,千練成技,萬練成名,億練成家。」

我練陳拳新架,想來真算有緣,從一張拳照的啟迪,一句真話的竅導,一門太極藝術的話題,一生陳拳新架不悔的追求。我有感而發,本文所感,只是我個人練拳所悟的心得體會,只講練拳、學拳的經過與合理性,決沒有冒犯他人之意。若感詞語不妥,只當看看,別當真而已。

翟文勝 寫於2009年1月

推薦閱讀:

三星堆發現陰陽魚太極圖與天象圖玉器意義重大  
太極拳面臨的問題及其思考——讀馬國相先生致全國太極界公開信有感
42式太極拳競賽提示記憶法
太極拳的基本要領(5)
太極拳的力從人借與地心吸力

TAG:感悟 | 學習 | 太極拳 | 太極 |